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出版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0-1-15 18:35
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出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出版
发布时间:2010-01-15 09:50 来源:
www.ccdy.cn
作者:杜洁芳
近日,由苑利、顾军共同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在已经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内部专家征求意见稿,2007年版)的基础上,花费数年时间七易其稿写成的一部专著。它既是一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为终极目标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供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相关人士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基本理论的专业教材。该书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苑利、顾军是我国最早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早在2002年参与起草“中国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后改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时,他们便开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的关注。2003年,苑利主持了日本住友财团赞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同年赴韩国,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为期1年的考察与研究,并撰写出了《文化遗产学》一书。归国后,又与顾军共同撰写了《文化遗产报告》一书。这也是中国国内第一批有关文化遗产学方面的学术专著。
该书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框架展开论述,提出不少新见解与新看法。
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
书中首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的责任分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提出传承主体认定中存在两大问题:其一,以保护主体取代传承主体。作者认为,以官员、学者、艺术家、商业力量等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与以艺人、匠人、歌手等结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不能混为一谈。其二,传承人年龄偏低问题。对于那些已经进入名录而又年龄偏低,对传统技艺与技能掌握欠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政府有义务督促他们尽快学习传统技艺与知识。
多种手段帮助传承人
在针对传承人补助金发放的问题上,作者认为,应该学习日本的做法,除针对个体型传承人发放一定程度的补助金之外,还应通过各种表彰、命名等行政手段,来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政府帮助传承人注册商标、办理专利等方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法权利;通过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免费展演场所,通过政府对传承人生产产品的回购,来解决传承人的生计问题。这样做不但可以解决传承人的销售之忧,同时还可以为当地政府打造地域名片。而对于那些生活困难的传承人,政府则可以考虑通过个人申请、地方政府审核、传承群体监管、中央财政补贴等方式,由国家出资解决。
“非遗”进市场不能“走着瞧”
如何看待“非遗”的商业化经营与产业化开发?近年来,“大开发大破坏、小开发小破坏”的错位开发多次发生,这不能不使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走市场提出质疑:难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只能保护,不能经营,更不能开发吗?作者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能否进入市场,能否进行商业化经营,应取决于该遗产原有的生存方式——原来走市场的继续走市场,原来不曾走过市场的尽量不要走市场。
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产业化开发,如果处理得当同样不会出现问题。如完全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元素进行产业化开发,如将民间传说故事、神话、史诗改编成电影、电视,或是根据传统玩具创作新型工艺品,这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向。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角度来说,由于这种开发主要集中在“下游”,并不直接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以不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危害。相反,如果我们毫无限制地将传统手工艺生产出的民间工艺品统统改成大机械化生产,则传统手工技艺必将面临灭顶之灾。
“非遗”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保护工作要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主,那种只见物不见人的做法,至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是舍本求末的。二是整体保护原则。在保护项目自身的同时,也要同时对其生存空间实施保护。如将炕头故事搬到故事厅,将歌墟搬上舞台,将撒叶儿荷搬到文化广场等做法,都会因传承环境的改变而影响到项目原汁原味的传承。三是活态保护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但不能将其做成标本,而且还要让它像池中之鱼一样自由生长,不断繁衍、壮大。四是原真性保护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价值,均建立在其真实性基础之上,真实性一旦丧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再是“非遗”了。此外,作者还提出了独特性原则、就地保护原则、濒危遗产优先保护原则、民间事民间办原则。
[
本帖最后由 folkman 于 2010-1-15 18:38 编辑
]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15 19:01
期待!!!!曾经有人专门批判过这本书,是否会对民俗学产生冲击,拭目以待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