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波罗诞 神愉人乐的岭南化狂欢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1-15 18:57     标题: 波罗诞 神愉人乐的岭南化狂欢

                                      波罗诞 神愉人乐的岭南化狂欢
                                     添加日期:2010-1-15  作者:刘毓 新闻来源:南方都市报

                           波罗诞“五子朝王”的场面热闹非凡。    
              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为波罗诞增添了欢庆气氛,图为鳌鱼舞。
  
                        波罗鸡是波罗诞上首屈一指的吉祥物。     
  



  波罗诞,已延续千年的广州海洋文化的民间盛会,蕴涵了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元素。

  波罗诞庙会活动是以南海神庙为核心,以波罗诞庙会为载体,将游乐、民间工艺、美食、民俗拜祭等活动相结合,全面展示岭南地区民俗文化艺术,有几十万群众参与的民间活动。每逢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的诞期,珠江三角洲一带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结伴从四面八方到南海神庙来。一则祈求海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二则观赏古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之秀色;三则买几只波罗鸡,以求好运。

  传·奇
  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

  波罗诞又称南海神诞、南海波罗诞,是百姓纪念南海神生日而形成的一项民俗活动,是当前珠三角地区乃至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有一句俗话:“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听这话的意思,人生大事,竟还不如波罗诞重要了。

  一位波罗使者成就了一个民间庙会

  相传唐朝时,一位使者从天竺(印度)属国波罗乘船至广州,因故误了归期,终老于广州。他把携来的波罗树种子植于庙中,后化为神,神庙因此又称波罗庙,南海神庙的庙会也称为波罗诞,诞期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正诞为农历二月十三。

  波罗诞从宋代起就形成了一个有规模的庙会,当时的盛况可以在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即事》诗其一、其二中窥见端倪:“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东庙小儿队,南风大贾舟。不知今广市,何似古扬州。”明代以后,南海神庙成为庙会胜地,波罗诞活动盛极一时。清代有诸多波罗诞活动的记载。

  当时波罗诞的庙会活动有五大内容,分别为海上狂欢、陆上集市、万众祈福、五子朝王以及花朝节。

  波罗诞庙会活动与南海神庙和扶胥古镇的发展、历代皇帝对南海神庙的敕封、地方官吏的祭祀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有历朝官方拜祭的四大海神庙中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最大最古老的海神庙。明代之后,南海神庙一带在环境和功能方面都出现重大变迁,尤其是扶胥港商贸的衰落。尽管统治者仍然重视在南海神庙举行祭海,但神庙的功能更多地演化为祈福、览胜、旅游,尤其每年的波罗诞变成民众的祭祀、会亲、自娱自乐的民间盛会。各种民间民俗活动愈演愈烈,到清代达到鼎盛。上世纪40年代,古庙年久失修,民众自发性的庙会也没有中断。80年代古庙重修,庙会恢复昔日的盛况。90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道路的发展,自发参与波罗诞活动的人越来越多。

  民俗表演荟萃,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2005年以后,波罗诞庙会与广州民俗文化节共同举办,波罗诞活动时间从往年的5天延长至7天,庙会的内容也比从前更加丰富了,如恢复了中断60多年的“五子朝王”活动和中断了近百年的花朝节活动。活动邀请了广州及岭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表演队伍,其中不但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飘色、舞狮、舞龙等,还有别具地方风味的舞鳌鱼、舞牛和舞马。除此以外,还有重新整理、编排的龙舟说唱、鸡公榄以及风格各异的演出。活动期间,民俗活动异彩纷呈,有水上庆会、四乡会景(即五子朝王)、化妆巡游、龙狮相会、飘色表演、大戏杂耍、龙舟盛会、文人雅集、万花舆等活动。

  波罗诞还保留着买波罗鸡、包波罗粽等习俗。神庙一带人山人海,四乡云集,行人如织,庙中人声鼎沸,紫烟缭绕,胜似春节。反映民俗风情的风车、波罗鸡、大葵扇、波罗符、小狮子头大行其道。特别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祭海活动、五子朝王和花朝节活动都得到了群众的热情参与,近几年,每届波罗诞庙会,前往参加的群众达几十万人次。当前,波罗诞庙会主要的活动有仿古祭海活动、五子朝王活动、花朝节、章丘诗会、岭南民俗民间文艺活动展演等。

