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长江大学民间文学教学平台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3-5 21:30     标题: 长江大学民间文学教学平台


长江大学08级中文系学生会员注册报到区,加紧注册啊,一周内完成,最后统计出来,最好以实名注册。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3-5 22:46

好啊 !!看08级的了,桃花三月正是诗意的季节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6 09:09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平台

致七十二名选修才子的公共信

问课教学法第二代传人

大家快乐啦!
民间文学是我们传统的口承文学,也是我们童年最先喜爱的文学。
时间太久,相隔太远,民间文学已不为大家所熟悉了。
可是,每年暑假必然热播的《新白娘子传奇》、《西游记》、《哈利#波特》等,却是民间文学的新形态哟……
更有《花木兰》的卡通版、三国的游戏、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

这是一个信息无孔不入的时代;
这是一个消费无所不在的社会;
这是一个寝室受到卫星定位监控的全球化空间;
这是一个没有手机就会坐卧不安的季节!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这是一个学会上网就会学到生存的社会;
这是一个学在长大、游在哈佛的大学校园;
这是一个虽然虚拟却最大化公正平等的虫子网络!

因此,教室已不是从前的教室,学生也不再有原来的被动,教师更无全面解答当代学子问题的导师能力了!
因此,我们要全新的学习,我们要真正的行动,我们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与创造者!
因此,我们要心高气傲的面对消费的偏执,我们要激情满怀地肩负起大学的使命,我们要重新命名八零九零后承担真善美的永恒!
因此,我们要回归家乡,我们要寻找童年,我们要以青春与未来的名义向纯洁与浪漫宣誓:大学生也有回报、传承家乡的才华!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3-6 12:21

孙老师教学有方!
赞一个!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3-6 12:28

这学期俺也要上民间文学了。
来跟孙老师学习来着。。。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3-6 13:23

顶则个!

[attach]6107[/attach]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6 22:54

谢谢各位兄弟的捧场呀:
这是一个人气时代嘛,真实的自私的想法是,学生来凑热闹,我这个版主也好交差啦!

向爱东、笛威、R三位大版主汇报至此,不要见笑就是,欢迎随时检查工作,这个学期一定努力作好这个版块的清洁与活动的!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7 14:06

民间文学拆解之一:民间的审美与生活的文学
不止是因为自己文学出身,也不止是自己底层背景,我才说,民间文学是民间的审美,是生活的文学。
其实,我在儿时,围着院落里一位当地老大爷讲故事,讲笑话,讲历史,讲小说;心中的憧憬与眼中的好奇,今天想来,依旧是别开生面的,让我激动不已!
后来,我为这个讲故事的老人,专门去他后人的家里寻找一些儿时的记忆,试图找到一点故事书,一些图片,一些实物,然而,除了弄清这位老人是当地惟一受过良好教育的传统知识分子(地主子弟)外,除了记得冬阳下老人戴着老花镜读书写字的断片外,不再有任何清晰的事迹……
于是,我想,那些个故事,那些个表演,那些个演唱,那些个童谣……都真正的延续了一种特定的审美传统!
于是,我以为,那些被文人不多认可却往往袭其衣钵的民间文学,其实经历着生活的洗礼和艰辛真实的底层磨难!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7 14:10 编辑 ]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7 14:08

何为“民间的审美”:
当代著名学者陈思和先生对民间有一个理解,可以作为这个定义的基础:
民间具有自由自在品格;
民间具有藏污纳垢的包容精神;
民间具有与主流对峙的反叛精神。
于是,我们以为,民间的审美,一个最基本的理解应是:
源于平凡人平凡意识中的群体审美表达。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7 14:08

民间文学拆解之二:民间的智慧与生产的文学
审美源于智慧,源于文化的新变;
生活源于生产,源于创造的积演;

因此,由“定理一:民间文学是民间的审美与生活的文学”,可以推出:
    “定理二:民间文学是民间的智慧与生产的文学”

大凡细读细听过民间老艺人或朴实的乡间故事的人,都有一个真实的印象:
民间文学凝聚了普通民众最丰富的智慧,结晶了普通民众最久远的文化革新与创变之果!
会说话的石头,会长高的泥土,会戏法的小玩艺儿,会记住五千年前历史的一则神话,会生动描绘自然大变迁的传说,会警醒世人的世语俗谚,会令人荡气回肠的诗情爱意,会让人长生不老的心境与回春丹……真正的智慧,纯粹的文学表达!

民间文学饱浸在生产过程之中,积演了普通民众创造自身、创造社会、创造自然的艰辛与豪迈!
正是坚实沉重浪漫欢快的生产,哼出了第一个劳动节奏,讲出了第一个生产经验,记录了第一次丰收喜悦,检查了第一场灾难后的悲伤与恐怖,吟唱了第一部只有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以乞讨为生却身怀绝技者方能进入的人类史诗……鲜活的生产,残酷的文学伴侣!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7 14:10 编辑 ]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3-7 15:27

学习了,孙老师。
顶一个!
作者: hejieming1    时间: 2010-3-7 18:03

长江大学08级中文二班何洁明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3-7 20:35     标题: 孙老师在著作《文学的生活遭遇》中对民间文学的内涵有着明确阐释

这本书在东校区图书馆二楼 社科馆 直走倒数第二排书架上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8 05:31

问课教学法之民间文学自主教学分组的基本内容

共7个课程小组(小论文和调查选题也分为7个小课题,自选)

前两周,教师主导时间,总体厘清问课教学法思路----学生中心的自主教学法,以学生说课、学生作论文和学生调查以及学生答辩三个自主教与学环节构成,讲解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重点问题。

基于民间文学精品课程网(以广西民族大学程金文教授的省级精品课程网为学习平台)和中国民俗学网、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为资源互动平台,以家乡为发言说课材料的出发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备课与讨论:

1神话组
2史诗组
3民间故事组
4民间传说组
5民间诗歌与民间说唱组
6民间俗语组
7问课教学法组

参考教材:
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书目:
1《鍾敬文民俗學論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
1(美)J•H•布魯範德:《美國民俗學》汕頭大學出版社
2(美)斯蒂·湯普森:《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文藝出版社
3刘守华:《比较故事学》湖北教育出版社
4劉錫誠:《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河南大學出版社
5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科文献出版社
6孙正国:《文学的生活遭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20 14:10 编辑 ]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8 05:34

引用:
原帖由 folkman 于 2010-3-7 15:27 发表
学习了,孙老师。
顶一个!
浅见浅见,以教学为讨论之诱饵,期待砖头呀!
谢谢支持!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8 05:56

中国教改寻求破解“钱学森之问”
日期:2010-03-05 来源:新华网

     向温家宝总理提出“高校去行政化”等建议并被采纳的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正在试办一所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公众看来,他的这块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田”承载了中国探索高校优质教学、优化管理的希望。

     2020年,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将达2亿。尽管数量惊人,但中国高校却不得不面对钱学森生前五六次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诸多方面积弊已久而引起国民不满的中国高等教育,修修补补式的改革已无济于事。在此背景下,历时一年半、易稿数十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月28日起公开征集民意以来,就引起各界关注。其中,高校去行政化、高考制度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关键词成为焦点话题。

     教育“去行政化”大势所趋

     朱清时认为,《纲要》关键在于高校要去行政化。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教育部门的一般官员到高校“检查”,就可以让校长停下手头工作陪同,学校里一个行政官员就可以对资深教授发号施令。“如果中国的大学中都用级别代表权力,用官印掌权,就没有人追求学术卓越了。”

     朱清时说,看到高校去行政化成了国家意志,“感到很满意”,说明国家下了很大决心,“就像当年肯定了小岗村的包产到户”。

     对于“去行政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问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必须做,这是大势所趋。”他表示,要从容易的地方做起,试点先行,逐步向难点推进,“大家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试点的出现”。

     而朱清时正在深圳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就是这种试点。学校定位是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的研究性大学。其管理工作将由教学科研骨干主导,管理工作岗位不设行政级别。

