Board logo

标题: 牧情谷里的萨满表演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4-14 16:30     标题: 牧情谷里的萨满表演

牧情谷里的萨满表演
2010-4-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牧情谷位于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里面有被当地人称为“跳大神”“跳大仙”的萨满表演。日前,笔者一行4人前往牧情谷,只为观看传说中的萨满表演。

  牧情谷是一个主要以传播和展演萨满文化为主的民俗旅游风景区,其中萨满神道的两边有萨满教信奉的鹰神、蛇神、狼神、鹿神、佛多妈妈等众多神像,关于这些动物神灵均伴有神话故事。景区内所有景点都围绕着萨满文化而建,包括萨满文化展览馆、图腾柱等,其中以萨满跳神最受瞩目。

  萨满教为当地满族群众的民间信仰,如今依然被很多当地人信奉。早在12世纪中期,我国史籍中就已出现关于萨满教的记载。萨满教信奉三界,认为宇宙分上、中、下三界,上界为天堂,中界是人和动植物所在,下界是阴间。人类夹在中间,受着神灵福佑和鬼魂作祟的影响,只有巫师萨满能通达上下两界,疏通三界之事。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萨满教已成为历史,而在我国至今仍有萨满活动,除了家族内部祭祀外,现在还有萨满祭祀、萨满歌舞表演等商业性质的活动。

  跳神的程序为请神(献祭)、降神(脱魂)、领神(附体)、送神(还魂)4个步骤。笔者到达目的地时,只见萨满及两名助手正在穿神服,戴神帽、腰铃等萨满配饰,这些都是萨满降神时必备的物品。萨满神服有着别样的威严,样式的变化和其祭祀内容相关。一般来说,一件神服从制成到使用,唯有萨满本人可以染指,它本身就是神祗的象征,据说可以通天,萨满唯有穿着它才可降神、通神。满族的神服制作多由女萨满或女性完成,一件好的神服往往需耗时三五年。萨满所戴的神帽是用禽类的羽毛制成的,象征着飞翔的能力。

  表演前萨满助手先烧香,随后身穿萨满神服、头戴神帽、手拿神鼓、腰系腰铃的萨满及助手成一线站立。当鼓声响起时,助手高唱神歌,萨满即刻进入她自己的世界中。助手接过她手中的神鼓,她便开始踏着助手的鼓点,摇动腰铃,翩翩起舞,时而张开双臂,好像一只大鹰俯冲飞下,时而展臂旋转,像在空中盘旋。她不时变换着舞步,助手会根据所跳之神,给予其所需。如果给的不是神所需要的,萨满会丢在地上,如果是神需要的,萨满就会欢快地舞蹈。萨满跳神过程中,一切诵唱全部为满语,据说因为满族的神灵只能听懂满语。

  神鼓在萨满教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它是天穹宇宙的象征。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里说:宇宙初始,天母阿布卡赫赫打败了恶神耶路里,派自己的侍女卧勒顿做了人间的第一个女萨满,同时将混沌的天穹抓下一大块,给萨满做成一个无敌的神鼓,并用恶神耶路里的小恶魔做了她的鼓槌。萨满敲第一声鼓,有了青色的天;敲第二声,有了黄色的地;敲第三声,有了白色的水;敲第四声,有了红色的太阳;敲第五声,有了万物生灵及人类。卧勒顿妈妈很高兴,于是连敲神鼓三下,结果把恶神耶路里敲醒了,于是宇宙间又开始有了灾难、妖魔。天母阿布卡赫赫愤怒至极,命卧勒顿妈妈不停敲神鼓,以召集善神们制服恶魔。于是,萨满在通神和降神时必然少不了神鼓的声响。

  萨满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在当今社会几近消亡,但它的文化影响依然存在,其积极的一面还是被人们有意识地接纳与采用。萨满之道并非是追求虚无的彼岸世界,而是更多地强调人类要和自然和谐共处。在提倡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看待少数民族文化要有新的视角,对其文化的存在价值不可低估。(宋小飞)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