  现场传真

  要见到波罗诞那民俗齐聚游人如织的盛大场面,得再等上两个月的时间。一年一度的等待总让人有些心急,还好有南海神庙和波罗鸡承载着波罗诞的传奇,暂时满足我们的想象。

  南海神庙先有海神庙再有波罗诞

  讲到波罗诞,必然要讲南海神庙,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发祥地,最古老的皇家祭海圣地及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这庙,才有了这波罗诞。这里是以前的封建帝王们祭海的地方。在庙里那块著名的“海不扬波”牌坊前,出土了明代码头遗址。据陪同的南海神庙工作人员介绍,从码头的台阶以及周围遗址看来,这正是古代帝王用的码头。一个皇家祭海的神庙,渐渐演化为祈福、览胜、旅游之地,尤其每年的波罗诞变成民众的祭祀、会亲、自娱自乐的民间盛会,可见民间的力量何其强大。

  我们去的那天,天冷,飘着细雨,南海神庙里游客稀少,很安静。2005年第一届波罗诞开幕的时候,我曾来过这里,蜂拥而至的人流让这个小小的庙宇有些不堪重负。五年过去了,一切都变得规整且井然有序,足以应付波罗诞期间数十万的人流量。除了一年一度的波罗诞,平时逢节假日,南海神庙里还有仿古祭海表演、广绣、乞巧工艺展演、波罗产品展示、参与制作吉祥物波罗鸡、学习制作和品尝波罗粽、著名的南岗鱼包等活动。

  波罗鸡手工制作“鸡”庆吉祥

  波罗诞一年一次,与之相关的民俗丰富多样,首推便是波罗鸡。波罗鸡的由来版本不少,流传最广版本的发生在一位水土不服的波罗海员与心地善良的本地人氏张老妇人之间,受到张氏妇人照顾的波罗海员送其一只波罗雄鸡,但雄鸡却惨死于反面人物员外手中,张氏妇人为悼念雄鸡于是做了只纸鸡,并粘上雄鸡的羽毛,这便是波罗鸡的始祖了。

  南海神庙文物管理所的负责人黄应丰告诉我们,波罗鸡的制造是手工的,一年到头都得在准备。有一句俗语:“两灶禾 ,一 灶 瓜 ,一 灶 鸡 公 不 在话。”波罗鸡除了会在波罗诞期间出售外,也会卖到珠三角其他的庙宇,比如东莞的黄旗庙、德庆的龙母庙、广州的仁威庙、佛山祖庙等。而真正传统的波罗鸡是实心的,按重量来卖,工序相当复杂:从选择泥模、粘贴纸张、挑选鸡毛,到烘干、上颜色等,都受到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传统的手工制作波罗鸡,往往需要花上艺人一年的功夫。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波罗鸡多是指一般的、空心的波罗鸡。

  陆婆婆是村子里制作波罗鸡的艺人中年纪最大的,她乐呵呵拎着满满一箱子波罗鸡在庙里等我。82岁的陆婆婆可是个“明星”,由于坚持六十多年制作传统波罗鸡,她成了波罗诞最好的“宣传大使”,每逢有采访活动或者是重要人物来访,就由陆婆婆负责现场表演制作波罗鸡以宣传波罗诞。

  这着实是个风趣而可爱的老太太,精神得很,言语活泼甚至还带些小姑娘的羞涩和俏皮,临走的时候我们跟她道别:“陆婆婆,今年波罗诞的时候再来找你买波罗鸡。”陆婆婆很开心:“记得哦,有空就来探探我吧。”

  波罗粽此处独有,别无分号

  每年的元宵节过后,人们便开始为“裹粽”一事忙碌起来,这便是闻名遐迩的波罗粽了。

  黄应丰介绍说,波罗诞期间是附近乡民做生意的日子。但乡民的亲戚朋友也会在波罗诞期间来游波罗和探望他们。为了兼顾做生意与招呼亲友,乡民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庙会的前几天,把包好的粽放进大锅,用柴火烧水蒸8小时,预留给亲戚的粽子放在灶头,多余的便拿去卖。与端午粽不同,波罗粽是用蕉叶来包的。乡民们在农历的六月就得去摘大蕉叶,用开水泡煮,杀青、祛除蕉叶的苦味,然后晒干,保留那种香气。而由于长时间蒸煮,粽子的馅料与糯米融为一体。波罗粽的特点是绑得很扎实,切开可像饼一样拿来吃,口感特别。

辞典

  ●波罗鸡:一种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波罗诞上的吉祥物。据说,波罗鸡的来历与印度朝贡使达奚司空有关。后来,民间又出现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波罗鸡是神鸡,在10万只鸡中,有一只会像真鸡一样清晨啼叫。谁的运气好买到那只会啼的波罗鸡,就可发财致富,享用不尽。

