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长江大学文学院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家乡非遗大调查讨论平台 [打印本页]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6 18:04     标题: 长江大学文学院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家乡非遗大调查讨论平台



长江大学文学院学生社会实践项目:
“深度回归家乡——家乡非遗大调查”活动


主办:长江大学文学院  

对象:文学院大四全体同学(以后每一届都将开展)
目的:传承家乡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说不好,还是让太阳鸟老师来说吧)
方式:利用寒假对家乡非遗传承人进行田野调查,人手一本调查手册(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调查日记,调查报告,田野手册,非遗相关文件),按要求完成调查手册相关内容。

备注:长江大学非遗社团也按照文学院以及协会相关相关要求组织内部会员进行调查活动,每学年两次(寒暑假各一次)

将此开辟为本次调查讨论平台,欢迎建言!




CFNGroup 加题图 2010-2-7
作者: 胡立群    时间: 2010-1-6 18:56

已经拿到手册,呵呵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6 19:04

尽力而为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1-6 19:18

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做,一定ok!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1-7 17:43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1-7 17:44

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加油!同志们!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1-7 23:51     标题: 楼上几位壮士,看你们的了

把我们排在沙滩上啊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1-8 15:33

努力努力!
作者: 风舞者    时间: 2010-1-10 17:17

好久没上论坛了,看到大家依然劲头十足真的很高兴。大力支持加油!
作者: 刘宋文    时间: 2010-1-14 07:32

有时候,我忽然迷惑了:我的家乡在何方呀?

最近一个月里,来了帮童鞋,他们说:
家乡在大学生的网吧里!
是啊,我们现在已步入一个蜘蛛网时代了,家乡漂泊着,我们的心也漂泊着呀……
于是,我们想:
春节了,寒假了,我们一定要找一个理由,去向久违的家乡说声:
妈妈,您好,孩儿回来了,我想听您讲一个小时候的故事,可以吗?
于是,我们行动:
深度回归家乡,开展家乡非遗传承人大调查!


于是,我们坚信,我们坚持:
使命重大,全力以赴,稳步推进!


[ 本帖最后由 刘宋文 于 2010-1-14 07:33 编辑 ]
作者: 谢帅    时间: 2010-1-14 10:55

正在进行中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0-1-18 11:05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等着看你的花鼓戏哦!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18 17:31

长大学子,你们是最棒滴!!!

民俗学论坛等着你们再次点燃青春的激情!!!!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0-1-19 17:41     标题: 回复 13# 的帖子

寒假归来,我们定将给论坛带来一份丰厚的年礼!
三个调查团队即将奔赴各自阵地,作深入的田野调查!
所有会员回家都带了一份调查手册,走进家乡非遗!
我们将再续09年会精神,谱写10年非遗社团神话!

作者: 指尖冰凉    时间: 2010-1-24 19:32

网络无处不在  家乡也无处不在  马山走访的途中 挽留我们支持我们的不是政府  而是淳朴的马山人民  传承民歌的 也不是政府  而是最底层的民众  感谢马山的民歌传承者 感谢马山妈妈 她曾这样介绍我们:"我的干女儿"  我们也因此骄傲 有生之年 值得做的  不后悔的 值得回忆的 经历有多少 2010  我们的马山之行  我们的<喇叭调>   我们永恒记忆!!!!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1-24 21:15     标题: 回复 15# 的帖子

这才是最真挚的情感,最动人的文字!!!

向您们致敬!!!

因我马上回家不能上网,只能年后看长江大学的好戏连台了!!!

祝长江大学非议社团的同学们调查顺利!!!寒假愉快!!!!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1-26 19:44

并非想象中的好,有点问题
作者: lilingling    时间: 2010-1-27 23:30

呵呵,谢谢老师关心,我们的调查已经圆满结束,现在各个小组都已经回家。也祝您节日愉快!
作者: 谭柳王魁    时间: 2010-1-31 14:30     标题: 回复 17# 的帖子

坚持就是胜利!!!大家都是那样走过来的,尽管脚步蹒跚,但是依然在前进。就像苏长鸿说的那样,我们等着你们08级的童鞋们把我们拍在沙滩上。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1-31 17:26

现在还没回老家,只能大年二十八开始调查了。
加油加油!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2-3 17:29     标题: 回复 20# 的帖子

等着团年饭,我们才发现,家,其实有多近啊!
可是,家乡,却在家的背后的远远的,真的要去寻找,要去探访,要去发现,要去从童年的深处发掘……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2-4 09:14

春节快乐,童鞋们快来家乡非遗大调查平台集中讨论,过一个别开生面的大年欢吧!
寄语非遗社团八大主任并百名童鞋们:
   
    春节来啦,快放鞭剪纸,过一个开心虎年大节吧!
    前有中国民俗学会的春节大中小学生征文比赛,后有长江大学非遗社团的“深度回归家乡非遗大调查”竞赛,虎年如意,如虎添翼,虎虎生风,虎将龙子,虎座凤鼓,虎龙凤三尊一体的中国文化传统……
   吃过家乡菜,走过家乡路,谈过家乡情,听过家乡事,看过家乡戏,想过家乡人……
    这些家乡人,我们的根,我们的亲友,我们的童年,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人生伙伴……
    这些家乡人,真正的家乡非遗传承人,认真的去听,去看,去访,去结伴饮酒,去谈天说地,去回忆童年,去编织未来,去寻找已逝的传统……
    而我们大学生,真是久违了的家乡的游子,远离太久,隔膜已多,家乡学子竞成了归家的客人……
    如何回家,成了我们大学生回乡过年的又一个被清理出来的不是问题的大问题了……
   这就是我们讨论的主题:
   深度回归家乡,深度从何而来?
   从家乡非遗大调查活动中来也!


作者: 指尖冰凉    时间: 2010-2-4 19:37     标题: 恭祝虎年大吉!!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2-7 10:06

引用:
原帖由 指尖冰凉 于 2010-1-24 19:32 发表
网络无处不在  家乡也无处不在  马山走访的途中 挽留我们支持我们的不是政府  而是淳朴的马山人民  传承民歌的 也不是政府  而是最底层的民众  感谢马山的民歌传承者 感谢马山妈妈 她曾这样介绍我们:"我的 ...
指尖姑娘好:
我们的马山乡亲果然好呀,我们的马山之歌也果然好听吧,不过,说句心里话,现在的调查,与政府是密切相关的哟,记住了,有一天,家乡父母官,会成为我们调查最好的伙伴!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2-7 10:10

引用:
原帖由 谭柳王魁 于 2010-1-31 14:30 发表
坚持就是胜利!!!大家都是那样走过来的,尽管脚步蹒跚,但是依然在前进。就像苏长鸿说的那样,我们等着你们08级的童鞋们把我们拍在沙滩上。  
谭部长,快点把懒虫子们赶一下吧,长阳那么多的美好记忆,妙语如珠,再不清理,恐怕大年初一就被虫子们吃光光了哟-*——*————*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2-10 20:41

回乡祭祖:与家乡传统对话的一种基本方式

记得每年回家,最神圣、神秘的莫过于去先祖坟地祭祖了。
利川土家族人,大多的习俗,是在大年三十傍晚,一吃过年夜饭,男丁们(?我是有点反对这种性别文化的)就在父亲的带领下,约好了,去先祖的坟地“送亮”---亦称“上坟”。
祭祖仪式之前,在年夜饭之开餐之际,我们都不能先入座,必须请那些“先人们”回来先团年:
父亲主持这个仪式,先将桌上的饭菜摆好,然后在桌边另置一套独立的凳椅,分别放两副碗筷,两杯酒,摆好之后,轻声唤道:请各位先祖回来团年!再用筷子沾沾每盘菜,蘸蘸酒,父亲自己也退出餐厅,等上几分钟,于是礼毕,我们一家才又进入房内,正式吃我们的团年饭了。
到了先祖坟地,主要有三个程式:
先是清理杂草,打扫四周,整理一下先祖的“庭院”;
其次,将随带的香、烛、纸钱等燃起,一般是先烛后香,再燃纸钱;
第三,祭拜:行三叩一跪大礼,放大鞭(一颗颗的独立鞭炮)二三十响,再放挂鞭(由若干小的鞭炮)一串。
如此之后,临走时,还会再放几个大鞭,以示别意。
……
学生时代,每年回家,皆如此。
等参加工作,有了妻子女儿,回家成了一种很难的期待,但那些一再重演的祭祖仪式,却深深地印入脑海。
我想:家乡传统,正是这种祭祖仪式的传统吧!
作者: 谭柳王魁    时间: 2010-2-10 23:20     标题: 回复 25# 的帖子

