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资料】[邸永君]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8-11-9 20:20     标题: 【资料】[邸永君]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

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

  2008-5-27 邸永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  2008-5-27  


  


[attach]342[/attach]


卡尔梅克共和国地图




    卡尔梅克人(Kalmyks)是蒙古卫拉特人的后裔,主要居住在苏联伏尔加河下游里海西北沿岸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境内。“卫拉特”一词是中国清代对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元称“斡亦剌”,明称“瓦剌”,清称“卫拉特”或“额鲁特”、“厄鲁特”等。10世纪前后,他们游牧于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13-14世纪归附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而“卡尔梅克”原是突厥语对大漠之西蒙古土尔扈特部族的称呼。土尔扈特本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朝末年为寻求新的生存环境,其大部离开原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故土向西迁徙,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当时尚未被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16世纪末17世纪初时,逐渐西迁至现今卡尔梅克一带。在迁徙和分布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少数突厥人、俄罗斯人等民族成分。17世纪下半叶,他们在这里开拓建置,劳动生息,创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汗庭,即卡尔梅克汗国。他们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各项典章制度,建立政权长达100余年。他们珍爱这里的水草,用蒙古语称里海为呼克廷格斯,即蓝色的海湖;称伏尔加河为额金郭勒,即母亲河。到后来,俄国势力迅速扩张,到17-18世纪时终被沙俄兼并。他们属属蒙古人种西亚类型。使用卡尔梅克语,分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两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斯拉夫字母文字。多数人已改用俄罗斯语文。
    1771年1月16日,受尽沙俄欺凌的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反抗俄国压迫举行起义回归祖国。由于当时伏尔加河一直没有封冻,他们无法把回归祖国的消息及时传递给西岸的卡尔梅克人,使他们未能同行。在这些当时滞留于西岸未能东归祖国的卡尔梅克人中,有杜尔伯特部落10000多人,土尔扈特部落8000多人,和硕特部落3000多人。卡尔梅克人也曾酝酿回归,并计划在冬季举事,从而引起了沙俄政府的恐惧。1771年10月19日,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赶紧下令取消土尔扈特汗国,成立卡尔梅克管理处,由阿斯特拉罕省务厅直辖管理,省长作为最高监督,并选派了一大批俄国警官去卡尔梅克部维持治安。
    为了防止他们东归,沙皇军队将其长期包围达十几年之久,限定他们只能活动于伏尔加河沿岸。尽管如此,自1771年至1775年,仍有2000多人利用游牧的机会,以分散的方式回到祖国,清朝政府每次均给予他们悉心的安置。1775年以后,沙俄政府对卡尔梅克人严加管制,禁止他们四处游牧。第二年,卡尔梅克管理处又设立札尔固法庭,由三大主要部落——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各推选一名代表组成,按古代的卡尔梅克人法典和法规审理,法庭裁决由省长批准。很快,沙俄又把鼓动回归的三大部落的头领:杜尔伯特的台吉策伯克乌巴什、和硕特的台吉杨德克、土尔扈特的台吉阿沙尔瑚召集到彼得堡,女沙皇先礼后兵,又是宴请,又是规劝,但众头领不为所动。沙俄恼羞成怒,将杨德克和阿沙尔瑚毒死,策伯克乌巴什侥幸脱逃。虽然鼓动东归祖国的首领们被镇压,但对沙俄的不满却深深埋藏在卡尔梅克人的历史记忆之中。
    1774年,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蔓延至卡尔梅克人的驻地,8月15日,俄军首领阿•敦杜科夫公爵命令卡尔梅克领主车臣多尔济率军协助镇压农民起义。车臣多尔济与众长老及首领们商量后,决定不援助俄军,而是派出代表和普加乔夫联合起来反对沙俄政府。普加乔夫喜出望外,亲自接见卡尔梅克的各路王公,并联合起来击败了俄军,攻占不少城镇。后来,普加乔夫农民起义军败走。当沙俄政府追问卡尔梅克首领和普加乔夫共同进攻俄军的原因时,卡尔梅克首领以“诈降”为理由搪塞过去,沙俄政府当时未予深究,但一直在等待时机予以报复。