  ●花朝节:花朝节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女孩子们拜花、爱花、赏春、比美的日子。

  ●章丘诗会:南海神庙东侧有一名叫章丘的小岗,岗上有一个亭,波罗诞期间都在此举行章丘诗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书画名家即席挥毫,文人骚客即兴赋诗。

  ●波罗符:采用传统木版工艺印制的波罗符印有“钟馗打鬼”、“和气生财”、“引福归堂”、“洪圣大王”、“卦镇四方”、“紫薇正照”等图案,寄托了人们希冀国泰民安的纯朴愿望。

  ●波罗粽:波罗诞到来之前,南海神庙邻近十五乡的各家各户都蒸波罗粽,用以祭祀或赠送亲友。“波罗粽”分为灰粽和咸粽两种,都用芭蕉叶包裹蒸制,灰粽即碱水粽,咸粽即咸肉粽的简称。

  传·承

  制作波罗鸡工序繁多,年轻人怕脏嫌烦不愿学

  讲述人:陆敬和婆婆,82岁,制作波罗鸡超过六十年,是村子里年纪最大的波罗鸡制作传承人。

  首先,做波罗鸡需要一个用泥做的鸡模。这泥可是有讲究的,要去黄埔的龙头山拿,山上的田里耕了三次的泥才符合要求。泥拿回来之后要不停地搓,直到它能粘在一起,不然做出来的鸡模就会裂或断。泥模的重量分为半斤、一斤、三斤,大的甚至有三十斤。

  然后,用拜神用的元宝纸,将其包到泥模上,用浆糊糊好,浆糊干了之后就在鸡肚子的地方割开,把泥模拿出来,再用纸把割开的地方补好。俗话说“波罗鸡靠黏”,讲的就是这个过程了。

  鸡脚是用禾秆草和香足(拜神香的脚)来做,亦是用元宝纸把它们包起来。鸡毛是用经过挑选的真的鸡毛,若是大的波罗鸡,就用相应部位的毛粘上去,鸡肚子的毛粘鸡肚子,鸡尾的毛粘鸡尾。

  让波罗鸡站立的座是用纸和包装带绕成圈,再用元宝纸把它封好,再淋些白粉(装修的粉)。再是上色,点波罗鸡的眼睛,还有用白粉给鸡身体上色。最后,在鸡身上写上好意头的话,一只波罗鸡就完成了。不过,这只是粗略的介绍,真做起来,一只波罗鸡有三十多道工序,可麻烦呢。

  陆婆婆说,她十三四岁的时候开始跟一个伯娘学做波罗鸡,一直做到现在。以前每家每户都做波罗鸡,但现在村里只剩下十个人左右在做最传统的波罗鸡,最年轻的都四五十岁了,年纪最大就是她了。做的人少了,是因为买的人少了。现在出了很多新型波罗鸡,比如电动的、会发声的,孩子们都被吸引了,传统的波罗鸡也就少了捧场客。不过,她还是坚持每天都做,产量不多,一天也就三四只。陆婆婆的子女都不学做波罗鸡,只有她的儿媳妇会做,但是儿媳妇也不愿做,嫌工序又多又麻烦,也很脏,鸡毛到处飞。“你看看我,经常都是一身鸡毛呢”,陆婆婆说。

  唯心

  波罗诞让我们生活在童话里

  当一个人开始不断回忆从前,那意味着他老了;当一个城市的人开始唱起古老的歌谣,曾经远去的集体记忆再度流行,那意味着这个城市走得太快了,快得让大家感觉迷惘,于是需要停下来回头看看。

  作为一个延续千年的广式庙会,波罗诞正可以抚慰这个城市里郁闷的人群。它实际上就是一场披着传统衣裳的嘉年华,这个嘉年华有一个主题--民俗,与任何一个嘉年华一样,它热闹、喜庆,吃喝玩乐样样齐全,从这一点上看,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根据黄埔区文化馆的调查,波罗诞与其他的民间信仰祭祀不同,参与“游波罗”的人不仅多,年青一代也相当多。

  年轻人总是喜欢凑热闹的,特别是这些每天穿行在城市钢筋水泥、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间的现代人,这些祭海、鳌鱼舞、人龙舞,或者深藏在遥远的幼儿记忆里,或者是从来未曾邂逅。波罗诞举办的时间正值春天,你可以看到一切民俗在这个春天里盛放的模样,以一种俗世的姿态呈现出与COSPLAY、涂鸦、KTV、烟熏妆截然不同的风情。

