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鹤峰三家台:成吉思汗部氏后人的居所
[打印本页]
作者:
穆昭阳
时间:
2010-4-7 21:39
标题:
鹤峰三家台:成吉思汗部氏后人的居所
这是去年我们到恩施鹤峰做的蒙古族村调研的,我写了篇小文章,应该和这个版块符合的,在此把文字发来顶起,支持张老师!
山中归去来,方知世事沧桑,人间难易。林里烟波绿,更晓民情悠长,心意诚笃。十日一别,今岁何再聚?君行千里,明朝仍方长,纵万千言语,难解怅!
——鹤峰归来车中偶感而作
2009年炎炎的夏日,我们躲开了武汉七月的酷热,去往恩施州鹤峰县中营乡做社会调查,来到了一个从外迁入并定居于此的村落——“三家台蒙古族村”。这个村子是元末明初的时候,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的一支,为躲避朱元璋农民军的追杀,逃亡至湖北鹤峰地区,并在这里居住下来。2002年12月24日,以原来的三家台村为中心,将周边几个村蒙古族聚居的村民小组合并正式成立三家台蒙古族村,这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现在三家台蒙古族村共有七个村民小组、一千人左右,绝大部分村民的姓氏为部氏。据《部氏族谱》介绍:“旧有记云,吾家,铁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后。元顺帝时,信州镇南王之子,被陈友谅兵败,大圣奴不知所终,公之先远祖有讳斡难,兀者因居斡难河之源,因以为氏,其以部为姓。据此,部氏族人认为:部氏的祖先应该是草原中一支骁勇善战的匈奴部落,后为蒙古,其中的博儿济吉特、哈拉部后改汉姓,以“部氏”自称。又有一说,部氏一世祖曾经在观音像下面躲过一劫,因此以“官荫”为名,取“观音”二字的谐音。部官荫便是部姓的得姓始祖。
我们调查组一行五人乘坐着开往鹤峰的长途汽车,在一路飞驰与颠簸的行进,并在盘山路上绕过一个夜晚后,终于在清晨的曦光雨露中到达了鹤峰县城。稍作休息后,便坐车去往蒙古族村,一路上葱茏欲滴,流水作伴,快乐的薄纱笼罩着我们。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进入了蒙古族村的地界,这里自然环境特别好,但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海拔也很高,人口不多而且居住的也比较分散。村长家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安排了住宿。晚饭过后,我们坐在院子里与村长聊天,同时感受着村里静谧的夜晚,繁星点点,灯光熹微,周围一片寂静,暂别了城市的喧嚣。此刻我们都呼吸着乡土的气息,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恬静和平淡。
早上起来,欣赏着大山环绕的村落,感叹着这里优美的景色,晨雾腾起,云蒸霞蔚的景观再一次洗礼了我们,满眼的绿色,起伏连绵的山峦,山上流下的清凉山泉,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惊叹。走在村里的山路上,看不到很多人,沿路有许多茶园和烟叶种植,穿越过后,我们去往一个天然山洞,经过一片漆黑的摸索,终于看到了一丝光亮。向下一望,原来是到了一个断崖处,有河水在下方湍急而过,我们是在山体的上方洞口,沿着岩石裂缝小心的爬过去,背倚着它。此刻再看远处的山景,味道实非一般。洞中也有泉水形成的小潭,亦有高耸的钟乳石柱,十分迷人。从洞中出来后,我们径直去往就近的人家开始了走访。因为长期在当地土家族文化背景中生存,好多习俗已经带有了土家族的特点,但从外貌特征上老说,还是带有蒙古族人的那种气质和感觉。虽是处于偏僻的山区,但是现代化的用具一应俱全,大部分村民家中都有常用的家用电器,并且多安装了沼气池。每日都能吃到喷香的腊肉和特色菜肴,还能尝到味道浓郁的苞谷老烧。生活简单而又快乐!我们的调研也非常的顺利,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欣赏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心情自是十分愉悦。
