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打印本页]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0-1-17 16:19     标题: 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2010-1-11 9:17:00  稿件来源: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

  2009年11月20日-22日  杭州

  2009年11月20日-22日,历时四天的、由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主办,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同承办的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落下帷幕,此次研讨会就亚太地区的“音乐观念的再思考”、“音乐非语言的、内在的观念和理论”、“口头传统中的音乐观念和理论”、“音乐研究中的新方法”以及“通过本土术语研究来理解亚洲音乐”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展开讨论,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中国台湾、美国、韩国、泰国、柬埔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学者参加,收录论文72篇,研究内容几乎涉及了民族音乐学的所有领域,其中涉足较多的是音乐形态、音乐文化、音乐教育、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音乐史五学个方面,也有少量涉及乐器学、音乐美学或者其他方面内容的,这对开展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学术研究,增进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界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其中,我院师生一行共计18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提交论文11篇,王耀华教授的《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及其渐变》、蓝雪菲教授的《畲族传统社会的“歌言”与其生态链运作》、曾宪林老师的《论南音“谱”之韵睏》、习英老师的《探析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乐舞研究——以<礼记·乐记>师乙篇为例》等文章,观点鲜明,内容独特,颇具代表性。此外,陈志强的《民间音乐使用中的“特别权利”构建》、刘雯的《从瑶、壮铜鼓乐音乐术语来看东南亚人民的音乐创造性》、陈文革的《对毛继增先生发现“一音歌曲”的思考》、任飞的《迷信?文化?——以罗坑王醮仪式为例》、屠金梅的《在神圣与世俗音乐中理解音乐——从豫东经歌术语“念”、“唱”看局内人之音乐观》、梁莹莹的《戏窝·戏语·戏情——山东省章丘市文祖镇青野村五音戏田野调查随记》、韩晶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传统音乐中的价值定位初探》也从不同方面对传统音乐进行了理性的探究和思考,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

  (1)对于音乐形态的研究是民族音乐学的基本研究领域,也是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次大会共收到有关音乐形态研究的论文11篇,研究范围涉及中国、泰国、老挝等国,研究领域涉及音乐的创作本质、创作方法、调式音阶等;(2)对于音乐文化的研究是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之本,也是民族音乐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标志。本次大会共收到有关音乐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23篇,是较之其他研究领域最多的一项,范围涉及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其中,对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是此次大会音乐文化探讨的重点;(3)本次大会涉及音乐教育的文章有6篇,除了一篇涉及中国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文章之外,其余都是关于泰国音乐教育的研究性论文;(4)伴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逐步深入和展开,在全国范围内也掀起了一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热潮,而有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更是该潮流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此次亚太民族音乐学会议正是从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将对亚太地区传统音乐(“音乐非语言的、内在的”)的理论进行再探索,对亚太地区传统音乐的观念进行再思考,这对于了解亚太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保护的历史和现状,促进亚太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交流都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此次会议共收到有关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文章15篇,分别就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变迁、价值定位等方面展开讨论;(5)民族音乐学包括历史音乐学和体系音乐学,所以,音乐史学的研究是民族音乐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亚太地区作为民族音乐学所谓的“高文化”地区,有着异常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同时,也由于亚太各国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同中国的关系,所以,亚太地区的音乐文化实际上是以中国为核心构成的一种音乐圈文化,其中既有各国音乐文化所属的普遍性,亦有各国音乐文化所属的特殊性,对于亚太音乐史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促进对亚太各国音乐史的了解,也有助于深化对亚太各国音乐交流史的挖掘,是研究亚太地区传统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次大会涉及音乐史学研究的文章共有10篇,既有关于古代音乐史研究的,也有关于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既有涉及中国音乐史研究的,也有涉及亚太地区部分国家音乐史研究的;既有关于个人音乐史研究的,也有关于民族或族群音乐史研究的;(6)除上述五个内容之外,本次大会还有少量涉及乐器学、音乐美学或者其他方面内容的文章,共计7篇,极大地增加了本次大会研究内容的丰富性。

  其中,王耀华的主题报告——《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及其渐变》颇具代表性。作者以中国传统音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的民歌、戏曲、歌舞等传统音乐的分析,总结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本质,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是在“写意为主,写意中的写实”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按照“即兴创作与一曲多变”的创作方法来进行音乐创作的,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渐变”——包括结构内部的渐变和结构的历时性渐变的特点。这一探究是在对中国传统音进行多年思考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背后深层次的东西进行理性提炼的一种尝试,并提出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变化的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发展必须以继承为基础,循序渐进,蜿蜒流动,顺畅自然。”

  总之,此次亚太民族音乐学会是继上次在韩国召开之后的又一次民族音乐学的盛会,会议提交的论文几乎涉及了民族音乐学的所有领域,对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各抒己见,讨论热烈,相互交流,相得益彰,为亚太各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深化和相互间的交流提供了可对话的平台,这是举办本次大会的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其二、本次大会的参会代表不仅有孜孜不倦、继续深入探索旧有领域的老学者,更有奋发向上、积极探索新领域和新方法的中青年学者,持有新理念、新观念的中青年学者在民族音乐学新型研究领域的开拓方面表现出了极大地热情,例如对于音乐产业兴起之后,音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兴起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健全、实施问题的探讨;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探讨。

  其三、大会结束之后,关于创办亚太民族音乐学会期刊,并将它有意打造为国内顶尖、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决议是本次大会最具历史意义、最具闪光点的地方(笔者个人认为)。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发展仅有20多年的民族音乐学现在已经成为国内音乐界影响力最大的一门学科,各种学术期刊或杂志虽然都有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专栏,但有关民族音乐学的专有期刊仍未出现。美国有《民族音乐学》和《亚洲研究》两种民族音乐学期刊,欧洲有《磬》,亚太民族音乐学会期刊的创办成功将开创中国民族音乐学专用期刊的第一,并将成为中国在民族音乐学研究方面与国际对话的平台,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期望着亚太民族音乐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对亚洲、乃至世界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0-2-8 14:00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10-3-22 10:24

上面
这个发广告的倒是挺勤快。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