     他说,学校的每个人要得到社会尊重,只能靠自己的学问、科研成就和管理水平,而非行政级别。他本人已带头放弃副部级的行政级别。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顾云深认为,“去行政化”具体要各个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探索,南方科大的做法是一种理想状态。当前最要紧的是对高校自主权的落实进行规定,包括法律层面都需到位。同时大学也要强化内部治理结构,依法治校。

     高考改革凸显多元新思维

     对于千篇一律的考试方式,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就曾予以批评。1978年恢复的高考制度在保证公平选拔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其一考定终身、唯分数是取的选拔模式却往往导致学校只重视分数、不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建国说,必须坚持高考制度,但他同时指出,高考内容和形式必须改革。《纲要》提出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机制。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说,本科院校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高职高专院校由各省组织考生招生,高水平大学可以另外加试。同时,《纲要》也明确列出了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等试点项目。

     目前,自主招生已在各重点高校展开。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分别对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经过特殊程序予以录取。北京大学则开始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对于有争议的文理分科问题,张力表示,现有的文理分科的高考今后将逐渐淡化其唯一性。为表示改革的决心,他向记者承诺,“如果2020年高考仍然是现在这种文理分科的形式,我请你们吃饭。”

     南方科技大学在招生改革方面走得更远:高二即可报考南方科大。朱清时认为,学生在高二就基本学完了高中课程,高三就是强化训练应对高考。多读一年书并不能增强学生的素质,甚至可能抹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所以我们要让有能力的高二学生不要浪费一年时间直接考大学。”他说。

      期待拔尖人才

     钱学森先生生前对大学教育的批评发人深省: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

     他在生前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说:“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目前,中国一些高水平大学正在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等已取得一定经验。复旦大学规划进行通识教育、书院制,并计划建立“本科生院”,进行通才式教育。

     但这些措施仍远远不够。《纲要》在高等教育提升工程中特别指出,要实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基础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本着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的原则。国家已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率先试点。

     张大良列举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七个方面,其中包括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到培养计划中;安排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专业导师和授课老师;突出个性化培养,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等等。

     朱清时说,南方科技大学“很可能”是这十几所大学其中之一。承担为中国高教改革探路的重任,确实感到如履薄冰,但一定会义无反顾,从面试每一位考生到高薪聘请世界一流学者加盟,进而精心设置院系,培养出社会高度认可的拔尖人才。毕竟,教改要让人民看到希望。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8 05:57 编辑 ]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8 06:19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最权威、最全面、最具前瞻性与综合性的国家级教学平台

技术支持:清华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请同学们务必以其为自学平台,所有课程都可以在此平台找到国内顶级学者与教授们的精彩演讲与系统资源!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3-10 17:59

注册报到的人不多,因为重新选课,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吾共勉之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10 22:52

我们这学期也上民俗,我们组分到的是民间文学,我们决定就讲民间故事,正好我的家乡就是民间故事的传承地。。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11 07:04

问课教学法之课题组组长职责与贡献:
    1 联络小组成员感情,营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良好团队氛围;

    2 安排备课、说课内容,分任务到成员;

    3 确定说课人2-4名;

    4 组织讨论说课内容,并确定1-4个重点问题,提交议课讨论;

    5 确定实践调查课题,拟定调查提纲;

    6 完成课题小论文,分工到人,让每一名成员都学会查资料、作论文;

    7 提任结业答辩评委,全面评价成员学习本课程情况;

    10 负责组织与回复每个成员每周一贴的专业学习讨论信息。

辛苦了,你们是问课教学法的核心构成部分,即问课教学法的CEO!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3-11 09:35

问课教学法,确实是个新事物,有机会到孙老师课堂上去取取经哈。
我初上民间文学课,还真是没什么经验。如此大幅度的学生参与还真是不敢尝试,主要可能是我低估了学生娃们的积极性了。
这学期我还是先以我为主吧,间或穿插些学生参与。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12 10:26

感谢笛威兄的支持与忧虑!

我是在这些选修课的教学实在走投无路的条件下才决定脱胎换骨的改!

此法有两个毛病:
    1 学生实质性参与不够的话,将荒于儿童游戏;
    2 教师评课与课后实践指导不到位的话,将流于误人子弟之嫌;

此法有一大好处:
    让所有学生都去尝试查资料、备课、实践调查,偶有创造性之发现、学习能力之培养。

此法之时代依据:
    网络平台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资源获取方式与传统知识的系统性观念;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12 14:49

问课教学法之小组说课三步曲:


一步曲: 组长确定说课内容,根据广西师范大学省级精品课程、陈金文教授主持的民间文学网站内容和教学平台的规范来确定;

二步曲:组长根据内容,分工给各成员,上网或图书馆资料;

三步曲:说课人根据本组提供的资料写出详细教案,并征求小组成员意见修改,然后设计2-3个问题,供全班议课、教师评课;说课与议课时间比=1:3

说课要求:
    1  每组确定3名说课人;
    2  说课内容分为两个版块:理论版块与经典个案分析版块,2位说课人人分工协作完成;
    3 说课教案上传教学平台,供大家讨论;
    4 必须提供2-3个较好的切合学生兴趣与思考的问题,以议课、评课之用;
    5 说课内容与调查内容、课程论文内容结合起来,组长作好协调安排。
    6 版块内容:
    理论版块,主要讲解:定义、类型、成因、价值;
    个案版块,主要讲解:代表性神话的内容、特点、内涵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20 06:56 编辑 ]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12 15:15

中国神话组备课要点提示:

    1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上、下)必读参考书;《民间文学教程·神话章节》;一名同学讲理论。
    2  中外神话的经典神话评介:分两位同学讲作品
    3  中外神话的相关研究论文:学校图书馆网主页---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检索关键词

    理论版块,主要讲解:定义、类型、成因、价值;
    个案版块,主要讲解:代表性神话的内容、特点、内涵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20 06:57 编辑 ]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3-12 19:51

同学们,加油啊,采集民族精华,学我之灵气,共勉之。
作者: 撒娇girl    时间: 2010-3-12 20:50

 科右中旗境内蒙格罕山主峰海拔721.3米,占地总面积20855公顷,集奇峰怪石、四季美景、历史考古等诸多特点于一身。远眺蒙格罕山,气势恢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凿出似兽、似禽、似人的石景:似兽者或仰天长啸,或俯视山谷;似禽者或展翅欲飞,或俯杀猎物;似人者或静坐沉思,或站立挥臂指点乾坤。寰宇石、母子峰、喇嘛洞、一线天、老君望月等奇异山体景观不胜枚举。登临蒙格罕山的游人在感受大自然玄妙与神奇的同时,心中也会充满诗情画意。

  蒙格罕山之景四季皆美。初春来临,万物复苏,沉寂了一冬的群山欣欣然睁开了双眼,榆树、五角枫……还有众多小灌木尽显娇态,把苍山点缀得妩媚多娇。盛夏时节,满山遍野的苍翠一眼望不到边,叮咚的山泉和啁啾的鸟语恰似一首节奏明快的乐曲,令人兴奋,分布在灌木丛中的菅草、苔草、隐子草、纣茅、冷蒿郁郁葱葱,金露梅、百合、芍药和众多的小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秋霜过后,层林尽染,异彩纷呈,霜叶胜花,巍巍群山好似巨幅的立体水粉画,明艳静谧。

  蒙格罕山不仅景美石奇,还颇具历史考古价值。据《兴安盟志》记载,这里从东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起就为鲜卑人聚集地。据史学家考证,因古鲜卑人居于此山,故蒙格罕山又被称作古鲜卑山。另据文献记载:“旗西三十里有鲜卑山,又名蒙格。”距山谷约百米的峭壁上有古人凿石筑成的微型龙王庙和3个栖人崖洞,洞穴坐北朝南,于洞口俯瞰山谷,峭壁险峻,深不可测。洞穴间距均为20米,洞内有用蒙古、汉、藏、契丹文字雕刻的古人题记。

  蒙格罕山壮美神奇,是当地群众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山。按照蒙古族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人们要早早起来,换上干净衣裳,带上食物,在日出前登临蒙格罕山主峰,祭拜敖包,祈福迎祥。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14 09:30

