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当“裸纤”遇上叫好与谩骂 [打印本页]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0-4-10 07:11     标题: 当“裸纤”遇上叫好与谩骂

 

 当“裸纤”遇上叫好与谩骂

□ 本报记者 王婧姝


《中国民族报》 2010年4月9日





 

3月26日,几名纤夫在神农溪景区表演裸体拉纤。资料图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黄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林在网上贴出自己的提案:举办巴东“中国三峡裸体纤夫节”,向全世界喊出裸体纤夫的宣传口号,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王林说:“对于许多游客来说,细细品味赤身裸体、肌肉发达、体格健壮的粗犷纤夫将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

  一石激起千层浪,举办文化节本身是好事,也是近年来流行的事,但是“裸体”一词将该委员的提案直接摆在大众面前,开始引发各路争议,这一提案也被网友评为今年两会“最雷”提案。然而,就在各方争辩无果的时候,3月26日的巴东县神农溪景区出现了4名全身赤裸的纤夫,他们拿起纤绳,逆水前行——

  一波三折的“裸纤”

  何为“裸纤”?湖北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的巴文化研究专家邓斌向记者解释:“在长江三峡干支流的河道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纤夫们习惯于全身一丝不挂地拉纤营运。”据邓斌的研究调查显示,由于传统使然,这里的山民对男性胴体已是见惯不惊。深究其理,纤夫之所以“裸”,一是由于水上营运的艰苦程度所至,二是由于旧时代纤夫们经济困窘所至。试想,纤夫拉纤,时而浸泡在水里,时而曝晒于沙洲,穿衣着裤不是冷水浸渍,就是热汗裹挟,因此十分难受,更加之浪淘沙碾,砺石牵扯,衣物损毁严重。因此,他们不得不让古铜色的胴体终年承受日光、风雨、沙粒和浪潮的鞭笞。后来,随着公路的开通和三峡库区的蓄水,神农溪水位上升,“裸纤”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渐渐消失。

  但是今年,“裸纤”又呈现复活之势。在2月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两会”上,恩施州政协委员姚本驰建议“还纤夫裸体形象”;全国“两会”上,王林委员又提出这个想法。

  其实,上世纪80年代后期,神农溪就打过“裸纤”的牌,但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裸纤”成为游客投诉的重点,纤夫也在旅游部门的干预下,穿上了衣服。而今,连纤夫们自己都没想到,他们竟然一夜间成为“网络红人”——久违的“裸纤”又回来了。

  争议声不绝于耳

  听说将要恢复“裸纤”的消息,媒体、网友都按捺不住了,一时间激烈的谩骂声不绝于耳。新浪网文章标题就很“解恨”——《裸体纤夫,别让铜臭脏了神农溪的水》。文章说“巴东县政协委员与纤夫队长的一唱一和,让我看到了一根‘拜金主义’的绳索”。对于姚本驰委员所说的“弘扬裸体纤夫文化,将神农溪打造成世界著名景区”,该文章也显得不屑一顾。

  然而,骂声之外也不是没有叫好声,不难发现,与委员站在同一阵营的还不乏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博士指出:“恩施恢复‘裸纤’有其文化合理性,是当地老百姓自身的一种需求,对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有促进作用。”

  “裸纤”逆水前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争辩无法产生结果的时候,纤夫们已经将付诸行动——

  3月26日的巴东县神农溪景区出现了4名全身赤裸的纤夫,他们背对游客,拿起纤绳,拉着“豌豆角(游船)”逆水前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政协委员的提案获得了官方的认可?恢复“裸纤”计划已经在实施当中?一直保持沉默的巴东县委县政府终于有了答复——据《重庆晨报》报道,巴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邹天毅回应:如今出现在各大网站上的那一组“裸纤”照片,并非政府出面组织的,只是一个摄影协会和景区事先商量好,由一个旅行社牵头搞的摄影采风活动。重要的是,邹天毅强调:“巴东县官方从来没有提倡也没有实施恢复‘裸纤’的行为。”

  4月7日,本报记者拨通了巴东县旅游局徐局长的电话,对于旅游局是否参与了“裸纤”的策划与推广,徐局长予以否认,并称自己的态度与邹天毅副部长一致。事情至此,“裸纤”一事终于告一段落,但是据知情人士透露,巴东县官方正在积极筹备的“第二届巴东·中国三峡纤夫国际文化旅游节”,这才是巴东县政府在推广纤夫文化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对此,出生在巴东的《民族文学》主编叶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裸体拉纤固然是纤夫文化的一部分,但这种现象是纤夫们面对生计在与自然环境斗争时形成的,它仅仅存在于特定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中,如果为了满足人们的感官刺激来进行表演,那我是不赞成的。但是,纤夫文化要不要弘扬?答案是肯定的。”叶梅说,很多去过巴东的人都参观过湍急河流中的“纤夫石”,“纤夫石”上深深的印记是一代代纤夫们的纤绳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由“纤夫石”上的痕迹可以想象纤夫们千百年来一步步地辛勤劳动,更可见纤夫们吃苦耐劳的顽强精神。叶梅认为,纤夫文化节的重点应该是弘扬优秀的纤夫精神,让大家知道,在背靠大山,面对大江的生活中,三峡人付出过怎样的努力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本报问卷

