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浙江日报:拦街福,温州人的狂欢节 [打印本页]

作者: 孙非寒    时间: 2010-3-19 10:12     标题: 浙江日报:拦街福,温州人的狂欢节

拦街福,温州人的狂欢节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方海 包璇漪 编辑: 胡铁瑛
  昨天,农历二月初一。连日阴雨后,迎来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以“盛世瓯越、文化温州”为主题的2010温州拦街福活动,在温州锦江路拉开大幕。

  这场把温州民间艺术、传统民俗精华“一网打尽”,又注入现代文化气息的新“拦街福”,让温州人乐翻天。

  13天连轴狂欢

  “习俗既成,民风使然;两百余年,延续久远……祝颂祖国,万寿无疆;祝愿温州,和谐隆昌……”

  上午9时,拦街祈福活动以一篇祝文诵读开端。而后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市长赵一德等一同点击按钮,锦江路上仿真“古谯楼”缓缓开启大门,人流涌入拦街福主街区。

  雄壮的萧江大鼓动人心魄,欢快的民乐声中,腰鼓队、彩绸舞、花扇舞卖力演出,烘托出浓烈的节日气氛。温州市瓯剧团和民营五星京剧团在街区外广场上唱起“对台戏”,纷纷拿出《双下山》、《八大锤》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折子戏,吸引了众多观众。

  2010温州拦街福活动将延续至3月28日,共持续13天,每天上午9时到晚上9时开放。

  作为规模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拦街福”在许多老温州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也是他们童年的美好记忆。但在上世纪中后叶,拦街福已逐渐淡出温州人生活。进入新世纪,温州曾在2002年、2005年、2009年三度举行“新拦街福”,探索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民俗结合。

  “拦街福”活动组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州有深厚民俗文化资源,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比较多,但总体上规模小、文化味不浓、活动的参与面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提高,温州市民渴望一个上规模、上档次、有意义的民俗文化活动。

  今年的“拦街福”在做足传统的同时,把一个集文化、娱乐、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大型民俗节庆活动呈现给大家。活动分10大板块,有虎娃闹春拦街祈福、老城故事场景再现、民间民俗文化展示、民间艺术展演、拦街福摄影大赛、美食购物活动、温州农家特色产品推介、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温州)论坛等,无论活动形式还是内容,都较往年有较大创新。

  “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乐一乐!”主办方说,他们想办成一场盛大的民间狂欢节。

  传统民俗“复活”

  跨入拦街福活动街区,能看到专设的温州民间文化展示区。温州素有“百工之乡”美称,在这里,原本散落在温州各地的民间美术、手工技艺像珍珠一样被穿成一串:移步换景,能领略到米塑、瓯塑、瓯绣、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现场展示的精湛技艺,还能看到温州传统婚俗、年俗的场景再现。

  这边,泰顺木偶正在上演“四郎探母”,演得好不动情;那边,温州米塑大师王锦荣在精心作瓯塑,一位母亲连声招呼自己的孩子,“你看你看,这个鮸鱼头做得多逼真!”

  在活动街区里,还有让温州人牵起温暖记忆的老城故事场景。温州旧城的三角城头、东门外、南门头、三牌坊等已难觅踪影,但是在这里,通过展板上的故事介绍,抑或街区中的仿真建筑,它们又“复活”了。

  八旬老人林正森站在“张阁老和三牌坊”故事展板前告诉记者,他很怀念小时候拦街祈福的盛况,今天和同伴特意搭公交车来现场游玩。说起三牌坊,林正森以前就住在不远处的鼓楼街,他感叹,“那牌坊拆掉了真可惜啊”。

  75岁的画家赵瑞椿先生是地道温州人,他一个人慢慢在拦街福街区上逛,看得入神。他说,这是一个保护民族文化的平台,那些平常被我们遗忘的民俗,又以这样的方式被重新回味,很好。不过,他觉得还不够过瘾,如果搜罗的民俗能更丰富更完整就好了。

  在珍贵的民间工艺“首饰龙”前,吴小姐抱着她一岁半的孩子正在近距离观赏上面精巧的亭台楼阁,孩子看着转动的绸塑人物,目不转睛。吴小姐说自己是个“80后”,在自己的记忆里完全没有“拦街福”这些民俗的概念,这次她是专门抱着孩子来看热闹的。但她和孩子一样,都玩得很开心。

  来自湖北和浙江淳安的两名新温州人,则在美食街区流连忘返,这里不但有温州特色的“中华名小吃”长人馄饨、温州鱼丸,还有来自外地的各种特色小吃,香气诱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此次应邀来参加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活动街区,他看得很认真,不时在一张小纸片上做着记录。

  刘魁立说,这是他第一次来温州,但是印象深刻。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借助活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得到提升。它还将培育和增强人们的乡土情感,随之而来的,将是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滋长。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