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金门战地时期妇女婚姻与生活--珠山村七十岁以上已婚妇女的生活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liu.a168
时间:
2010-2-11 22:33
标题:
金门战地时期妇女婚姻与生活--珠山村七十岁以上已婚妇女的生活记忆
摘 要
战地时期在金门近代史上,为一重要历史,不端使金门由一传统农村社会的型态,转变为受戒严管控的军事要地,更因此产生商业社会的雏形,有部分居民的生活生计转向仰赖国军消费而来。
1949年,大批的国军随国民政府播迁到台,驻军金门,由于当时怀有反攻大陆的雄心,国军以借住民宅的方式停留在金门时,造成长达数年「军民一家」的景况,这种以政治力量强行介入人民生活范围的方式,对金门居民而言,是一大冲击,无形中被动地扩大了生活圈和交际网络,也产生了对陌生过客的恐惧,随之而来的各种戒严管制、军事操演、全民皆兵的政策,亦对居民的规律生活产生莫大的影响。本报告拟针对金门战地时期,妇女在婚姻与生活中的角色扮演作一记忆的访谈归纳,希望藉由受访女性的陈述,再现该时期国军的突然到访对金门社会与妇女的婚姻与生活影响及女性的自我定位。
在整理受访者的访谈稿中,本组发现到一些值得关注的议题,诸如:传统的婆媳关系依旧存在、媒妁之言造就婚嫁网络、父母对子女的婚姻观念有所改变、物资匮乏婚姻排场简单、女性挑起分担家计的责任、国军融入当地居民生活、为政者有刻意建构美景之疑、军民情感纠结在「爱恨情仇」之间,这些发现在本报告中并未发展出精辟的理论,但可以提供对这些议题有兴趣的研究者初步的文本资料,也有助于本组日后发展成为论文的研究依据。
周妙真、曾淑铃、刘国棋合力完成
关键词:珠山村,战地时期,妇女,婚姻,田野调查,深度访谈
作者:
liu.a168
时间:
2010-2-11 22:35
标题:
一、前言
珠山位于金门西南方,属金城镇,为金门岛上七大传统聚落之一,(陈水在,1998)自西元1345年开辟,为元至正年间薛氏祖先因避难发现,繁衍成族,至今已有六百六十年历史,是一个的典型单姓聚落,俗称「薛家村」 ,位鸡奄山麓下,村内共有七座大小不一的水潭,称为「七星潭」,最大的水潭位于村落中央,是「七星流穴、四水归塘」的好风水,村中住宅皆面对大潭而建,其型态多属传统建筑。
珠山村民思想新潮但行事低调,十九、二十世纪许多村民至南洋经商有成,村庄的经济条件提升不少,村民仿照南洋建筑盖了洋楼,洋楼外型朴实不重排场,与村中其他闽式建筑形成一致的美丽景观,别具风味,故有「有山仔兜厝,无山仔兜富」的谚语。珠山重视教育,曾开办珠山国小,培育下一代,是富涵人文气息的村庄。民国38年,国军入驻金门时,亦散居在珠山村内,居民有与国军共处一屋的经验。
珠山村民青一色全属「薛」姓血缘聚落,自然而然的成为族外婚姻制度的一个外婚单位,必须与其他聚落、其他姓氏进行婚配关系(许志杰,2003:11),对本报告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标的。又本报告为一份课程报告,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加以完成,为确保在短时间较有把握完成访谈的工作任务,也因此选择与本组成员关系较有渊源的村落,以一种访谈者的「身分认同」为考量 ,珠山村当然的被列为首选。关于杨念群在<在地化研究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一文指出「在地化研究受到的质疑主要有,比如过度的命定论,基因论,血统论,种族论甚至是自来血之说的倾向,它容易使人感觉仿佛只有在原居民的空间中才能研究其中的问题,这实际上把研究者的身份霸权化了。」 这种想当然尔的「身份霸权」说与克利弗德‧纪尔兹(Clifford Geertz)的「土著的观点」 说似乎有所矛盾,其实是研究者个人的素养问题。本组认为研究者若对当地的语言风俗若全然陌生,除了沟通不良之外,对所采集的文本有可能会产生误解的现象,而影响到研究成果。若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则对语境的观察能力与分析也会有所帮助。当然在地的研究者容易对某一事象有主观的意识存在,但此疑虑应可透过训练与学习的过程来加以补足。
作者:
liu.a168
时间:
2010-2-11 22:37
标题: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社会学家韦伯曾经提出研究社会行动或历史中的活动,必须全面地、多层次地分析,若不切身处地,套入社会历史情境去分析,是没有办法明白社会行动的意义(陈瑛珣,2003)。