  这一回,纤夫拉的是经济

  □ 郑茜

  这是又一起文化碎片化事件。

  英国的旅游人类学教授John Urry在1990年发明了“游客凝视”这个词。他说游客其实是在消费旅游景点的各种符码,这种带有欲望的“游客凝视”,正是旅游的核心元素。

  在没有游客的年代里,三峡以及小三峡或者神农溪之上的纤夫,的确是赤裸的。这种“裸”与道德无关。与文化的糟粕与先进无关。与野蛮与文明无关。它是一群人在一个特定环境里所完成的文化适应。是一种古老职业的标准化操作范式。不穿衣服的纤夫,与当代流水线上穿制服的工人,意义相似。

  然后,到了游客来临的年代。最初,在那些腼腆的、带着孩子的女性游客眼里,逆流中赤裸击水的纤夫,是“不雅”与“不道德”的。因为她们的无情投诉,纤夫们被迫穿上了衣服。

  这一变,与游客凝视有关。

  然后,到了中国游客已升级为“后现代游客”的当下。在渴求旅游GDP直线窜升的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眼里,赤裸纤夫的往年身影,突然闪现出一种惊人的符号化意义——对于一个地方的旅游品牌,它具有多么鲜明的、无比珍贵的标识作用啊!如此精彩的旅游符号,焉能任之沉落神农溪的深潭?此时,“裸”便闪烁出了经济道德之光。此一裸,纤夫拉动的不再是船,而是地方经济。

  这一变,也与游客凝视有关——它是旅游业推动者对于游客凝视的大胆揣摸与想象。

  裸与不裸的几度轮回,让我们看到“游客凝视”竟然有着一种巨大的力量:它有可能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格局,引导文化变迁,重构我们的文化传统。

  但是,游客凝视是怎样重塑我们的文化呢?一切与能吸引游客有关的东西被剔选出来,一切与能吸引游客无关的东西,被掩饰甚至遗忘。历史上那些细腻、深刻、隽永无尽的民族文化,被简化为一系列容易捕捉和辨识的、表层化的标记和符号。

  中国的纤夫文化,曾有着何其深远、沧桑的文化价值。但是,它现在被一层层地剔、剔……剔到最后,只剩下一个“裸”,用来满足“游客凝视”。

  纤夫文化的价值观呢?意义与内涵呢?它们被丢进人类文化的这一截航道上。

  当今中国,有多少传统文化,正在被一层层地剔、剔……剔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个赤裸裸的商品化符号。这一切,超乎我们的想像。


  纤夫文化是巴东旅游的根

  □ 杨秀武

  作为湖北省鹤峰县旅游局局长,2009年,我参加了2009巴东·中国三峡纤夫文化旅游节,从一个旅游工作者的角度,我咀嚼出纤夫文化的独特韵味。

  AAAA级景区神农溪是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重要战略节点,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纤夫文化。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中文化资源丰富,远有道教文化、三国文化,近有神农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但唯独纤夫文化具有唯一性。纤夫文化是勤劳、勇敢的先民在神农溪滩多、弯急的自然环境中,在与天斗、与水搏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粗犷豪放、古朴浪漫的一种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不可复制的文化符号。它不仅仅代表着巴东人民的精神,更是代表土家族的精神与气质,要向全世界进行宣传和推介。

  我建议巴东县委、县政府以举办纤夫节为契机,大力挖掘、整理、提升、传承纤夫文化,提炼出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研究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研究其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另外,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尊重培养本土作家、艺术家,并邀请顶尖级作家、艺术家与本土作家联姻,打造出纤夫文化的精品,不断增强纤夫文化的可视性和观赏性;最后,巴东应将纤夫文化、土家文化、寇准文化和土家族民间民俗文化融入到各景区中,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有机地结合,将丰厚的特色文化由资源转为旅游产品。


  也谈“裸纤”之争

  □ 邓斌

  人们的习惯不一定都是文化,传统的文化不一定都是精华。旅游建设虽然离不开文化,但我们对于历史文化应取的态度只能是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在认真甄别的基础上,或彻底抛弃,或当做一种记忆保藏,或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弘扬。对于“裸纤”,我认为,为了让人们珍惜当今,可作为一种深重苦难与顽强拼搏的记忆,通过文字、图画、文物等形式保藏下来,却大可不必任其在景区内“弘扬”。

  长江三峡与武陵山地,有着巴巫文化、竹枝词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以及独特的土家族苗族文化等,堪称内容博大精深,形式富丽多姿,若干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回味、品评与沉思,其中包括历史上山地民族水上和陆上的营运文化(如拉纤、放排、摆渡、背脚、挑力、驮运、轿运等)。古往今来,多少苦难、多少辛酸、多少风雨历程是非曲折,多少沧桑世情人间不平,应该成为我们永存的记忆,但并不需要我们原汁原汤地“情境再现”,恢复其“本来面目”。只有与时俱进,人类才能走向辉煌的未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