难得的家乡材料推介:古鲜卑人文明起源中心之一

一个需要GIRL调查的材料: 龙王庙
1 哪个时期初建?
2 现在的祭祀情况?
3 龙王庙在当地少数民族的信仰中具有什么样的内容与意义?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0-3-14 11:33     标题: 回复 17# 的帖子

老师,别把俺们给忘了啊!虽然现在没上您课了,可需要请教的问题貌似更多了呵!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0-3-14 11:34     标题: 回复 19# 的帖子

哈哈,近水楼台先得月啊!公主加油哦!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0-3-14 11:57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问课教学法,我们应该是首届试验品哦。呵呵。回想起当时的学习经过,作为讨论组的小组长,感触颇多!
现在想想,我算是一个比较失败的组长哦!所以,大家要引以为鉴。我的失误具体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还是没有参透问课教学法之实质精神,没有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的交流,导致学习时主题不明,虽然花费的大量的时间查资料,结果发现做的都是无用功!其次,作为组长,千万别当老好人哦,不要一个人代替整个小组,不单单是时间精力不够,最重要的是个人知识水平有限,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再次,小组之间交流也极度缺乏。

建议:除了加强各方面的交流以外,还提议创建特色小组!
在完成各项资料的查阅的基础上,能配以表演性的元素。
这学期我们的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就是采用的表演性学习。会戏曲的同学可有机会露一手了!

预祝孙老师的问课教学法成功!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0-3-14 11:58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08级的童鞋们,加油哦!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14 12:56     标题: 回复 30# 的帖子

难得老组长、新试验品、老会长子慧有这么好的经验之谈,我将吸收到眼下的教学中去弥补和完善问课教学法!

祝考研路上更多智慧与行动!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16 07:17

神话组的重点:

1 神话形成的历史条件与思维特性;
2 神话的类型;
3 神话母题;

选取代表性神话: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的神话,以比较方法和母题方法来分析,可见出其深义!
作者: 晚晴    时间: 2010-3-17 22:35     标题: 中文10803班,张婉琴报到

民间文学通过采用问课教学法后,应该是一门充满挑战与欢乐的课程吧!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3-18 00:45


作者: 慕容雪湮    时间: 2010-3-18 11:45     标题: 湖北省老河口民俗

上九节 农历正月初九为上九节。老河口玉皇阁(在南城门上)有庙会,多为妇女前往,进香朝拜祈求平安。30年代以后庙会消失。
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又称元霄节或灯节。自十三日晚起,连续五夜,各家门口张灯挂彩。儿童提灯上街游玩,各色花灯争奇斗妍。晚上食汤元。祭祀时以土盅或用面捏成小盅,内盛香油、灯草点燃,遍置室内阴暗处以照邪祟,向往光明。十六日城区市民往老县城游玩,称为“游百病”。解放后,这一节日仍为群众所重视,吃元霄、玩花灯的习俗仍保留下来。
团年酒宴上忌食全鱼,以示年年有鱼(余)。春节三天扫地由门口往内扫,以示进财。
食饭后,忌筷子架到碗上。
早饭前忌说梦。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3-18 16:29     标题: 回复 34# 的帖子

问课教学法对于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努力吧,学习本来是要靠自己的。
作者: 涟漪    时间: 2010-3-18 17:17

这是我第一次选民间文学这门课,刚开始看到这个课题,觉得老师会给我们讲许多的民间小故事,不过上了一节课后才知道孙老师有新的教学想法。对于老师的新的想法,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大胆,因为敢于改革的先锋不多。虽然有点恐惧,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好。就当是一次尝试吧,人生也需要尝试,中国的教育也得从尝试改革中找到出路。孙老师,我们支持你!

故事可以讲,但要你们自己去听、去讲;
课程可以改,但要我们自己去学、去改;
人生可以尝试,但要我们大胆、坚持!

谢谢啦!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20 07:06 编辑 ]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3-19 20:12

走上讲台是迟早的事,没什么的,自我学习会比满堂灌好。
作者: 贺玉荣    时间: 2010-3-19 21:40     标题: 武当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武当山民间医药歌谣

武当山道人和鄂西北民间医生在收集整理、推广实践武当山民间验方的过程中,将每味中草药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道教验方、真伪品鉴别知识、防止毒副作用的经验等医药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创作成歌谣这种文本形式。
    为发掘整理道教医药文化,传承民间医药习俗,我市专家编纂的《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等系列专著,汇集了武当民间医药歌谣。医药歌谣通俗易懂,记忆、传诵方便,颇受群众欢迎。武当民间医药歌谣包括三部分内容:民间保健习俗、民间偏方、民间医药歌谣。
作者: 贺玉荣    时间: 2010-3-19 21:42     标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十堰市竹溪县向坝民歌

向坝民歌(竹溪民歌)涉及竹溪县15个乡镇,有山歌、田歌、情歌、薅草锣鼓、船工号子、竹溪花鼓、竹溪丧鼓等表现形式。2003年,竹溪县有关部门出版了《向坝民歌集》;2005年,竹溪县向坝乡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省级民歌之乡”。

 向坝民歌演唱形式,大多以山歌、情歌对唱为主,对唱主角一般是女性,并以女性口吻歌唱,用以表达颇具流传性歌谣的思想内涵。歌谣的思想内涵大多以艳、贤、谐、怨为主格调,用以表达不同人物思想情感和不同人物鲜明个性。  

    向坝民歌,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之一。在内容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意愿;在形式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和艺术创造。从古至今,它在农村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向坝民歌靠口头相传,没有固定的乐谱,只有相对稳定的曲调,歌词通俗易懂,生动具体,形象化,口语化,音乐语言朴实简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易学易唱易传播。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20 07:02

引用:
原帖由 晚晴 于 2010-3-17 22:35 发表
民间文学通过采用问课教学法后,应该是一门充满挑战与欢乐的课程吧!
一定是的充满挑战与欢乐的课程呀!

立足家乡,放眼网络,投身社会实践,专注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目标!

送一句诗吧:
“非得真经莫实践,晚晴方知故乡近”(创作)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20 07:03

引用:
原帖由 慕容雪湮 于 2010-3-18 11:45 发表
上九节 农历正月初九为上九节。老河口玉皇阁(在南城门上)有庙会,多为妇女前往,进香朝拜祈求平安。30年代以后庙会消失。
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又称元霄节或灯节。自十三日晚起,连续五夜,各家门口张 ...
非常好的家乡文化展示!
荣获“第三周家乡文化状元奖”!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20 07:04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3-18 00:45 发表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20 07:08

引用:
原帖由 王一然 于 2010-3-19 20:12 发表
走上讲台是迟早的事,没什么的,自我学习会比满堂灌好。
很好,一然来了,依然会支持我们的!

走上讲台,是问课之一;
走进社会,是问课之二;
放眼网络,是问课之三!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20 07:09

引用:
原帖由 贺玉荣 于 2010-3-19 21:42 发表
向坝民歌(竹溪民歌)涉及竹溪县15个乡镇,有山歌、田歌、情歌、薅草锣鼓、船工号子、竹溪花鼓、竹溪丧鼓等表现形式。2003年,竹溪县有关部门出版了《向坝民歌集》;2005年,竹溪县向坝乡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 ...
太好了,如此美丽的、生动的、生活的文学!
荣获“第三周家乡民间艺术状元奖”!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3-22 20:15

第一组:神话组
任务已经下达安排了,分为三大部分,东、西、综合,两人一组找资料,汇合文字,写成备案。分工明细啊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23 18:59

让同学们多去图书馆查资料!
作者: 贺玉荣    时间: 2010-3-24 18:16     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戏剧山二黄

汉剧的又一个支派。流行于湖北郧阳地区。系清乾隆、嘉庆年间,鄂东的“二黄”戏传入鄂西北山区演变形式。盛行业余清唱(俗称“坐万字”),约在一百多年前出现专业班社,登台演出。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剧目以“列国戏”、“三国戏”、“唐宋戏”居多。

