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赵瑜】中国学术贫血三百年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3-28 15:02     标题: 【赵瑜】中国学术贫血三百年

中国学术贫血三百年

赵瑜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3月23日 10: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番又说孔夫子,言论多多。万变不离其宗:鲁国孔子于天命之年,学而优则仕,出任中都宰,努力将仁政学说付诸实践,势成各国楷模。不几年,孔子败给了政客,败给了贵族既得利益集团,乃至颠沛流离。他创立了一大堆学问,足以经国济世。

  孔门学说相传千年之后,该怎么样呢?到了明朝末期,一个泱泱大国又怎么可以被灭掉呢?这个话题很不好说,至少在我心中,便是一笔糊涂账。

  数年前淘得一册旧书,开卷有益,爱不释手了。此著为“新会梁启超著”,成于1923年,由上海民志书店印行,书名叫做《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约二十万言。梁先生在阐述清代学术之前,首先梳理两千年间主流学派,认为“儒家开宗的孔子,只是想从日用行为极平实处,陶养成理想的人格”,孔门学说并非一种于社会改造积极主动的学术思想。梁先生讲,六朝隋唐,物质文化发达灿烂,“建筑文学美术音乐等等,都呈现了历史以来最活泼的状况。后来,这种文明烂熟的结果,养成社会种种惰气”,此后,“跟着晚唐藩镇和五代一百多年的纷乱,人心越发厌倦”。

  更糟糕的是,梁先生说,明朝仍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学术界本身,就像贫血症的人,衰弱得可怜”。王阳明学说中的豪杰成分,好像是一针短暂的兴奋剂。而王阳明身后所谓士大夫社会,无论清流浊流、东林复社,不过是两群八股先生又吵又闹争权夺利而已。因此梁先生说,晚明政治社会溃烂到不可挽救的程度,与八股的腐朽和八股先生的下流分不开。即使最一流的学问家如颜习齐等,也唯有常叹“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罢了。整个中国学术,不得开展。

  梁先生的结论是:唐宋以后,中国已经没有了真正的学问,而是在原先儒、道、佛基础上,不断产生些小支流、小派系而已,是挡不住的学术败相。

  对于清代以来三百年之学术,梁先生持基本肯定态度。他认为这一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其支流则是“排斥理论而提倡实践”。梁先生盛赞的书,一部是晚明徐霞客的大型地理游记,一部是清初宋长庚的《天工开物》,另一部是由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完成的《几何原本》,还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六十卷,熊三拔之《泰西水法》六卷等等,都是注重科学实验的宝贝,谓“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居功至伟而赋于历史以生机者,梁先生首推康熙大帝,说他不仅自己可以批评梅定九的算书,而且敢于把一大批耶稣会的西洋科学家请进南书房,“轮日进讲”数学、物理、测量、天体、音乐等等自然科学知识,还建造了最早的观象台,使得唯物史观在中国扎下了根基,“有宏纳众流气象”,且主动改变了早年间大兴文字狱的丑恶现象。这时候,中国似乎可以诞生出新的学术思想呢。照着这个路子,国家工业化和富国强兵,不知将提前多少年实现。可惜到了雍正、乾隆两朝,学界开明的情景偏偏又倒退回去了。雍正帝亲自撰写一部《拣魔辨异录》、一部《大义觉迷录》,讨伐弘忍、曾静等新学派;乾隆继而几十次焚书达13862部,残酷压制各种民间新思潮,重新推举古老的儒家程朱理学,花十年工夫编纂《四库全书》,不走新路走老路。到嘉庆道光年间,清廷终于不可避免地踏上了衰败之途。用梁先生的话说:“乾隆帝种下的恶因,次第要食其报。川湖陕的教匪,甘新的回乱,浙闽的海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跟着便是鸦片战争。”一个全民族蒙受屈辱的时代开始了。

  梁启超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尽管纸黄页脆,却实在是一部极厚重之作,其中涉猎晚明以来清代各大学派诸多门类研究成果,悉心探索中国社会兴衰前行的规律,见解深邃,蔚为大观。几年前到广东新会瞩仰梁先生故居。那个叫做茶坑的小村庄,村口一株老树,根盘丈余,可多人乘凉其下,树干要三人展臂才抱得住。这部书,与这株老树极其相似。所怪异者,这般难得的好书,为何后来不见有重新出版的新册?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没有见着吧。

  赵瑜

[ 本帖最后由 马衣努 于 2010-4-1 10:24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