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高校男女机会是否均等 [打印本页]

作者: 王霄冰    时间: 2009-7-21 01:37     标题: 高校男女机会是否均等

据统计,德国大学里的教授,只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是女性。虽然女大学生的总人数,几已超过全部学生人数的一半。特别是最近几年,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当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女性。但在大学担任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却大部分都是男性。那些女博士们都到哪里去了呢?事实是,女博士一般都没有男博士那么受到教授们的重用。她们毕业后因为拿不到助理教授的位置,所以往往改行去做其他的社会管理工作。愿意继续献身科研事业的,就只有到基金会去申请研究基金,或者做大学里的外聘讲师等,没有固定的位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一点还在于,德国这个国家没有经过革命的洗礼,所以本质上非常传统。直到二战以后很长时间,女人一般都在家里做家庭主妇,不到逼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出去工作。由此也形成了一些社会保障措施,比如男人的工资有一半归属妻子,丈夫退休后的退休金妻子有权力分享,甚至丈夫去世以后他原来的工作单位也有义务抚养他的妻子到老到死,等等。这么一来,德国人在分配工作时优先考虑男性(因为他们有养家的压力),而很多女人对出去工作没有太多的兴趣,也就可想可知了。
近年来,德国妇女要求和男性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及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女工作人员在休产假期间公司不得解雇其职位,而且由国家出钱负担其一年的工资待遇。小孩未满三岁,母亲都有休长假的权利(第一年带薪,第两到三年停薪留职),父亲也可以请假半年,在家照顾小孩。这个政策具有革命意义。因为一旦年轻的父亲们都可以请假回家带孩子,公司在采纳职员时就比较不会歧视妇女了。
尽管如此,在经院式的德国大学内部,学究们的思想意识还是相当保守。他们在培养接班人时都倾向于找一个类似于自己的男性。一般男学者在探讨学术问题时,也愿意去找同性,而女学者的意见往往不受重视。有人认为,这可能和男女之间不同的表达和交往方式有关。女性说话声音比较高,而且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所以给人以不严肃、不客观的感觉。此外,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男人从采集社会开始就习惯于户外的集体劳动,对社会协作比较适应,社会化程度比习惯于在家工作的妇女高,等等。
但在很多女学者看来,这些都是借口。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妇女,在思维方式上都已经非常男性化。她们在穿着和行为上也偏于男性化,很多人故意在公共场合不穿裙子、不化妆,使用的语言和动作也颇为刚硬,没有女性的委婉。而且她们很多人还特意去参加声音培训,压低说话的嗓音,以引起他人的重视。她们这种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天性,而去迎合男性社交方式的事实本身,其实也正反映出了德国大学男女不平等的客观事实。
除此之外,外国移民在德国大学也是不受重用的团体。德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极强,各个学科都非常重视所谓的“德国传统”。特别是文科,对外国学者的德语要求极高。不像在美国,只要你的英语好到可以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就可以了。德国大学所要求的德语,是必须要和母语一样地精确和完美的。这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当然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他们在求职时,就很容易因为语言问题被直接淘汰下来。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但大部分人都觉得有必要提出来,在社会上进行公开地讨论。如果当事人有一天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那么接近解决问题的阶段,就为时不远了。可笑的是,目前德国大学的每一个招聘广告上都会加上一句:“妇女和残疾人优先考虑”(可惜没有外国移民)。虽然只是一个招幌,但也许有一天,招幌真地变成事实也未可知。

[ 本帖最后由 王霄冰 于 2010-1-17 21:31 编辑 ]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8 22:07

在日本学界,在大学或研究所里有固定职位的学者圈子里,男性大于女性的情况,也很明显。学生的情况却似乎与霄冰老师介绍的德国的情况有所不同。
一般就文科而言,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队伍中,女性较多。而到了博士这一层,女性的人数大大减少,而论及拿到博士学位的男女比例,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就印象而言,还是男性居多。
这里似乎有个年龄和经济能力的问题。日本的学校制度,6岁上学,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与中国现行的制度大体相当。大学毕业大致是22岁,硕士一般是2年,可以延长2年,但一般3年左右毕业。是25岁。
硕士之后的女性,继续读书,面临着经济方面的问题。对父母而言,很难到博士阶段还继续资助,而希望她们早些找个可靠的对象,组建家庭。
而凭借打工支付昂贵的学费和学习所需的各种费用,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虽然可以申请学术振兴会的助学金,但相当于贷款。早先规定毕业后找到被承认的固定教职或研究岗位,这笔贷款即可一笔勾销。后来改革,变为每年选取一定比列(当然数字很小)的优秀学生予以减免。无论哪种形式,门槛都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如果结了婚,常常面临着生育的负担。而对于专业主妇,博士学位实在缺少必要性。读书时,我就见过数名女博士因结婚退学,或是因生育使得论文撰写变得遥遥无期,最终不了了之。
倒是有几位退休后回到校园的奶奶级学生,凭着对课题的兴趣和努力,拿到了学位。但学位对她们而言,已经是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确认方式,已经不再具有进入某一领域继续研究的通行证的意义。
但也有能申请到国家级或是其他科研资助费,或是外聘教师,短期研究员等身份继续钻研的。她们人数虽少,但学术功底扎实,学术兴趣浓厚,着实令人不敢小觑。在研究会等场合,也不太感觉到对她们有什么歧视。她们的穿着也并不男性化,反而经常是她们的存在为研究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 王霄冰    时间: 2010-1-19 00:05

日本的情况确实和德国不同。
作为女性,我感到在日本更受压抑。
女的到了30岁如果还没结婚,
她们本人和家长都会得恐慌症。
德国这点不同,一辈子不结婚也无所谓,
高龄结婚是时尚和先进。
虽然如此,一些旧有的制度还是阻碍了女性在高层的发展,
比如本来是好事的家庭福利政策:
如果家里只有一个人挣钱养家,
这个家庭不仅可以少交税,
挣钱者交一份医疗保险全家都能跟着享受公费医疗,
而且能得到很多优惠和政府补贴。
但如果一家两个大人都挣钱,
其中一个人很大一部分收入就都被征税了,
不仅如此,医疗保险也要分别交两份。
为此很多家庭选择一方挣钱一方守家,
由于男人工作的机会多挣钱也相对较多,
所以女人就成了守家的牺牲品。
不过近年来也有变化。
很多男人在家做家庭妇男,
女人出外挣钱的也越来越多。
作者: 王京    时间: 2010-1-19 02:34

现在日本也流行“食草男子”。
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子愿意在家做家庭妇男。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