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张怀群】泾川与庆阳:西王母部族与公刘部族交往片谈﹙西王母祖祠圣地泾川24﹚ [打印本页]

作者: 张怀群    时间: 2010-3-31 19:09     标题: 【张怀群】泾川与庆阳:西王母部族与公刘部族交往片谈﹙西王母祖祠圣地泾川24﹚

——应庆阳周祖农耕文化暨民俗文化研讨会之邀而作

    西王母文化积淀于3000里昆仑之间,分为神话区和信仰区。神话区在新疆、青海之间,信仰区在以泾川为中心的广大地域,又渐进内地。它以传说为形式,给周秦之先的新疆、青海留下了浩瀚无垠的西王母神话遗存;以祖庙、庙会为形式,给与昆仑大山系相连的泾川地区留下了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信仰遗存,内地的西王母祖先崇拜信仰从这里起源。
    泾川在周祖发祥地庆阳西南百公里处,泾河与流经庆阳地区的蒲河等相汇。在历史长河中,以泾川在内的平凉地区和庆阳地区共同组成陇东。周祖发祥之初,因战争、气候因素和拓展基业的需要,公刘在泾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留下了人缘、地缘、物缘组成的难舍难分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以周祖部族为代表的中原农耕民族和以戎族为代表的西王母游牧民族之间的民族交往,在泾川地区写下了势力争夺、相互对峙、和平相处,最终融为中华
民族的真实历史篇章。古文献对泾川的生态描写,泾川出土的农业文物,亦丰富了周祖发祥地的考古左证。
公刘在泾川的履痕
    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诗经》以大量篇幅描写了我们生存的陇东景观,《诗经.公刘》中写道:“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州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卢旅;于时言言,于时语活。”“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豳居允荒”。“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爱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我们首先看重这首诗中的古地名:百泉(今泾川王村乡百泉村一带),溥原(今泾川王村乡中原一带),卢(今华亭县),豳(今泾河流域大片地域),密(今灵台县),芮鞫(今崇信县及在泾川汇于泾河的芮河)。旅在诗中出现处,为行走之意。
    这段诗句的大意是:公刘由于夏人的欺侮,离开封地邰迁到泾河上游即戎族的地域生存,后来离开百泉,去寻找大片平坦之地,发现了广溥的高原(中原),又到华亭一带。他的百姓住满了皇溪两岸,又在河流的源头叫过溪的地方居住,使势力发展到芮河、崇信、灵台之间。
    百泉,清代早期被列为泾川八景之一,即百泉濑玉,这里至今泉水潺潺,景观保存完好,上古时代风光犹存。爬上百泉沟崖,即为中原,向南下了中原,即是连通崇信、华亭的芮河川。过了芮河川再上原,即今灵台县。如果到实地稍作考察,公刘当年率部族迁陟的行旅非常清晰。
    历史上把泾河流域这块富饶美丽的地方称“豳”,包括芮鞫(崇信)、卢(华亭)、百泉(泾川)、密(灵台)。
    《诗经·豳风·七月》中的7首诗,则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的泾河中上游地区远古农耕生活画卷,对时人的住、食、猎特别是农耕方式及植物名,描写更为详尽。诗中说:“女执懿筐,…‘爰求柔桑”,“八月萑苇,蚕月条桑”,“以伐远扬”,“六月莎鸡振羽,十月蟋蟀”,“六月食郁及奥,七月享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嫁,黍稷重稠,禾麻菽麦”,“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凿冰冲冲,纳于凌阴,其蚤献羔祭韭”,“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农家编筐,防寒,养蚕,采白蒿,姑娘思春,育芦苇,伐桑枝,八月纺麻线,作酒,采麻,打场,修房子,搓绳,食鲜果菜,藏冰储水,祭祖,酒肉待亲朋,祝寿祈福等纪实描写,与陇东农人今天的生活内容没有质的区别。
