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德国考古学家齐格尔特在埃塞俄比亚找到希巴女王宫殿遗址,此消息引起的余震至今未息。希巴女王是一位传说中的女王,有考证说她美若天仙,也有说她人面羊身,一些考古学家甚至认为,这位神秘而缥缈的女王,与中国的西王母其实是现实中的同一个人物。
希巴女王安在?
寻找传说中的王
撰文/赵彦
希巴女王首见于《圣经•旧约》的“列王记”。文中说,在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统治的时代,希巴女王曾率一支庞大驼队,载着大量香料、珠宝和黄金,前往耶路撒冷拜访所罗门。女王准备了很多谜语——不知是否类同于今天的“脑筋急转弯”,想考考这位传说中智慧无双的帝王。所罗门一一解开了女王的谜语,并得到了女王的礼物。耶路撒冷宏伟的耶和华圣殿和王宫,同样令女王眼界大开。所罗门王盛情款待了这位异国君主,尽量满足她的一切请求,在她回国时还馈赠了很多礼物。
希巴女王与所罗门王的这次会晤,在《古兰经》中也有记载。但在这部伊斯兰经书中,希巴女王被描绘成了一位异端民族的女首领,她面若桃花,身上却长着兽毛,最终她在苏莱曼王(所罗门王)的启示下,皈依了真主。
《圣经》,《古兰经》,两大宗教经典中都提到了希巴女王,且反差如此之大,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实属罕见。在各地的传说中,希巴女王同样是毁誉参半。据考证,所罗门在位时间约是公元前10世纪。希巴女王既然与他同期,距今也应有3000年的历史,但她到底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在现实中的确存在,却一直谜影重重。
铭文中的蛛丝马迹
尽管希巴女王在《圣经》中的出现,仿佛洛神一般,只是惊鸿一瞥,但有些学者坚信,这位女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为寻找希巴女王,德国考古学院专门建立了一个研究小组,由考古学家、东方系主任里卡多•埃希曼担任负责人,对马里卜绿洲中的萨巴古国遗址进行考察。埃希曼认为,马里卜绿洲极有可能就是女王的故国,而“萨巴”就是《圣经》中提到的“希巴”,希巴女王自然也是萨巴古国的统治者。
然而,进行这项研究并不是件易事,首先,考古人员的人身安全存在着隐患,原因是马里卜绿洲位于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境内,随身携带枪械的当地人并非个个友好。幸好考古队与部分当地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虽然异国考察时刻伴随着危险,但整个考察过程并未发生激烈冲突。
萨巴古国约存在于公元前950年至前115年,其遗址在濒临红海的阿拉伯半岛西面,那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海陆交通发达,具备孕育发达文明的基本条件。
据称,萨巴古国曾是有名的香料产地,一条“香料之路”横贯整个国家,商队沿着这条路可以直接前往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和地中海地区。此外,萨巴还蕴藏着丰富的宝石和黄金。《圣经》中描写希巴女王运送礼物的驼队,其规模之庞大,足足轰动了整个耶路撒冷,连见多识广的所罗门都不禁动容。如果这种情况属实的话,萨巴古国应该是一个阔佬一样大手笔的国家了。
遗憾的是,这只是学者们的猜测,证明希巴女王与萨巴古国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证据。证据并非没有,埃希曼对此胸有成竹,他希望通过古代萨巴人留下的文字记载来证明这一点,而研究这些文字记载的德国耶拿大学闪米特语教授诺伯特•内伯斯恰好可以给他提供支持。
内伯斯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能够阅读古代阿拉伯南部文字的学者之一,长期以来,他一直与埃希曼共同致力于对萨巴文明的考察。