对不起老师,估计是我最经太得意了,家里网络竟然不给面子罢工了,好几天连不上网,我都快急晕了,还好昨晚恢复正常可以上网啦,这几天去长辈家辞年去了,O(∩_∩)O~呵呵。。。正事儿我是不会忘记滴,学生谨遵师命,从明天起继续写我的长阳の记忆,老师您就拭目以待吧~~~~

[ 本帖最后由 谭柳王魁 于 2010-2-10 23:21 编辑 ]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2-11 17:16

大年在即,少上网也不坏事啦……
我的两个小侄儿,天天缠在网边,眼睛眯缝着,像是每天都没睡好觉一样,这会儿呀,都还守在电脑旁,催我让位子呢!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2-11 17:25

关于拜年的仪式
原来不明白为什么要拜年,只知道要去舅舅家,去“爸爸”家,去附近的一位妈妈的叔叔家(应称作远房“家家”),都是春节期间,一般都会玩上两三天吧。可别说呀,这些拜年,真还是我们小时候最热衷的大事呢。
去舅舅家和家家家可能都非常熟悉,那这个去“爸爸”家拜年是怎么回事呢?
作者: 谭柳王魁    时间: 2010-2-11 23:36     标题: 回复 28# 的帖子

呵呵。。。小家伙也蛮可爱的哈,我弟弟好不容易补课结束回家,对电脑觊觎已久,不敢亏待了他,只能让位给他好好过瘾 老爸也要上网看车展看百家讲坛,要我教他用QQ,其实他的好友也就我和弟弟两个人 。。。网络时好时坏,也蛮郁闷的,我先写好,完了再直接发上来 。过年家里客人比较多,但是我相信时间是挤出来滴 第四站已经写了快一半了,经历比较丰富,要写多一些,您就再等等吧。。。(*^__^*) 嘻嘻……
作者: 谭柳王魁    时间: 2010-2-12 00:00

“爸爸”是什么亲戚吖?我爸爸叫我奶奶“爸爸”,因为算命先生说他们母子八字相克,不能叫妈妈,以“爸爸”代称。我们这里拜年,只要是长辈家就去,跟辞年一样,先是外公外婆家,然后是姑姑伯伯舅舅姨妈家。
     前面老师说了在年夜饭之开餐之际,我们都不能先入座,必须请那些“先人们”回来先团年,在团年之前,还有一个仪式:敬神。三十上午的主要工作是煮猪脑壳,还有猪尾巴儿,它们必须来自同一头猪,用大锅煮好后捞起来搁到盆里,猪尾巴儿要含在猪嘴巴里,表示有头有尾。然后就由男主人端着到各个地方敬神,堂屋(客厅)中间敬家神,灶屋(厨房)里敬灶神,家门口敬门神财神,猪圈门口敬猎神,院子里敬天地菩萨。敬神时要烧纸钱和香,拜托神仙们赐福保平安。敬完神之后把猪脑壳端回厨房,剔骨取肉,猪尾巴儿是小孩子最期待的东东。为了那美味的猪尾巴儿,我们会在敬神的时候很积极的帮忙拿香纸钱以及插香用的萝卜块儿,以便第一时间吃到猪尾巴儿。吃猪尾巴也有讲究,猪尾巴尖尖是要给男孩子吃的,不过我不知道原因。
      (*^__^*) 嘻嘻……王小燕家的猪脑壳已经烧好哒,我家的也只准备下锅煮咯~~~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2-12 01:01

“爸爸”家的拜年,还真是一个很特别的我家乡利川的习俗呢:保命认亲仪式。
“爸爸”是我拜过的类似于干爹的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乡下土家人,大多管自己的父亲叫“伯伯”,而可能会拜另一个保全自己健康成长的人叫“爸爸”:这些个“爸爸”中,多为少女,也有成年妇女。少女多为邻里的渐次成年而未谈婚论嫁者,成年妇女则往往与拜者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也有直接称呼“保爷”、“保娘”的,这些称谓应是保命认亲仪式中最真实的含意了:保命长久、平安健康!
仔细回忆,加之自己的亲历,我称其为人生礼仪中的“未成年礼”:
1
还是先接着上面的话题说拜年。
去“爸爸”家拜年,其实是去“爸爸”的父母家拜年。因为我的爸爸还只是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女,待字闺中都还差几年呢。记得是在五六岁时吧,(具体时间等求证于父母再补明)我在亲生爸爸的陪同下去拜年,一般是到了人家院落的大门口,放一挂小鞭,算是通报主人,等爸爸发现了我,亲生爸爸就转身回家了。还好,自己也认亲的,不急着哭,站在原地等她来接我,然后与远远的亲生爸爸招个手就进屋去了。
这样的接与送,可能是拜年仪式中极为珍贵的回忆了。
后来慢慢大些,自己也可以独立地拜年了,才发现一些更细小的关节,比如,送的礼,大多是腊肉,重的时候是猪蹄,其实不只是猪蹄,也包括整整的一段猪腿脚,现在时尚的话叫“火腿”。礼轻的时候也会有一大块猪肉,另外就是面条与酒之类。等到玩过三四天后,爸爸送我回家时,一定会给我一些“打发”,除了打发钱,还必然会有一双崭新的布鞋,这是我拜年最喜欢的礼物了。
2
“未成年礼”的确立。
其实,拜人作保,为婴幼儿祈盼健康与长寿,是诞生礼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发达的风水、八字命运理论的必然仪式。不过,我愿意为其命名为“未成年礼”,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保命认亲仪式并不一定紧跟着诞生礼存在,在未来的儿童成长过程中,只要子女不“顺序”,多病多灾,父母都会请人算命,找一位合适的人来担保过渡,希望健康成人;
二是这种礼仪介于诞生礼与成年礼之间,其旨要在于佑护少儿在未成年阶段的顺利完成。
如此,我将这种保命认亲仪式界定为未成年礼,也就想强调一种理解:
”人生最难十五年,生母多难保爷出。
未必诞生即知命,向着成年许如愿。”
当然,这种前提是,命与保之间的信仰关系。命是一个人生来俱有的一种情势,保也是命中附加的可能增强命质的一种存在。二者之间,如果互为结合,则命有强势,否则有危机在。
性命说,已不是迷信家所言,也不是无神论者所否,而是与鲜活的生命和相关仪式紧密关联。
至少已成为土家族人的一种信仰。
哪个年代开始的呢?
据考古资料可以判断,新石器时代,中国早期人类就已有“命可保”的观念。繁复的礼仪当为更晚的时期才会明确。
3
保命认亲仪式之利川土家族品质,等我这些天调查好再续真面目……
续:
说明:仓促回家,大年二十九夜十一点到家,大年初三返校,简单调查而已……
保命仪式,一般与命相信仰结合,是命相信仰的现实表达。依我的个人情况而言,两岁左右,极好生病,母亲请算命先生算过,说是有近水边之险,必须找一少女做保命人,于是,去一公里开外的邻近村落向家求保,倒是这家的二女儿,十四五岁吧,爽快地答应了,原以为家长会有些犹豫的呢。
自此,我便成了这位少女的干儿子,称呼其为“爸爸”。形式上,我也就与这家邻里成了一家人,本质上,则是一种新的生命寄托。每年一拜年,大约到我大学毕业之后的一两年里,还在拜,算起来,差不多二十多个年头。
回家的短时间,问过父母,为什么要去拜认?父母说,主要因为命中有成长险象,必须借清纯少女的生命给予佑护。后来,大约小学三四年级吧,发生过一次水祸。那是一场夏雨过后的下午,三四点钟放学回家的路上,途经距家约一公里的农业水利工程——堰堂,水涨了一满堂,如同一个小型的方圆三百米的池子,浑浊的水,却有很浓的诱惑,排队回家的小学生,接受了,都纷纷下水游泳,因为水深,只是沿着岸边戏水。我等不急诱惑,连裤带未解开就硬撑着脱下,急急下得水去,没料着岸壁太滑,还未弄清怎么回事,就已淹入水中,幸好有高年级的小学生及时发现,及时救起,又经两番折腾,方脱险境。真不知道这次水祸与几年前的命相术家的测算有无关系了。
最重要的是,这种保命认亲仪式,不仅对被保的小生命有意义,而且,也于担保者有较大影响,通常的会直接影响到她的生命浓度。这正是大多数人不愿意担保的因素。然而,由于这种保命仪式,也直接地认可了保命者的重要性与德性修养,同时,也具有承担保命能力。这种保命能力,一方面是在她的成长中不断增长起来的,一方面又随着被保者的成长而部分的还原给她,因此,人们如果接到认亲请求,也还是乐意去担当这一重要的生命责任的。
依照生命延续与互渗原则,保命认亲仪式决定了保命者与被保者之间神秘而深刻的内在关系。
一个突出特征是,被保者在人生仪式上,与保命者的关系是近血缘关系,其礼俗方面,也就等同于亲生父母一般,建立了形式与本质上的血缘礼俗,如称谓、节俗、宗族认同、乡俗给养甚至是死亡祭拜仪式上的孝子身份等,完全成为一种生命延续的外在补给礼仪,而且社区认同度极高。

