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死鲁迅吓走梁实秋 [打印本页]

作者: 朱小宝    时间: 2010-3-17 17:04     标题: 死鲁迅吓走梁实秋

来源:搜狐博客 作者:思公
大陆和台湾隔阂了几十年,当互相交流开始时,发现很多文化教育上的差异。我八十年代刚接触台湾人时,曾一起聊过,双方都深深感到受过丑化对方的全民教育,我们骂蒋该死,蒋光头,他们称蒋公习惯了,他们骂毛匪共酋,拔毛杀猪,我们听着也心惊。那边要光复大陆,这边要解放台湾,唱的歌除了内容不一,曲调都一样慷慨激昂。此外,在文化上差别也很明显,比如,有些外语的人名,地名,双方翻译差异很大,交谈中甚至听不懂,他说雪梨,你很难猜到是说悉尼。在文化上有些更突出,大陆人没有没读过鲁迅书的,小学课本就开始有,但台湾鲁迅著作长期被禁,远没有知名度。而台湾人又几乎没有不知道梁实秋的,而当时梁对大陆人又很陌生。

梁实秋的作品在海外名声很大,风行不衰。他作品《雅舍文集》,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上百版。说实话,在八十年代中我出国前,没读过一篇梁实秋的文,还是我伯父给我推荐字典,到王府井八面槽内部书店买了一本《远东英汉大字典》,是梁实秋编的,我一直以为他就是个编字典的学者呢。在海外读到了他的雅舍系列,里面很多老北京的旧事,非常亲切,而他的散文似乎一点也不逊于鲁迅的杂文。这些年梁实秋的书在大陆也流行了,大家都公认他算是文学大家。

看到梁实秋文章里那样留恋故乡,对一草一木抱着那么深厚的感情,不明白他为何背井离乡。按说他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文人,一生主要教书,写文章,编字典,搞翻译,和政治牵涉不深,但1949年,他甚至留下两个孩子,跑到台湾。这其实不是什么谜,他是被鲁迅的魂吓跑了,或者说,被扛着鲁迅大旗的人吓跑的。我们知道,国民党在撤离北平时,胡适曾特意申请了一架飞机,接走了一些著名学者教授,但走的人很少,梁实秋并没在那架飞机上,他是自己偷偷提前到天津买了船票,南下广州。

原暨南大学副校长王越曾有过一段回忆:他说:1946年我重返中山大学。1948年,梁实秋也在这段时间前后来到了中山大学,和我一同在中大中文系和外文系教书,我们兴趣相投,交谈甚欢,互相引为相知。当时,国民党政府将中大教授员工的薪水囤积起来,3个月不发工资。后来,全校文、理、工、农、医、法、师范7个学院统一罢教罢课,大家推举我当主持。面对此景,梁实秋也很不满意,对我说:国民党在大陆失败是已经无法挽回的事情。但是,一日他向我提出不久将准备移居香港,我很感意外,劝他留下来和我一同欢庆新中国的到来。梁实秋委婉地说道:越兄,你和我不同,我是和鲁迅打过笔墨官司的人,当年鲁迅要打的“丧家狗”、“资本家的走狗”指的就是我,新中国成立了,怎么样对待我,实在心中无底。我还是先到香港看看再说。

看梁实秋的散文,就知道他是多么喜欢北京,抗战期间,他被迫离开去重庆,45年抗战胜利,他先去南京,有很好的职位,但他还是经不住思念兴冲冲回到北平,在北平师范学院任英语系任教,他把内务部街旧居重新整理,打开书箱,准备一边教书,一边把从事很久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翻完。可是1948年的炮声打破了书桌前的宁静,他面临去留问题。按说梁实秋不过一个教书匠,只和鲁迅打过些笔仗,鲁迅死了多年,鲁迅和很多人打过笔仗,梁实秋至于这么怕死鲁迅吗?

