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郭丁香(豫南民間傳統竈書)(来自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1-31 15:15
标题:
郭丁香(豫南民間傳統竈書)(来自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郭丁香》潘珍芳表演)
桑河弯弯长又长, 桑山高高岗连岗。 水绕桑山龙摆尾, 山抱桑水凤朝阳。
山前水后桑树林, 林中有个郭家庄。 郭家有个黄花女, 从小起名叫丁香。
世间人夸花月俏, 难夸丁香好模样: 素挽青丝赛乌云, 不擦柏油自来光,
杏眼灵灵三秋水, 蛾眉弯弯柳叶长, 粉脸桃腮映朱唇, 糯米银牙玉生香,
青衣绿裙红绣鞋, 走路好似风摆杨。 那天丁香去采桑, 蝴蝶闻知报信忙——
牡丹得信忙擦粉, 月季得信忙梳妆, 海棠得信点胭脂, 荷花得信换衣裳……
等到丁香身前过, 比罢才知是空忙——牡丹羞得低下头, 掩面闭口心发慌;
月季羞得脸变色, 一阵白来一阵黄; 海棠羞得心难过, 侧身暗把珠泪淌;
荷花羞得没处躲, 跳进池塘把身藏……丁香人美手更巧, 纺纱织布绣鸳鸯,
粗活细活路路会, 烧锅燎灶样样行。 那天丁香熬红粥, 九十九里米饭香;
那天丁香绣花树, 蜜蜂飞来闹嚷嚷; 那天丁香浇菜园, 葫芦成对瓜成双;
那天丁香锄棉花, 三伏六月夜打霜……四乡八里赞丁香, 千嘴万舌夸丁香。
出 嫁
(郭丁香选段《做媒》 唐新军、梁崇武扮演媒婆)
丁香长到十八岁, 说媒求亲扯成行, 前门大路走不下, 后门小路草踩光。
东岗有个王三嫂, 西岗有个祝四娘, 天生两张山雀嘴, 专*说媒度日光。
能说死鱼直眨眼, 能说死孩拍巴掌; 能说东庄刘拐腿, 嫁给西庄李歪郎;
能说南庄四秃子, 嫁给北庄旋顶光; 能说香炉嫁香台, 能说门槛嫁门框,
那天打从粪堆过, 说得扁担嫁粪筐……正月郭家来说媒, 闭眼说到麦子黄;
过罢端午来说媒, 说到桑河冰冻响。 说干唾沫亲没允, 赖在郭家寻无常:
三嫂堂屋去上吊, 四娘灶房跳水缸。 爹娘一见事不好, 乱了方寸失主张,
忙把亲事应允下: 丁香许配张大郎。 张家住在北山洼, 有骡有马有田庄,
张郎名叫张瑾玉, 雅号又称张万良, 南堂读书有才学, 知书达礼好文章。
两家平时无往来, 全凭媒婆嘴一张。 说得喜期来得快, 张家要娶郭丁香。
丁香本是忠孝女, 早把终身由爹娘, 张家是穷还是富? 张郎是麻还是光?
家财相貌且不问, 但愿郎君好心肠。 丁香越想心越乱, 雨打青山雾茫茫!
转身细步出绣阁, 一程来到堂楼上。 未曾开言先下拜: “我的妈妈老亲娘,
爹娘允下奴亲事, 奴家不敢论短长; 只有一样放不下, 丢下羞丑偷问娘--
张郎人品啥个样, 奴家配他可相当?” 老娘一听心发酸, 拉过丁香坐身旁:
“可怜娘的心肝肉, 这话休问糊涂娘, 自古女儿掉下地, 全*天地定命相:
嫁鸡随鸡咯咯叫, 嫁狗随狗咬汪汪。 若是命底十分厚, 不愁金钗玉衣裳;
若是命底三分薄, 累断脊梁饿断肠。 丢下心思等着吧, 只等那天拜花堂。”
丁香听罢娘的话, 低眉无声回绣房, 摆下香堂三叩拜, 拜求皇天降吉祥。
佑我丁香命相好, 佑我情女遇情郎, 不求富贵一世福, 只求夫妻恩爱长。
这天丁香正叩拜, 迎亲车马进了庄。 八个伙计吹喇叭, 八个伙计吹笙簧,
八个伙计抬花轿, 八个伙计担喜箱。 头前走匹枣红马, 马上端坐少年郎,
交过彩礼纳过拜, 丁香上轿当新娘。 百子花竹连天响, 吹吹打打出了庄……
治 家
洞房花烛闹嚷嚷, 新人循礼守新房。 三日喜酒过罢了, 方知受骗上了当。
只道张家富万贯, 哪知穷得精打光: 槽里没有骡和马, 水田旱地无一垧;
满门冷清人两个, 只有婆母与张郎。 张郎原是浪荡汉, 插田种地功夫囊;
也没南堂把书念, 不通诗书和文章……一看一想心好恼: “丁香人强命不强!”