要而言之,保命认亲仪式确立了一个人自小成长为独立个体以后的生命线索,未成年仪式的本质就是完整的生命成长,其力量来自于生生之父母,也来自于保命者,从而,建立起了一种信仰上的生命救助方式:少女生命的扩展巫术!

hug: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2-17 20:20 编辑 ]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2-23 22:07

三国古都的独特风景:荆州城外"孔明灯"---星座密集的天幕许愿树

大年初十,已近元宵的日子,却看见几个童鞋早早地返校了:
要是我们当年,一定得过了元宵节才来的.
是不是元宵节的团圆意义被团年仪式给抢走了呢?
或者说,是不是童鞋们有新的元宵节玩法?
后者甚是.
昨晚,陪妻子女儿游园,观了一次屈子湖岸与金凤广场的灯展.其实,也不是什么传统的例外,而是政府\企业的一个展示会:每个单位,以自己的身份与身价,立足于显示其特征与理想,用现代烧焊与喷绘拼凑出一些简单的式样,也有声光动感的,但大多则是透明的红绿色的外形,里边装上一个或几个灯具,于是,夜里通电,(旁边还备有消防官员及其车辆)到处就成了灯的光明的世界了.
不过,有很深的意外呢:
荆州古城外,是一片古典的护城河,河外的一岸,则有一片长堤型的广场,塑了闪着火焰的太阳与凤鸟组合,这个节日里,一面是因了灯火通明的单位展示透明罩,一面则是因了千古流传的"孔明灯"---许愿灯.
我们也趁了热闹,也许了几个真实的心愿,花五元钱,买了一盏许愿灯,女儿喜欢粉色,于是,我们家的粉色许愿灯在一簇极小的灯火(固体燃料,据说是酒精)启动下,缓缓升空,并在微风之中斜斜地向古城方向飞去,不断地向上,不断地斜着飞攀,那点灯火却格外的明亮,大约五六分钟吧,已成为北极星般的缥缈而明目了.
古城外的上空,这时候已热闹得成了真正的天宫了:
巨大的许愿灯连成了一片精彩的空间,仿佛构成了一颗天然的明亮的许愿树,众星闪烁,成了这颗许愿树上的点点心愿了!
这真是三国古都的独特风景了!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2-23 22:15 编辑 ]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2-24 18:05     标题: 回复 33# 的帖子

昨晚我也去屈子湖畔逛了一下,是专门带南大的一位同学参观古城夜景的,没想到碰到花灯集会,让我们大饱眼福了,我同学还问我:为什么荆州正月初十这么热闹?难道是楚人什么重要的习俗? 我一时还回答不上来,不过我告诉他:荆州与恩施不同,民俗活动不需要政府部门专门组织,在荆州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上,民众是自发的 集体的 ,不需要表演

我还以为您在老家没回来,所以没敢打扰,今晚去打扰一下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2-24 18:24     标题: 鄂西年俗:风景这边独好

腊月二十,我在舞阳坝天桥下旧书摊上淘到一本九十年代写的鄂西土家族风俗集,虽然是散文形式的集子,但是里面所描绘的习俗确是独具魅力,充满诗意的。那纯朴的文字和感动的场景又把我拉回了孩提时代,无论是岁时风俗还是婚丧传统,都是那么生动 ,可爱……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2-24 19:03     标题: 家乡年俗调查:民族传统正在遭遇现代危机

(过年期间没有对特定的年俗做深入的调查,只是走访之中的一种感性认识)
就恩施市而言,除了官方 单位组织的过年活动,没有民众自发的活动,城区还是和寻常一样车水马龙,很少有过年的氛围。而且我专门走访了恩施市的几个地方:柳州古城、恩施古城、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恩施博物馆,市文物管理所,州文体局。
在恩施市政府开发的几个景区里面,民族民俗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了,即使是表演性质的也很少(因为给钱才表演,所以很难看到),大多是一些单位机关组织的春节团拜会(一般在小年那一天),在酒店式的乡村饭店,办一台低俗恶搞的文艺晚会,“有钱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算过年了。
团拜会过后,市区的部分市民选择回自己的老家过年,因为大多数市民都是从农村出去了,现在过年依然保留着回乡里过年的传统,但现在回老家过年的市民们一般是开着小汽车,带着很多超市里买的高档年货;而回老家年后,也会捎上一些老家的土年货:印花糍粑、包谷豆皮、腊猪蹄子、腊肉香肠等等。
在农村,原有的年俗已保留不多,除了贴春联,团年饭(包括放鞭炮,烧纸钱,祭亡人等仪式)、大年三十晚或者下午的祭祖(俗称:上坟,放亮)。其他的年俗都随着老人们的离去而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比方说祭灶神,挑银水等(初一大清早去水井跳水,最好是在别人之前挑到第一桶水)。除夕之夜百分之九十的家庭是和春晚一起度过的,而这其中比较流行的就是十二点转钟的时候放烟火(以前都是在大年初一早上天不亮的时候放鞭炮)。

以上只是一些新的年俗现象,其实要深究咱土家人的年俗,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呢,如孙老师说的给干爸爸拜年,还有过年祭亡人(祭祖)的一系列仪式……

不过在现代传播媒介的冲击下,人口流动造成的多元价值观中,民众很难去选择自己原生的民俗传承,少数民族的春节显得大众化而无生态特色之美了。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2-24 19:05     标题: 新华网:恩施年俗集锦

恩施州各民族相互交融,生活习性已很相近,但各民族仍保留有自身一些传统的团年习俗。

    土家族

    土家族的年节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到大年三十两天。若是腊月小,则是腊月二十八和二十九。这叫过“两次年”即大年和小年。在过年前半月之余,土家人就赶集采购糖食果饼、粉丝海带、香蜡纸草、灯笼爆竹。家家户户缝衣买裤、做新鞋、杀年猪、推豆腐、打糍粑、贴对联。

    按土家族的习惯,大年三十的团年饭必须在早上吃,而且越早越好,代表着“来年的幸运来得越早”。而且要以团年饭共同祭祀祖先。人们先将盛宴摆于桌上,热气腾腾的,全家人站立于桌子四周,由家长在桌下烧纸,将三杯美酒撒于地上,每只饭碗上横搁一双筷子,这时鞭炮齐鸣,请列祖列宗吃饭,稍许,大伙按辈份高低和席位大小入坐吃饭。凡十二岁以下的小孩,不能吃祭祀祖先用过的饭,传说吃了记忆力不好,平时小孩剩饭大人要批评,可这一餐团年饭,小孩们碗里剩的越多越好,意味着来年年余。