    《诗经·大雅》写道:“凫翳在泾(那野鸭和鸥鸟很安详的浮在泾水上……”。《诗经·小雅》又写道:“淠彼泾舟,丞徒楫之(在水面上行得很快的,是那泾河里的船,有许多人把浆摇着”。    以上诗句证明,泾河是既宽且深的大河,浮鸟的情景和行船的快捷,把当时一流的生态环境与农耕文明发达的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
周祖部族与西王母部族在泾川的历史纠葛
    关于庆阳与泾川的人缘关系,即周祖部族与西王母戎族的历史纠葛的文献记载,也值得一读。《诗经·小雅》云:“俨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俨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这首诗说,北面的狁国(戎狄族)不自量力,带兵来打周朝,屯扎在焦和获的地方,又打进镐(今西安附近)和方两处,直到泾水的阳面。我周朝也起兵前去抵敌,把绣花纹的飞鸟旗竖起来,还有白色的太旗,照着光;很大的兵车十辆,做了先锋……那时出兵去打北面的俨狁国,把敌人打退,直追到太原地方(今平凉、镇原一带)。周穆王在泾川回山会见西王母,是依这段史实而产生的文化典故,并非民间传说。
    关于存在于泾川的阮国、共国,《诗经·大雅·皇矣》记载道:“密人不恭,最距大邦,侵阮徂共。”“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密须国(今灵台)人违抗大国的命令,带兵去打阮国(今泾川东北)),打到共(今泾川水泉寺),周文王发怒,带兵阻密须国军队,不久灭了密须国。
    共的遗址至今保存完好,“共池涌碧”是清初认定的泾川八景之一,在今城关镇水泉寺中学内。阮国留有阮陵渠、阮陵书院、阮陵村等遗址和地名。这里顺便强调阮姓在泾川起源的情况,泾川有阮陵,不能只当古地名对待,其“陵”当是阮姓人先祖的祖陵,在今泾川何地?是值得考证的重大历史课题。泾川现在还有阮姓人氏,当年的阮姓人在周秦时先迁往河南陈留,再迁到皖、苏、闽、粤、台、鄂、川、贵、云,以至现在阮姓人最多的越南。如果越南和国内各地的阮姓人氏在未来有兴趣谒祖寻根,必将揭开存在泾川的阮国、阮陵之谜。
    《史记·周本纪》载:“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共王即周共王姬伊扈,是周穆王的儿子,周文王曾孙之曾孙。
    依《诗经》记载,周祖农耕之父公刘在泾川的百泉一带发样,直到10世后的周文王在泾川伐密,15世周穆王在泾河上游伐戎,泾川与周祖世系之缘是一脉相承的,与泾川相邻的崇信、庆阳都有公刘庙和文化遗存。也就是说,泾川是周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其祖先在泾河中上游大约生息了300多年,大力度推进了农业文明,后到渭河流域岐山一带,使农耕技术更为进步,古公直父(公刘的八世孙)寄希望于孙子姬昌,扩展了势力,封为“西北侯”,儿子姬发更强.灭了商,建立了周王朝。
    《史记》载:“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泾川处于 西部戎族不断来攻的边陲.是西戎与中原民族相融合的最西地域。戎族与公刘部族长时期在泾川一带发生冲突,或惨或烈。武王放逐戎夷至泾、洛之北,戎对周的侵扰,是中华多民族融合时期最壮观的历史风景之一,如阮国保持着周人的势力,戎与周人不断争夺,西周末年,戎全面占领了泾川一带,到东周末期,才被秦从义渠戎手中夺得。故,公刘部族先世居泾河上游,在百泉、中原、华亭、芮河流域、崇信、灵台、庆阳一带繁衍生息,泾川作了地理上的周防戎于庆阳之西的军事屏障,为周祖之农业在董志原上追求发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因为西王母之戎在泾川有相当势力,才有了周穆王伐戎于泾河上游和在泾川回山与西王母讲和的史实。到了汉代,西王母祖庙在回山建立,则是历史的必然,是把周与戎即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共融为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成了象征性祖先崇拜殿堂和民俗信仰事象。
