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1-21 00:34 发表
虽说是“塞责”,分量好像不轻。具体内容待我细细研读后再请教。先提一个建议:以后别再叫我老师,好不好?要不咱俩一个叫东瓶,一个叫西瓶,如何?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1-21 08:08 发表
事后我自己回头想想,真不明白为什么必须面对如此小儿科的提问?就因为她是搞史学的,就可以那么不可一世地拿“史实”来压人?
当然,这不是第一次。两年前我曾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一篇用金文资料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观和未来观的文章,同样是上面这个女学者,再加上一个美国的西周史著名专家,也责问我所使用的金文资料在断代上是否可靠?而我使用的金文资料库,包括其中的断代数据,就连他们自己也都在使用。所以归根到底,并不是我的方法有问题,而是我侵入了他们的领域,侵犯了他们的话语权,所以才招徕了无端的指责。
也许就在那时,我在潜意识里就下决心和史学决裂了?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1-21 08:08 发表
读东瓶先生的帖子,就会想起知遥写他的那句话:“他有一双圆眼,每每从微微近视的镜片后面窥探这个喧闹的人间。而和你讨论时那眼睛更是灼灼闪亮:一闪一闪亮晶晶好像天上的小星星。”
我的感觉,就好像是面对着一个 ...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0-1-22 09:39 发表
的确,你所说的在研究民俗学总遭到历史学的责难的问题,经常可以看到。比如在一次孟姜女传说讨论会上,一位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孟姜女传说中涉及的地名、人名,甚至孟姜女当年哭倒的长城具体在哪 ...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1-22 17:20 发表
西方很多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毕生苦苦经营,四处寻找“史料”,想要证明耶稣其人和圣经故事的真实性
也有人试图去寻找摩西率领犹太人出埃及的遗迹・・・
原帖由 任双霞 于 2010-1-23 09:57 发表
在宗教学的研究入门阶段,会有一个准则来区别宗教家和宗教学家。张志刚把这两类人的最高法则(或追求)称为上帝和猫头鹰。宗教家为神(上帝)立言,尽管对他们来说,神不证自明,他们还是想尽力向跟他们不一样的人证实神的存在和力量。宗教学家则是求”智慧“,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化身,是学者。
原帖由 黄景春 于 2010-1-23 10:39 发表
马知遥说得好,孟姜女哭死一百万回,长城又怎会倒下来,何况是倒掉八百里?
哪个学科都有胶柱鼓瑟的傻帽级的专家,历史学也不例外。把神话和传说当作史实来考证的史学家还真的不少,中外都有。不过也有史学家恪 ...
原帖由 王京 于 2010-1-23 13:57 发表
有时候,事实和想像,真理和谬误,未必如同黑和白那样显而易见。
毕竟上古没有今天这样明确的历史、传说、神话、文学等概念和学术操作,
而考古学上也有着发现特洛伊遗迹的佳话。
作为宗教者的耶稣(或者其原 ...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1-25 02:52 发表
东瓶先生曰:“有时候,事实和想像,真理和谬误,未必如同黑和白那样显而易见。
毕竟上古没有今天这样明确的历史、传说、神话、文学等概念和学术操作,
而考古学上也有着发现特洛伊遗迹的佳话。
作为宗教者的耶稣 ...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1-25 02:52 发表
考古学发现特洛伊,是偶然,还是众多学者长期苦苦寻求所达到的必然?
如果是必然,说明之前的寻求还是值得的。
如果是偶然的话,那就要考虑一下之前去做那些猜测和寻找是否有意义了。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10-1-25 09:59 发表
为了证实女娲补天处就在河南某处,有台湾学者通过实地考察认定就是那个河南某处,原因是那地方有七彩石。有山其造型如同小人。于是找到了和神话中抟土造人的对应。结论就出来了。。。。。。。。
文字的想象和虚构的确有其现实的基础,但如果想象都能找到现实的对应就该取消文字的魅力了。因为那样充其量只能是纪实,,,,纪实的想象空间的缩小,魅力自然消失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