    有的为了全家和睦,团年饭桌上还特做一碗“合合菜”,将各种各样的菜合在一起,人人必吃它几口,取全家合乐,万事合顺之意。不吃家长会说你不懂事,但这天家长怎么也不会发火骂人的,一是怕得罪祖先,二是骂和被骂的都有一种不祥之兆。团年饭上,腊肉、腊猪脚、血豆腐、腊豆腐、腊肠、鼎罐饭、烤糍粑、泡炒米等土家年宴十大碗是必须上齐的。

    苗族

    如今,苗族过春节的习俗与当地汉族大同小异。腊月下旬即开始杀年猪、打糍粑,备办年货,打扫卫生。

    除夕是苗家人过年期间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吃团年饭”是一家人团聚和美的象征,忌讳外人串门,吃年饭忌讳泡汤。吃年饭前,照例的要祭祖敬神、竞放鞭炮,鞭炮放得越多越好。席间,老人们总要给年轻人讲祖辈的姓名及其开创功业、摆古唱歌。

    吃完饭后,还要给家里的牛、羊、猪、狗等家畜喂年饭,乃至对房前屋后的果树、大树等与该家庭关系较密的自然物均须“喂”上一些饭菜,表示它们与人兴衰与共,与人一样也要过年。其他诸如守年、洗脚、喊年习俗也都应有俱有。此外,苗族地区还有“抢头水”的习俗,即除夕午夜之后,寨里未婚青年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赶去水井边,要抢挑新年的第一挑清水。第一个抢到头水的人,被认为是村里最勤劳的人而备受称赞。

    侗族

    侗族流行过“重年”,过重年就是一天吃两次年饭,第一次吃光饭或吃青菜稀饭,第二次吃“合米饭”和丰盛的酒肉饭。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要做完过春节的准备工作:备年货,购年画,贴门神、春联,洒扫庭除等。晚上,合家吃团圆饭(也叫团年饭),菜肴中必须有肉圆子、欢喜、扣肉和鱼,寓意团团圆圆、欢欢喜喜、年年有余。这时全家人要互相祝福,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幼小辈压岁钱。除夕守岁一般到下半夜一两点钟,有的一直到天亮。

    侗族大年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大鲤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白族

    鹤峰白族,由于从湖南迁徙多年,长期与当地民族相处,其信仰习俗大多与当地的土家族、汉族融合,但仍保存有自己的独特风俗。

    白族人民喜爱制作一些风味小吃,如叶叶粑粑、油炸捏捏粑粑、炒米等。过年的禁忌比较多,春节前后一个月内不准小孩说不吉利的话;团年时要关门,吃年饭不准泡汤;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二不扫地,不向外泼水;正月初一不出外拜年。除夕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3 09:09

回答恩施土家的两个问题:
    1 荆州正月灯会: 系政府行为,否则将正月不正的,这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当代文化大转型时代,政府的公共职能至关重要,无可替代;
    2 家乡非遗大调查: 我们安排了三个定点调查小分队----其一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湖北荆州马山民歌调查小分队,非遗协会周会长任队长,三名会员;其二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湖北长阳都镇湾民间故事调查小分队,非遗社刘社长任队长,三名会员;其三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湖北长阳撒叶尔嗬习俗调查小分队,苏部长任队长,三名会员。因此,恩施土家是做了专门调查的,不是没有做嘛。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3-3 11:24

长见识、开眼界。田野里有永远盛开着且开不败的花。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3 12:46     标题: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寒假大调查成果展示

新学期开始,校园生活已进入正常轨道。继非遗年会,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展开了首届假期非遗大调查活动,如今,到了成果展示的时候了。特开辟非遗大调查讨论平台,以供同学们分享和参与讨论。
    在此转达太阳鸟孙老师的几点要求:
    一、必须通知到每个会员,组织会员积极参与讨论;
    二、讨论时间为第一周至第四周,三月底在城中校区召开大调查总结颁奖大会,同时举行社团换届大会;
    三、讨论总指挥:王小艳,副总指挥:马倩,指挥长:胡立群、朱贤锋。
   
    值周时间安排表
    第一周  王小艳  张  弛
    第二周  马  倩  付  琪
    第三周  朱贤锋  李清清
    第四周  胡立群  王一然
   
    请值周人员做好组织和总结工作。
    重呼我们的口号:使命重大,全力以赴,稳步推进!!!!


[ 本帖最后由 微蓝 于 2010-3-3 12:57 编辑 ]
作者: 风舞者    时间: 2010-3-3 12:52

好久没上网了。上来一看煞是热闹呀!新年大家一起加油!!!!!!!!!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3-3 12:57

你们的活动有组织、有纪律的,羡慕的。
作者: 胡立群    时间: 2010-3-3 13:01

新学期,一起继续前行
作者: 风舞者    时间: 2010-3-3 13:23

新年一年我们一起加油!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3-3 18:58

使命重大,全力以赴,稳步推进!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5 13:27

家乡的小地名:客马堂
         
                                  一
客马堂*,我的出生地,但没有查到文字记载,这算音译,原读作“Kematang”。
客马堂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小山村,三面环山,像是三个三角形的三角之交点。出入却并不狭窄,三面都是丫口,都不高,相当于山谷了。这个小山村其实就一个小院落,几字形,横的一排房只有三四间,却高高地居于院落上方,正前方是一个长方形的平整庭坝,上到横的一排房内,要登二十多级石阶,气势恢宏的把握了整个院落的精神,成为院落的主心骨。

* 客马堂,北纬30度,东经108度。
  地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西北角的山地之间,东临沪渝高速十五公里,西接鄂渝交界的大山脉、巫山山脉支系--齐岳山脉二十公里,南距长江上游主干支流--清江上游段两公里,北近长江三峡上游入口第一门户--重庆万州区五十公里。(待续)

请各位童鞋也绘绘自己的家乡吧!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6 23:50 编辑 ]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5 19:02     标题: 家乡的小地名:城五河


    城五河是我的家乡,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这个绝对不是自吹自擂哦!城五河的山,不是一个个的山丘,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山。茂密的山林,山间的小河蜿蜒,错落有致的农户。村庄里有五条四季水流不断的河,供人们灌溉,生活。城五河村也由此而得名。我家在山的脚下,每天早上起床,可以看到远处的山被包裹在朦胧的雾里,很美很和谐的一幅画。

(待续)
大家快来接球哦!!!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5 20:49

续《家乡的小地名——客马堂》

     客马堂自我有记忆开始,一直是宁静而快乐的土家族小村落。
     几字形庭院,竖着的两排都是典型的吊脚楼格局,通过这种支撑来与高高在上的横排房屋相提并论。吊脚楼其实有着坚定的现实需要,那就是通风除湿,优化人畜共在的居住结构: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畜。而且,一律的木质结构,透着暗黄的底色,又如黑灰色的沉实。等到我的同龄伙伴来到这个小村落,已是热闹非凡、生命辉煌的日子了。
     几字形庭院的前面,老一辈称作“朝门口”,意思大约是朝着几字形横排房方向的院落出口吧,据说刚好是东方。于是,没有钟表的时代,院落中长期形成了一个看朝门口太阳斜影来判断时间的重要方式:小时候常听老奶奶在大声地念叨:太阳都过朝门口啦,快吃下午饭啦!(注: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到现在吧,乡亲们也都只吃两餐饭,早饭和下午饭。如果遇到格外的劳累活,晚上会宵夜的。)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7 07:20 编辑 ]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0-3-5 21:26

到哪里去找会员注册的信息啊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3-5 22:29     标题: 家乡的小地名