    1786年,阿斯特拉罕总督波焦金突然宣布,撤消阿斯特拉罕的卡尔梅克法庭札尔固和卡尔梅克管理处,卡尔梅克人的诉讼案件转交县级法庭处理。只设立卡尔梅克军需处,并由一名俄国政府官员任主要负责人。选任3名卡尔梅克头领和3名宰桑为办事员,主要负责收取赋税和征兵。军需处之设遭到卡尔梅克人的强烈反对,被迫撤消,波焦金只得收回成命。
     1801年,沙俄采取“以夷制夷”之策,任命杜尔伯特首领丘切伊•通杜托夫为卡尔梅克公署的总督,并赐给了旗子、马刀、铠甲、貂皮大衣和帽子。并任命索宾为卡尔梅克人首席喇嘛,恢复了卡尔梅克法庭札尔固齐。在总督之下,由8位民众代表——宰桑组成,并发出特别指令:允许卡尔梅克藏传佛教僧侣有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赐给卡尔梅克人权力和特权,规定在职务需要时,才允许干涉卡尔梅克人的事务,任命卡尔梅克人警察总长,为卡尔梅克事务的领导者,马卡罗夫被任命为第一任警察总长,各兀鲁思维持治安的警察区长听其指挥。但实际上,卡尔梅克人除受俄国阿斯特拉罕省警务厅管理外,还受沙俄政府外务委员会管辖。俄国政府对卡尔梅克人控制进一步增强,卡尔梅克人几乎失去了一切权力。此后,沙俄与卡尔梅克人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各种冲突不断。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少卡尔梅克人参加了红军,组建了卡尔梅克骑兵团,为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浴血奋战。他们参加了著名的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这次战役中,卡尔梅克骑兵团奋马疾驰,冲锋在前,杀入敌阵,东拼西搏,使敌军无法实施围攻,狼狈逃窜,从而保障了中央地区的粮食肉食的后勤供应,稳定南方战线,保护了卡尔梅克游牧民不受侵扰。1920年,卡尔梅克骑兵团解甲归牧,官兵回到家乡继续放牧牛羊,捕鱼晒盐。1920年,卡尔梅克建立了卡尔梅克自治州,1935年,改为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由两万多名卡尔梅克青年组成的骑兵团参加著名的基辅保卫战。卡尔梅克子弟英勇出击,重创敌军,并多次实施反突击,反包围,使德军闻风丧胆。但随后苏军被击溃,损失兵力达70万人。卡尔梅克人万余人牺牲,近万人被俘。在斯大林格勒(察里津)战役、高加索战役、第聂伯河等战役中,卡尔梅克人民积极支援红军,送去无数的牛羊、毡靴、粮食,为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卡尔梅克人还在克里木、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积极打击、骚扰、重创敌军,和德国法西斯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但1943年苏军在第聂伯河战役胜利后,却恩将仇报,将全体卡尔梅克族人扣上“通敌”的罪名,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被撤消,整个民族不分老幼皆被流放到中亚、西伯利亚等地。当时苏联实行极左政策,广泛株连,凡是被俘的苏联人,都属通敌,凡与德国合作的人,皆属叛国,或杀,或判,或关。其家属、子女基本上也都被扣上了通敌叛国罪,备受压迫和凌辱。甚至诸多十月革命时期的老红军战士,老布尔什维克都无一幸免。卡尔梅克人不服,成千上万的人冒着杀头的危险起诉、上访、控告,要求平反,恢复他们的名誉。国际社会也纷纷声援,要求苏联澄清事实。在苏联国内,要求予以平反的呼声也长年不断。经过长期的“调查取证”,加之斯大林寿终正寝,苏联政府在1958年5月才平反了卡尔梅克人的冤案,卡尔梅克人的民族声誉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得以恢复,大多数人得以返回伏尔加河两岸的原籍,1958年11月7日,重新建立了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但面积缩小,人口比例也有重大变化,卡尔梅克人已不占多数。
    过去,卡尔梅克人主要从事游牧或半游牧业,饲养绵羊、马、骆驼等,部分人从事渔业。从19世纪30年代起逐渐定居务农。现在,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产品、畜产品和鱼产品的加工工业。农业以生产小麦和饲料为主。
    随着苏联解体,卡尔梅克人的自由度也在增加,并于1995年经普选产生了自己的总统。目前,卡尔梅克人约有20万人。其中土尔扈特人约7万。他们的后裔能讲蒙语,使用中国的蒙文托忒文,少数人信仰东正教,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有自己的喇嘛庙,多数人已经不从事畜牧业,而是从事石油、铁路、机器制造业。他们对自己的先民仍抱有深深的怀念,对故土仍怀有真挚的情感。1997年6月,卡尔梅克人邀请渥巴锡汗第十二代后人满琳访问,满琳的父兄曾袭汗位,卡尔梅克人和新疆一些蒙古人一直尊称她为公主。在此次访问时,卡尔梅克人以公主的礼仪规格隆重热烈地接待了满琳,表现出他们“血浓于水”的真挚民族情感和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

[ 本帖最后由 Robot 于 2008-11-9 20:24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