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黄活虎]从恶神到乖戾神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1-17 16:38     标题: [黄活虎]从恶神到乖戾神

                                                 从恶神到乖戾神
                                                      ——福建猿猴信仰的历史考察
                                         [ 来源:《福建宗教》 | 更新日期:2010-01-15 ]

                                                                  作者:黄活虎

  一、民间神灵信仰特质分析

  在庞杂的民间信仰体系中,可以将民间信仰神灵分为善神、恶神、乖戾神三种类型。善神和恶神共同的特征是在遵守诺言、可命,对待民众有恒定如一的趋向。他们给善男信女一个明确的信仰代价要求,在善男信女满足其提出的价值要求的前提下,会恒定如一地给出信仰的结果,或带来旅途平安,升官发财、榜上有名等出自爱民的好意;或免除瘟疫、停止厄运等怀有恶意的手腕。在福建的民间信仰神灵体系中,像善神的类型,如民间海上女神“天后圣母”,其主要的职能是保佑信众旅途平安:临水夫人,被后人尊为“扶胎救产、保赤佑童”的女神:恶神的典型代表是瘟神、瘟鬼。如福州的五常、闽南的王爷。在古人看来,瘟疫流行,是瘟神、疫鬼作祟的结果。与善神、恶神不同,乖戾神性情喜怒无常,行为有“不可预测、变化无常”的倾向。有时候,他们会有求必应,满足善男信女的各种要求,降福于民;但有时候,他们也会因为微不足道的原因给信众带来种种灾祸。

  二、福建猿猴信仰的“恶神”特质

  猿猴的图腾崇拜在世界许多的民族中都曾存在过,包括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如:藏族、彝族、怒族、瑶族、苗族等。在这些先民看来,本氏族的祖先与作为氏族图腾的物类之间,有血缘或某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物类还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会对本氏族及其成员起保护作用。作为一种图腾,猿猴崇拜蕴涵着这一民族情感的寄托,它的深层底蕴是对祖先的一种缅怀,对不可知世界的一种慰藉依凭。

  福建民间的猿猴信仰,似乎不是从图腾崇拜开始的。这里的乡民并不是以一种敬仰的心态来信仰猿猴,而是对其有所畏惧,这是由于福建猿猴更多的是以一种“恶神”的形象开始介入人们的信仰生活。

  (一)破坏庄稼,骚扰乡民。古代,福建森林茂密,猴群出没,为害百姓。在福建的古史志中存在大量有关“猴患”的记载。《三山志》记载,在唐大历年间,有数百只释子聚集在古田县某山中,经常出来骚扰乡民,破坏庄稼。据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自唐代以来,闽西山区多“山都木客”。其实,所谓的“山都木客”就是一种类人的深山动物。由于它们生性行为怪异,因而成为民间祭祀的土神。诚如林蔚所认为:“这一动物多在夜间出没于民间村舍,干一些骚扰危害民众的事情。由于‘颇能兴祸咎’,各地民众诚惶诚恐,尊为土神,立庙以祀。”可见,“颇能兴祸咎”,是其成为人们“立庙以祀”的资本。

  (二)强抢民女,为害一方。在其他民族的猿猴典故里,有大量猿猴掠女生子的记载。福州民间信仰中至今仍然存在的“丹霞大圣”,被陈靖姑收服之前,生性浪荡,抢夺他妻,做事荒唐,就是一副“恶神”的形象。根据《三山志》《福州府志》的记载,唐代时,在福州的乌石山洞中有一猿,危害乡里。后“乡人祀猴王其中”,这只被乡民祭祀的猴王就是后来的丹霞大圣。现今古田临水宫正殿之侧就供奉着丹霞大圣像。

  (三)散布瘟疫,祸及人命。宋《夷坚志》有“宗演去猴妖”的记载。据称:当时“遂为居民妖崇”的猴王使“村俗怖间其名”,“遭之者初作大寒,渐病狂不食,缘篱升术,自投于地,往往致死,小儿被害尤甚。”于是,“祠者益众,祭血未尝一日干也。”祭祀的人甚多,但并不是因为猴王有恩于百姓,而是因为其邪恶的行为会使遭受病寒,严重的甚至会死去,使得百姓出于恐俱心理而以“不得不”的无奈态度祭祀他。这种信仰完全是以信仰市场价值中“恶神”的强行交换为前提的。更有学者认为“福州所祭五帝中刘帝即是猴精。”从方言发音来考证,认为“猴称刘帝,系出于方腔之谐,即福州方腔:猴,求郊切;刘,柳郊切,均下平声,声母变而韵母不变。”据林国平教授考察“宁德、福安一些地方称猴子为‘师父’,不但不敢伤害他,而且还建猴神宫烧香礼拜。段浦的小马村等地,对于白猴特别惧怕,俗传若触犯白猴,就会发生一种传染病,须请道士作越镶解方能去灾,当地人奉白猴为守候神,尊称为‘白将军’。”