萨巴人在上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留下了大量的石碑铭文。但它们一直湮没在荒废的遗址中,在19世纪之前,外界对此根本一无所知,“萨巴人”3个字,几乎等同于“外星人”。后来一位名叫乌尔里希•希岑的欧洲探险家来到此地,发现了这些珍宝,才将第一批铭文寄回欧洲,绿洲中的上千处铭文遗迹也陆续被发现。
流转到欧洲的铭文中,有许多都被内伯斯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与埃希曼一样,他极其渴望从这些铭文中发现一些有关女王的蛛丝马迹。
然而,铭文内容虽然包括祭祀、建造记录以及权力和统治的更替,但却对希巴女王只字未提,相当数量的铭文都是献给神、感谢神的,而非献给、感谢女王。
这个结果未免令内伯斯和埃希曼感到遗憾。但很快他们又兴奋起来,内伯斯在马里卜发现了一块特殊的石板。在这块重11吨的石板上,居然刻满了1000多个萨巴文字,而此前出土的萨巴铭文都非常短。
这个令人惊喜的发现,使内伯斯立刻投入了对萨巴文字的研究中,并很快破译了其中的信息,发现文字所记载的时代竟然可以上溯到传说中的希巴女王的时代,而里面提到的人物正是萨巴君王。
不过,令人略有失望的是,虽然内伯斯发现了萨巴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名有姓的君王,但这位君王却不是希巴女王,而是卡利比•瓦塔。
如果卡利比•瓦塔不是一位吹牛大王的话,那么萨巴古国远比内伯斯和埃希曼所想象的要更加强大。
据铭文记载,公元前1000年左右,整个阿拉伯东南部都处于瓦塔的掌控之下。在石板的一面,他留下了征伐的详细记录;在另一面,他描述了帝国宏伟的扩张蓝图。最令内伯斯感兴趣的是,瓦塔在铭文中提到了传说中的萨巴王宫。这座王宫在瓦塔时代叫做“萨尔虎”,后来又被改称为“萨尔辛”。这座存在了很多个世纪的宫殿,一直是萨巴王国的大本营,对于萨巴人来说,它也是一座文化遗产。
内伯斯推测,如果希巴女王确有其人的话,那么她也很可能曾是这座王宫的主人。他想,只要能找到这座王宫,一切就会水落石出。就在内伯斯准备征求埃希曼的意见时,他看到埃希曼冲他歪了歪头。在这一刻,两个人都明白了,他们已经在内心一拍即合了。
深埋地下的女王之宫
仅凭一块石头上的片言只语,就想找到一座3000年前存在的宫殿,这好像是天方夜谭,但埃希曼和内伯斯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甚至都不准备转移阵地,因为他们眼下所考察的马里卜古城,正是学界公认的萨巴王国的心脏。
在古代世界,马里卜是一座难得一见的大城。公元前1世纪,希腊史学家奥多勒斯留下了赞颂马里卜的文字,称它是一座用宝石、象牙和黄金装点起来的城市,异常繁华。
现代的马里卜虽沿用了古代名称,但早已辉煌不在,它如今只是也门东部一座不起眼的城市,并且饱受地震的摧残和盗墓贼的破坏,已被居民所遗弃,但这里却是考古学家的乐土,因为它是阿拉伯半岛最大的古遗址。
马里卜的萨巴大坝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灌溉工程,维持供水达12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543年才因年久失修而塌陷。从残留的部分看,这座大坝足以媲美世界七大奇迹中的任何一个。不过,宏伟的大坝似乎也不能提供给埃希曼和内伯斯更多的信息。
他们对遗址进行了细致的测绘和耐心的发掘,但所获颇少。他们很快意识到,若想有所收获,必须先和当地居民搞好关系。这些居民虽然对他们的祖先一无所知,但对当地的遗迹却了如指掌。最终,在取得了当地人的信任后,他们发掘出了更多有价值的铭文,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传说,这让他们感到自己距离希巴女王越来越近了。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他们甚至有了一个连他们自己都不敢想象的发现。一位中年人带他们来到一座小山附近。这座小山作为一个陆标,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象征物。但在此之前,很少有考古学家特别留意它。当考古队到达这里的时候,发现这片废墟中仍然居住着10来户人家。
