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贴簧佳作巧夺天工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8-11-12 00:39     标题: 贴簧佳作巧夺天工

贴簧佳作巧夺天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 13:39  上海金融报



  

撰文 顾惠康



  我国传统的竹雕文房用品,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特别是有一种用贴簧工艺制成的文房清供,不仅具有如象牙黄般的典雅、古朴,而且还具有竹子般清高、孤傲的意境。清代文人纪晓岚赋诗赞曰:“凭君熨贴平,展出分明看;本自汗青材,裁为几上器;周旋翰墨间,犹得近文字”。

  造型雅致贴簧,又称“竹簧”或“文竹器”,因其将竹材内壁中的竹簧翻转过来进行雕刻,故又有“翻簧”或“反簧”之称。

  贴簧富有一定的装饰性,它是在传统竹雕刻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并成熟起来的。艺匠们将竹料去青去节后,留下内壁竹簧,再经过蒸软、压平、磨光、粘贴后,再镌嵌在木胎上(一般多用黄杨木),制成各种器皿,然后在上面施以各种艺术形象,或山水、或人物、或花鸟等纹饰,其可浅刻,亦可镂花。所制作品,色泽光润,极具牙雕般的精致与典雅。其器物较为广泛,如屏风、瓶炉、盒匣、扇骨、棋楹等。尤其适宜制作文房清供,如笔筒、墨床、笔格、砚盒、印盒等,造型雅致,雕饰精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上贡寿礼作为竹雕刻艺术领域中一个独立门类的贴簧,它始创于清初而盛于乾嘉时期。乾隆后期则广泛流行于江苏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福建上杭等地。其中尤以福建上杭的制作最为精美,因而被清朝宫廷普遍使用。较典型的传世作品有“海棠式贴簧竹雕盘”、“竹簧透雕小柜”,其素雅精美的工艺,虽历经200多年,至今仍依然如故。

  据史料记载,清代光绪年间,民间曾出现了不少贴簧雕刻高手,嘉定竹刻艺匠时大经便是其中之一。他创办的“时文秀斋”竹刻店,专售各式贴簧作品。清宣统二年时,“时文秀斋”的作品曾获得南京劝业会督抚一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湖南邵阳的贴簧竹雕,在清光绪年代更是蜚声海内外,其将贴簧竹雕折扇作为贡品,上奉光绪皇帝;另外在慈禧太后做寿时,他们又将贴簧竹雕烟丝盒、朝珠盒和翎毛筒作为其寿礼。

  馆藏珍品这里介绍两件较为典型的作品,其一为“贴簧天香满园粉蝶舞”台屏。它系竹刻名家支慈庵在1960年创作的作品,目前为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馆藏珍品。其高34厘米,宽27厘米,作品格调高雅,清新疏朗,为典型的文房用具之一,也是作者成功地运用翻簧工艺创作的佳作。台屏中的假山,用刀利索流畅、遒劲有力,花卉工整绚丽、浓淡相宜,而彩蝶则雕工细腻、舞姿迥异,表现出大自然中万物升腾的动态,极为生动形象。另外,春天中的园林美景表露无遗,如置于书桌上,更能给人一种“春暖花开、精神焕发”的艺术感受。台屏虽历经四十多年的沧桑,却没有丝毫脱裂之处,足见其工艺之精湛。

  另一件为“贴簧六菱笔筒”,系清末民初的作品,高16厘米,笔筒采用浅刻技法精雕。三面为图案,三面为草体字,组成三组完整的画面;画与诗又互为交融融,起到了渲染主题的作用。第一组画面为一老者小憩于河边石台上,他头缠发髻,长须拂胸,双手抱膝,正在极目远眺,神情若有所思。他的身旁,虬松蔽日,凉风习习,远处是峰峦重叠,河水在他的脚下潺潺流过。诗曰:“日里扬朝新,琴中半夜啼;上林如评树,不借一枝栖”。

  第二组画面为河边山径小路旁,松槐正茂,树荫下,一高一矮两位老者在握手,似道别又似刚重逢,像是有说不尽的心里话。远处,群山连绵,峰岭嵯峨,微风轻拂他们的裙摆。诗曰:“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处云遮”。

  第三组画面为悬崖峭壁下,一叶小舟藏头露尾,舟上船夫头挽发髫,神情疲惫,任由小舟荡漾在崖边水波中。诗曰:“孟津城北河开,商贾移舟徘徊;实有龙蛇地揭,虚疑牛斗天来”。整件贴簧竹雕六菱笔筒雕工精湛,构图巧妙,无论欣赏哪一面,都能让人们从画与诗的意境中受到启迪,显现出古代艺匠在构图和文学方面所具有的天赋,同时也提升了该笔筒的艺术品味,因此极具收藏价值。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