    山二黄又称汉调二黄,系十堰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汉剧之母之雅称。经地方剧种考证申报认定,山二黄被载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成为湖北省22个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并录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存目,是我国稀有剧种之一。山二黄属皮黄腔系,以唱功见长。其声腔、韵白等方面在中国戏剧表现形式上有着独到之处。各类剧中生、旦、净、末、丑俱全,演艺古朴,彰显原始风范。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27 15:37

玉荣之细致,已有家乡传队之韵味啦!
下次课,发给一张关于搜集整理家乡非遗的表,认真做一个调查,最好是能够把这些遗产作出深入学习,掌握其内涵,当为上乘!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3-29 16:14

第二组:史诗组
不知以下分法是否合理?
1.英雄史诗组
2.创世史诗组
3.民间叙事诗
作者: 菲菲晓    时间: 2010-3-29 19:02     标题: 公安与公安说鼓子

公安古称“梅园”,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郡县,改梅园为孱陵,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东汉建安14年(公元209年),刘备借得荆州,被册封为“左将军”,人称“左公”,屯兵油江口,后人为了纪念“左公在此安营扎寨”,故将孱陵改为公安。
   公安是一片见证了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描绘蓝图、挥洒风流、书写巨变的神奇土地。这里曾是“三国”时期主战场,刘备城、吕蒙营,陆逊湖等许多三国历史遗存均源于此地;东晋时期公安学子车胤,囊萤苦读,成为《三字经》中世代相传的典范;明末袁氏三兄弟开创“公安派”文学新风,影响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周逸群率领的红二、四方面军在我县南平文庙胜利会师,彪炳史册;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王竹溪从公安走上报国之路,成就斐然,声名远播……
     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中写到:“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该诗生动描绘了江南农村演唱鼓子词的盛况,诗中所描述的曲艺形式正是后来在公安普遍传唱的公安说鼓。
    然而,这个当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公安说鼓如今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消息在公安却少有人知。《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中全村人观看说鼓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
       公安说鼓,亦叫公安说鼓子。公安说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到了宋代,说唱艺术盛极一时,涌现了许多说唱的形式。鼓子词正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宋代以后,鼓子词几番变化,经元明时期“词话”,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逐渐发展衍变为公安说鼓。清代至民国时期,公安说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说鼓艺人不断增加,曲目逐渐增多,内容也日益广泛丰富。建国后,公安说鼓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传统曲目及唱腔的发掘整理、新曲目的创作、音乐唱腔的改革以及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被搬上舞台,发展为由文艺团体的兼职或专职的说鼓演员来表演。目前,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公安说鼓在民间却逐渐萎缩,现在民间已经很少能看到艺人表演公安说鼓,表演队伍更是后继无人。
    公安说鼓,亦叫公安说鼓子。以说为主,说中带唱。说,即在本地方言声调上加以适度的夸张,有起有伏,带有韵味,富有节奏感,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吐词清晰,层次分明。唱,一般是夹在每个小段落的结尾处。往往是在一段有韵律的说白之后,以两句唱腔来结尾,收腔后用唢呐重吹一遍下句的旋律,打一阵鼓,然后再起下一个段落。公安说鼓的音乐分为唱腔曲牌和唢呐牌子两部分。唱腔曲牌又分为主腔、花腔和哭腔三类。
    公安说鼓的传统演唱形式分为三种:一是独角班,即由一个艺人自己演唱,自己打鼓,自吹唢呐伴奏,演唱者一边击鼓表演,一边说唱。二是由一人击鼓说书,一人用唢呐伴奏,打鼓说书者为“上手”,吹唢呐伴奏者为“下手”。三是由一人击鼓说书,二人吹唢呐伴奏,说书人站中场,伴奏者站两侧。上述三种形式,以第二种最为普遍。两人说鼓,唱奏有了分工,各习其艺,对艺术创造十分有利,因而成为公安说鼓的主要表演形式。
    公安说鼓的传统曲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一是取材于街谈巷议,闾里琐事,笑话趣闻;二是来源于民间传奇故事;三是来源于武侠及历史演义小说。此外,也有从地方戏曲和外地曲种中移植的。
    公安说鼓采用鼓和唢呐配合伴奏,乡土气息浓郁,极富表现力,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和艺术特色;公安说鼓这一文艺形式形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因而具有民俗学价值。公安说鼓的音乐分为唱腔曲牌和吹奏牌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经过百年来的积累衍变,已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曲牌,因而具有音乐研究价值。
    资料引用:荆州市文化(新闻出版、版权)局http://www.jzswhj.gov.cn/show.asp?id=400
    它是一种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击鼓说书、唢呐伴奏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流行于湖北省公安县及周边地区。
    历史悠久,说鼓艺人曾以此为生
    公安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长江荆江南岸,昔称七省孔道。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区间小镇星罗棋布,人口稠密,居住集中,是民间艺人行艺的好地方。
    明末清初,被民间艺人带到公安的各类曲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为了适应公安观众的需要,在表演、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曲艺形式的营养,并结合公安地域方言的特点,最终演变定型为公安说鼓,迅速在公安民间流传。
    清代至民国时期,公安说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说鼓艺人不断增加,曲目逐渐增多,内容也日益广泛丰富。
    这些说鼓艺人中多数属于半职业性质,以走村串乡为主,也有少数职业艺人和业余爱好者。一遇灾荒年景,他们便将演唱说鼓做为谋生的手段,挨门挨户演唱。“说鼓三百六十钉,一年四季到处滚,吹过南京和北京,四海五湖去谋生。”便是说鼓艺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建国后,公安说鼓被搬上舞台,发展成由文艺团体的兼职或专职的说鼓演员来表演。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唱说鼓、听说鼓的人日渐少了。
    现年53岁的徐华是公安有名的说鼓老手,他除了自己研究、创作说鼓艺术外,为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他还带了十来个说鼓徒弟。
    公安说鼓第七代传人郭英爱就是徐华的得意门生,她表演的公安说鼓《我还是个小娃娃》曾获得湖北省第十届楚天群星奖银奖。
    内容源于民间,表演形式丰富
    公安说鼓的音乐分为唱腔曲牌和唢呐牌子两部分。唱腔曲牌又分为主腔、花腔和哭腔三类。
    源于民间的唢呐曲牌如“六字调”、“一字调”、“小工调”、“汗东山”等,分别用于官宦富豪升堂、结婚拜堂、贺喜祝寿、迎宾送客等不同的环境。
    公安县文化馆馆长袁晖向记者介绍,早期的公安说鼓演出方式以走村串乡为主,一般由一户或几户甚至一村群众联合邀请艺人打鼓说书。多在村头稻场或较大的堂屋内搭一矮台演唱;演唱时间也多在农闲季节。
    说鼓者手拿鼓槌,敲着用六根细竹串成三角形鼓架上的牛皮小鼓,铿锵有力的说词,时而再配以唢呐伴奏。取材于街谈巷议,闾里琐事,笑话趣闻,民间传奇故事和历史演义小说的精彩表演,常常获得观众的满堂欢呼。
    “荒场”演出,也是他们主要演出方式之一。在集镇街头的空场上,先以吹奏唢呐招徕观众,围成一个圆圈,然后演唱曲目,唱完一段,再向围观群众收些零星钱币。
    韵味醇厚的方言,设置有序的“包袱”让人乐不思蜀
    一个地方的方言往往蕴藏着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方言是某个区域内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公安说鼓最有特点的就是方言。在表演中象说又象唱,象唱又象说,进出全无痕迹,非常自然,这其实是把方言进行音乐化处理,使本地观众听起来亲切别致,外地观众听起来新鲜独特。
    公安说鼓《犟老张》有这样一段词“你说是圆,他说是方,你说是红,他说是黄,你说是牯牛,他说是山羊,你说是大炮,他硬要说是一挺机关枪。”象这样极富公安方言特点和韵味的台词,演员演的有味,观众听的有趣。
    说相声,就要有“包袱”,没有“包袱”,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就会大打折扣,公安说鼓也是如此。
    公安说鼓在“包袱”的设置上方法多种多样,有的用说“废话”来作为“包袱”。如“六月天他犟得把火象,数九寒天他硬要吃那个又冷又黄、又甜又香、长长扁扁、扁扁长长,箱子里装的,硬钉邦的———,(旁白“耸个东西?”)那个绿豆冰棒。”用这么多的语言来形容一样食品,可到最后只是一根绿豆冰棒。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公安说鼓的新曲目不断涌现。其中《风雨白莲》、《战友》等一批优秀节目,先后在全省历届“百花书会”、曲艺会演和业余文艺会演中获奖,刘兰香表演的公安说鼓《战友》还代表湖北进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公安说鼓在当时的盛况可见一斑。
  而今,70%以上的公安人不了解公安说鼓。好多人表示只闻其名,不知其形。公安说鼓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消息在公安更是少有人知。(公安说鼓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相继去世,有的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意学。而现在仍能够表演公安说鼓的艺人为增加收入,大多兼打丧鼓或转行其他职业,表演公安说鼓的人正在逐年减少,民间已很少能看到原汁原味的说鼓演出。
    “公安说鼓还有大量剧本和曲牌散落民间,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如不尽快抢救保护,这块文化瑰宝将会永远失传。”刘文军地告诉记者,公安说鼓虽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安文化馆也正尽力收集整理关于公安说鼓的资料,让说鼓艺术传下去,但这项工作十分艰巨,文化馆经费很有限,当地政府在此方面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工作者感觉力不从心。
      这是我们肩上的重担, 据统计,公安县大约有5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以公安说鼓、公安道情、公安地花鼓等11种为大家较熟悉。作为公安人,我不了解这些,我觉得很惭愧。
作者: 菲菲晓    时间: 2010-3-29 19:10     标题: 公安道情