  从古籍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受《西游记》影响之前,福建民间信仰中猿猴神的品格带有强烈的恶神的特征。信仰中猿猴神并不是以平和的形象出现,满足百姓风调雨顺、升官发财、五谷丰登、出入平安等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愿望。相反,它们以一种“恶神”惯用的霞道的伎俩来强求信仰。轻微者,行为怪异,骚扰乡民,破坏庄稼;恶劣者,引疾病、掠妇人。百姓能不诚惶诚恐?为避免猿猴带来损失,乡民只能对猿猴加以顶礼膜拜,或以民间中巫术除妖的方式来对待猿猴。据宋人洪迈在《福州猴王神记》记载,由于永福寺猴王会致病,受害中特别小儿最多,于是,乡民祭猴王者甚多。祭血以求病愈,不愈就召来”巫觋”作法,鸣锣吹角,目日“取摄”。对这些有意强行交换或欺骗人的神灵,除了温和的以“祭血来求病愈”外,再就是召“巫觋”,作法,以“取摄”镇邪。或者,如霞浦白马村的乡民,奉白猴为守候神,若发生疾病,就请道士作蘸禳解以去灾。乡民看似被动的行为,其实是种不自觉的理性选择。借助于信仰祭祀,将不祥的信仰劣势化为信仰希拢,从最大程度上降低损失。

  三、从恶神到乖戾神的转变

  受《西游记》中孙悟空活泼生动形象的影响,齐天大圣信仰取代了福建民间原有的猿猴信仰,成为福建民间猿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彭光斗在《闽琐记》中称,福州民俗有可笑事三,这第三就是祭孙大圣。齐天大圣信仰成了福建民间信仰的一大奇观。这种转变从信仰心理上看,不是简单的超越,而是体现了民众信仰心理从憎恶到敬爱的一个重大变化。从神灵特质来看,它反映了福建猿猴信仰中从原来以恶神形象出现的猿猴信仰。慢慢转化成为啄决神“形象。

  (一)造福于民的一面

  齐天大圣信仰一改以往猿猴神的恶性,表现出和善的一面。在善男信女看来,齐天大圣神通广大,一无所不能,成为民众的保护神。

  1.驱邢镇妖,成为合境平安的护佑神。百姓受《西游记》的影响,自然把齐天大圣看作驱邪镇妖的神灵。长乐市营前镇下洋村有一座供奉齐天大圣的庙宇,有副对联云“闹天宫威震宇庙,保三藏名扬乾坤”。对联深刻反映出人们信仰大圣爷的缘由。据《良斋杂说》记载:福州人皆祀孙行者于家堂。又立齐天大圣庙,甚壮丽。据陈支平考察,福建家族寺庙中,最受崇拜的神灵,除了关帝、华光大帝、天上圣母、清水祖师、三坪祖师、保生大帝、观音菩萨外,就是齐天大圣了。在福建宁德市金涵畲族乡的诸多民间信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名列榜首,各村都祭拜齐天大圣,建有“大圣宫”。每月初一、十五会敬香供茶,甚至有些村子视大圣为境主,管辖全境的一切事务。在福州华林坊尾后岚里有齐天大圣庙,对面是越王山的镇海楼。据说镇海楼里住有女狐仙(仙姑),齐天大圣对女孤仙是起到震慑作用的。

  2.保榜上有名,成为古代考生的信仰对象。离福州华林坊尾后岚齐天大圣庙,南面不远处有个贡院,明清两代都在这里举行乡试。据说齐天大圣是贡院考试的“监临”,所以成为举贡生员祈求榜上有名的信仰对象。

