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一项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调查显示,认为效果“一般”的占63%,认为“差”或“较差”的占12%,只有25%的学生认为“好”或“很好”。调查证明,大学语文鸡肋化日益严重。
事实上,大学语文鸡肋化表现远不止教学效果一项,至今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从必修课降至选修课,严重者甚至停课,这就不是被鸡肋化,而是被抛弃了。
今日的大学校园,母语空间已被严重挤压。学生大声朗读的是英语;奋笔疾书、挑灯夜战的对象是英语;千辛万苦只为一纸证书的也是英语。一句话,英语无处不在。大学语文备受歧视,上不了考试台面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没有考试压力,仅凭个人兴趣,又怎能提高大学生的母语素养?大学语文鸡肋化,与大学的重视程度不无关系。
英语在大学中的高调,正反衬出语文的低调和没落。这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它涉及到一系列制度及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正是我们盲目地拔高英语,拿英语做衡量人才的标准,人才招聘、职称评定等又以英语为宗,全然无关汉语之事,让处身于竞争激烈社会中的大学生钟情于语文无疑是可笑的。没有一种激励制度和非制度因素——政策、舆论导向、思想观念——环境,大学语文鸡肋化甚至被抛弃也就无药可救。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连自己都不热爱汉语,却又努力向外输出汉语文化——建孔子学院,试问我们拿什么去教授他人。我们可以把正规高等教育中的大学语文鸡肋化,甚至抛弃,那么外国人又怎么去学习中国文化呢? (据红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