公安道情流传于公安、石首、松滋、江陵等县(市),演唱形式为说唱相间。唱词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两种,七字句是每四句为一段,按一起两伏三平四落结构规格进行,十字句一般以上下句为一段。唱腔曲牌有[一流板]、[平腔]、[垛子句]、[吞吐腔]、[悲腔]、[哭腔]、[十字腔]。传统曲目较多,有《合同记》、《九美图》、《拾罗裙》、《杨家将》等。
    公安道情,或亦称之为渔鼓,这是流传于江汉平原一种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它的要求是: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用语准确,平仄压韵。 引用一曲:

     《农家生活大变样》之一

作词:高峰 编曲:毛祖贵 刘选礼

渔鼓咚咚响,来把道情唱,赞美农家生活好,面貌大变样。

盖起新楼房,睡的沙发床,夏热冬冷开空调,心情多舒畅。

衣着讲时尚,吃喝讲营养,开起手机看电视,越想越清爽。

老人有人养,看病有保障,小孩免费把学上,全沾党的光。

公路多宽广,行走真通畅,改革开放精神抖,致富奔小康。

绿荫树成行,花草吐芬芳,小桥流水唱欢歌,景色如画廊。

莲藕满湖塘,鱼蟹肥又壮,六畜兴旺五谷丰,田园果飘香。

摩托跑四方,汽车运输忙,不纳粮来不缴税,票子存银行。

和谐新风尚,处处新气象,唱歌跳舞人人乐,生活似蜜糖。

插上金翅膀,腾飞创辉煌,一年更比一年好,幸福万年长。


           《家乡面貌大变样》之二


敲起渔鼓咚咚响,歌声嘹亮激情扬,农家院里笑声朗,赞美家乡大变样。

惠民政策进农庄,家家盖起新楼房,喜看旧貌换新装,安居乐业喜洋洋。

水泥道路通四方,交通运输连城乡,摩托跑得呜呜响,致富路上奔小康。

鸡鸭成群藕满塘,桃杏桔梨果飘香,五谷丰登六畜旺,猪壮鱼肥粮满仓。

沟边路旁树成行,房前屋后吐芬芳,小桥流水波荡漾,景色秀丽如画廊。

家用电器满屋放,彩电空调电冰箱,名牌钟表挂上墙,电脑上的宽带网。

睡的柔软沙发床,看的电视和录像,随身听的小音响,手机相机用高档。

自来水管通村庄,热水器儿连澡堂,厨房沼气火苗旺,环保节能又便当。

富民政策放光芒,改善民生指方向,不缴税来不纳粮,政府补贴补到堂。

衣着打扮讲时尚,穿金戴银爱漂亮,吃香喝辣讲营养,科学养生寿命长。

孤寡老人有人养,看病就医有保障,小孩免费上学堂,全靠沾了党的光。

村民富足又安康,手里有钱心不慌,票子多了存银行,享受生活像蜜糖。

文明礼貌新风尚,村民纯朴又善良,邻里和睦多谦让,助人为乐热心肠。

党员楷模做榜样,干部争当领头羊,爱岗敬业树形象,无私奉献精神强。

小伙时髦个个棒,姑娘美丽俏模样,改革开放当闯将,艰苦创业挑大粱。

花儿朵朵向太阳,党的恩情永不忘,心明眼亮紧跟党,幸福美好万年长。

新年新景新向往,新村新风新气象,一年更比一年强,展翅腾飞创辉煌。
作者: 菲菲晓    时间: 2010-3-29 19:24     标题: 公安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国务院公布了第6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安县的荆江分洪闸和新石器时代鸡鸣城遗址榜上有名。
    荆江分洪闸建于1952年。整个工程最大的特色的就是荆江南岸太平口54孔进洪闸和黄山头32孔节制闸。鸡鸣城位于公安县狮子口镇境内,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96年发掘考证,遗址距今有五千余年历史,是一处展示史前时代生活的博物馆,对江汉地区史前时代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和地址变迁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古城遗址。
公安鸡鸣城城址位于公安县狮子口镇清河村。1996年发掘。城址平面呈圆形,东西宽400米、南北长50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有四门,外有护城河,唯东墙中段不知何时何故断缺,城垣平面近似一个C字。城内中央有高出周围1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台地,上发现大量红烧土堆积,当是遗址的主要居住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有二神夜间在此筑城,商定鸡叫停工,本方土地在此作祟,假装鸡叫,二神弃城而去,故名鸡鸣城。城址呈不规则椭圆形,东南和西南角有明显的转折。南北最大距离约500M,东西约400M,城内面积约15万M2,总面积约21万M2。一条水渠和一条简易公路横贯城址的北部,将城址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城垣周长约1100M,顶部宽约15M,底部宽约30M,一般高出内外2-3M,西北部城垣更是高出其他城垣部位1-2M左右。
  城垣外面的护城河,周长约1300M,宽20-30M,深1-2M左右。根据城址范围内采集到的文化遗址推测,鸡鸣城年代为屈家岭文化时期,也部排除有更早或更晚的遗址的可能性。鸡鸣城自1996年发现以来,先后有省内外及国外专家前来考古参观,对鸡鸣城保存如此完好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调查勘探表明,鸡鸣城是一处大型聚落,文化内涵丰富,年代久远,城垣、壕沟保存较好,是长江中游较少的一处史前城址,是研究原始社会发展和国家起源的珍贵的实物证据,对于研究长江中游和江汉平原这一地区文明形成过程也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鸡鸣城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3-29 22:15

看来你也是公安的了,对于公安的文化知道的不多啊,还请多多指导啊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3-29 22:22     标题: 回复 40# 的帖子

为什么不了解一下你们竹溪的民俗?比如山二黃、向坝民歌、竹溪皮影等
作者: 菲菲晓    时间: 2010-4-1 18:02     标题: 回复 55# 的帖子

真的不太好意思,作为一个公安人了解自己家乡这么少,都是在网上找的,其实有些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惭愧!
作者: 贺玉荣    时间: 2010-4-4 19:45     标题: 回复 50# 的帖子

嘿嘿  上网上的不多   呜呜  自己没得电脑  
只能偶尔来看看..............
作者: 贺玉荣    时间: 2010-4-4 19:46     标题: 回复 56# 的帖子

嘿嘿   你都比我了解的 多啊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5 22:07     标题: 回复 52# 的帖子

菲菲晓的公安志,可谓尽了心了!
名人荟萃,之于公安,当之无愧也!
如可能,我们建议在公安作一个名人传说的调查组,不知传说组的同学有无兴趣,或者由菲菲晓作调查组长?