传统的父权社会因为女性是较为弱势的一群,较易被驯化,女性的地位不被重视,甚少研究者会从妇女的观点来探讨社会脉络,在研究过程中常常缺乏女性的声音,本报告为弥补此缺憾,故特意定以妇女的婚姻与生活做为报告的主题。
再者;近年来金门学术研究着重于政治军事面的战事研究,并陆续出版有关民俗文化、物质文化、侨乡、人文及语言的相关研究,唯尚缺针对女性史的调查研究。显露妇女议题在此未受到重视,本报告即欲以女性观点来观察战地时期的金门社会。
民国三十八年,大陆弃守,福建省政府迁金门岛上,国军设立防卫司令部,指挥作战,金门成为国共对峙的军事要点,大批国民军入驻金门,为了应付国军居住,居民被迫接受「军民一家」的相处模式,两者之间存在着亦亲非亲、亦友非友的尴尬关系,对于金门妇女而言,从传统农村生活方式起了极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金门妇女的婚姻与生活是否也因此受到影响,亦是本报告的所关注的议题。
故本文拟针对金门战地时期,妇女在婚姻与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做一生活记忆的访谈,希望能藉由受访女性的陈述将之整理与归纳,以再现该时期国军的突然到访对金门社会与妇女的影响及女性的自我定位。并希望透过女性主义的视野,对这些妇女的生活背景、主观经验和深层感受等做观察与分析,来关注「她们之间的差异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脉络问题」(胡幼慧,2002:19)
作者:
liu.a168
时间:
2010-2-11 22:41
标题:
三研究結果
女性的婚姻观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观念形态,当时的社会观念是一种旧礼教,女性谨守三从四德的美德,「嫁鸡随鸡飞、嫁狗随狗走」,女性结婚后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为了生活,无形中被迫参与经济活动,在家除了相夫教子之外,还得做粗活如下田耕种或到海里剖蚵。然而,这种旧礼教的传统社会生活,却因国共对峙,突然间社会结构进入军管体制,对女性而言,婚姻形态并未发生巨大改变,至于生活方面在一开始影响的层面较大,如:物质被掠夺、空间被侵占、行动受限制,造成诸多不便。但由于军民的长期的相处,相互了解后,军民之间的隔阂便渐渐缩小,然而;本组在访谈稿的整理与分析中却有下列的几点的发现:
(一)传统的婆媳关系依旧存在
传统的闽南风俗诸如:新婚要端水端茶侍奉公婆,新娘入门不可踩夫家的门槛,婆媳间的斗法(压落底)…等在战地时期依然存在。就如现年七十二岁娘家住金门城的陈秀治女士表示,因母亲未告知到婆家的相关规矩,她新婚当日踏入婆家时,脚就因踩踏门槛,先生的外婆即给予脸色,不仅骂她,还下马威,虽然心里有万般的委屈,但是这种旧式婚姻通常是长久的,纵使双方感情不好,或有悔恨嫁错人之心,却因与传统道德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活在旧式贞操观念上的她们,生活中是没有离婚这两个字,离婚对她们而言,是无颜对人、是羞愧的事,女性的命运完全遵从「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
(二)媒妁之言造就婚嫁网络
社会交流受限而狭隘,媒妁之言的产生,多半由相识的男女双方亲友介绍,譬如本村的女儿出嫁去后,就会介绍夫家村中的女孩给娘家村中适婚年龄的男子,本次访谈中,六位受访人里就有三位古宁头李姓妇女、两位盘山村翁姓妇女,就是循此而婚姻网络而结婚的。
(三)父母对子女的婚姻观念有所改变
一般家庭的父母,对于军人流动频繁,所造成的不安定生活,有不好的想法,大部分为人父母者,均不意家里的女儿嫁给军人。不过,在战地时期这个阶段,父母已渐能接受自由追求恋爱的观念。村内姑娘为了爱情,执意嫁给军人的大有所在,获得父母答应婚事的则光彩出嫁,未获得父母首肯的即逃家随夫一走了之,事后抱孙儿回娘家大部分也能坦然接受以喜事收场。此一现象可解释在战地时期传统的闽南社会因长时间的与外来文化背景的国军产生异文化的接触,加速了思想的改变,对子女的婚姻观念也就较为开放。
(四)物资匮乏婚姻排场简单
珠山村素有「有山仔兜厝,无山仔兜富」之称,但在战地时期一般家庭在人生大事的仪式程序上,无论婚姻服饰、聘金聘礼、宴客的简便随意,可见当时大体生活状况不佳,无法在人生大事上,更尽隆重之仪,甚至结婚的首饰、服饰必须用租的或借的。战地时期,依受访人所说,在五十年代之后,产生了三八制的婚嫁条件,乃是反映女方家境穷困,欲以婚嫁方式得取一定的聘礼,解家中困境。此一现象与国共对立,金厦交通阻隔,赖以维生的南洋侨汇或中断或速减应有密切关联。
(五)女性挑起分担家计的责任
