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春节恐归族”——传统年俗再次受到挑战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星    时间: 2010-1-23 21:17     标题: “春节恐归族”——传统年俗再次受到挑战

“恐归族”:春节我为什么不回家?




   “过年回家吗?”——这句话大概是春节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寒暄语。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春节将至,不少老家在外地的人开始张罗着订票回家,他们的归心似箭令过节的气氛骤然升温。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春节回家已非外地人的唯一选择。现代人对回家过年可能有着迥异的感受,有的热切期盼,有的却充满着恐惧或烦恼。都市“恐归族”的形成,让中国传统民俗多了些别样的意味。


春节恐归为哪般?



    如今与人谈论过年回家的味道真和以往有些不同。记者留心一下周围人群,发现“恐归族”真不少,他们的“恐归”心态大多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繁文缛节不胜其烦。“过年探亲访友比上班还累!”家在河北的刘颖一提起春节回家就双眉紧皱。“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去每家探访让我把时间排得满满的,有时光吃一顿饭都要分成上下场。结果每次春节过完后才发现,本来是回家陪父母的,可跟老爸老妈话都没说上几句。”记者问:“何必搞得这么累啊?”刘颖说:“亲戚朋友去了一家不去另一家,别人会认为你瞧不上他,会得罪人的。要不一家不去,要不家家必去。”

    衣锦还乡情结难改。中国人在异乡闯荡时总带着要“衣锦还乡”的情结,这种情结往往会成为其奋斗的动力,但在还乡途上也会成为一种心累。陈良程来广东奋斗十年,在单位是处级干部,一家三口也过得很富足,可他已有十年没回老家了。在他心中有一种深藏而不能言说的理由,就是嫌自己官当得不够大、钱挣得不够多,所以怕承受不了乡亲们那种崇拜的眼神!所以他今年还是决定索性不回家了!

    人生大事未定。一到春节,28岁的小李又犯愁了,因为今年还是不能给爸妈带回一个“准儿媳”。家人近年来多次为此感到失望,随之而来的便是喋喋不休的轮番说教,甚至还会被强迫去相亲。看到自己儿时的伙伴们大多都为人父母了,小李心里多少也会感到有些失落。“想起这些烦心事,就不想回家了!”

    派发红包囊中羞涩。对于经济实力不强的年轻人来说,最不愿回家的原因是口袋不够鼓。中国不同地区派发红包的习俗不同,有的是工作了的要给没工作的,有的是结婚了的要给没结婚的,虽然没有规定的数目,可总不能“拿不出手”。周洋洋的老家在贵阳,按照当地的风俗,今年她参加工作了,就要派红包给其他小孩。可她掐指一算,至少也得派5000元的红包。“这简真是大出血啊!”

    终日奔忙难得偷闲。李江南小两口为了求个清静,这个春节打算避开旅游热线,躲到广西柳州去度假。搞销售的小李平时工作压力较大,与客户打交道的各种应酬较多。小李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好不容易捱到可以完全放松休息的春节长假,何必为了回趟老家在‘千金难求一票’的春运中找累受呢?”

    不愿打乱生活惯性。不少人习惯了在大都市里的快节奏,一旦回到远在农村的故里,猛然间失去熟悉环境的心理寄托,总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家在陕西的孙真彬就有着这种强烈的感受,他认真地告诉记者:“在广东生活时间长了,平时像刹不住车的跑车,对老家农村的生活真有些不习惯了,家乡同龄人那种安逸舒适的生活方式多少会让我变得有些意志薄弱。”


“恐归”会背上人情债?



    回家过年是中国传统的习俗,它不仅是亲情团聚与人际的沟通,更是父母的期盼。面对父母一次次打电话苦苦要求,“恐归族”多少显得有点冷血、有点反叛、有点另类。因此,“恐归族”能够获得过年的自由时空,却要担心因违背传统而背上人情债。

    杨先生曾十分感慨地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去年春节,夫人带着孩子出国旅游去了,直至大年初一自己才从繁忙的公务中松口气。百无聊赖中,突然想起还是回老家去看看老母吧。于是,他从广州驱车三小时赶到阳江。到家一推门,母亲的孤独伴着心酸扑面而来。房里黑漆漆的没有开灯,母亲一人正枯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发呆。“让母亲孤孤单单地过春节实在是做儿女的不孝啊!”