富有经验的埃希曼认为,这里正是萨巴王宫所在的位置。因为东方的君王常把他们的宫殿建造在城市的最高点。
考古队选择了20个不同的钻探地点,结果挖掘出了陶器、石器碎片等,偶尔还会发现木材或骨头。从萨巴人在坟墓中放置的陪葬品来看,他们相信人死后还有另一个世界。
当挖到8米深地下的时候,出现了夹杂黄沙的土层。根据泥土的颜色,埃希曼确信自己已经进入了萨巴时期的马里卜。挖到12米的时候,出现了属于古罗马时代的沙土层。埃希曼记得自己曾读过一段史料:公元前25—26年,马里卜曾被古罗马军团围困,不过萨巴人成功地保卫了他们的都城。这次发掘出来的一些古代器物,为这段历史提供了佐证。
挖掘出的部分样本随即被送回德国,以便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埃希曼和内伯斯仍然留在也门,对古城废墟进行测绘。经详细测绘后,一座幅员辽阔的古代城市,逐渐展现在考古队眼前。古城面积达10公顷,四周围着一道4公里长的城墙,有些地方城墙厚达14米。
收获虽然不菲,但埃希曼和内伯斯仍然心急如焚,因为巨石铭文中提及的王宫并未出现。据铭文记载,在公元前700年左右,萨巴王宫又增加了一层,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但他们相信,这座神秘的王宫一定还深埋在马里卜某处,总有一天,人们会打开宫殿尘封的大门。
冲锋枪下的萨巴墓地
距马里卜古城仅几公里之遥的阿旺神庙,是萨巴人祭祀月神阿尔马卡的圣地,6米高的石柱拔地而起,几步之外就是巨大的墓地。千年以来,这里一直是萨巴人埋葬死者的地方。德国考古小组的考古学家埃里斯•盖拉哈挖开了其中的几间墓室,发现了铭文。
盖拉哈告诉埃希曼,铭文刻的是死者的名字,死者是祭司或部落长老。在墓葬的东北角,他们还找到了两具遗骸,遗骸戴着木质饰品。在其周围约一平米的地方,还放置着100多件小小的青铜器。经初步估计,这里埋葬有2万人左右。
阿旺神庙的萨巴人墓地,位于阿拉伯半岛南部,曾不止一次遭到洗劫。和也门所有的墓地一样,它也处于不安全的部落领地内。在过去几年中,有许多外国人,主要是游客,在马里卜绿洲遭到绑架。因此,与当地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也是考古工作有序进行的关键。
埃希曼的考古队为此联系了当地的福德寨部落长老马祖克,并与这位总是背着冲锋枪的中年男人达成了协议,以确保考古队员的人身安全。
在挖掘过程中,马祖克不时出现在某个遗址的废墟上。作为神庙所在土地的所有人,马祖克本人对找到的文物也很感兴趣,他所推荐的帮助考古队进行挖掘的人,也都来自他的部落。
在与马祖克交谈时,埃希曼和内伯斯听到马祖克提到了几处宫殿。当他们来到宫殿遗址所在地时,一位当地老人又对他们说,在他们脚下有一条长隧道,一直通到清真寺。埃希曼和内伯斯不置可否,因为他们几乎在每个挖掘地点都听到过类似的话,还有人告诉他们,在各个城镇之间也有相通的地道,有一条地道甚至直接通向了装满黄金和宝石的地下密室。但直到现在,考古队连个像样的洞口都没有找到,更别提那些地道了。
同样距马里卜只有几公里之遥的地方,还有一处古遗址。德国考古队用了将近12年时间,才将深埋于沙漠中的一座神庙挖了出来。和阿旺神庙一样,这座叫做巴兰神庙的宗教场所供奉的也是萨巴的主神——阿尔马卡。这里有一处独特的人造石质结构,被称为“比尔基斯的王座”。考古学家推测,这位比尔基斯,可能就是希巴女王。经检测,神庙的墙壁建造于公元前5世纪,而墙壁之下则是更久远的建筑的遗址,其中最古老的遗迹正源自所罗门时期。
德国考古学院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雇主之一,但谁也无法预测,他们最终会在这里发现什么。
女王故乡知何处
当埃希曼和内伯斯为在马里卜的发现或欣喜或失落的时候,另一支考古队也在苦苦追寻着希巴女王的踪迹。不过他们的研究基地不在耶路撒冷,不在也门,而是在红海西岸与也门隔海相望的非洲古国埃塞俄比亚。