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的4个儿子被称为“四曲律”(“曲律”是对卓越的人才、骏马的称呼),成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四大支柱。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管理,他分封诸子藩镇要地,把全国最富有的江淮分封给第九子脱欢。脱欢封地在武昌,后又移镇扬州,王号为镇南王,他便是蒙古族家族河南、湖北分支的始祖。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农民军四处追杀元军,他们的祖先最开始逃到湖北松滋,后来辗转来到湖南澧县,因战乱,从湖南方向迁入鹤峰,最后来到鹤峰三家台一带躲藏并定居,时间大概在公元1370年。从这里可以看出,其氏族迁徙的大致脉络为“武昌——扬州——湖北松滋——湖南澧县——湖北鹤峰——中营三家台。”可以看出,部姓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属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一脉。
自从1957年以来,每次大选登记,部姓都是报蒙古族,逢年过节,敬祖上坟,老人都要给后人讲授“本宗蒙古”这本经,所以,部姓成年人都知道自己是蒙古族的后裔。1979年民族普查中,鹤峰县有461人自报蒙古族,分布在麻水、北佳两个公社的部分大队,主要是部姓。从族谱记载看也可以证实这些情况属实,其主要依据是:
(1)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80年)《部氏族谱》建祠碑序中说:“我部氏,肇自蛮蒙古,世袭官籍,官豫章之丰城。始祖官荫公流寓刑部,……四世祖熹、昆二公始来澧,沿明至今,三百有奇,代传一十又四孙支繁衍。”
(2)清道光五年(公元1826年)《部氏族谱》序中说:“伊祖系元镇南王将官,陈友谅寇信州。王子战败走荆州。随将八员,急追逃散,……部之为姓,系因部落初奇渥温氏产蒙古有天下,元太祖铁木真发祥斡难,元世祖忽必烈践位中士,……始祖为江右之后裔,似无可疑。已数传而鼎迁于明,去高位,避寇难,隐荆郡之松滋,氏称部,不忘本也。”
(3)清道光九年(公元1830年)《部氏族谱》序中说:“……初由蒙古来中国,继由右江迁徙,至以部为姓,世居澧州,……徙居鹤峰于今五世,溯自徙楚始祖则十有五……。”
(4)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部氏族谱》序的宗派中写道:“宏惟开祖,祚启元世,诗书传家,孝友相继,本宗蒙古,裕后相继,……。”在这部族谱的《奉祀祖祠诗歌三章》中有“恭维我祖,开国承家,本宗蒙古,庆衍中华,分支鹤峰,绵绵瓜瓞”和“济吉特氏,彪炳千秋”等诗句。
(5)据《部氏族谱》记载,清乾隆二十一年十一世祖部锡侯迁鹤峰。族谱对其也有详细记载,传至今天,部氏已有二十一代。
1980年鹤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次年鹤峰县有关部门通过调查,认定三家台“部氏”家族为蒙古族。县民委在中营乡发现的“部氏浩封绢”成为研究蒙古族极为珍贵的实物文献依据。2006年8月,鹤峰县民宗局一行五人到内蒙古寻根祭祖。内蒙古自治区民宗委副主任敖日其楞、内蒙古师范大学满昌教授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布林特古斯博士等人,对《鹤峰三家台部氏家族》进行了认真考证后认定,鹤峰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部氏村民,皆为成吉思汗的后裔,仍然延续着宗族的血脉。进山公部锡侯为部氏十一世祖,生于湖南澧县。后闻鹤峰“改土归流“,州治重视农耕,鼓励开荒、落户,谋生比较容易,故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7年)从澧州迁入县境,迁到三家台神仙茶园(今中营乡三家台村)落业。道光十五年(1835年),部锡侯命部氏十二世部澎制定部氏宗派字:“生为上国光,承先绍典章,多文儒以富,佩玉德其昌”,并沿袭至今。
我们在蒙古族村生活了将近两周的时间,和这里的村民和谐相处,一起居住、生活,与他们一起炒茶、爬山、娱乐,在深入的走访中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知觉地时间过去好多,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很是轻松释然,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更有许多的怀念和感慨。时常在回想着夜空静寂的时分,我们与老村长坐在屋檐下,在沉寂的夜色中聊天,顿时感到那么的轻松,那样的淳朴自然,心中便会特别的平静。虽然已经回到学校继续着学习,但也常会想念着那方山水,挂念着那些人和景,怀念那些和睦相处的日子!
[
本帖最后由 穆昭阳 于 2010-4-7 21:40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