与荆州隔江而望,可想象三国当年,何等气度的左将军安营此地!
热烈祝贺菲菲晓:
荣获“第五周家乡民间艺术状元奖”!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5 22:11

引用:
原帖由 王一然 于 2010-3-29 16:14 发表
第二组:史诗组
不知以下分法是否合理?
1.英雄史诗组
2.创世史诗组
3.民间叙事诗
因选课人数有变,可将史诗组一分为二:史诗甲组和史诗乙组,你们是甲组,以中国史诗为主,重点讲述史诗理论与三大少数民族史诗以及南方民族的创世史诗。

史诗乙组转作外国史诗,重点为希腊史诗、西亚史诗和印度史诗。
作者: 贺玉荣    时间: 2010-4-8 11:41     标题: 民间故事组

孙老师,我们故事组分为总述,中国民间故事和外国民间故事是否可以?
  或者是不讲外国的,只讲中国的?细分一下?
请老师建议一下。。。。嘿嘿~~~~
作者: 悲伤逆流成河    时间: 2010-4-9 20:20


作者: 悲伤逆流成河    时间: 2010-4-9 20:23     标题: 回复 61# 的帖子

我们外国史诗人太少了,给我们加几个人进来啊 !老师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4-9 23:43

有些组人多了,他们组只有3个吧,包巧玲已讲了,但听说有人“补”进去了,适当调整一下啊
作者: 祥波    时间: 2010-4-10 12:59

提到锣鼓,人们会想到安塞腰鼓,想到洪桐威风锣鼓。殊不知,鄂西南土家族的“鹤峰围鼓”,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以灵动多变的鼓点、巧妙穿插的夹钹、抑扬顿挫的土锣、点缀呼应的勾锣,构成别具一格的交响。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威风锣鼓磅礴壮美,鹤峰围鼓既高亢激越,又婉转悠扬;即能表现热烈欢腾之喜庆,又能表现悲壮哀惋之忧伤。虽管簧之和鸣,亦不能夺其美。

鹤峰围鼓五人合奏,一人执鼓,一人执土锣,二人执钹,一人执勾锣,称为一个围鼓班。演秦时由司鼓者指挥,大家围着鼓“转”,“围鼓”以此为名。执钹者分头钹、二钹,打击时开合迎让,互相穿插。不能合击,如合击,就会出现“乱炒菜”的败招,毫无韵味了。所以练钹者先要用左右手在自己腿上拍击,寻找感觉,然后二人用掌配合穿插,适应后再操真钹。土锣起着“压”节拍的作用,与头钹和韵,绝不可与二钹同击,如同击,则出现“唱反调”的尴尬。清脆的勾锣是为和声,在锣前落槌,压着节拍。围鼓有许多曲牌,如《千年岁》、《八哥洗澡》、《鱼戏水》、《美柳景》、《月儿圆》之类。每一曲牌,都有特殊的曲谱,所谓特殊,它不像歌谱之1、2、3、4、5、6、7,而是用“冬”“昌”、“光”、“以”“泽 ”之类的符号编出节拍和音律。曲牌有文、武之分,文牌表达轻柔舒缓,武牌表达激昂旷达。每一曲牌都有“鼓点”,亦即牌示,这狭义的“鼓点”即由司鼓者用鼓槌演示的一个动作,如《双龙出洞》即将两槌同时往前一戳。如“堆罗汉”,即用一槌在鼓心划一个圈,等等。演奏曲牌时,大家只要看鼓点就心知肚明。什么时候奏文曲、什么时候奏武曲,由司鼓者现场指挥,如婚庆场面,多奏《八哥洗澡》、《鱼戏水》、《双龙出洞》之类。祝寿则多奏《千年岁》、《河鹰展翅》、《风闹大》之类。有道是“围鼓一响,心里就痒”,无论什么场面,只要听到“冬冬冬冬以冬以”的“鼓头”,人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尤其像“送兵”、迎亲,围鼓当头,曲牌一个接一个,打的热火朝天。后面“拖”着长长的“尾巴”,蜿蜒的山道上,流动着一道特有风的景。每年春节,围鼓伴着狮子灯、龙灯、花鼓灯、彩莲船、连湘等,一直要闹到正朋十五,让人陶醉不已!

鹤峰围鼓起于何时,史料无记载。敲锣打鼓是鄂西南土家族、苗族的习俗。大凡在古老的狩猎、伐木等劳动中,剁砍拍打已成他们喜爱的音响,天长日久,又难免对此感到单调乏味,于是艺术改造,寻求律感。板谷时,两人或四人挥舞稻把,交替拍击板斗,轻重缓急,渐渐地便有《牛擦痒》、《牛摆尾》一类的节拍和戏谑。最初敲锣打鼓也无节拍,打起来一团糟,是难听的噪音。后经不断摸索,渐有章法,觉得好听,再行创造,才进化为围鼓。与围鼓相伴的姊妹艺术,有薅草锣鼓、丧鼓等。但最完美的锣鼓艺术还是围鼓。它乐器配置合理,通过击、点、按、擦等方法演奏,加上艺人戏剧性神态的变化,令人十分神往。它可以五人一班“单奏”,亦可以多班合奏。合奏时,最见功底的是多副夹钹要节奏一致。指挥则由一人司大鼓,统发“鼓点”,只要配合默契,就能达到鼓声雷动、金音整合、出神入化的效果,比“威风锣鼓”更加威风!

在我的印象中,鹤峰围鼓曾经两次“偃旗息鼓”一次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常常饿的“吊起锅儿当钟打”,连精神都提不起,还打什么围鼓?另一次是“文革”时期,主要原因是怕“喧”“红卫兵战鼓”之“宾”“夺”“红卫兵战鼓”之“主”。退避三舍让仅两三句曲牌的“红卫兵战鼓”一打到底!直到拨乱反正,这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才得已重整旗鼓,大放异彩,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哩!

盛世多鼓乐。如今的鹤峰围鼓愈演愈烈,它以更加完美的形式、特有的热闹和文化品位,高奏着改革开放之歌,高奏着国人全面奔小康的畅想曲……
作者: 慕容雪湮    时间: 2010-4-10 18:06     标题: 湖北省老河口市民间艺术

木版年画有“北派”和“南派”之分,“北派”以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等为代表,“南派”则以湖北老河口、江苏苏州为代表。发源于明末清初的老河口木版年画刀法精细、作品传神,曾闻名全国。襄樊市的《端公舞》、《沮水巫音》、《老河口丝弦》、《襄阳花鼓戏》等8种民间文艺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10 21:01     标题: 回复 62# 的帖子

民间故事组是一个大组,而且我们平时所传承的民间文学大多属民间故事。
备课建议以故事类型来分工:
一位同学讲故事理论:定义、分类、特征、功能;
另两位同学分别讲:
笑话与寓言;
童话与生活故事;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10 21:07     标题: 回复 64# 的帖子

不要紧的,就三个人,任务可适当减少,1名同学讲就可以了!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4-12 08:52 编辑 ]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10 21:09

引用:
原帖由 王一然 于 2010-4-9 23:43 发表
有些组人多了,他们组只有3个吧,包巧玲已讲了,但听说有人“补”进去了,适当调整一下啊
第一组情况较特殊,人数多一点,调查可以做得更深入些。史诗二组人少,任务可适当减少,一样的。
作者: 悠灵    时间: 2010-4-11 15:32     标题: 儋州调声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调声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文化优秀遗产。
    儋州调声主要是男女青年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在乡镇集市或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谈情说爱,自发性地开展对歌比赛活动。特别是每年的"中秋歌会"尤其热闹,参加者往往成千上万。儋州调声歌声优美,热情奔放,舞姿百态,生动活泼,男唱女答,歌声此起彼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12 08:56     标题: 回复 66# 的帖子

很精当的家乡文化艺术推介!
建议:
结合自己的家乡经验与观感,谈这些艺术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更好!
注意:
请注明出处,引用一定要尊重他人成果的发明权!切记,这是学风问题!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12 08:58

引用:
原帖由 慕容雪湮 于 2010-4-10 18:06 发表
木版年画有“北派”和“南派”之分,“北派”以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等为代表,“南派”则以湖北老河口、江苏苏州为代表。发源于明末清初的老河口木版年画刀法精细、作品传神,曾闻名全国。襄樊市的《端公舞》、《沮 ...
不知道慕容见过家乡的木版年画没有?或者说过年是否张贴过呢?最好收集一点,再谈自己的体会,猛然间就有大收获了!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12 09:02

引用:
原帖由 悠灵 于 2010-4-11 15:32 发表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调声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 ...
很珍贵的民间艺术!
建议:
  将自己亲身参与的民歌场景描摹出来,辅以评述,最好!