      浪坝,一个隔城镇不远的小山村,因为地貌酷似波浪之形,有很多小丘陵,但整体海拔又不高,似坝非坝,所以得为浪坝之名。听老人们说,原来咱村这个地方是湖海,是水的波浪把原来的山地和平地冲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有趣的是,在村的西边有一座大山(太阳“落土”的那座山)却叫“东阳山”,为何叫个反名,也没有人考证过,我揣度大概是乡民期望太阳不死,太阳下山了却依然寄托着对明天的向往,所以西山也成了东山。
    村里面还有一些小地名,特别有趣,例如:我出生的地方叫“庙湾”,爷爷辈说原来咱家屋后就有一座庙,香火还不错,文革期间捣毁了。离家不远处还有叫“张家湾”“伍家皮”“范家坝”“枫香坡”“青岗树”“顺口河”的地方。由于山坡众多,必须用确切的小地名来定位一个地方,这些纷繁复杂的小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而这些小地名所确指的范围小到一块土,一丘田(大约一亩左右),大到一个生产队,几个组甚至一个村;小地名中包含诸多小地名。仔细考究,这些小地名都是有来历的,或是因以前这里人家的姓氏(张家*,李家*,苏家*),或因这里的地形(湾,坝,坪,沟,河,坡),或因代表性的植物建筑(庙湾,漆树坪,大树子,白果树)……
    小地名伴随着祖祖辈辈走过了无数的岁月,难忘那傍晚炊烟袅,禾锄带月归的生活。妈妈曾在天黑之时带我去烧鬼火驱赶土猪(用稻草等生火以驱赶前来偷吃粮食的野猪),因此我小的时候只记得的那些小地名都和野猪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没有门牌号,没有街道名,更没有叫办事处的地方;上学的时候一直觉得这些小地名很丢脸,别人一看自己的家庭地址就知道是农村的山里娃。九十年代乡政府也给我们配发了门牌号,但用起来却是那么的不方便,说我家住某某村45号,别人肯定找不到,说我住在庙湾的,人家一下就给精确定位了;前几年,村里又把原来的小地名改回来了,我们现在所在的组(原来的生产队)叫大坪组。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3-5 22:31 编辑 ]
作者: 付琪    时间: 2010-3-5 23:47

可惜我没能做成!唉,终于登上论团了,很是费劲啊!大家等着,我来想几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啊,哈哈!!
作者: 浣溪    时间: 2010-3-6 16:31

我的家乡是建国以后——1957年底到1958年初开垦出来的农场,只有五十余年的历史。那里的人们也是此后的几十年中从全国各地迁入的人口,其中以原籍为河南和湖北两省的人员最多。
        与别的地方不同,家乡没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那里的人们在经过半个世纪的融合后,以去繁就简,已没有什么独特的习俗。
         这里,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家乡的“年”。
         
         同别的地方一样,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洒扫除尘,做清洁,一般一家人一起动手,将家里收拾的干净整齐,布置的舒适温馨喜庆。会早早的开始准备过年的食物,比如干鱼腊肉之类的腊货,卤菜,蒸菜,米酒,糍粑,年糕,包子馒头等等不容易制作却容易存放的食物,一些地道些的北方家庭还会炸麻花馓子麻叶子等食物。
          也会置办年货,给家人买些新衣物,给家里添置些物什。会在年前理发洗澡,干干净净的进入新的一年,据说正月里不能洗澡理发。在过年前,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不过现在很多人都不在意这些了。
           除夕夜也会一家人一同守岁。现在很多户人家会聚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度过除夕夜。在凌晨十二点的时候互发短息或打电话祝贺新年。
           北方人家会在三十那天一家人包饺子,准备些第二天的吃食。在大年初一的早晨贴春联福字门神,少数人家也会贴窗花。初一的正餐十分丰盛,主食一般是饺子。在正式吃饭前一般会放鞭炮。
            正式的过年,从大年初一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一般来说,正月初一向父母拜年,初二向岳家拜年,然后按亲疏远近拜访别的亲友,大概到了初七初八,拜年结束。有民谚:“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干娘,拜年拜到初七八,洗了盘子抹了塔。”
             一直到过完元宵节,年才算过完。我们这里已不过小年,也不送灶、迎灶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灯节”。在传统的习俗中,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挂出各式花灯,供人观赏采买。十四日是“试灯”,各处纷纷搭起牌楼、灯树,或放烟花,或展彩灯,预庆元宵。到了十五日,则为“正灯”,各处有灯会以赛花灯,小孩子们也提着灯笼游戏玩耍。一直持续到十八日的“落灯”。
“火树银花台,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人们不仅赏灯为乐,同时还会进行猜谜游戏。谜语张贴在各样花灯上,称为“灯谜”或“春灯谜”。
有些地方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等活动。古代还有“走百病”“迎紫姑”“逛花桥”等活动,不过现在早已消逝了。
元宵节要吃汤圆,不过监利人吃团子,这是一种以粗米粉包肉豆腐干等制成的馅,做成大约女孩子拳头大小的食品,取一家人团团圆圆之意。
我的家乡现在很少有这些活动了。现在大多是放烟花看烟花而已了。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6 21:43     标题: 第一个小话题

大家一起来说说家乡的禁忌。比如大年三十的禁忌,初一的禁忌······什么时候的都可以哦!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6 21:51

相信还有很多地方都有的。大年初一不能睡懒觉。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想:正月初一不能睡懒觉就是想让人们勤勤快快的,在一年里能够收获很多的东西。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3-6 21:58

我们家(山东平度)年三十,大半夜要起来吃饺子,所有的门都要打开,迎接祖神回家,这时候是不能说话的,要说也必须用最小的声音。初一到初三不能扫地,不能倒水,是怕把财运扫出去倒出去,所以这三天内,家里的地上垃圾再多都不能扫出去。初三的早上,在天亮前还要起来吃一次饺子,这是要把祖神送回祖坟的意思,照旧是不能大声说话的。
记得我小时候的禁忌和礼节还有好些的,不过现在移风易俗得好多都不遵守了。譬如,我除了给祖父母一辈的人跪下磕头拜年外,其他辈分的人一律不跪了。我爸爸却还是要给他的父辈们跪拜的。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6 22:27     标题: 回复 55# 的帖子

我们那里不是不能扫地,只要不把扫的垃圾倒出去就好了。
大年初一好像还不能剪头发的,不过不知道是为什么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6 23:23

湖北利川大年初一之禁忌:
1 不能拿针
2 不能用剪刀
3 不能磨火钳
4 不能扫地
5 不能说脏话、不吉利的话、不和睦的话、不清白的话
6 不能打针吃药
7 不能生气、哭闹、情绪坏
8 不能睡懒觉、睡午觉
9 不能乱串门(本家拜会可以)
10 不能做与吉利、健康、聪明、快乐、和睦、顺意相悖的一切言行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6 23:25

引用:
原帖由 王一然 于 2010-3-5 21:26 发表
到哪里去找会员注册的信息啊
需要与几位负责干部一起去“当面”指认的----统计的,网上都穿了马甲呀,哪里找得到哟!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7 07:18

期待浪漫而新奇的大讨论、大精彩

开学的第一周末,童鞋们忙于清理年味的诱惑,忙于找教室上课,忙于请客团聚,忙于补一些可交不可交的任务,忙于调整视野,看看年前的那么些个言行举止是不是还值得去珍惜……

但我们的非遗大调查平台讨论却多少有些耐不住寂寞了:
童鞋们,组织起来吧,跳起来吧,面对家乡的大年,我们是有热情与记忆可以去讨论的!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7 07:19 编辑 ]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3-7 08:38     标题: 正月不理发的由来

引用:
原帖由 微蓝 于 2010-3-6 22:27 发表
我们那里不是不能扫地,只要不把扫的垃圾倒出去就好了。
大年初一好像还不能剪头发的,不过不知道是为什么
不能剪头发,全国很多地区都有这个禁忌的,而且不光是初一不能剪,整个正月都不能。要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才能剪。一般的说法是正月剪头,死舅舅。
不过,有人考证出了这个禁忌的由来,转过来给大家看看哈。
----------------------------------------------(华丽的转载线)

正月不理发的由来

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正月不理发"的习俗,理由很简单,"正月理发死舅舅"。头发和娘舅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恐怕了解的人不多。

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

经历了无数次朝代更迭的汉人对于谁当皇上这样的事情并没有表现得太过强烈,倒是这场头发的变革着实惹恼了其中一部分人。当时的清王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强硬的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历来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对: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过群众的力量让满人有所收敛。然而,顺治皇帝随便找了点茬儿,一声令下,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汉人头上的标志连同热血乘鹤西去。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顺治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了著名的《鞑靼战纪》。其中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赶过了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意大利人不懂得我们的国情,他看到的只是局部的一场小小的胜利,他不晓得,天下已经是清人的天下。"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鞑靼人"动真格的了。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舅"。