  这一切,让人看到传统的吸引。一个千年庙会,它具备的不仅有沉甸甸的历史,也有着在这个时代让人无法忽略的光芒。这是波罗诞与许多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者不同的地方,因为强大的参与性与亲民性,波罗诞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刘克庄的“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东庙小儿队,南风大贾舟。不知今广市,何似古扬州”里描绘的正是波罗诞的盛况。祭海、五子朝王、花朝节、章丘诗会这些流传已久的波罗诞盛景,在2010年的今天,你一样能看到。

  当然也有些小遗憾,清代崔弼的《波罗外记》写道:“波罗庙每岁二月初旬,远近环集如市,楼船花艇,小舸大艇泊十余里,有不得近岸者,架长篙接木板作桥,越数十重船只度,其船尾必竖进香灯笼,入值明烛万艘,与江辉映,管弦呕唾,嘈杂竟十余夕。”套用黄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黄应丰的话,这描写的正是一个现在我们无法亲眼目睹的美妙画面:旧时的水上狂欢,外面来的船很多,不能靠岸,就搭几块跳板伸到江心里去,船于是分成两边靠着跳板,形成了庞大的船组合。当时规定每艘船在船尾吊一盏灯笼,因此晚上便成了一个庞大的海市。来游波罗的人晚上没有住的地方,船便成了旅店。晚上大家在那里唱歌,吃艇仔粥,极尽享受。

  瑞典哥德堡号重返广州时,其船长说:“我们来到广州,今天看了祭海仪式,我感觉我们在广州是生活在童话里。”波罗诞也让广州人民生活在一个童话里。

  融入洪圣文化,丰富波罗诞的内涵

  发言人:黄应丰,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黄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

  广州名片:作为广州一个重大的民俗节日,波罗诞现在的发展情况如何?

  黄应丰:2005年,由黄埔区和广州文化局合作举办的“广州市民俗文化节暨波罗诞千年庙会”第一次举办,这次文化活动是一次尝试。内容有:万众祈福、民间工艺展示、陆上集市、书画挥毫等。首次波罗诞筹备得比较匆忙,有很多内容想到了但没有去做,比如服装表演,从隋代开始到民国的丝绸服装展示。这次也举行了交接仪式,广州市正式把南海神庙的管理权交接给黄埔区,且广州的民俗文化节在波罗诞期间举行,并永远落户于黄埔区的波罗诞。首年下放之后,来游波罗的人数从十万上升到三十几万,第二年四十几万,到2009年已接近七十万。

  广州名片:在你看来,波罗诞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如何?

  黄应丰:我认为,首先要认识到波罗诞是一项国际性的民俗文化活动,而不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活动。这里是对外交往的地方,听说当时连印度人舞蛇都有,所以民俗表演应该加上外国的民俗。波罗诞应该邀请与我们国家关系密切的国家,首先在文化方面认同,如韩国和朝鲜,逐步把波罗诞打造成国际性的民俗盛会。

  广州名片:在丰富波罗诞的内容方面,你又有什么建议?

  黄应丰:我还希望这个庙会要把洪圣文化融入南海神庙。南海神庙最鼎盛的时候是宋代,当时的对外贸易、海上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运输非常发达,很多地方有码头,都需要南海神来保佑,但不能都来黄埔拜祭南海神。于是很多码头的商人与船家一起在自己的地方建南海神庙。当时最风行的是洪圣王,因为是当朝皇帝封的,大家都不叫南海神,而叫洪圣王或洪圣大王,因此起了很多庙宇,还有很多分支,形成了散布各地的洪圣庙。岭南地区有三百多座洪圣庙,现在仍有不少在民间,远至香港澳门。因此,我认为要把南海神的洪圣文化打造成波罗诞的民俗之一。可以在诞期举行洪圣聚会或是洪圣会境,每年请一个地方的洪圣王来会境。这便能丰富波罗诞的内容。

  同时 ,对于波罗诞的平台———南海神庙,也要好好利用起来。波罗诞应该作为民俗工艺的展示场地或者赛艺场地,并且发展成一种文化产业,要在南海神庙继续建立岭南民俗文化发展的研讨基地。此外,每年的波罗诞或是喜庆日子,本地或外地的文化名人都在这里进行雅集聚会,比如章丘诗会。每一个朝代都有文化名人来留下足迹,南海神庙的文化底蕴是其他地方没有的。所以,我们要把这里塑造成如兰亭般有文化底蕴的一个文化聚会的地方。这样就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活动非常丰富。

      文章来源:福客民俗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