不知有否学唱兴趣,或有表演这类民歌技艺?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12 09:27

民间文学问课教学第一阶段小结:小组备课说课已入正常轨道(1-6周)
  民间文学问课教学法自07级开始,本届是中文系第二届实验班,在经历了本学期反复选课、人数混乱莫定的曲折之后,目前终于定下来,人数为66人,共分为十个小组,每组3-8人,第一小组神话组人数最多,8人,史诗二组人数最少,3人;问课教学法之民间文学课程的总学时为16周*2学时=32学时,分为三个阶段:说课阶段、调查阶段、考核阶段。
  现就第一阶段教学总结如下:
  1 分组顺利,组长到位情况好:
  共分十组:神话组,史诗一组、二组,故事组,传说组,民间诗歌组,说课组,民间曲艺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组、民间俗语组。
  各组组长支持问课教学法,积极投入到小组备课与说课的工作中,确定了说课人和答辩人,并在论坛平台上表现活跃。
  2 第一组说课成功完成。
  第一组组长包巧玲,蒙古族女孩,组织工作优秀,三位说课同学教学效果优良,说课评定成绩为9.5分(含首讲加分0.5分),在组长指导、备课合作、说课模式、问题讨论、协作学习等方面开创了基本范型,为其他小组的备课与说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第一组说课教案及时上传论坛
  第一组已在高校论坛区的“长江大学”版块开辟了“2010神话选修组”专栏,并上传了说课教案,择日再转到本平台即可。

  综述,说课阶段已取得实质性成功,以后各组有了可资取鉴的标本,当可期待更好的说课效果了。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4-12 09:37 编辑 ]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12 09:54

民间文学问课教学法正式进入第二阶段:调查阶段(7-14周)  
  问课教学法的重要突破在于,民间文学学习必须将理论学习与调查实践结合起来,在生活文化中验证和探索民间文学的本真性与变异性,从而获得新的深入的体认。
  调查阶段的关键问题:
  1 学习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 
    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周大鸣教授主持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为课程平台,组长务必下载相关材料,组织小组学习,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与理论原则。
  2 确立调查选题:
    目前,神话组已定调查选题,即,“荆州古城土地神信仰调查”,并已进入调查状态。每个组的选题通过对说课内容的学习再与老师商讨而定。
  3 研究调查选题,准备研究资料,拟定调查大纲:
    以长江大学图书馆纸质相关图书和网络资源,尤其是CNKI数据库资源,准备选题的已有研究资料,认真讨论后,拟定调查大纲。
  4 具体调查:
    每个组至少不低于20个学时的调查,分工协作,对相关选题的调查作出深入实践访谈、收集、研究,以传承人为中心具体展开调查。
  5 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每小组合作撰写不少于5千字的调查报告,其中,神话组不低于7千字,史诗二组不低于3千字。第十四-十五周为撰写时间,第十六周上传调查报告至课程平台区。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4-12 09:55 编辑 ]
作者: 晚晴    时间: 2010-4-12 22:28     标题: 问课调查进行中...

请大家帮忙出主意哦!我们小组将做一个关于问课的调查问卷,我们将由衷感谢各位的支持....
作者: 晚晴    时间: 2010-4-12 22:45     标题: 我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找到的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万荣县
                江苏省东台市
                河南省武陟县
                湖北省孝感市  

    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由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则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长治久安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感情,所以它的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深受民众喜爱。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间,董永故事一直成为拥有广大受众的俗文学(如说唱、戏曲)以及后起的影视文学创作追逐的题材,出现了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等影响广远的作品。
    董永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由于民众情感的渗透和口碑的附会,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留下相沿而成的风俗及与董永身世有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仅有与董永相关的遗迹,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都称董永是当地人,如山东博兴有董家庄、董永墓;山西万荣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额,民间还织造“合婚布”;河南省武陟县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举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庙会活动;江苏省东台市有董家舍,南宋《方舆胜览》即记载这里为“孝子董永故居”等。多地流传、不断附会的“滚雪球”现象是传说故事常有的特点。董永传说蕴含的历史、文学资料对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董永传说的教化功能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 祥波    时间: 2010-4-14 20:30     标题: 回复 72# 的帖子

OK,还有老师可以建议一下我们民间传说的说讲内容吗?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14 21:33     标题: 回复 77# 的帖子

问卷调查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 大学文科课堂教学的利与弊;
二 课堂教学的改革的方法与内容;
三 中小学新课改的内容与形式。

请关注相关中小学教改网站内容。针对大学与中小学不同的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能力以及当前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来设计。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14 21:41     标题: 回复 79# 的帖子

首先认真研读教材呀!!
三个内容:
基本理论:定义、分类、功能、价值;
经典传说:国内的四大传说;八仙传说;国外的天方夜谭;
当代改编:各类影视;游戏等;
作者: 贺玉荣    时间: 2010-4-16 12:12

丹江口 吕家河民歌
吕家河民歌村男女老少均爱唱民歌,能唱2小时以上民歌者有80多人,能唱千首以上者有4人,其中年龄最高为94岁,最小年龄才4岁。吕家河民歌分为阴歌、阳歌和叙事诗,曲调79种,全国罕见。吕家河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更有力地促进民歌民俗活动的传承和发展。这是继2006年6月伍家沟民间故事、武当武术、武当山宫观道乐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的又一大文化盛事。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16 21:13

文化积淀深厚、传统遗存古朴的非遗三角区!
放暑假回家,一定要去作调查的哟!
作者: 菲菲晓    时间: 2010-4-17 22:15     标题:

http://www.6mj.com/
这是一个集国内外神话、民间故事、传说的资料比较齐全的网站,适合做网上收集资料的调查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20 07:11

引用:
原帖由 菲菲晓 于 2010-4-17 22:15 发表
http://www.6mj.com/
这是一个集国内外神话、民间故事、传说的资料比较齐全的网站,适合做网上收集资料的调查
谢谢晓晓的推荐了!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0-4-20 11:50

调查忌泛,浮于表象,若能集中一个典型社区村落,动员力量做实最好。
另外,如果能够把调查内容与当地中小学的乡土教材相结合,也是学以致用的好办法。
供参考。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20 16:25

谢谢阿格兄的良好建议!
村落调查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乡土教材更是不可多得的典型材料!
一个尝试,能得到尊兄的建设性关注,在此有礼了!
作者: 秋煞乐乐    时间: 2010-4-22 13:34

呵呵···老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来过···踩踩···韩竞瑶
作者: 秋煞乐乐    时间: 2010-4-22 13:37

老师,我组的是研究民间俗语···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是有什么好的规划??应该从哪方面着重??谢谢了···第六组···韩竞瑶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0-4-22 14:23

民间俗语方面黄涛是资深专家了。可以看看他的大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下面是其作之序言,可参考。