一场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剃头闹剧至今未结。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7 15:07

笛威君之“正月不理发考”应是大历史中的一段公案了,翻卷清史,有以为证,算一定论了。
基于家乡的新年禁忌,在此补上一说,以示讨论:
春天里的农作物生命祈福巫术----“正月不理发”的土家族观念
我家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利川市土家族也有这一习俗,而且在乡村是绝对的禁忌,因此,可视为湖北土家族新年禁忌之一重要内容。
很小的时候,每到腊月,家乡称其为“年关时节”,母亲都要带上我们仨弟兄去集镇上理发,一般不会超过小年。太迟的话,不但邻里会指责没有安排,而且也会触犯一些禁忌。
等上了大学,这个习俗依旧未改。母亲总说,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不要总以为是迷信,很管用的,一定要做到。
我有一次理发回家的路上,认真的问过母亲:
妈妈,您说这是为什么呀?
老辈子说,农村人不能在正月里理发,怕对庄稼有损害。
是吗?这个回答对于刚上大学的我而言,仍然是一种迷信的解释。
不过,今天回过头来想,其实就是真实的历史答案:以巫术的方式来祈求吉祥与丰收,完成一种生命互渗的关注与良好影响,这也正是人类学调查所证实的普遍史实与功能强大的人类文化现象了。
如此说来,“正月里不理发”算得上寓意深刻、历史久远、信仰执著的新年大俗了:

春天的生命仪式!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3-7 15:10 编辑 ]
作者: 付琪    时间: 2010-3-7 16:52

    我们那里的也差不多了,其实各地的都大同小异!
我想问问大家对现在过年的一些看法,大家都认为是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普遍觉得没小时候好玩,到底是我们的心态变了还是这个社会在变化呢?

作者: 撒娇girl    时间: 2010-3-7 17:24     标题: 向日葵

支持太阳鸟老师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3-7 20:20

引用:
原帖由 付琪 于 2010-3-7 16:52 发表
    我们那里的也差不多了,其实各地的都大同小异!
我想问问大家对现在过年的一些看法,大家都认为是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普遍觉得没小时候好玩,到底是我们的心态变了还是这个社会在变化呢 ...
我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相反,精神层面却不得提高,反而下降不少。因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多变得浮夸,对那些历史悠久的民俗嗤之以鼻,把坚持传统看做时不与时俱进、老土。年味的越来越淡,还是由于人们的物质品味得到极大地提高。所以,要想年过得越来越有意识,我们在不断加强精神修养的同时,好的民俗也应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3-7 20:31     标题: 付其 你还是谈的实际的吧

民间的东西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不要一句话就解决了。民俗特质或许就存在于差得不多的那一点点

马同学的话似乎是某些精神文明的口号啊。 大多数人是珍惜传统的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7 22:30     标题: 回复 60# 61#的帖子

谢谢笛威老师和太阳鸟老师的解答,让我对正月不能剪头发这个习俗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童鞋们,如果你们有什么疑惑,也可以贴在论坛上哦,辛勤的老师们一定会给你一个好的解答的。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7 23:14     标题: 第一周小结

在这一周的成果展示里,主要是长阳调查组的谭柳王魁发表了长阳记忆,回顾长阳之行的点点滴滴,还有马山调查组的李玲玲和周倩,也写下了马山的调查概况。
    在论坛讨论区里,就家乡小地名和家乡的一些禁忌展开了讨论。也有老师热心的讲解哦。
    但是在这一个星期里,可能是因为刚上学,事情比较的杂,上论坛的人不多,论坛的活跃度很不够。希望积极的组织会员进论坛讨论,就家乡的风俗和给出的小话题发一些有价值的帖。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8 06:26

微蓝的小结很好!

关键在于我们一起用心去组织讨论:
一定要问自己,问年俗,问家乡,问当下习以为常的种种现象……

每个会员都有感受的,也都有一定的调查,也都有很多想说而无法去说的困扰,这个平台,就是一个开放的让大家去表达的平台,是一个让大家的心灵找到回家感觉的平台!
作者: 浣溪    时间: 2010-3-8 17:12     标题: “镜听”

好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没能保存下来,好可惜。我知道一个叫“镜听”的习俗。
       古代丈夫远行未归,居家的妻子便在除夕或元旦(古代的元代即现代的大年初一)之夜,采用“镜听”的方式来预测在外的亲人是否平安及何时归来。
    “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杓于水,虔礼拜祝。拔杓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
《琅环记》记载:“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独向灶神,勿令人见,双手捧咒,诵咒七遍,出听人言,以定吉凶。又闭目信足走七步,开眼照镜,随其所照,以合人言。无不验也。”
     唐代诗人王建曾写《镜听词》一诗,戏中的描写了一个女子在除夕夜“镜听”的全过程。
    “镜听”卜祸福,自然是没有道理的,却反映了古代妇女渴望团圆,渴望幸福的强烈要求,读来令人动容。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3-8 20:27     标题: 未来三天的讨论话题

过年回家,相信大家都大补特补吧!
现在大家来说一说,过年时自己家乡有哪些饮食,以及饮食习俗吧!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8 21:59

湖北利川土家族正月初一的“大汤圆”:
大年初一我们家乡都吃由糯米掺和粘米(7:3或6:4)磨粉而成后做的包馅大汤圆。
可别小瞧这种大汤圆啦,其做法与外形、配料与馅容等都很特别的呢:
做法:
汤圆粉若干,用沸水调面,差不多有个粘度就可以了,这得凭经验与技能了。
大约六成湿吧,就使劲地和面,一直到有了非常大的韧性为止。
然后,团成一个直径3-5厘米的圆柱体长条形,用手不断地抚润,约寞一刻钟的工夫,就按大小用手截下一个圆柱节,算是有了底料了。
不断地切分,一块面团就很快变成了面团,散散地放在准备再做新面团的器具里……

(待续)
作者: 付琪    时间: 2010-3-10 12:59     标题: 童鞋们注意

趁午睡时间来这里看看有什么动静,大家加油啊!
[利用超级版主的权利,警告此类口水帖,不需要灌水,我可以随时编辑哦]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3-10 16:19 编辑 ]
作者: 胡立群    时间: 2010-3-10 17:53

湖北英山
以前初一一般都不会出去拜年,但现在似乎没有这样的顾忌了
过年时年饭端上桌子,拜祭祖先结束前,不能偷吃碗里的菜,呵呵
祭祀祖先烧纸钱的灰不能扫出门
正月初七为给死人拜年的日子,有拜年的客人不能放鞭炮迎接
作者: 胡立群    时间: 2010-3-10 18:01

饮食方面没有特别不一样的地方
大年三十晚上好像是要吃饺子
然后过年时菜都特别丰盛,通常是桌子上都满了
过年前要杀猪,农村一般都养了猪,猪肉比较多
过年前还要打糍粑
过年前还要打豆腐,农村自己种的有黄豆,自己自足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腊月27要洗头洗澡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10 20:22     标题: 关于拜年

在我的家乡,大年初一是一定要拜年的,一般是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拜年,如果家里的这几位老人去世了,就要给他们的兄弟姐妹们拜年。。
    我想:青年人大都在外读书或是工作,中年人一年到头都在为家而奔波,老年人终归是孤独的吧!春节时一个比较空闲的时间,也是一个团聚的时间,所以春节期间是一定要去看看那些老人的。是礼节,是孝道,也是子孙们的心意。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10 20:30     标题: 关于团年饭

团年饭是过年的重头戏,相信这在哪里都是一样。
其中,鱼是一定要的,象征年年有余,有丰收的含义吧。
在我们那里,还有洋芋糕,这个真的很好吃哦,每家每户都有土豆,到过年的时候,大都会打洋芋糕的。另外有肉糕,肉糕表面是鸡蛋做的,红色,黄色等几种颜色搭在一起,看起来很漂亮,也很可口,应该是热闹,高兴,喜庆的意思吧。
······
现在过年,除了这些寓意很好的地方特色美食之外,一般家庭都是喜欢吃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家过年就是每个人自己点菜,, 我过年点的是大白菜哦,,呵呵
作者: 付琪    时间: 2010-3-10 23:22

嗯,一般过年都一样,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作者: 付琪    时间: 2010-3-10 23:23

主要是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特色的地方,这也影响着全国各地的地方风情!
作者: 风舞者    时间: 2010-3-11 14:45

湖北十堰过年食俗
  在我记忆中,小学时家里过年会提前几天和面擀成很薄的面饼,然后用刀切成条状,菱形等形状再用 油炸至金黄色,等冷却之后,又香又脆,很好吃。另外家里还会用和好的面作出鱼的形状,然后蒸出来给我们吃,以此来哄小孩子并预示年年有余!


