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民俗专家:“打春牛”非民俗 感恩是春节的内涵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0-2-8 16:40     标题: 民俗专家:“打春牛”非民俗 感恩是春节的内涵

民俗专家:“打春牛”非民俗 感恩是春节的内涵

陈辉/文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2月08日 10:37 来源:北京晨报




  小年已过,春节将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春节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然而,面对它的到来,我们又不免困惑:究竟春节意味着什么,是长假,是全家团聚,还是一顿美食?

  庙会、打春牛、花会、团圆饭……越来越多的民俗活动正在复归,过去的几千年中,它们一直在安慰着人们的内心,然而,在今天,它们与现代社会有了疏离感,看着那些夸张的造型,我们很难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是民俗变了味,还是我们被改变了?或者一切的一切,最终要回归到这样的母题:今天,我们该怎样过春节。为此,晨报记者专访了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民俗学专家高巍。

  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

  晨报:春节即将来临,作为民俗学专家,能否为读者介绍一些老北京年俗?

  高巍:每到这时,都会有记者就这一话题来采访我,说实话,我都说腻了。大家都在问“怎么过春节”,却忽略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即“为什么要过春节”。

  晨报:那么,为什么过春节呢?

  高巍:传统中国是农耕社会,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每年轮回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找到一个节点,加以纪念,所以就有了“年”。我们看看甲骨文中的“年”字,是 “禾”和 “手”组成的,所以说“年”有两个含义,一是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二是代表人们捧着农作物跳舞。所以说,为什么过春节,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祭祀,感谢天地、祖先、家人等在过去一年的照顾;二是祈福,希望能继续得到护佑;三是休整,为来年的劳作进行体能储备。

  感恩是春节文化的内涵

  晨报:您的意思是,民俗活动与这三点息息相关?

  高巍:是的,传统春节的所有习俗都离不开祭祀、祈福和休整这三点。在今天,祭祀、祈福的内容被淡化了,人们更多强调休整,这就取消了传统春节的精神内涵,只剩下了休闲娱乐的内容。但问题是,休闲带来的只是刺激,而非真正的快感。所以时间一长,大家自然就会觉得过春节“没劲”。这种“没劲”感,靠传统民俗形式的复归是解决不了的。

  晨报:但问题是,祭祀与祈福并不适合现代社会。

  高巍:祭祀与祈福的核心是感恩,在今天,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个核心,并不是说要人们去磕头拜神,才算祭祀与祈福。比如外国元首到中国来,给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这也是一种祭奠啊,效果不是很好吗?所以说,关键是要将感恩的内涵释放出来,至于形式,可以进一步推敲。

  民俗的形式并不重要

  晨报:对于现代人来说,过春节谈感恩,是否太沉重了点?

  高巍:今天生活节奏快,人们压力大,在春节时更关注身心放松,这可以理解,但我们更应该强调,人是社会中的人,不应过于独立。一个人对于自然、父母、邻里应有感恩之情,这是我们为什么过春节的根本。

  晨报:挖掘与恢复传统年俗,是否会有助于感恩文化的传递?

  高巍:对此要慎重,有的年俗根本不可能恢复,比如“顺星”等,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基础,再比如过去腊八节,要在炉子、树上抹一点腊八粥,表达感恩之情,在今天,这样的民俗怎么可能恢复?传承民俗,重要的是传承它的精神内涵,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

  民俗不需要任何设计

  晨报:您觉得哪些形式适合传承传统春节的内涵?

  高巍:比如团拜等,此外,就算回家给父母洗个脚,不也是传达感恩之情吗?我觉得也可以考虑。

  晨报:是否可以设计一些民俗来更好地传达感恩之情?

  高巍:这么说是对民俗缺乏起码了解和尊重的体现,民俗不需要任何设计。所谓民俗,都是自发诞生的,它体现了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并以恰当的形式释放出来。民俗是自下而上的。

  “打春牛”不是民俗活动

  晨报:像“打春牛”等民俗不就是自上而下设计而成的吗?

  高巍:“打春牛”不能算是民俗。如果没人组织,明天它可能就消亡了,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不需要谁来推动的,比如春节回家,不论多么困难,大家还是自发地去做,这才是民俗。

  晨报:您认为“打春牛”的设计不成功?

  高巍:作为活动,可能它是成功的,搞得很热闹。但它不能算“民俗”,因为普通人参与不进来,只是看看热闹。此外,它与传统记载不符,过去“春牛”是从东直门进北京的,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和展示活动,非常庄重,如今变得太娱乐了。

  民俗消亡隐含着某种困境

  晨报:民俗从庄重到娱乐,是不是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某种困境?

  高巍:是这样,因为我们心灵中感恩的东西减少了。古人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自然,所以有敬畏之心,今天科技发展了,各种各样的反季节食物使人们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写字楼的单调生活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晨报:感恩之情的消逝是否是发展的必然代价?

  高巍:如果感恩之情丧失殆尽,那么结果只能是人类的自我毁灭。

  晨报:是否可以这么认为,弘扬春节的感恩文化也是人类自我救赎的一部分?

  高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心灵的慰藉,我们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冰冰的社会中。什么是民俗?民俗就是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你能得到安全感,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新民俗是未来发展方向

  晨报:如您所说,传统民俗的形式不重要,是否可以认为,我们需要挖掘新民俗?

  高巍:是的。只要感恩的东西存在,那么新的形式同样可以发展成年俗。我很关注年轻网友们的活动,比如“互联网森林”、“低碳春节”、“网络春晚”等等,它们体现了感恩文化的内涵,我觉得很有生命力,是新民俗发展的主要方向。

  晨报:网上这些活动,是不是在形式上与传统年节区别太大了?

  高巍:这不是问题。所谓民俗就是自下而上的,只要大家愿意参与,有影响力,传达的是积极向上的文化,那么这些形式就同样值得重视,不能一说年俗就是放鞭炮吃年夜饭,像“低碳春节”和传统年节的内在精神是完全统一的。

  节日影响力会减小

  晨报:年味儿越来越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高巍:从历史的角度看,春节是在传统农耕基础上形成的风俗,在今天,随着经济日趋多元化,大家一起过节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农耕文化的背景下,所有人到春节时都闲下来了,所以能全民参与,春节的影响力自然更大,在今天,这已不太可能,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淡季和旺季。所以,未来节俗可能会更加多样,不同地区、阶层、行业,可能会有自己不同的节日,大家各过各的,每个节日的影响力也会相对较小。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