    《顺德时尚》杂志社主编冯冬生是个有名的孝子,前年他在番禺特地给父母买了一幢别墅。虽然在顺德工作,可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驱车回去探望父母。每逢佳节,他的一个不变的节目就是召集全家老小团聚。

    他认为,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春节应该回家过春节,陪陪父母,尽尽孝心,否则当“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就只能是懊悔了。其实,父母对子女没有别的苛求,他们不需要子女带来荣华富贵,“常回家看看”往往是他们最朴素的唯一要求。

    也有社会学家认为,不能轻易地把“恐归”算做不孝。很多回乡过年者,由于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心里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震荡。“恐归族”属于敏感人群,对外界变化反应敏锐而其适应能力偏差,同时可能确有一些客观原因,使回乡对他们来说会使身心受到伤害。因此,有社会学家呼吁,老家的人们应当对身在异乡的“恐归族”给予足够多的理解,不要让其过于为难。毕竟,过年不仅仅是为了团圆。


何时从“恐归”回归到“盼归”?



    随着社会变迁,从“盼归”到“恐归”,中国人对待传统民俗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现实生活在都市人心理层面的真实写照,是传统习俗与现代时尚磨合碰撞之下的产物。其间有人们对传统节日最原始心态的保留,也有对现实压力的强力摆脱,这些林林总总的心态总会引起各色人等的强烈共鸣。

    中山大学中文系叶春生教授认为: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这些心态刷新着中国人传统节日的年味儿。”他指出,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中国人的春节演变出丰富多彩的形式,而这又是催生“恐归族”的重要社会条件。“试想,如果过年的方式只能回家,那么又怎么会出现‘留守族’、‘远游族’或‘狂欢族’呢?”

    广州大学民俗学家马洁针表示,春节团聚的主要目的是探访家人、相互交流、增进感情,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实质性的内涵。如果条件不允许团聚,也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留言等方式来实现愿望。

    既保留一定的传统过年方式,又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人们看到,“恐归族”中也有人在积极地为家人团聚寻求新的过年方式;现代社会也为这种两全其美的做法提供了可能,如全家旅游过年,把父母接到城里过年等。而中国长假的实行,更使“恐归族”既少了挤入春运大军的烦恼,又可选择传统习俗淡些的日子回家。

    叶春生指出,农历新年是中国人最传统、最被重视的一个节日,这也是个喜气洋洋的亲朋好友团聚的节日,虽然社会在飞速发展,过年的一些形式会更新,但回家过年团聚的情结却不会完全改变。

    “其实,倒不是回家真有多么不开心,只是春节牵连着太多的繁文缛节和既定程序,让简简单单的回家过年凭空多了许多负累,身心俱疲会让团聚的欢乐大打折扣。”广州石化公司的闵强说出的可能是“恐归族”的心里话。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民俗真的需要做出改变。

    如果能舍弃一些礼节,多一些真心的团聚时刻,“恐归族”一定会由“恐归”回归到“盼归”。(完)

   (转自新华网)

[ 本帖最后由 刘星 于 2010-1-23 21:19 编辑 ]
作者: 佘康乐    时间: 2010-1-24 21:33

虽然回家这件事的确有很多麻烦,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归心似箭的啊~~俗话说的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嘛~~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25 22:28

“其实,倒不是回家真有多么不开心,只是春节牵连着太多的繁文缛节和既定程序,让简简单单的回家过年凭空多了许多负累,身心俱疲会让团聚的欢乐大打折扣。”广州石化公司的闵强说出的可能是“恐归族”的心里话。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民俗真的需要做出改变。

    如果能舍弃一些礼节,多一些真心的团聚时刻,“恐归族”一定会由“恐归”回归到“盼归”。


这道理说的有点让人晕:过节的一些礼节完全在人的掌握,你想过的简单就可以简单,过复杂就可以复杂,怎么非要大家和你一切舍弃一些礼节呢???
作者: 佘康乐    时间: 2010-1-26 10:59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0-1-25 22:28 发表
“其实,倒不是回家真有多么不开心,只是春节牵连着太多的繁文缛节和既定程序,让简简单单的回家过年凭空多了许多负累,身心俱疲会让团聚的欢乐大打折扣。”广州石化公司的闵强说出的可能是“恐归族”的心里话。从这 ...
呵呵~~这些“礼节”,恐怕就是咱们民俗人应该研究的对象吧,如果都舍弃了,那咱们干嘛去~~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27 00:13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2-1 09:27

引用:
原帖由 佘康乐 于 2010-1-26 10:59 发表

呵呵~~这些“礼节”,恐怕就是咱们民俗人应该研究的对象吧,如果都舍弃了,那咱们干嘛去~~
小妹妹一语中de
民俗学家们吃了没事干,天天高呼保卫春节,这也许是很重要一个心理因素吧?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