[ 本帖最后由 风舞者 于 2010-3-11 14:48 编辑 ]
作者: 风舞者    时间: 2010-3-11 14:59

湖北十堰过年习俗(1)
   大年三十下午吃团圆饭,一般在晚上不许到处走动,男孩子要跟着爸爸去上坟,不论多远都得去,到了午夜0点时放点鞭炮象征跨入新年了。大年初一早上起来“出行”(迎接新年,祈求在新一年里有好运的仪式),各家拿出桌子按一定方位摆好,再拿出香烛、酒、酒杯和准备好的食品,之后一边烧火纸一边放鞭炮并向上天和祖宗祷告祈求好运等。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3-11 15:01

小学时家里过年会提前几天和面擀成很薄的面饼,然后用刀切成条状,菱形等形状再用 油炸至金黄色,等冷却之后,又香又脆,很好吃。

====================
我们家那边是二月二做这个,方言里叫“棋子块儿”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3-11 21:36     标题: 回复 81# 的帖子

糍粑有个做法是 先讲糍粑切成方块,  然后放在鸡蛋汁里面搅拌,  再入锅油炸即可  炸出来的糍粑香脆可口, 特别外面一层炸黄的蛋衣 特香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3-11 21:42     标题: 回复 82# 的帖子

说得我都饿了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3-11 22:01     标题: 回复 83# 的帖子

先吃点东西, 话题讨论  我还等老师拍砖呢  ,我先把应对之辞写好了 存草稿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11 22:06     标题: 回复 82# 的帖子

我还没吃过加鸡蛋汁的糍粑呢,,很想尝尝,呵呵 都开始流口水了,什么时候能一饱口福呢?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10-3-11 22:09     标题: 回复 84# 的帖子

好好检查一下错别字啥的,我最近只盯着你的错别字来,非给你掰过来不可,哈哈。

我在备明天的课哇,愁死我了。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11 22:16     标题: 回复 80# 的帖子

我们那里有些区别呢。
在我们家乡,大年三十的那一天,都可以吃团年饭,不在乎是上午还是下午,(我们家是上午的,)吃团年饭的时候要放鞭炮,应该是庆祝一家团聚,为新的一年祈福吧。菜都摆好以后,要先祭祀祖先和家里过世的老人,摆好三碗饭,然后敬酒,在桌子下面烧纸,再才开始吃。
在跨年的零点整,也是要放鞭炮的,现在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好了,有很多人放礼花,而且,如果那一年你家里办了大事,或是有什么很大的喜事的话,就一定要放很多的鞭炮,礼花,好好的热闹一下。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11 22:33     标题: 回复 86# 的帖子

长鸿哥,,你可要小心啦!!!!笛威老师盯上你了哦!!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11 22:46     标题: 关于过年上坟

在我们家乡,春节期间上坟没有很具体的时间规定,最好是年三十的那一天,但是年三十的时候大都在家团年,所以离得远的一般都二十五以后,三十以前去上坟,也有正月拜年的时候上坟的。
不过我想,在先前,这些应该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吧,只不过时间久了,民风民俗也会有所改变,但是春节期间上坟是一定要的,吊念亡人,寄托我们的情感,愿离去的亲人们在天堂过的好。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11 23:24     标题: 回复 86# 的帖子

笛威老师也别发愁了,早点休息呀,我先睡觉了,明天继续。。。。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3-12 00:12

讲通将,虎虎!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12 10:47

湖北利川年俗中一种很特别的吃法:油蒸酶豆腐

过年很好,就是好玩好吃好睡。
当然啦,第一好,应是好吃。
1
你想想呀,妈妈从小年开始就筹款筹物了,策划好的最首要的当属吃的了。豆腐皮、豆油皮、全猪宝(我取的名,就是年猪的一切好东东,我们那儿首推猪蹄旁)、年鱼、年鸡宝、年囟宝、年粑、年点心……数起来约有十几种吧,主要以荤菜占先,常用一超大不锈钢锅先炖熟了存着,一吃就是两年呀……
2
可这也是问题:大年那吃得呀,天眩地转的,腻得口都张不开了呢……
一个好办法,也可说是一道好菜出来了:
油蒸酶豆腐!
三道程序,各位看官听好了:
第一,待锅中正煮之饭过七成;
第二,一碗盛酶豆腐三四或若干片,放些许猪油;
第三,将此碗放七成熟之饭中与其十成烹熟为止。

呀或哟……咂咂咂……谁想吃了,让妈妈代做吧:十分钟定,从此,又可去品尝年中之美味啦!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0-3-12 12:30     标题: 酪糟肉

酪糟儿乃米酒之别称,恩施人最喜爱的饮食之一,过年或大屋小事主人家都要置办,且经常和汤粑儿一起煮着吃,酪糟一般作为早点或非用餐时间的点心。在恩施,过满月酒是必须吃酪糟的,且大多数是媳妇娘家送来的(洗三朝时必送),恩施酪糟与各地米酒最不同的就是糟多汁少,这大概也是叫酪糟的缘由吧。
再说酪糟肉,这是团年饭上的一道菜,今年过年首次尝到,很容易做:先把切好的大片新鲜猪肉放入锅中,烹至七分熟,在将热好的酪糟入锅与肉同煮一会,煮熟就可以了,不需任何作料,吃起来肉中带点酸甜的味道~啧啧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12 20:06     标题: 回复 93# 的帖子

我们家也特别喜欢吃米酒,特别是我外公,所以每年都会做那个,也经常和汤粑儿一起煮着吃,但是从没听说把米酒和肉放在一起做菜的呢,,对你们恩施是越来越好奇了!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0-3-12 20:16     标题: 回复 92# 的帖子

老师讲的全猪宝,在我们那里过年也是都要做的,不过我觉得首推的是猪头肉,几乎人人都爱。讲起猪头肉,我就想起了些习俗。。
一般家庭都是二十八、或二十九的烧猪头,煮猪头肉,煮好了之后要先放在堂屋门口祭天,祭灶王爷,然后才可以开始吃,我最喜欢的就是祭祀过之后,妈妈拆猪头(就是把骨头都拿出来),然后一边看着她拆,一边吃里面的“核桃肉”(俗名儿,我们那里都这样叫),这时候的肉比下锅炒了的都还好吃,很美味很美味哦。
说到猪头肉,就不能不说说猪尾巴了,猪尾巴都是给小孩子吃的,据说可以治小孩子流鼻涕的,呵呵,应该就是一种说法吧。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0-3-12 21:26     标题: 回复 92# 的帖子

近日忙于比赛事宜,早就该来论坛上品美食了!
他日再来献上我家乡的美食!
作者: 马倩    时间: 2010-3-14 21:19     标题: 第二周小结

在这个周,大家都来说了家乡的过年饮食,看大家帖子里的描述,我滴那个口水呀!——都快湿了张纸巾了,惭愧惭愧!!
大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年夜饭,在年夜饭中都有各自地方的美食,看来咱们祖先可真是大饱口福啊!过年吃的零食中尤以面食居多,看来我们南方人虽然不以面食为主,但对面食还是情有独钟的。大家继续加油,挖掘挖掘再挖掘,把家乡过年民俗都倒腾出来吧!
作者: 秋仁    时间: 2010-3-15 21:33     标题: 我的家乡——钟祥的节日风俗