出言没把别人怨, 怨声糊涂二爹娘: “轻允女儿终身事, 害得丁香好凄凉!”
出言又把媒婆恨, 恨声贼婆伤天良:“ 说媒咋不说实话, 胡编瞎诌把俺诳!”
千声怨来万声恨, 不如自拿好主张--有俺丁香一双手, 草房不愁换瓦房……
有了主意长精神, 转身急步进香房, 开口就把张郎唤, 口叫郎君听俺讲:
“人道八十并八行,种好庄稼最为上, 你我勤劳开荒地, 往后自有好时光!”
万良听罢叹口气, 无精打彩开了腔: “只因娶你摆阔气, 欠下一身阎王帐,
如今手无分文铜, 难置大锄和犁杖。” 丁香自是有心计, 面带笑容劝万良:
“郎君休要苦悲叹, 丁香早有兴家方--几件首饰无用物, 戴它不能充饥肠,
拿它当了换锹锄, 开出福源水流长!” 万良一听心肝动, 弯腰施礼拜丁香……
八斤大锄握手上, 夫妻二人开生荒。 锄锄刨开硬土块, 步步蹚出新地垧。
熬落星星熬日头, 熬落日头熬月亮, 累得腰酸腿又痛, 晒得汗水满脊梁。
丁香越刨劲越大, 万良越刨劲越瓤。 手上血泡连血泡, 个个血泡鼓囊囊,
泡破血出搅汗水, 好似金针刺心上。 万良疼得嗷嗷叫, 丁香疼得泪汪汪,
手扶君郎进柳林, 浓荫底下双歇凉。 拨根青丝穿血泡, 嘴里不住劝张郎:
“只要天天陪个伴, 你不开荒我开荒。”
万良天天林中躺, 丁香日日开荒忙。 一寸光阴一寸土, 寸土都得费时光。
前头刨出是鲜土 , 转眼后头杂草长, 辛苦劳累不见效, 万良一旁劝丁香:
“依我说就算了吧, 竹蓝打水落空忙。” 丁香心里也发愁, 沉吟半响开了腔:
“郎君不要先泄气, 奴家再把办法想。”
转眼出嫁一月整, 丁香回门看爹娘。 见了爹娘倒身拜, 从头到尾说端详:
“婆家住那北山洼, 山坡河畔尽是荒, 女儿主意早打定, 开荒种地置田庄。”
爹娘一听心欢喜, 齐把丁香来夸奖: “勤劳贤慧好闺女, 爹娘心事放一桩。
俺家没有骡和马, 也无金银将你帮, 只有母牛和牛犊, 相中哪条你拉上;
只有两驾牛拉车, 相中哪驾你套上; 只有两样好稻种, 相中哪样你装上;
要啥你就尽管拿, 拿回家去派用场……”丁香牵条小牛犊, 套上木头车一辆,
车上装着黄金谷, 后边拉着猪和羊, 筐里 着蚕卵子, 桑苗驮在牛背上。
告辞爹娘回家转, 一程来到张家庄。
丁香回到张家庄, 顶头喜坏婆母娘; 万良一见心高兴, 飞身骑到牛身上,
左走三转没过瘾, 右转三转瘾更长, 欢乐又到得意处, 拉住丁香开了腔:
“牛犊若是高头马, 看俺骑上多风光!” 丁香听罢瑾玉话, 心眼一动劝万良:
“只要你我拚命干, 一天定比一天强, 别说一匹高头马, 要骑金龙也能降。”
婆母听了点头笑, 万良听了拍巴掌。 张家老少人三口, 从此日夜手脚忙:
南山坡上种熟地, 北大冲里开生荒, 东滩栽桑撒蚕卵, 西洼放牧牛和羊,
家中喂猪养鸡鸭, 田里下种插黄秧。 丁香是个勤劳女, 哪里有活哪里忙,
早锄棉地晚拔秧, 夜里守在桑林旁; 万良是个懒惰汉, 哪里清闲哪里藏,
早怕露水晚怕热, 夜里还怕毒蛇伤。 万良越干越烦恼, 心灰意懒象堆糠,
干脆啥活也不干, 一头躺倒在床上。 老娘一见心生气, 掂起棒槌赶万良,
万良下床把衣套, 冲着老娘开了腔: “不用打也不用夯, 万良自有好主张,