  3.保财源滚滚,成为乡民的财神爷。福建民间财神颇多,也有奉齐天大圣为财神的。据南平樟湖坂一带广泛流传着这么一件趣事民国20年,该地曾兴起一种赌博组织称“花会”,到民国32年,一名叫法灵的人在作飞头,时,曾在大圣前许愿,结果在南溪村得到了应验,干是重修了大圣庙。无独有偶,20世纪30年代,福州也时兴“花会”的热潮。当时,福州鼓山普院里乌岩洞因为供奉着齐天大圣爷,而成为各方信徒求神祈梦的香火旺地,曾经名闻遐迩。莆田北岸普圣宫为家庙,供奉着齐天大圣,每年春节前后,总会迎来大批的生意人,或答谢此年生意兴隆,或祈求来年事业兴旺。据庙祝介绍,有的在外乡作生意,还把庙里的符篆甚至神像也带去,普圣宫木圣爷香火很旺,据说这座庙就是生意人捐建的。

  4。祛病防祸,成为乡民安康的保护神。乾隆年间编篡的《江左洋屿亩忠堂郑氏世谱·齐夭府建庙记》记载:“初,吾乡金家崇祀齐天木象。辛未四月,邻病久无聊。取乱告与神,指其病立验。”“指其病立验”成为建郑氏齐天府的一个缘由。笔者在莆田北岸普圣宫做调查时,就碰到一位中年妇女为她婆婆生病来求符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于以往福建民间信仰中猿猴可憎的面目,齐天大圣神开始表现出对民众关怀的一面。但是,齐天大圣神性情是变幻莫测的,导致其对百姓的行为也是多变的。有的时候,它具有关怀民众的一方面,有的时候,它又随性情具有“降罪于民”的一面。

  (二)降罪于民的一面

  据《闽都别记)载(福州)城市乡村皆有齐天府,俗称为猴王庙。有人来祈祷,信者显应,慢者即将祸,故远近之人莫不敬畏,不敢轻慢。乡民在信仰上稍微有所不恭,就可能惹大圣爷“生气”,就有可能招致祸害。由于其脾性多变,乡民无法猜测其行为,这是作为乖戾神的一个典型特征。

  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记载商人许盛惹祸上身的故事。阵盛。究人,从兄成贾于闽,货未居积,客言大圣显著,将塑诸神。盛未知大圣何神……见庙中乃一猴神,就暗自发笑,表现不恭,擅自离去,回店后又直呼孙悟空之名,结果猴神发怒惩处许盛,当晚,许盛即大病,月余,其兄又病亡。此后,许盛悔过自新,肯祷大圣显灵庇佑,于是大圣复活其兄,并示财神赐财于他。自此屡至闽,必祷大圣,他人之祷时不甚验,盛所求无不应者。”虽然许盛兄最后复活了,许盛本人也无恙,而且还得了大圣赏赐的钱财。但追究因缘,却只是由于自身的怠慢行为,而招致了如此重大的祸患。

  无论是小说笔记,还是民间传闻,其故事内容虽然荒诞不经,但它的深层文化特征是从另外一面来反映人们对齐天大圣神的一种心态,反映了齐天大圣在乡民信仰中的地位。

  四、余论

  以明清为界,福建猿猴信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特征。从恶神形象转变为乖决神的信仰。笔者认为,《西游记》对齐天大圣艺术形象的塑造符合民众宗教信仰,的心理特征是其产生转变的重要原因。

  在《西游记》中,齐天大圣的人物形象存在明显的矛盾的两极。诚如前人所指出的那样,是悲剧英雄和喜剧英雄的结合体。这是其艺术形象的人物性格使然,一方面他大公无私、正直好义、积极乐观、敢于反抗;另一方面他又秉性骄傲、争强好胜、好出风头、急躁冲动、爱捉弄人、搞恶作剧。其鲜明的性格特征造成了其行为变化多端、性情多样,以致人们无法猜测。这种鲜明的两面性格,与“乖戾神”的神格品质相吻合。在人们的信仰视野中,他有造福于民的一面,同时,他还有降祸与民的一面,人们随时都有可能由于疏忽不恭而招致祸害。于是,人们的信仰态度表现出“敬且畏”。

  从福建民间信仰的功能性来看,“神灵的职能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赋予不同神灵的。”齐天大圣神通广大的本领,无疑满足了人们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保障的心理需求。随着人们信仰的需要,大圣爷的信仰功能呈现多样性,幻化成无所不能的神灵。

  可见,神魔小说《西游记)中齐天大圣艺术现象的塑造,具有民间信仰神的品格,满足了一部分人信仰的心理需求。可以说,人们对大圣信仰的选择,本质上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

  (作者工作单位为福建行政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本帖最后由 folkman 于 2010-1-17 16:40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