                         序 言
老事人文浩不穷,
民风民艺情独钟。
不辞握管人憔悴,
要采珊瑚碧海中。
——小疾口占
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它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物质文化,一般包括它的各种品类及其生产活动两个方面。它是由,、类的衣、食、住、行和工艺制作等方面的物化形式,以及主体在生产过程中的文化传承活动所构成的。像传统的民居形式、服饰传统和农耕方式等,都是物质文化的内容。社会组织,指人类社会集团中氏族、家属、宗族、村落、乡镇、市镇,以及各种民间组织,包括民众职业集团的总称。当它们彼此之司的关系,通过某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维护民间真、际关系和生存方式的纽带时,它们也就进入了民俗文化的范畴。意识形态,涉及民间宗教、伦理、礼仪和艺术等,是在物质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民俗部分。此外,就是口头语言。口头语言不属于以上三类。它是人际关系的媒介,是许多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民俗传承。语言是人们联系共同的生产活动、生活事务和表达个人的思维、感受的必需手段。在人们的集体活动中,没有语言这种文化因素是不可想像的。语言本身既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文化因素,又是别的许多文化因素的载体。所谓“口承文化”,它包括人类的各种口头文学以及用口头语言表达和传承的各种人生经验和知识。近代学者把语言作为构成民族概念的重要条件之一,这是完全有道理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的某些民俗学者,往往十分重视对口头语言民俗的研究。我国自“五四”民俗学运动兴起之后,也在口承语言民俗的领域,做过一些调查和探索,尽管成绩不太显著,但在“五四”时期,对口头语言问题非常重视,在这方面开展的活动与研究曾有着特殊的作用和重大的影响。
现代意义的中国民俗学肇端于1918年北京大学近世歌谣征集处,随后它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曾有一定的声势。“五四”,这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像一夜春雨,催开了现代中国的民主与科学文化事业的花朵,也唤醒了国人沉睡之中的民族意识。我多年来所从事的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两学科,就是这场运动的伴生物。我自己当时转变为追随新思潮的“新党”,进人了这两种学科之门,也是“五四”运动启蒙的结果。“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运动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五四”与我个人学术道路的关系。所以我个人对这场运动怀有特殊的感情。我对语言民俗的较浓厚的兴趣,也与“五四”运动对语言问题的特别关注有关。故在此我想简略回顾一下“五四”时期的学人们在语言问题上的探索与成就。虽然那时所关注的语言问题与黄涛同学这本书里所探讨的更加专门化的语言民俗问题有较大的内容属性上的差异,但是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看,二者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在“五四”这个非常时期,那些激进、热忱的青壮年学者们所采取的态度、进行的活动以及取得的成果,有着内、外向两个方面。内向的,主要是对待民族传统文化问题,外向的是对待外国文化问题。在对待固有传统文化这方面,大体上又可分为否定的、破坏的方面,和肯定的或积极地对待的方面。前者如严厉批判专制制度,封建伦理和正统文艺等;后者如热情扶植民众口头活语言,赞扬口承文学及优秀传统通俗小说、戏曲等。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五四”时期新文化活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注意和评论多侧重在前一方面,即对于旧制度、旧伦理和旧文艺等的批判上。对于后者则很少或较少涉及。更不必说,把当时学者们对大众语言、口承文艺、通俗小说、民间风尚的见解、评价联成一个主题加以论述、评价了。这不管由于什么原因,现在看来,是应该弥补的一个缺陷。只有这样做,才可能使人们对近代这一段伟大的文化史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丰富和深刻。这里,我仅谈一下“五四”学人热情扶植民众口头活语言这一方面。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五四”运动又是一场白话文运动和推行国语的运动。它所提倡的以平民的白话代替传统的文言,用白话写文章,以及主张以北京话为基础向全国推行国语和用它编写教科书,反映出了一种思想、文化载体方面的重大变化。这是世界上新旧思想、文化更迭时经常出现的现象。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文字改革时期,都有过类似情况。
……

--------------------------------------------------------------------------------

目录

序言 钟敬文
绪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前人研究状况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黄庄概况
第一章 亲属称谓
……
[看更多目录]

--------------------------------------------------------------------------------

文摘
书摘
家庭是以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我国当代社会中,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这个普遍存在的小型的社会共同体是以姻缘关系即夫妻关系为核心的,血缘关系即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居于从属地位。作为家庭的主导关系,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类型,更是男女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夫妻关系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合作关系的性质,而且具有更为深刻和持久的性爱关系与亲情关系的内容。夫妻关系的存在状态是由家庭共同体所处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夫妻称谓是夫妻交往时使用的一种用以启动谈话的对另一方的称呼,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现出夫妻
关系的存在状态或对方在家庭中的地位,从而通过考察夫妻称谓,可以探讨夫妻关系的社会文化内涵,也可以看出相关的文化传统的变迁。当前,城市与农村在生活与文化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而夫妻关系的存在状态与夫妻称谓的状况也有一定的差别。本文以实地调查资料,展示河北省景县黄庄的夫妻称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华北农村的夫妻关系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相关的文化变迁。
从总体上来说,夫妻称谓可分为老派夫妻称谓和新派夫妻称谓。前者主要是现在五十岁以上的夫妻之间所用称谓,受传统社会夫妻关系影响较深;后者主要是现在五十岁以下特别是青年的夫妻之间所用称谓,产生于现代社会宣扬男女平等、提倡以爱情为基础的夫妻关系之中。
我们先来看老派夫妻称谓。黄庄的老派夫妻间基本没有面称,或者说,老派夫妻之间当面交际使用的相互称谓处于缺环状态。一般在家里,夫妻对话时没有任何称呼,直接说事,或者以“哎”“哎我说”来提请对方注意,也可以说这些招呼语是夫妻称谓的一种替代形式。确实,在较小空间范围的家院之内,不用称呼对方,对方就知道是在跟自己讲话。但是如在室外,比方说在地里劳动,离得远时呼喊对方,或者在村里呼喊不知到哪家去串门的对方,单靠嗓音的熟悉还不够,需要有个称呼来明示喊话的对象,这时只好采用从儿女角度来的称呼“××(孩子小名)他爸爸”“××他娘”,也有极少的人喊对方姓名。在黄昏时分处处升起袅袅炊烟的村落之中,妇女亮起嗓门喊“××他爸爸,回家吃饭喽”,是经常听到的一种声音,这也可以是构成一幅农村风俗画的淳朴生动的场景。夫妻之间习惯了没有面称,在需要有称呼的当面对话语境下语言交流就很不方便,不得已时采用某种称呼也是很不自然的。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0-4-22 14:24

本论坛中也有篇黄教授的论文,可参考。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e=2&NewsID=3928
论语言民俗情境的构成与功能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0-4-22 14:26

任何学问,只要找到切入点了,深入了就有甜头。语言民俗是个不错的研究方向,它与民俗的生活世界血脉相连,可以感受到真正的草根力量。相信大家!
作者: huan19900223    时间: 2010-4-22 14:48     标题: 小议

民间文学的教课法我还不是很适应呀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22 21:53

关键问题是:在小组选题中去参与、深入、思考、讨论!
教学法是新的,但问题都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所以不适应只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如果你懂得如何去查资料,如何去找问题,如何去调查,如何去合作与讨论,适应就成了一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当然,这里有老师的重要责任:那就是没有深入小组来细致辅导,网络平台运用得也不很成功,尤其传统黑板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我们一起来适应吧!
相信这是我们最好的出路!
作者: 司徒清语    时间: 2010-4-25 19:49     标题: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组 王少玲

老师,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个范围好像有点太广了,能否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为例子呢
作者: 司徒清语    时间: 2010-4-25 19:53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长江大学08级中文四班  王少玲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4-25 22:54

可以找一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教材来!
我们主要希望建立一个多民族视野,而不仅仅是汉族的视野,我们在平时习惯将汉族替代中国。
代表作有三大史诗、叙事长诗、民族起源神话与传说等。
广西师范大学主页上的精品课程网上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课程,建议去学习!
作者: 司徒清语    时间: 2010-4-26 19:35     标题: 回复 97# 的帖子

哦,谢谢老师的推荐。
作者: 爱国学的果果    时间: 2010-4-30 11:08     标题: 总算找到啦!

我是08级中文1班王召  给老师顶一个!
我们小组讨论的话题是:民间俗语  
范围很大  希望我们组员多多加油!
作者: 悲伤逆流成河    时间: 2010-5-1 19:56

课件怎么传上去啊?不会啊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