    泾川与庆阳:类同的人类早期家园
    泾川县博物馆藏有1.5亿年前至2000万年前的蕨类植物化石,500万年前的树干化石标本。
    1973年在泾川县太平乡出土的犀牛下颌骨,1975年在玉都端贤村出土的长1.68米的象牙化石,均为200万年前遗物,这些动物生存时期,已有早期“直立人”(猿人)生存了。
    1976年,泾川人刘玉林在泾明乡牛角沟发现了青年女性头盖骨化石,属蒙古人种,后被命名为“泾川人”,证明在5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也是甘肃省至目前发现的惟一人类化石,同时出土了 70多件石制品、骨器。他还在泾川合志沟、明武沟、茜家沟、宋冢、大岭上发现了大量的早于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化石、旧石器。均为20至40万年前遗物,把甘肃省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因此定为泾川太平乡“大岭上”。
   7000年前。泾、芮、黑、红、蒲河流域人类居住地域与现在相同.左证是泾川发现的160多处人类遗址。还有在合道乡出土的仰韶文化尖底瓶和陶钵,玉都镇出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罐。罗汉洞乡出土的红陶葫芦瓶,王村乡出土的兽形二吹孔红陶埙。泾明乡出土的红陶缸。这些遗址和文物的发现,证明当时的村落多建在原边、半台,多选择向阳背风处。出土的石纺轮、陶纺轮、石铲、石斧更可证明,最早的农耕技术和纺织技术在泾川一带已很成熟。泾川、庆阳并非偶然的或孤立的闪现出了农业文明的曙光,而是进化史、开发史和优甲天下的生态环境的厚积薄发使然。
    昔日陇东粮仓与陇东人明天的命运
    以庆阳为中心的中国农业文明发祥地,是中国的陇东粮仓,农耕发达,有雨既熟,原上能实现大面积的丰收,适宜人类生存,地坑庄因之密布于陇东原上。庆阳周边地域的物产民俗,是周祖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百谷百草百木百畜百禽类同,耧耱犁耙割碾晒锄技艺相差无已,口音方言几乎一模一样,特别是泾川的高平、荔堡、泾明。面食文化服饰文化红白喜事的礼仪文化也无大异。说庆阳是“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原边”,说泾川是“甘肃的小关中,陇东的白菜心”,都是赞美昔日陇东粮仓的先天之优势。在这里,农业“把式”辈出不穷,农人都有王者之气,农耕技术在当时已达到了极致,如耧就是从泾川传到了敦煌。    ’
    在2l世纪初看陇东粮仓,则要看时代对它的挑战性,要看到丰收则满足,丰收不思进,往往成为最先文明发达之地沦为最封闭之地的第一原因。陇东人出了陇东可成人杰,而世居当地的整体人口素质亟需极大提高。
    以交通因素看,这里是内陆的内陆,腹地之腹地,地缘使自己在无奈之中封闭了自己。今日生态的剧烈变化,使之不可与古时相比。现代农业成本则太高,在祭思农耕先祖之际,走出去创造更新更高文明应是陇东人更大的追求。
    我们要静坐常思,古时最发达之地今日最落后。为什么?依土而居,黄土越多,人越土,越穷,越迟钝;最内陆的最封闭,最边远,土最厚处人最厚道,历史最悠久之处最少有外人到达。农业后裔云集,商业不发达,工业不发达,科技教育智商更不发达。陇东各地,没有上市企业和央视广告产品,一县财政年收入不如一本杂志的产值总额,更不如一家报纸的广告收入。如此看来,陇东人在2 l世纪必须全面组合遗产,直至推入全人类视野,陇东遗产才能变为优势资源。庆阳的遗产大致分为:
    一、周祖农耕文化遗产(含历代名人)为精华的中华民族祖先崇拜遗产。
    二、陇东民俗暨黄土地(陇东)民俗文化遗产;
    三、佛教文化遗产:
    四、自然遗产。
    五、埋在地下的石油。
    保护、开发以上遗产,要以省为单位进行,任何的一地一策一品牌,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组合容易,打出去难。泾川的西王母、佛教、名人、古人类、民俗五大遗产的10年开发实践,已深谙其难度。开发保护遗产,第一手段是走向市场,第一市场是旅游市场,旅游市场中,要把其遗产品牌推向世界。遗产和非物质世界遗产推进,如希腊文明、埃及文明,有其鲜明的全人类认同的标志性硬件和软件。周祖农耕文明如何展现,要有超天才的策划,策划成功则成功。必须找到周祖农耕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展示周祖农耕文明,还要与相邻的黄帝、炎帝、西王母、伏羲(成纪)遗产相联系,它们本身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偶像群体。民俗文化遗产,六盘山以东的大片地域问大同小异,谁先行动谁先成功。佛教文化遗产,南北石窟和子午岭石窟是一个整体。自然遗产,子午岭和平凉崆峒可以呼应。埋在地下的石油,全在于国家和领导的意志,愿意开发就能开发,但必须以此收入使全体陇东人真正富裕。
    总起来说,甘肃省至今没有整体申报世界遗产,以省为单位打出旅游品牌,以省为范围开辟整体旅游线路的战略(走廊地形特殊,分开东西两段极易),是甘肃人的智商局限所致。比如佛教石窟,甘肃是全国最多的省,其实只有两大群落,即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河西石窟群落,以麦积山、南北石窟(泾川百里石窟长廊)为代表的陇右石窟群落,其开凿年代大体一致,它们完全可以同时申报世界遗产。周祖农耕文化遗产,可列入黄帝、炎帝、西王母、伏羲(成纪)等存在于陕甘之间的中华先祖(名人)文化遗产序列,整体打出,以点成线,依线朝拜。香包是庆阳民俗文化的名片,但要看到,它的复制性极大,可工厂化生产性极大,全国女性均可为之。环县道情(陇剧)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典戏曲,应加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其相应的唱腔、表演、脸谱、造型等软件和旅游纪念品。其它吃穿住行娱民俗,提炼出经典是当务之急,开辟出线路是关键。至于地域规模,应在陇山以东,子午岭以西之间,如内蒙草原,越大越有吸引力,越能吸引来全人类的关注和行旅,几千里之间的东西南北任何一面进入,都可领略草原文化。陇东的任何一地,都有黄土地文化的经典展示。
    至于今日陇东人,早一天从农业文明的祥光中走出,早一天才能获得大成功。极少数的现代农人从事工厂农业已成世纪之势,农业产品廉价、过剩而成本高已不可回避。重要的是:把昔日的农业文明拿出来和希腊、埃及文明相媲美,以展示历史光荣和旅游卖点为第一追求。要让更多的陇东人成为大旅游专家、工商业家、国际市场营销家,让今日陇东人的智商达到公刘在文明初开时即展示的超人的智商并超越其智商,只要汲取了公刘的创业精神,陇东人今后自会选择以干什么为重,陇东人的命运才能更好。公刘是最能创新的中华人文先祖之一,在庆阳全面、深层次挖掘、弘扬公刘的创业、创新、科学精神,世代坚持下去,策划一步到位,可能会让这一方黄土地养育的人群的智商、创新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2OO2年4月25日至5月31于西王母圣地泾川

参考书籍:1.《诗经》2.刘映祺《泾川人的祖先》3.自编集《回中诗选》
发表2OO2年6月庆阳周祖农耕文化暨民俗文化研讨会/《泾川与世界遗产:西王母圣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1月

[ 本帖最后由 张怀群 于 2010-4-9 17:29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