国军的到来,一些乡村妇女找到了为国军洗、烫、缝制衣服。少数家庭甚至做起了与国军为主的生意,增加另一种的经济收入来源,有别于传统的农务生活,田园耕种,有助于生活的改善。女性在此时,扮演的不端是家庭劳务的工作者,更是拓展经济的能手,由熟悉的家务工作转而对国军提供服务,相同的工作却产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女性在经济的加值,无形中增进了其自主性。
(六)国军融入当地居民生活
一般对闹洞房的理解,是为了让初到陌生环境的新嫁娘感觉热络,而与夫家亲友拉近距离,受访人是一种促进人际关系的设计。而此次B1受访人提及,军人除了用中吉普车载他们回娘家,还加入闹洞房的行列,以起哄叫他们唱歌为乐,由此现象来看,参与以男方亲友为参与人物的闹洞房节目助兴,显示国军已经融入当地居民生活,国军入驻金门后,产生对地方情感与军民彼此认同。
(七)为政者有刻意建构美景之疑
在本报告的访谈当中,受访者不是不知道有「鸳鸯马」 一事,就是只知道它是一种回娘家的交通工具,而找不到如同政府宣传品中具有罗曼蒂克的情侣马。是本组的取样问题,还是为政者可能会建构出来的美景值得加以探讨,也许其他事件亦有类似情形发生。
(八)军民情感纠结在「爱恨情仇」之间
国军初期的强拆民门、强占民房、强取民物、强查户口(如:吓死婆婆)造成民怨,是仇是怨。军人的消费行为建立了部分人口稳定的经济收入,并在婚丧喜庆人力物力的资助(借用大卡车来娶妻、看电影、回娘家、助民收割…等),并在熟识后参与村民的活动,与村民打成一片,是朋亦是友。从A2的受访者可看出当时十三、四岁的青年军来金门的情境,身为人母的村民,仍以同理心来看待他们,觉得相当可怜而有所不舍的描述可归纳出这是时代的悲剧。大体而言,村民的感觉还是以正面的观感居多,也许用此可以解读国民党的选票总是远超过民进党,即使是小小的新党候选人在金门仍然很受欢迎。
本报告碍于调查时间短促,许多问题想要探讨与厘清的尚未能获得解答,例如:妇女未从传统的经济面的受照顾者(顶多是家管或帮农)的角色,跃居成为照顾者(有经计的收入),负担经济工作是否有助于提升女性的家庭与社会的地位,是值得做为后续研究的工作,若能拥有较多时间,希望能够继续以金门地区为主要对象配合本学期所学到的质性研究理论做有系统的调查,祈能聚焦在一个完整的主题上拓展研究的品质。
作者:
liu.a168
时间:
2010-2-11 22:41
标题:
四参考文献
专书、论文集:
王仕图、吴慧敏
<深入访谈与案例演练>《质性研究方法与资料分析》;齐力、林本炫编,嘉义:南华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所,2003。
江柏炜
《金门模范街建筑及保存、再生利用规划》,金门:金门县文化局,2006.10。
林本炫
<扎根理论研究法评介>《质性研究方法与资料分析》;齐力、林本炫编,嘉义:南华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所,2003。
洪干佑
《金门话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胡幼慧主编
《质性研究 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1996。
许志杰
《金门珠山薛姓血缘聚落时空间变迁的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学硕士论文,2003。
金门县志编修委员会
《金门县志》,金门:金门县文化局,1992.03。
Allan G..Johnson着,成立方 林鹤玲 吴嘉苓译
《见树又见林》,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二版。
Clifford Geertz着,杨德睿译
《地方知识:诠释人类学论文集》,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
W. Lawrence Neuman着,朱若柔译
《社会研究方法:质化与量化取向》,台北:扬智出版社,2000。
期刊报章杂志:
杨念群
<在地化研究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01期网路版,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学苑出版社,2007。
参考网站:
金门国家公园网站,古厝民宿地图导览-珠山,
http://guesthouse.kmnp.gov.tw/view/scenery_view_st.asp?Tarea=
珠山。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