家里我算蹲够了, 从今出外不回乡!” 说罢就把铺盖打, 打好铺盖背身上,
老娘一见心好恼, 指着鼻子骂万良: “浪子百教性难改, 懒驴千鞭磨不响,
有种你就滚出去, 一生一世莫回乡!” 老娘本是气头话, 谁知正合张万良,
一路飞脚出庄去, 急坏亲娘老高堂, 咯咯噔噔脚步难, 扯起嗓子动高腔:
“你今带气他乡去, 咋能对起郭丁香?” 万良听罢站住脚, 身子一转把话讲:
“郭丁香来郭丁香, 她是一个傻婆娘, 只知白天去锄地, 只知晚上去看桑,
连累万良不安顿, 一天到晚打饥荒, 从此各走各的路, 谁也莫把谁个想。
卖茧银子我拿走, 不混出人不回乡!” 说罢转身出门去, 门前气昏老亲娘。
转眼一千八十晌, 已是三年好时光。 桑山年年收成好, 皇天不负郭丁香。
收下金谷无处放, 卖给城里大粮行; 收下银茧无处放, 卖给城里缫丝商;
鸡鸭猪羊成了群, 赶进城里换银两; 有了银子有了钱, 喜鹊垒窝置家当:
整修泥巴破宅院, 扒掉草屋盖瓦房, 槽头拴上高头马, 棚里置下好车辆。
从此张家名声抖, 方圆数里夸丁香。
绣 罗 衫
浪荡公子张万良, 带着银子奔他乡, 寻花问柳逛赌场, 转眼囊尽手头光。
万般无奈无处走, 厚着脸皮转回乡, 围着庄子转三转, 二目圆睁口难张:
“丁香果然非凡女, 今非昔比变模样。” 迈步才把楼门进, 只觉脸热心血涨,
满面羞愧无法忍, 楼门之外苦彷徨。 是进是退两难处, 院里走出郭丁香,
丁香扶住老母亲, 笑语春风接万良。 万良瞅见婆媳俩, 不由心中暗思量:
“七尺男儿大丈夫, 岂能雌伏装熊样! 独筷吃藕专挑眼, 万良我要逞刚强!”
想到这里抬步走, 一路哈哈笑声朗, 左手扶住老娘亲, 右手拉着郭丁香。
三言两语家常话, 老少落座在厅堂, 老娘才要张开口, 万良一旁早开腔:
“丁香治家太小气, 哪里象个富家样。” 老娘一听气坏了, 指着鼻子骂万良:
“狼心狗肺昧心话, 卖诳耍嘴太混帐! 如今俺家发了富, 全凭贤媳郭丁香。”
万良没等娘说完, 哈哈一笑拍胸膛: “打了碟子讲碟子, 买了水缸讲水缸;
儿子自有兴家计, 老娘莫要肝火旺。” 万良说有兴家计, 丁香喜得眉毛扬:
“张郎你快说出来, 俺再打马抖绳缰!” 万良一下来了劲, 滔滔不绝道短长:
“张某说话不是吹, 时来运至福无量。 头步先从家里起, 大摇大摆向前闯--
良田买它一千倾, 骡马买它两百双; 雇来长工做庄稼, 雇来厨子下灶房;
买来院公安童子, 买来丫头小梅香; 娘亲你当老太太, 管你晚年把福享;
丁香你是大少奶, 张某我是员外郎; 我想八百好佃户, 为我进贡纳租粮;
我想八百好船户, 河路码头都姓张; 我想八百好当铺, 世上珍宝归我藏;
我想八百好钱庄, 天下金银我执掌; 我想毡帽换乌纱, 我想蓝衫换紫蟒;
若要让我坐天下, 选尽美人做娘娘……” 万良还要往下讲, 没防恼坏老亲娘,
手扶拐棍站起身, 掴了儿子两巴掌: “混帐东西混帐话, 装一肚子坏心肠,
今天我要教训你, 无羞无耻小孽障。” 老娘举掌还要打, 丁香一旁忙阻挡:
“郎君说话欠思虑, 惹得娘亲动肝肠。 人生在世都想富, 有粉谁不搽脸上?