德国汉堡大学考古研究所教授赫尔穆特•齐格尔特从1999年开始,便率研究小组在埃塞俄比亚北部的阿克苏姆古王国遗址从事考古研究。与内伯斯一样,他相信希巴女王是现实中存在的人物,但他对女王的故乡的推测,却与内伯斯截然不同。
内伯斯推测,希巴女王的故乡在亚洲,在阿拉伯南部地区。但齐格尔特不解的是,在这一地区的古老文化中,尤其是在非基督教文化中,希巴女王并非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人物。如果希巴女王真的是这里曾经的统治者,她为何会被自己的子孙如此丑化?
在《古兰经》第27章“蚂蚁章”中,希巴女王与苏莱曼(所罗门)的会晤并不是那么令人愉快。传说苏莱曼有一只戴胜鸟,这只鸟曾飞到过萨巴古国,之后,它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苏莱曼,说那里有个女人统治着一族人,她有一个庞大的宝座,她和她的臣民受到恶魔的引诱,均舍真主而崇拜太阳……信仰唯一真主的苏莱曼王,决心拯救这位异端女王和她的族人。在一个精灵的帮助下,苏莱曼王得到了女王的宝座,并派信使去请她。当希巴女王来到苏莱曼王宫的时候,她把琉璃地板误当成一片汪洋,便下意识地撩起裙角准备“趟”过去,结果她那两条毛茸茸的羊腿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希巴女王感到莫大的耻辱,于是跟随苏莱曼归顺了真主。
在伊斯兰文化中,希巴女王被描绘成了一位改邪归正的妖灵。她的别称“比尔基斯”,正是“妖灵”之意。在古代亚述、巴比伦神话和犹太教信仰中,希巴女王更是直接被贬斥为荡妇、性爱女神。这种贬斥显然不应是女王的后代所为。
齐格尔特因此认为,女王的故乡不在阿拉伯南部,而是在他正在从事研究的地方——埃塞俄比亚。因为只有在埃塞俄比亚,女王才被描绘成美艳动人、聪颖不凡的圣女形象。
传说的大意是,所罗门在耶路撒冷见到希巴女王时,对她一见钟情。无奈女王把贞洁视若生命,在所罗门发誓不去触碰她之后,她才肯住进所罗门的王宫。然而狡诈的所罗门也提出一个条件,禁止女王触碰他宫殿里的任何东西。在女王启程回国前,所罗门为她举行了盛大晚宴,故意让女王吃下许多辛辣食物。女王半夜感到口渴时,偷偷溜进所罗门的房间喝了一瓶水。早有所图的所罗门声称女王食言在先,使他得以解除誓言的约束。就这样,所罗门得以和女王共度良宵。虽然两情相悦,但也阻止不了女王对故国埃塞俄比亚的思念。临别时,所罗门馈赠给女王大量奇珍异宝,并送给她一个指环作为爱情信物。回到埃塞俄比亚后,希巴女王诞下一男婴,取名埃布纳•哈基姆,意为“智者之子”。
埃塞俄比亚人甚至在他们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国王丰功编年史》中,将希巴女王和历史人物马克达女王当成同一个人。而她和所罗门的儿子埃布纳•哈基姆,就是埃塞俄比亚的第一代皇帝——哈基姆一世。
不过,有关希巴女王回到埃塞俄比亚后的情形,传说中并没有交代。齐格尔特曾探寻过传说的来源,发现它最早出现于14世纪,其最初版本应是公元325 年以前在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教堂藏书中发现的一个文件。齐格尔特没有见过这份文件,他也不准备对此寻根究底。他和埃希曼、内伯斯一样,把寻找希巴女王的宫殿,当成解开女王之谜的关键所在。
失落的谜题
齐格尔特的两位同行在也门尚未找到确定的女王宫殿,这使他更加坚信,女王的都城就在埃塞俄比亚古老的圣城——阿克苏姆。
齐格尔特考古小组的发掘工作更为艰难,因为除了传说之外,他找不到更多的确凿线索。虽然前景不被看好,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的研究工作却硕果累累。
2008年5月,一条消息从埃塞俄比亚快速传遍整个世界——齐格尔特找到了希巴女王宫殿遗址。
不过,所谓的宫殿如今只剩下一座祭坛。祭坛很特殊,与犹太教的祭坛近似。众所周知,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渊源极深。但这个祭坛,真的能够证明希巴女王的真实性吗?
