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 [打印本页]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9 19:48     标题: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

作者:(美)赫伯特·芬格莱特
译者:彭国翔 / 张华
ISBN:9787214033031
页数:149
定价:12.0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02-9-1
作者简介:
  赫伯特·芬格莱特,美国著名哲学家。1921年出生,加州大学洛杉叽分校哲学博士。1948年起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现为该校哲学系荣休教授。曾任美国哲学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除了古典儒爱尤其孔子思想之外,还包括道德哲学、心理学、法学等。由于其杰出的学术成就,曾应多所著名大学邀请开设讲座。主要著作除了本书之外,还有《转化中的自我》,《犯罪精神病的意义》、《酗酒:酒精中毒症的神话》,《死亡:哲学的探测》,《自欺》等。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序言
第一章 如同神圣礼仪一般的人类社群
第二章 一条没有十字路口的大道
第三章 人格的所在
第四章 传统主义者还是空想家?
第五章 孔子的一个比喻:神圣的礼器
关于文本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关于《论语》的三篇论文
《论语》中人性的音乐
《论语》中自我的问题
《论语》如何描绘理想的权威及其作用模式
译后记

本书简介:
本书紧扣《论语》的文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念,力图呈现孔子的思想特质。作者认为,从心理主义和主体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论语》,是出于西方知识背景的误解,而孔子思想的主旨在于礼仪行为的强调。礼仪是人类经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人性的表现,礼仪的践行可以使人性在社群的整体脉络中趋于完善。而人们纯熟地实践人类社会各种角色所要求的礼仪行为,最终便可以从容中道,使人生焕发出神奇的魅力。圣人境界就是人性在不离凡俗世界的礼仪实践中所透射出的神圣光辉。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9 19:51     标题: 再来一段简介

[图书简介]

    曾任美国哲学学会主席的芬格莱特关于孔子的论著《孔子:即凡而圣》仅80余页,译成汉文只10余万字,但却是一部极有影响的著作,顾立雅、史华兹、葛瑞汉等汉学家都很重视这部书,葛瑞汉甚至认为此书影响了西方近二十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方向。书名直截了当地反应了作者眼中的孔子形象,也昭示了作者的基本观点,“即凡而圣”的“即”是“就着”的意思,意即孔子以一个平凡的人、就着尘俗世界追求个体的完善、世道的完美。因此,该书的显著特点是从人性的视域看待孔子,对孔子思想作了符合实际的诠释,向西方同时也向中国读者告诉了一个真实的孔子。

  首先,芬格莱特分析了前人对孔子阐释的缺陷所在。在中国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差异很大,从尊奉他为“大成至圣先师”到打倒“孔家店”,反应了巨大的反差。西方人接受孔子,更受着地域、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芬格莱特指出西方人眼中孔子的形象是变形的、不真实的。他把以往的《论语》译文归为两类:一类由宗教界(天主教、基督教)人士所著,另一类由俗世学者所作。诠释同时是遮蔽,这两类都囿于各自的立场,存在着各自的弊端。前者受蔽于他们的宗教视域,赞赏《论语》中能解释成近似基督教伦理学与神学的理论,他们对待孔子有点近似于教会对待苏格拉底;后者受蔽于他们的人类学背景,常常存在欧洲思想背景的假想观念或预设,以欧洲的观念以及和欧洲观念同样享有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人学的观念诠解《论语》。芬格莱特自述读孔子时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初读时觉得孔子是一个平常而偏狭的道德说教者,渐渐地感受到孔子是今天的一位人师——一位饱经人世沧桑、饱含人生智慧的思想导师。这样,他就把观念化的孔子还原成人性化的孔子。

  其次,芬格莱特从哲学的视角,对孔子学说中的重要范畴如礼、仁、忠、恕、义、信、耻等作了细致的阐释。礼和仁是孔子学说中两个最为重要的观念,对礼和仁的辨析具有代表性。在芬格莱特看来,礼是理想社会的规范,是维护人的基本价值和尊严所必需的。对于人类完善,尤其是属于人所特有的美德或力量而言,依“礼”而行的能力和克己复礼的意志乃是最基本的。相对于礼,西方一般的学者把“仁”看成心理学术语,更强调个体、主观、特性、情感和态度。芬格莱特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切不可将孔子的术语心理学化。他认为仁就是为人举止合乎礼仪,合乎社会的基本规范。礼与仁的关系是礼在先,仁在后,只有在学习了礼之后,仁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因此,孔子思想的主旨不是个体终极重要性的发现,但他并不否认人类以及个体的尊严,人性可以通过礼的意象来把握,正是善于学习礼仪才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正如陈荣捷所概括:“孔子的全部哲学,……就是实现自我和创立社会秩序。”实现自我即仁,孔子首次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应了历史的伟大进步;创立社会秩序即礼,亦即维护人的价值所必需的规范。芬格莱特认为:“孔子思想的中心主题不是个体的‘充分发展’,而是人性在人类礼仪行为中的充分展开。”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作为西方的学者,对孔子及其学说作出这样的理解,说明他超越了西方的知识背景,变客位思维为主位思维,反应出对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深切领会与把握。对于《论语》本身,芬格莱特认为前十五章较为可信,而且他尽量不采用注疏,直接面对原始文本。

  最后,芬格莱特将孔子思想与西方的思想作了比较。他多次提到孔子思想中有着重大的类似于西方新思想的成分,在为中文版作的序“致中国读者”中对此作了阐明,他说:“在孔子的思想中,我发现了一种人性的视域,这种视域在哲学上是深刻的,在心理学上是真实的,在社会学上它也是既富有洞见又发人深省的。”因此也可以说,芬格莱特还原了一个人性化的孔子,也是一个真实的孔子。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0-1-28 22:54


作者: ericsams    时间: 2010-2-2 11:20

从第三只眼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还是有益处的。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