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二)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勃    时间: 2010-4-3 07:40     标题: 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二)

  清明节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但还没有遥远到介之推生活的春秋时期;沿着它走过的路线回望,越过上千年,我们将目光定格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它是清明节生成的朝代。
  唐以前的文献资料中没有关于清明节的记载,即使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这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岁时节日的专门著作,对于当时流行的诸多节日,如元日、人日、立春、正月十五、正月未日、正月晦日、二月八日、春分日、社日、寒食、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四月十五日、五月五日、夏至、伏日、七月七日、七月十五日、八月一日、八月十四日、秋分、九月九日、十月朔日、冬至日、十二月八日、除夕等,都一一作了介绍和描述,对清明节也未着一字。又杜台卿的《玉烛宝典》成书于毗邻唐朝的隋代,个中亦无清明的踪迹。但时至唐朝,关于清明的记载就比比皆是了。官方正史、野史笔乘、诗歌文论,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唐人过清明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也展示着清明作为节日的现实存在。“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唐朝诗人杜甫的这首《清明》诗就写出了当时清明节的热闹与繁华。
  那么清明节是如何形成的呢?
  说到清明节的形成,我们就不能不谈到清明节气。其实就是在上面那则传说中,晋文公将上山祭奠的日子定为清明节也是因为正逢着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将唐朝才出现的节日说成是春秋霸主的发明,传说自然有些荒诞,但我们又不能不说,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作为节日的清明与作为节气的清明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内容。
  时间是人类存在的一个维度,历法则是时间的表记。简单地讲,历法就是依据天文的客观规律,而后按照某种人为的规定,把“年”、“月”、“日”等合理地编排起来,以便人们由此安排各种活动。我国传统历法通常被称为阴历(由于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常被称作农历),以与现在世界普遍通行的阳历[1]相区别。但它又并非天文学意义上的阴历。天文学意义上的阴历,仅是以月亮的运动为天文依据,采用朔望月[2]作为基本周期,和太阳视运动没有任何关系。我国的“阴历”,实际上是一种既考虑月亮运动又考虑太阳视运动的阴阳合历,年的长度以回归年为准,月的长度根据朔望月的周期而定,二十四节气是考虑太阳视运动的结果。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与朔望月配合使用,正是我国传统历法的独到之处。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民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求索、认知、总结的智慧结晶。最迟在殷商时代,开始有了夏至、冬至的概念。成书于战国前的《尚书·尧典》则讲到了四个节气,是为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即后来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后来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有了八个节气。西汉时期,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在内的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正式形成,并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被订入历法之中。自此以后,虽然王朝屡有更替,历法多有变迁,二十四节气却始终是不同王朝不同历法里的重要内容。一直到今天,我们在现行历法中还可见二十四节气的踪影。(照片1-5、1-6)
  很显然,作为节气的清明,早在汉代以前即已出现。汉淮南王刘安在他的《淮南子·天文训》已经明确指出: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而古人之所以将春分后的这一节气称为“清明”,是由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缘故。不过话又回来,节气终究只是太阳视运动的一种反映,是气候、物候变化的标志,与富有人文意义、充满情感、包含特定活动的节日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因此,节气清明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节日清明的诞生。但我们无法否认节气清明的存在对节日清明产生的重要意义。因为与那些普通平凡的日子相比,具有标志意义哪怕只是标志气候、物候转化的节气是更容易突出出来成为节日的。事实上,我国传统社会中,确有不少节日是从节气转化发展而来的。冬至是,夏至是,立春是,清明也是。
  正因为与清明节气有密切关系,清明节在我国流传至今的诸多传统节日中就多少显得有些特殊。想想看,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它们中哪个的节期都很难与阳历的某个日子形成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唯有这清明节,却是总在阳历的4月5日前后。
  不过,仅仅说明清明节日与清明节气的关系并不能回答清明节的起源问题,因为清明节气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清明节日却是到了唐代才出现。这样来看,节气不过具备了向节日转化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清明节气向清明节日的转化,当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
  [1] 阳历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周期——回归年作为制历依据。以春分点作为起算点,太阳沿黄道运动一圈又回到春分点的时间间隔为回归年,其长度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阳历每年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符合。一年分为十二个月,这个月是人为规定的,与月亮没有任何关系。
  [2] 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其经度与太阳相同的时刻叫“朔”,月亮位于地球的另一边而经度与太阳相差180度的时刻叫“望”。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间隔即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是29日12时44分3秒。朔望月的长度是月亮盈亏的周期。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