齐格尔特对自己的研究很自信,他推测,埃塞俄比亚当地一种延续到公元600年的天狼星宗教,与犹太教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最动人心魄的结论还在后边,他还大胆猜想:这个古代祭坛,可能曾用来存放约柜。
约柜是《圣经》中描写的圣物,由皂荚木制成,纯金包裹,顶端有两个黄金天使。柜里盛装的两块石板非同小可,据说上面记录的是摩西从上帝那里领受的十诫。《圣经》中多次提到,约柜能够摧毁军队、毁灭城市、夷平高山。
据说在所罗门统治的时代,约柜曾被放在耶路撒冷的庙宇中,后来不知去向,成为考古史上一大悬案。多数犹太史学家认为,约柜在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洗劫耶路撒冷时被毁掉了。然而埃塞俄比亚人认为,约柜自所罗门时代以来就一直存放在阿克苏姆。当地那座规模很小的圣玛利锡安教堂,就是约柜的存放地。
假设埃塞俄比亚人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约柜是如何从耶路撒冷转移到阿克苏姆来的呢?当然,埃塞俄比亚人总是有自己的解释。
事情还要回溯到希巴女王身上。据说女王之子哈基姆成年后,很想见父亲一面,于是女王把指环交给他,作为父子相认的信物。哈基姆来到耶路撒冷后,父子相见甚欢。因所罗门年事渐高,打算让哈基姆留下来统治以色列,可哈基姆坚持要回到母亲身边。所罗门王于是为他涂上圣油,立下约法:今后,只有哈基姆的子嗣可以统治埃塞俄比亚。所罗门并且将一个复制的约柜送给哈基姆。但野心勃勃的哈基姆不甘心带复制品回去,于是设计换成了真约柜。回国后,哈基姆成为埃塞俄比亚第一代皇帝。希巴女王死后,他将宫殿改造成一座神庙,约柜就放在神庙的祭坛中。
齐格尔特相信,他发掘出的这座古代祭坛,正是哈基姆一世于3000年前建造的用来存放约柜的那一座。
他的理由是,哈基姆一世以后,历代埃塞俄比亚皇帝在即位时都要宣誓,声明他们的皇位来自所罗门。1270年,阿姆拉克建立的新王朝就直接称为“所罗门王朝”,这个古老的王朝一直存在到1974年,在1955年颁布的新宪法第二条中明确写道:“萨尔•塞拉西国王的家系不间断地传自埃塞俄比亚女王,即希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儿子哈基姆一世……”
齐格尔特的观点,曾得到一些人种学家间接的支持,因为他们发现埃塞俄比亚皇族的肤色确实比一般平民要白,这或许证明他们确实有犹太人(或白人)的血统。但是,即使这种情况属实,也并不能直接证明希巴女王的存在。至少在今天,希巴女王仍然还只是一个传说。
来源:《传奇天下》杂志新浪博客 2009年11月10日
附件: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