致富全凭一双手, 横行霸道万人谤; 老天不断丁香手, 人有粮食猪有糠……”
丁香还要往下讲, 有道请帖进厅堂: 明天姑妈寿诞日, 要请侄儿张万良。
万良看帖心中喜, 真象兔子搔心房: “明天我把嫂会, 再叙当初旧情肠……”
想到这里开了口, 开口要难郭丁香: “老娘光夸丁香好, 我看丁香也不瓤,
姑母请我去拜寿, 丁香快给备衣裳, 今天不绣好罗衫, 明天我就不出庄!”
丁香听罢若无事, 不慌不忙开了腔: “丁香我有一双手, 描龙刺凤不外行,
今夜我把罗衫绣, 不误明天去寿堂。” 眼看红日往西沉, 丁香抬步进绣房,
开柜拿绸又裁缎, 要与万良绣衣裳。 手指尖尖银针短, 丝绒绵绵花线长;
心灵手巧快又快, 飞针走线忙又忙。 丁香紧把罗衫绣, 不觉玉兔升东方。
一更绣完衣前襟, 牡丹花开在胸膛; 二更绣完衣四角, 彩云朵朵飘荡荡;
三更绣完罗衫边, 喜鹊登梅把歌唱; 四更绣完并蒂莲, 红花绿叶飘清香;
五更绣尽丁香情, 比翼双飞两鸳鸯。 五彩罗衫刚绣罢, 外面走进张万良,
抖抖线头拉拉角, 帮助郎君穿身上。 郎君换了一身新, 飞马直奔太阳岗。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1-31 15:16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灶书(固始县)
灶书,又名“丁香戏”是河南信阳地区固始县特有的民间曲种,也是河南省
乃至全国的稀有曲种之一。专家学者评论灶书《郭丁香》填补了汉族地区没有民
间叙事长诗的空白,丰富了汉族民间叙事的宝库,为汉族文化的研究和中国叙事
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灶书起源
关于“灶书”的来源,说法有二:一说是因为说书的内容多孤孀之怨、弃妇
之愤,深闺幽情及村野爱情故事,听众又多属不出门的“锅前锅后人”,即丫环
、仆女、老妈子,故名日:“唱灶”,唱的内容则是“灶书”。另一说法则因它
最早的唱段是《郭丁香》,人称丁香为“灶王奶奶”,称她丈夫张万良为“灶王
爷”,所以唱他们的故事,就叫“唱灶”,唱词就叫“灶书”。
据调查考证灶书产生于清代早期,至令已有近300年历史,它最早产生流行于
固始东乡、北乡一带。至鼎盛时期即清末至民国年间才在固始县毗邻的商城县、
潢川县、淮滨县、安徽省霍邱县、阜南县、金寨县等部分区域流传,以后又流传
到整个信阳地区和湖北省等地。建国以后,由于农民群众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
改变而带来的文化生活的改变,农业合作化前,灶书还在农村时有演出,此后便
逐步走向衰亡。如今除八十岁以上的艺人和六十岁以上的听众,对它的声腔音乐
表现形式、主要曲目,尚保留记忆外,中、青年一代知情者已寥寥无几。
发现《郭丁香》
1978年,曹家振时为固始县文化馆干部,一直从事戏曲、小品、民间故事(
传说)的整理挖掘工作。
同年7月中旬,同事李海华从老家南大桥回来,兴奋地向曹家振讲述一件稀罕
事:“邻居一位近70岁的钱木匠,竟然会唱小曲,内容、形式、曲调以前都没
听说过,而且他所唱的内容只限于木匠……”
曹家振为之心动,“如有情节的话,那就是曲艺”。第二天,他和同事李海
华、彭化厚前往南大桥拜见钱木匠。
据钱木匠说,他唱的叫“灶连子”,只限于木匠演唱,属自娱自乐形式,以
前,只是唱给木匠的雇主听。
“过去没电锯、电刨之类的工具,木匠班子干活,特别是打喜材(嫁妆),
至少在东家停留一个月,遇见富人家,多则半年,每天中午或晚上,木匠班子根
据‘灶连子’的角色,唱起来……”
“山前水后桑树林,林中有个郭家庄。郭家有个黄花女,从小起名叫丁香…
…杏眼灵灵三秋水,娥眉弯弯柳叶长;粉脸桃色朱唇亮,糯米银牙玉生香,青衣
绿裙红绣鞋,走路好似风摆杨……”
当时钱木匠东一句西一句,共唱了200多句。这是曹家振等第一次听到这种演
唱,他们还不知道,那就是濒临灭绝的人间绝唱《郭丁香》。
