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学者的事业与生活 [打印本页]

作者: 王霄冰    时间: 2009-7-17 16:37     标题: 学者的事业与生活

交叉学科研究,近十几二十年来在德国非常盛行。比勒菲尔德大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就是专门支持这类研究的一个组织。在这里设立的科研项目,各种新奇古怪的学科组合都有: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文学家和心理学家,等等。
几年前,该中心别出心裁地成立了一个青年科学家工作组,意在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的后继者。当时出于好奇,我也报了一个名,没想到却还真的被录取了。从那以后,每年三次,我都会被邀请到比勒非尔德,和同工作组的其他20来名来自全国各地各个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一起,开交流性的座谈会。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来自不同学科的人们走到了一起,所关心的问题、所应用的术语都完全不同,交流起来就像是聋子碰上了瞎子,想要就某个专题进行实质性的探讨并取得研究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结果,这样的座谈会,就变成了大家互相交流人生经验和工作心得的场所。特别是开会前夕的非正式晚餐,是大家最乐于参与的。因为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有关德国教育科学界的种种信息。
几年来组内成员的事业发展,也颇能体现当代科学界的现状。当年被招收进来的一批20个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心理学、体育学、历史学、哲学、文学、大众传媒、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都有。理工科的那一帮人,个个踌躇满志,甚至有点趾高气扬。他们搞的好像都是尖端研究,满世界地跑,一会美国一会英国的,一晃没几年,大部分都已经当上了教授。文科社会科学就不同了。大部分学者都年近四十或已过不惑之年还在做博士后,没有固定的位置,大家也是满世界地跑,但不是像理工科的同事们那样是去讲学,而是去帮人打工,或者就是到波兰之类的低收入国家去做个兼职教授。和世界各国一样,德国文理分科之不均衡,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事业之外,观察他们的个人生活方式也颇有趣。德国科学家男女比例极不均衡,女少男多,反映在我们的小组中,就形成了十七个男的对三个女的局面。大家的年龄都在三、四十岁左右,大部分都没有结婚。三个女的当中,倒是有两个是有家庭的。除我之外,还有一个女心理学家,刚三十七岁,就已经是教授了。事业有成后才想要孩子的她,最近又如愿以偿地怀上了孕。但像她这么幸运的例子实在是少而又少。组里的另外一个女生物学家,在柏林自由大学任职,眼看就要四十了,却还是单身呢。
再看那些男同事们,也只有一个一两个是结了婚并有孩子的。其他的要不单身要不就是和女朋友同居,没有固定的家庭关系。研究体育学的马梯亚斯最近拿到了一个教授的职位,但今晚在会餐时他却一脸苦相,愁眉不展的样子。一问之下,原来他拿到的教职是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而他的刚刚怀孕了的女朋友却因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坚决不同意跟随他去那里上任。他应该为女朋友和即将出生的孩子放弃这个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教职吗?还是应该“冒险”向同居时间还不够长的女朋友求婚,请求她一道前往呢?要不就是两个人两地分居,但不知道这样来回通勤的生活又能持续多久?马梯亚斯的矛盾心情,在德国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当中非常普遍。传统的德国社会是非常重视家庭的,一般男性工作,女性在家养孩子和操持家务。今天,很多女性走出了家庭,希望和男性一样追求自己的事业,就造成了很多以科学研究为事业的男女无法建立稳定家庭的局面。

[ 本帖最后由 王霄冰 于 2010-1-17 21:30 编辑 ]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0-1-17 21:33

霄冰开始干活了。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17 22:12

开眼界。这里几乎可以开专栏。欣赏是最好的方式
作者: 王霄冰    时间: 2010-1-18 02:09

光看可不行
知遥兄弟也要多多贡献智慧
参与发表意见啊
来点中西比较也行
或者山东和德国的比较
期待着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8 09:53

知遥老师可以来德州和德国的比较哈。。。。




出扒鸡的德州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0-1-18 15:47

引用: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09-7-17 16:37 发表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来自不同学科的人们走到了一起,所关心的问题、所应用的术语都完全不同,交流起来就像是聋子碰上了瞎子,想要就某个专题进行实质性的探讨并取得研究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结果,这样的座谈会,就变成了大家互相交流人生经验和工作心得的场所。特别是开会前夕的非正式晚餐,是大家最乐于参与的。因为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有关德国教育科学界的种种信息。
...
库恩所说的,不同学术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
作者: 王霄冰    时间: 2010-1-19 00:27

“学术范式”这个术语用得好。
在国外搞汉学常有这种郁闷感
汉学其实是中国学
学者们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
语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
如果你从民俗学或者文化学的角度讲神话传说或民间信仰
往往会半路杀出来一个历史学家
说这些都是荒诞的和没有历史根据的
而历史学的势力又相当强
所以文化学就常常被扼杀了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9 02:31

史学一般而言是强势滴。
柳田创立日本民俗学的理论基础阶段,想像中的最大的对手就是史学。
但是他的史学能力,那是非同一般。
对史学的批评也是毫不留情。
据说他去东京大学演讲时,点名批评一位教授的论文。
该教授就坐在下面,低垂着头,一声不吭。
在学术范式无法通约时,弱小学科要想有话语权,也许需要更大的努力。
不但要有本学科的成果,还要懂对话学科的事儿,水平越高越好。
作者: 王霄冰    时间: 2010-1-19 16:52

致王京:
文化学或民俗学怎样去和史学做斗争?
柳田先生怎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愿闻其详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9 21:28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18 15:47 发表

库恩所说的,不同学术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
嗯哒~~

小可也认为“不可通约性”是理解库恩“范式”的重要关隘。。。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0-2-2 22:54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真是别开生面啊!这样熏陶和培养出来的学者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学者!从中可看出德国的教育就是不一样。祝福王老师!
作者: 王霄冰    时间: 2010-2-3 04:55

多谢张先生的诚挚祝福!这样熱情的鼓励,直让我汗颜啊
引用:
原帖由 张润平 于 2010-2-2 22:54 发表
真是别开生面啊!这样熏陶和培养出来的学者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学者!从中可看出德国的教育就是不一样。祝福王老师!

作者: 山田小子    时间: 2010-3-22 12:36     标题: 标题

最近我一同学同时在一包子店和一汉堡店打工。几天后跟我说,以后别去那家包子店买包子了,他们自己都不吃。那家汉堡店也真是的,工作的时间还没打扫卫生的时间多。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