春节: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风俗一样,春节是钟祥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过春节,在钟祥一般称过年、过大年,而把过元宵节称为过小年。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便逐渐进入准备过年物品的高峰,钟祥人称办年货。那个时候,人们碰面时,一般都会相互问候一句“年货办达怎么样达?”年货包含的种类很多。吃的方面当然是最重要的。首先是菜肴,像钟祥大部分地区人们春节必备的几道菜,如蟠龙菜、鱼、蒸肉、香肠、鸡、圆子等,一般都是少不了的;然后就是瓜果点心,什么脐橙、苹果、芦柑、瓜子、饼干、糖果之类自然就不用说了,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几样钟祥传统的特色点心:交切、酥糖、花生糖、银片糕、金麻果、糖片子等。

穿的方面,当然是买些新衣服了,也叫换新,特别是要让孩子们在大年初一的时候能从上到下换套新的,所以春节也是深受孩子们欢迎的节日。用的方面呢,像什么对子(对联)、门画、红蜡烛、烟花鞭炮、香、火纸等都得提前准备。

要说过年的传统气氛,城区也许已经逐渐变得让人感觉失去了一些什么。要想真正体验钟祥人的春节风俗,最好还是去农村看看。相对于城里,钟祥农村的过年气氛似乎来得更早一些。刚进入腊月,村民们便能隔三差五地听到猪那撕心裂肺的哭声,杀手是人们用烟和少许的工钱请来的,他们通常是职业的屠夫,村民们叫他们“杀猪佬”。杀猪佬的队伍一般由三到四人组成,自带工具和一个大桶,在各村子挨家挨户帮人杀猪。杀了猪的人家,须请亲朋好友尤其是长辈们来家里“喝汤”。

香肠,是钟祥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必备的春节食品,做香肠通称“灌香肠”,一般是在进了九(即九天)后开始做。主要原料:瘦肉、少量肥肉、小肠,加上适量调味品,主要包括:姜和盐。将肉剁成馅,加入调料拌匀后,用一个漏斗将肉灌入小肠,每灌10几厘米,用细绳将小肠系上,算为一节。如此一节节灌下去,直到小肠用完。全部灌完后,还须用针将香肠扎些小眼,以防止蒸的时候肉馅受势膨胀而将小肠胀裂。制作完毕后,将灌好的香肠挂到外面晒干,即成为美味可口的香肠。食用时,取其中一二节,蒸熟后切成片,可直接凉拌,也可炒其他青菜,是节日的饭桌上一道非常令人钟爱的传统特色菜肴。

春节一天天地临近,到了腊月二十五、二十六,是炒花生、炒蚕豆、炒米子的时候。事前需要准备干燥的河沙,炒的时候,根据锅和要炒的量的大小放适量的干沙于锅里,与花生等一起炒。炒的顺序是先炒蚕豆,再炒米子,最后用余火炒花生。这种土方法炒出来的炒货,香脆可口,味道绝非烤箱等方式做出来的可比。需要注意的是,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忌炒花生、蚕豆等,民间有“七不炒、八不闹、九的炒了惹强盗”的说法。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是做包子、做蟠龙菜的时间。做包子,钟祥人称发粑粑,所谓的包子其实也不同于人们常说的包子,是没有馅的,其实就是圆形的馒头,但为了表示喜庆,会在每个包子顶上盖一个带有“喜”字的红章。而章子多由白萝卜刻制而成。

蟠龙菜,其实钟祥人在口语中很少这么叫,多称其为“剁菜”。做剁菜本身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活,所以一般会请有经验的师傅到家里做,或者是准备好原料,赶上哪家做的时候,一并请人帮忙做了。

按照古老的传统,腊月二十九晚上是做“糖片子”的时候。糖片子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称“粘糖片子”(注:粘发音为三声),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提前几天要生麦伢子、碾麦伢子、熬麻糖等,仅此几项工作就得花上一天时间。粘的时候,把糖化在锅里,将米子炒热后与麻糖粘在一起,然后拌匀后盛起来,压实成块状,最后趁热的时候切成块状,即大功告成。由于糖片子的工艺复杂,如今做得家庭已经渐渐少了,如果想吃,可以在一些作坊里面买到。

腊月三十,大人们会去先辈的坟上烧纸磕头,称上坟,需要带一把铁锹,给坟上添添土,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用当地百姓的话说,就是“一年上头,接祖宗们过年”。

年三十的下午,家族的人会在一起团年饭,外出打工学习的子女都会尽力赶回来与家人团聚,钟祥人称“团年”。准备团年饭的时候,是一片祥和温馨的气氛。女人们都在厨房忙着准备丰盛的团年饭,男人们则负责贴对联和门画,小孩们则早已迫不及待地将鞭炮拴在了竹竿上。红蜡烛和香点燃了,当家的烧着纸钱,口里念着“老爷们、祖宗们回来团年啊”!孩子们终于等到了放鞭炮的时候,“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春”,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开始了团年饭。

正月初一凌晨零点时,钟祥人有大放鞭炮的风俗,称开年,零点后即可以做饭吃,称开年饭。

正月初一开始拜年。钟祥有“初一拜父母,初二走丈母”之说,初三初四以后则根据亲戚的远近依次拜年。春节时人们相互问候通常说“新年好!”碰到老年人,一般会说“恭贺俩嘎又添达一岁啊”、“恭贺俩嘎今年过个热乎年啊!”钟祥民间流行的有关拜年的顺口溜“拜年拜年,磕膝上前。粑粑饼子都不要,只要人民票!”(注:人民票即压岁钱)

元宵节:钟祥人称元宵节为过小年,这一天,一般要吃汤元,下午很早吃团年饭。在农村,元宵节的活动较少;而在钟祥郢中城区,元宵节这天晚上,热闹之程度堪称全年之最。虽然钟祥市政府已明文禁止在城区燃放烟花爆竹,但仍会有组织地举办烟花燃放观赏活动,并有观花灯、玩船儿、舞龙等节目,加上卖小吃的、卖花灯的、卖小礼品的……人们无不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

端午节:钟祥人称过端午节叫过端阳。一般会吃棕子、煮鸡蛋、酒糟之类的食品。

中秋节:钟祥人称过中秋节为过中秋,人们通常会吃月饼,全家并会聚集在一起加餐。随着钟祥在外工作学习的游子的增加,中秋节,也俞来俞成为千万钟祥家庭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节日。

三月三与九月九:三月三即传统的清明节,九月九为重阳节。这两个日子在钟祥是赶庙会的日子,人们会起个大早,到郢中的文峰塔、元佑宫或去皇城(即显陵)进香。近来,随着显陵知名度的上升,三月三与九月九赶往显陵的香客越来越多.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0-3-16 07:43

请第三周坛主开坛讲学啦:

风舞者、清清姑娘二位,有请,有请,莫客气哟!


作者: 风舞者    时间: 2010-3-16 16:09

十堰人有一独特有趣的生活习俗,它们至今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在农村仍较为普遍。
例如:  
爷孙无大小隔辈人亲。入席宴饮时,子侄辈不能陪老人坐上首,孙子辈恰倒能同老人坐于上首。  
弟媳妇不喊哥——喊“哥”是被人取笑的事。当弟媳要同哥说话时,可不带称呼直接了当,若称呼时,由按自家孩子称其“他大伯”或

“他二爹”;若同别人言及,可说是“瓢把子”。  
新媳妇三天无大小——长辈、晚辈可在新媳妇刚结婚的几天内对新媳妇闹房开玩笑。  
舅家为大——在亲戚中,舅家比姑家、姨家地位领先。  
没一村不没一家——原指拜年玩灯时应家家走遍,不去一个村,全村人可都不见怪,但去一村就应家家走到。现也多指个人在礼节上要都照顾到。  
待上亲(娘家人)客时,端菜时吃一碟端一碟。(现对尊贵的客人也采取这种礼仪)。  
阴历六月、腊月不搬家(期间搬家不吉利)。  
搬家前要先选好日期(以四、六、八、十、十二等双日期为佳),搬家要在黎明前开始,有搬家时先搬柴火,(有的还有意烧一盆熊熊的炭火带上),后搬家具——有吉祥、旺盛之意。  
有意给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取“猪、牛、狗”之类的小名——有牲口好养之意;还有的把独生子寄拜给子女多的人,并称其为“干爹干娘”,也有好养之意。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