随后的调查中,曹家振三人弄清了《郭丁香》的故事梗概,木匠们唱的是“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故事。
曹家振埋头整理灶书《郭丁香》
从南大桥回来,曹家振认为这种表演形式很特别,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该“
剧种”濒临灭绝,如不整理挽救,就有遗失的可能。随后,他们经多方打听,又
在该县朱庙村已70岁高龄的朱木匠那里丰富了300句。
谈到《郭丁香》共有多少句,朱木匠说,其内容大概不会变,但因木匠的嗜
好、表达能力、知识的多少可能会不一样,再加上多人口传,也产生了多个版本
,搜集起来相当困难。
当年3月份,曹家振走访城郊公社,了解到一位叫丁凤阁的老人,当时已60多
岁,发现他儿子丁绍阁、侄儿丁作西、徒弟刘玉武等组成的木匠班子,会分角色
演唱《郭丁香》。曹家振等很兴奋,急忙步行20多里路,赶到丁凤阁家中,挖掘
补充了近800句。
三人将资料汇总后,整理出了1300句“灶连子”,当时曹家振只知道这是曲
艺,具体这是什么形式,在他心目中没有特定的概念,唯一感到迫切的是,再不
挖掘就会失传。
他不知道哪儿能发表,先寄给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位叫任骋的编辑,任骋认为
不适合在此发表,后将此稿推荐到《民间文学》。
“稿子一寄过去,编辑部要原始的整理材料作为证据,原始材料一寄出,《
民间文学》加了个编者的话:谁说汉族地区没有民间叙事长诗?近年来,湖北、
江苏等地都陆续有新的发现,本刊这期发表的豫南民间长诗《郭丁香》就是可喜
的一例……”说着,曹家振拿出一本保存发黄的1981年10月的《民间文学》。
“1983年,《郭丁香》荣获全国民间文艺二等奖,他们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
到一部当时较为珍贵的收录机,对我们来说,这东西太奢侈,我们就将其卖了600
元钱,三人平分了,现在想起来,感觉有些遗憾……”曹家振说。
《郭丁香》发表后,改写汉族史诗纪录。1997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
陈子艾曾定论:《郭丁香》就是罕见的汉民族生活史诗。
今年4月份,曹家振突然接到该县文联的通知,《郭丁香》要出书。曹家振为
之一振:“出书一定要慎重,这些只是整理出的初稿,加上部分还没能挖掘整理
好,言辞还没有推敲,仓促出书势必糟蹋了民族文化……”
当时,郑州大学民俗专家郑天星也持相同观点:“既然是民间的,反映地域
特色的文化,就应该根据当地语言特点,加注解。”
曹家振在修订底稿时,共加注解100多个,并由原来的4236行,修订到现在出
书的4837行。
多次看着《郭丁香》扉页的6位作者署名,曹家振摇摇头称:“有些挂名的作
者我都不知道是谁,不过我不太在乎这些……”
“《郭丁香》仍有挖掘的潜力,不要说五千行,八千或一万行也不止,如果
上级领导给予支持的话,我还将致力于《郭丁香》的挖掘整理工作,使之不愧于
汉族叙事史诗。”他说。
木匠杨二能成为“唱灶第一人”
第一个唱《郭丁香》的是谁?灶书《郭丁香》的传承人潘景娥回忆说,师傅
每次教唱灶书《郭丁香》前,都会交代四句话:盘古开天至如今,一人唱书万人
听。听罢好书莫谢俺,谢俺祖师杨玉彬。“师傅说自古以来,唱灶的都是这规矩
。”
这个杨玉彬是谁呢?固始的老木匠相传,杨玉彬原名杨二能,固始县东乡清
河一带人。他出身乡绅不贪富贵,腹有字墨不恋仕途,酷爱民艺俗乐,喜欢木匠
活,因此常遭家人责难,最后被逐出家门,以木匠为生,游走四方。
清咸丰六年,盛夏时节,百日无雨,沿淮大旱,田野龟裂,稻禾枯焦,因无
水车提灌,只能眼看泉水白白流去。有个地主柳员外愁得饭吃不下、觉睡不好。
这一天,年轻木匠杨二能登门,自称手艺高巧,一天能扎一张龙骨水车。柳员外
半信半疑,把小木匠留了下来。杨二能出言不虚,不仅一天能扎一张水车,而且