从梁实秋的敏感和后来的结果看,梁实秋可能是对的,没看到鲁迅文章里一句“四条汉子”,四个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非死即残吗。其实鲁迅和梁实秋打的不过是文学笔墨官司,在正常社会算不了什么。梁比鲁迅小20多岁,是清华毕业,留美学生,和胡适那些留学英美的学者亲近,俨然一个小团伙,为老留日生鲁迅所鄙视。两人笔仗的官司其实就是一篇谈教育小孩的文章引发,梁发表了《卢梭论女子教育》文。鲁迅写了一篇《卢梭与胃口》开打。最后形成了多年互骂。打到后来,梁影射鲁迅拿卢布,鲁骂梁乏走狗。互骂根由还是“文人相轻”成分大些,后来发展成敌对。梁实秋看不上鲁迅的翻译,认为又涩又硬,这也是事实,看不上鲁迅的小说,认为结构上都不像是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等等。当然鲁迅更看不上梁实秋那种闲情逸趣的小资情调,很尖刻给他冠上“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等恶名。

梁实秋晚年认为鲁迅“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梁实秋认为:“鲁迅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但是你总得提出一个办法,不能单是谩骂,谩骂腐败的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的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而鲁迅的最严重的短处,即在于是。”可是梁没明白,他说的短处,在革命年代,恰恰是个长处,变成了最尖锐,最有骨头的匕首式反对。

毛泽东是钟爱鲁迅的,鲁迅死后,左翼作家党团很快就给鲁迅出版了全集,冯雪峰曾送毛泽东一套。看来毛是认真读了,估计大有正合我意之感。所以,在延安,鲁迅很快成了共产党的文学圣人,成了旗帜。当时延安还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可见重视非同一般。这种党派政争加入文学,把事情变得很复杂。批评鲁迅成了攻击革命,而鲁迅批评过的人,似乎变成敌人。梁实秋基本是个比较纯粹的文人,一辈子主要以教书为生,但是当1943年,国统区组织一个各界参观团要去延安访问,里面有梁实秋的名字。毛泽东亲自表示,梁实秋是反动文人,延安不欢迎他。梁不知道,早在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已经把梁实秋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先是鲁迅的“丧家的资产阶级的乏走狗”,又有毛泽东的亲批在后,“反动文人”的罪名,梁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清了。

梁实秋48年溜出北平,算不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真不好说,他从北平到广州,当时陈寅恪也同样跑到广州,半年梁去了香港,后又去了台湾,仍然是教书,但是他以后又写了可观的大量作品,《莎士比亚全集》也翻译完成,我曾长期使用过他编的《远东英汉大字典》,厚厚一大本,看来也是巨大工程。相比之下,很多49年后留在大陆的著名学人,以后作品稀少。在海外华语世界,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被人们赞为经典。近年大陆出版社争相出版他的文集,其中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成为畅销书而被一版再版。去年国内有一条有趣的新闻,在中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被删减,而增加的有梁实秋的作品。梁先生当年走了,现在以另一种方式回来了。现在读者提起梁实秋,都会很自然地想到他著名散文家、翻译家,以及莎士比亚研究权威等身份,不会再有“反动”、“乏走狗”之类联想了。

梁实秋是该怨恨鲁迅呢还是该谢谢鲁迅,我哑然而笑。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3-18 19:22

啊,只喜欢看文人的作品,不喜欢关注他们的个人生活,本来美好的印象可能会被破坏掉,但是,似乎最后每次都败给了好奇心....在这篇文中我又不小心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不过话说毛爷爷对中国的文坛影响还真是超出我想的大啊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3-18 19:53

不过话说毛爷爷对中国的文坛影响还真是超出我想的大啊

那是相当的大,又岂止是文坛啊?华夏九州,哪里没有毛爷爷的踪影啊?
作者: 周公民    时间: 2010-6-30 09:31

看到梁实秋文章里那样留恋故乡,对一草一木抱着那么深厚的感情,不明白他为何背井离乡。

梁实秋走得好!否则,一定死于文革!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