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得荣·泽仁邓珠】对四川藏族聚居区社会发展目标定位的几点建议 [打印本页]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10-3-12 20:53     标题: 【得荣·泽仁邓珠】对四川藏族聚居区社会发展目标定位的几点建议

  

对四川藏族聚居区社会发展目标定位的几点建议

  □ 得荣·泽仁邓珠



  2010年1月2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胡锦涛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必须把中央关于加快西藏发展的决策部署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使跨越式发展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

  通过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笔者对四川藏族聚居区社会发展目标定位问题提出几点个人的见解。

  确立“生态文化立州”的发展战略目标

  四川藏族聚居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保护它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不仅事关藏族聚居区和藏民族的发展,也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利益。四川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既要有利于四川藏族聚居区“两州一县”(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可持续发展,又要有利于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安全屏障的建设。

  “两州一县”的自然地理、生态资源、民族结构、社会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素质、经济地域都是相同相联的,没有质的区别,因此对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要统一定位,这样才有利于当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建设。

  笔者建议确立“生态文化立州”的发展战略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生态文化立州”这一发展战略目标,符合藏民族社会发展特点,符合藏族历史文化背景和藏族聚居区的实际。藏族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和保护生态的优良传统,“生态文化立州”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使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利用,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它有利于发挥藏族聚居区生态文化资源优势。

  第二,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受益的不只是藏族聚居区的民众,还有助于改善全球环境、保护水资源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促进人类健康、减少自然灾害、保护世界景观格局、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加强民族团结等。

  第三,文化是藏民族发展进步的源泉之一,也是藏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可以为藏族聚居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藏族文化价值观主要表现为慈悲为怀、利乐众生、抑恶扬善、重义轻利、重情淡财、知足常乐、施舍济贫、助人为乐,这些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净化社会道德具有巨大作用。文化建设有助于藏族聚居区的长治久安,这也是抓住民心的要领和维护藏族聚居区稳定的切入点。

  第四,加强党的文化建设能力,是新时期我们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是执政党文化执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助于增强藏民族对执政党的向心力。

  确保青藏高原东部生态良好

  青藏高原面积约为24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4,它既是“世界屋脊”,又是众山之源、江河之源、生态之源。青藏高原具有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易恢复性和动植物生长周期的缓慢性等特点。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和亚洲水资源。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更加注重高原生态环境,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根据会议精神,对青藏高原东南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是继承弘扬藏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保护传统。把藏民族人人爱护生态、保护生态、善待自然、节制资源开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加以传承弘扬。

  二是建设自然生态保护区。对藏族聚居区现有的自然生态保护区要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配备专职管护人员,建立监督监管机制,实现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保得住,有成效。

  三是建立原始生态文化保留区。对藏民族沿袭下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包括衣食住行、宗教文化、建筑设施等保留原貌,在此基础上建设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旅游风景区、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观赏区。甘孜州德格县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可以做为示范区。

  四是退人还山,生态移民,营造无人生态区。把世代居住在“八缺”(缺水、缺土、缺路、缺粮、缺电、缺交通、缺医药、缺科技教育)地区的藏族居民迁移到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建造百户以上的生态移民新村。这一措施是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的有效措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五是加大“天保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简称)投入力度,延长补助期限。根据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植被生长周期长、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情况,建议加大“天保工程”投入力度,将补助期限延长为20年至30年。

  六是成果共享,成本共担,建立生态环保补偿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让西藏的青山绿水常在,积极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笔者认为,生态环保补偿机制需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设立江河源生态环境保护税;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补偿机制,即受惠地区每年从地方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返还给承担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地区;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要求受益地区和国家都要参与入资。上述补偿资金应用于生态环保建设。同时,对青藏高原的历史文化遗产、土地、森林、水源、草场、野生动植物、荒山野地资源实行有偿利用和开发。

  七是在藏族聚居区实施“生态环境总产值”,这是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建立有效生态安全屏障的一项有效保障措施。

  八是组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航空保护队。应用现代化航空技术手段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这是周期短、范围广、见效快的科学保护建设措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九是控制人口总量。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好,根源在于这里人口稀少,地域辽阔。藏民族自古形成的保护生态、善待自然、节制开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为各种动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生存环境。控制人口总量对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着力发展八大产业

  为确保四川、云南、甘肃、青海4省藏族聚居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4省提出了着力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结合藏族聚居区的实际,笔者认为,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应紧紧围绕“生态文化”,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即着力发展民族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旅游、民族手工、特色经济、影视出版和信息八大产业。

  在发展民族文化方面,应以保护、传承、弘扬、挖掘和开发利用藏文化为龙头,使民族文化在促进藏族聚居区健康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在教育方面,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将母语作为第一教学用语,把民族优秀文化纳入民族教育内容。教育要紧贴实际,紧贴本民族文化传统。应在小学到中学阶段全面推行双语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懂母语又懂汉语乃至其他民族语言文字、熟悉自己民族文化传统、能够在养育他的热土上获得生存就业能力和创业发展能力的人。从体制和政策上保障那些懂当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员在本地优先就业,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推进双语教育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办好民族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学习、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直接关系到民族间的平等、尊重、团结,这是凝聚人心、关系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藏族聚居区职业教育的内容应以传授民族传统手工艺技术为主,兼授旅游、餐饮、家政服务和电器维修等内容。各级政府要选派民间能工巧匠担任职业教育教师,民族手工业技术传授可以采取家传、以师带徒、以老带新等传统方式,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与“生态文化立州”发展战略相适应。能源建设以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以清洁、方便、无污染的新型能源替代木柴、畜粪、草杆等传统能源;交通以公路和航空为主,人行道、桥洞为辅,采取多打隧道、多架桥而不翻山绕山的生态筑路方式;利用行政手段禁售禁用污染环境的一切塑料化学制品,改用传统的藏纸、竹、陶、木和瓜壳制品等。

  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应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尽快培养有本民族文化素养、懂管理策划的专业人才队伍;改善景区内外的基础设施,丰富看、吃、住、行、游、购等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注重文化保护,杜绝破坏性开发,避免产业趋同,防止文化传统的个性因受外来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而消解。

  在民族手工业方面,应着重开发金属、木质、珠宝玉石加工业,发展制陶、制革、木器、纺织、编织、雕刻、雕塑、绘画以及藏纸、藏香、藏毯和宗教用品制造业等。民族手工业产品的生产营销一定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打造品牌,务必吸取过去“分散努力、集体失败”的教训。

  在发展特色经济产业方面,应注重绿色食品、高原土特产品、藏医药业、酿酒业、天然纯净水资源开发、农牧产品加工营销等。农业从传统的“多打粮”转向发展绿色经济和观光农业;牧业从“多养畜”转向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为主,限制畜牧总量,实现草畜平衡。

  在影视出版业发展方面,藏族聚居区有独特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具有发展影视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新闻出版业以保护、传承、宣传、创新藏文化作为立足点,把传承、开发藏文化作为发展方向,将大有作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影视出版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应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

  在信息产业方面,要使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藏文化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远程传播,这是藏族聚居区步入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作者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档案局)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