精巧结实,惹得柳员外满心欢喜。
更让柳员外一家喜欢的是,每当夜晚,杨二能手中木槌在脆脆的木棒上一敲
,敲打出无限韵味。他清清嗓子,用固始特有的方言唱道:
“杏眼灵灵三秋水,蛾眉弯弯柳叶长。粉脸桃腮映朱唇,糯米银牙玉生香”
——郭丁香既美丽又能干——“那天丁香绣花树,蜜蜂飞来闹嚷嚷;那天丁香浇
菜园,葫芦成对瓜成双……”是个完美的偶像级人物。
被媒婆欺骗,郭丁香嫁给浪子张万良。但她深爱丈夫,为让张万良体体面面
地给姑母拜寿,她通宵不眠绣罗衫:“一更绣完衣前襟,牡丹花开在胸膛;二更
绣完衣四角,彩云朵朵飘荡荡……五更绣尽丁香情,比翼双飞两鸳鸯。”
丈夫移情别恋,休了她。当她投河自尽被范三郎搭救后,两个人很快陷入热
恋。成亲后两人勤劳3年,“寒窑变成范家庄。一条深沟绕宅院,宅院一片好瓦房
”。
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被杨二能边唱边讲,演绎得回肠荡气。柳员外和老伴
听得如痴如醉,员外千金玉叶听得一会儿涕泪交加,一会儿笑靥如花。天长日久
,不光玉叶小姐一心要选杨二能为夫,连柳员外老两口也一心要招杨二能为婿了
。至今民间还有“不怕门台高,只要会唱灶”的谚语。不过这个“唱灶”已演绎
成“有一手特殊技艺”的意思,杨二能成了固始“唱灶”的第一人。
杨玉彬不断提高说故事的技巧,由平铺直叙发展为半说半唱。继而把说得滚
瓜烂熟的故事全编成了唱词。这就是灶书的雏形。
“灶书没有本子,这个木匠班子和那个木匠班子唱的都不一样,这就给灶书
《郭丁香》蒙上了一层迷雾。也给我们收集整理增加了难度。”固始县文化馆原
馆长曹家振说。
灶书又叫灶连子(固始方言,指能说会道;贬义指胡扯八道、饶舌),连到哪
儿是哪儿。艺人可以随机增加唱词,嘴巧多唱几句,嘴笨少唱几句。唱灶鼎盛时
,据说《郭丁香》有上万句,可连唱几天几夜。木匠艺人吴江河说:“唱灶有多
长,八千句八万句不止。”
这就使《郭丁香》里存在大量异文,出现相声里说的“关公战秦琼”之类的
情节。“唱灶这一民间艺术,作为娱乐消遣的东西有时不讲逻辑,不能用条理化
的东西来解释。”固始县文联主席赵家义说。
一边说唱一边编造,许多木匠艺人,白天在木料堆里推拉锯刨,晚上在东家
的厅堂里说唱得有滋有味。每个匠人,既是演员又是作者,他们都在传承着杨二
能做的事情。
因缘际会潘景娥成“第一个灶书女艺人”
在《郭丁香》中,郭丁香是绝对主角,戏份最重。长诗传诵300年来,咏唱者
几乎全是男性。直到2005年,在第二次整理过程中,潘景娥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
。她被固始文联主席赵家义称为“300年来第一位灶书女艺人”,也是河南省新近
评出的“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潘景娥,44岁,固始县城郊乡十里井村人,这是“灶书”起源最早的地方。
该乡六里棚、十里井、东庙、陈庙村一带俗称“唱灶窝”。据当地老年人讲,在
清末,十里井村就有“灶书班、花鼓灯班”,除木工匠人唱灶外,农人也学唱传
唱灶书。大多在田间耕作时,边劳动边说唱,一人独唱或众人帮腔,充满了浓厚
的民间文化气息。
潘景娥出生在一个民间艺人家庭,父母都是当地的民间艺人。家庭的影响,
使得她从小对音乐、戏曲都很感兴趣。
潘景娥16岁初中毕业,参加了母亲办的民间剧团,有时一天要走几十里路,
从这场赶那场。不到两年时间,潘景娥能演嗨子戏、推剧、庐剧、黄梅戏等地方
小戏近二十个剧目,她既能唱旦角,又能唱生角,还能演丑角,别人不会的她会
,别人不能演的她能演,很快成为剧团的“台柱子”、“戏补丁”。
潘景娥说:“我会唱灶书,前期受父母影响,跟他们学唱,有了一定基础,
后来拜固始县蒋集镇嗨子戏剧团叶兆群为老师,才算学成了。”
1988年,潘景娥应邀参加固始县蒋集镇嗨子戏剧团。团里有位叫叶兆群的老
演员,能唱近百出民间小戏。一次叶兆群在散戏后哼了几句灶书《郭丁香》,潘
景娥好奇地问:“叶老师,你也会唱灶?”
“我唱灶已有30多年了。我先学的唱灶书,后学的嗨子戏,13岁时拜观堂乡
陈国清(木匠)为师,既学木工又学唱灶,没几年灶书班子就散伙了,以后唱灶的
人越来越少,后来也就没人唱了。”
“叶老师,我对唱灶有兴趣,想跟你学唱灶,行吗?”潘景娥问。
“你要是愿意学,我可以把肚子里的东西都教给你。”叶兆群很高兴。
以后的日子里,一有空潘景娥就跟叶老师学,虽然嗨子戏班以唱嗨子、推剧
为主,潘景娥有时也把学会的灶书《郭丁香》作为开场节目,引起观众阵阵唱彩
。
因为兴趣,潘景娥学会了灶书《郭丁香》的大量东西。她对自己惊人的记忆
力很得意,她说别人学完就忘,她学了就不会忘。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处理很多
唱段,希望唱时能“叹动人心”。
2003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晚,在信阳市文化局、信阳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举办
的迎春晚会上,潘景娥作为近三百年来第一个唱灶书的女艺人,把灶书《郭丁香
》搬上了市文艺晚会,精彩的表演受到了观看演出的市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2004年10月31日,潘景娥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民间传统优秀节目汇演”,表
演了灶书《郭丁香比家当》和《打货》两个选段,把灶书传唱形式推向更高的舞
台,她表演的节目荣获“特殊贡献奖”,她个人获“金鼎奖表演金奖”。这是河
南省民间文艺最高奖。
2005年6月30日,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组专程到固始拍摄录制潘景
娥表演的灶书。《郭丁香》选段,在央视音乐频道播出。
必须指出的是,从2005年开始对《郭丁香》的第二次收集整理,经潘景娥之
手,整理出了很多东西。
“当时能唱灶的木匠艺人已寥寥无几,城郊乡的刘玉武85岁了,还是唱灶的
人里最年轻的。潘景娥的出现,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参与了第二次收集整理工
作的曹家振说。
2006年11月25日,河南郑州,一次主旨为“传承民粹,命名授牌”全国性会
议上,潘景娥代表河南省命名的76位“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讲了话。
她一走下主席台,马上被新闻媒体团团包围,潘景娥给大家边说边唱,场面
很轰动。“带去的《郭丁香》文字稿,被大家争抢着看。《光明日报》的一个记
者想拿走,我们婉言给要了回来。许多人对我讲,出了书一定要给一本。”信阳
市文联主席廖永亮讲起当时场景,还很兴奋。
“我们鼎力帮助潘景娥申请民间文化传承人,就是希望能将《郭丁香》传承
下来,发扬光大。”固始县宣传部副部长柴载坤说。
300年流转的时光中,灶书灶戏的听众绝大多数都是在灶台边活动的农村妇女
,她们只能听,不能站出来唱。300年过去,终于有女人站出来,唱了。
木匠担当了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木匠们为何要唱“灶连子”?他们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固始县城郊乡86
岁高龄的老木匠刘玉武解答了“谜底”。
木匠活中有一些重要工序,就是杀青和造型。这些工序就是将挺直的木条弯
成弧形、弓形等。这些过程离不了开水蒸煮、火烤、厨房与灶台。木匠们打交道
最多的,就是围绕在灶台前的妇女。他们边演唱边干活,舞台就在灶台和院落之
间,观众,就是灶台前后的妇孺。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木匠唱灶,匠人与艺人双重身份集于一身,木
匠不知不觉中担当了文化传承者的角色。灶书最盛时,甚至出现“木工不唱灶,
手艺行不掉”。木匠收徒弟时,还要看看嗓子好不好。
刘玉武说:“其实灶书起到了广告作用,灶书唱得好了,活就多。”
“木工做活,住在东家家里,不允许搞乌烟瘴气的东西。鬼故事、荤故事等
都不能唱,唱《郭丁香》是教人为善的,所以这是保留节目。木工唱灶很迷人,
大姑娘小媳妇都能给拐走。所以做活的艺人,要求品行端正,不端正没人收你为
徒。社会上对木工这个职业很看重,木工行业的道德要求也很严格。”曹家振说
。
木匠唱灶前,还有一工序,那就是先拜灶。一是对主家的尊重,感谢平日三
餐及生活上的招待;二是对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尊重,唱他们的过去,祈求对木
匠的宽恕与原谅。
老木匠帮整理人员整理《灶书》
《郭丁香》故事概况:
桑河弯弯长又长,桑山高高冈连冈。水绕桑山龙摆尾,山抱桑水凤朝阳。山前
水后桑树林,林中有个郭家庄。郭家有个黄花女,从小起名叫丁香。
郭丁香长得很美,又非常能干,因为媒人花言巧语,误嫁给了邻乡的浪荡子
弟张万良。张好吃懒做,家里一贫如洗。生性善良的郭丁香面对现实,没有气馁
,发誓俭朴持家、勤劳致富,尽快改善张家一穷二白的面貌。新婚的第二天,夫
婿在睡懒觉,她出门开荒,随后动员张万良加入,很快有了自己的田地。春种秋
收,收获累累,她开始养鸡养鸭,发展牲畜,很快积累起财富,让张家步入了“
小康”。张万良小富即安,嫌干活辛苦,扔下妻子自己回家睡大觉。郭丁香任劳
任怨,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让张家的财富迅速膨胀,3年时间使得张万良成为当
地巨富。
张家的暴富,引起张万良表嫂的垂涎。为占有这些财富,表嫂和算命先生勾
结,利用郭丁香入门三年没有生育的事实,诬蔑郭丁香命里克夫、命中无子,并
摆下酒宴,让自己的妹妹王妙香浓妆艳抹,在酒宴上尽情展露风骚,极尽挑逗之
能事。浪荡子张万良春心荡漾,果然上钩,回家后借酒极力为难郭丁香,最后强
行将郭丁香驱逐出门。郭丁香走投无路,投河自尽,被邻乡善良的范三郎救下。
二人情投意合,相亲相爱,遂结为夫妻。夫妻二人同心协力,凭借勤劳和智慧,
很快成为当地首富。与此同时,张万良与其新欢坐吃山空,家道迅速衰败,最后
因为王妙香贪嘴,引发大火,张家家产随同张母、王妙香付之一炬,张万良侥幸
逃生,却烧瞎了双眼,只得乞讨谋生。
一日,浪子张万良乞讨到邻乡范家。郭丁香认出张万良,不仅没报复他,反
而将其让进厨房(灶房),为其做了一碗自己拿手的面。张万良一吃面,回忆起
前妻郭丁香的好处,痛悔不已。郭丁香说出自己的身份,历数张以前的不是。张
万良羞愧难当,投入灶膛,当场自尽。郭丁香拦阻不及,只拉扯下张的一条腿和
衣服上的一块破布。
张万良魂魄投往阴曹地府,阎王查生死簿后拒收,让其转往天上玉皇大帝处
。玉帝感念其悔过自新,封其为司灶之神,即民间所说的灶王爷,给郭丁香预留
了灶王奶奶的神位。王妙香闻讯讨封,与郭丁香并列为灶王奶奶,成神后也痛改
前非,为老百姓做起好事——这,就是《郭丁香》的主要内容。(
凌嵐軒 发表于 2007-8-22 14:04 )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1-31 15:17 编辑
]
作者:
山田小子
时间:
2010-1-31 16:21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拜读一下
作者:
山田小子
时间:
2010-1-31 16:23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hao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3-28 12:12
大家可以看看研究的论文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3-28 12:29 编辑
]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28 21:48
可以估计了,一个巨大的民间长诗矿床,正在被逐步开采。
可以坦言了,一个诗体的叙事传统,正在被民间所证实!
这是我们民间文学很有代表性而又还未及时清理出来的一宗遗产!
作者:
jinjshan
时间:
2010-3-28 21:54
哎,曾经以为我会在民间文学的道路上走下去,天意弄人,竟然让我一脚踏进了考古.....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