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论坛:跨年讨论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09-12-30 10:16 发表
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也好,是洪水猛兽也罢,毕竟已成主流。关键是如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找到二者的归宿。尘归尘,土归土,相辅相成,并行不悖。二者有一定的结合可能,如在市场经济的魔棒下,诸多传统文化可以“化 ...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09-12-30 07:30 发表
我倒觉得这一对概念自身并不构成冲突的,因为这不是像黑与白、男与女那么泾渭分明的冲突,当然,男女这个例子当下不合适了,也有走到超女终点的纯爷们滴。
好了,说回来,所以说,这二者本身完全是可以找到和谐共存 ...
原帖由 白露为霜 于 2009-12-29 23:03 发表
首先是态度的问题,就是将传统看成是“资源”还是“遗产”?
资源的话,那么得开发利用;
遗产的话,得继承保护。
不同的出发点,眼光是不一样的。
原帖由 maxense 于 2009-12-30 00:21 发表
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是什么?许多可能只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理想情景吧。一般来说,生产技艺之类的东西很多都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但不能大批量生产。任何跟不上时代,不能发展、不能 ...
原帖由 刘清春 于 2009-12-30 22:42 发表
学生浅见,所为非遗-文化,首先要尊重其主体——民众
对文化主义者,不敢苟同。
民众真实生存是残酷的,生存第一,
有时候需要脱下文化的外衣,看肉身的美丽。
不允许当地人利用可怜的文化资源,其实也是强者的逻 ...
原帖由 后溪男孩 于 2009-12-31 11:55 发表
最近在看《文化论》(马林诺夫斯基),其中有一句话:“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P14,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如果从文化功能论的角度上讲的话 ...
原帖由 folkman 于 2009-12-31 14:07 发表
这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问题,非遗的“本真性”和“人为性”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解决。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非遗的一个致命弱点和敏感区域。非遗在将来的何去何从关键是这两个向度,当然,走“人为性”这一向度的可能性 ...
原帖由 刘清春 于 2009-12-31 23:21 发表
以当地人内部视角看,这本就是争取改善自身生存状况的资源。文化创造和传承之时,未必想得到要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原创性等。
我们谈文化的本真性、纯粹性,可能是出于人类、民族文化的美好愿望。
但如果我们是当地 ...
原帖由 陶立璠 于 2010-1-1 09:58 发表
1、几年前曾写过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评价和保护》的文章,文章在我的空间中可以找到,其中谈到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以互相置换,不知当否。
2、最近去做非遗保护的督察、督导工作,深感我们的 ...
原帖由 陈金文 于 2010-1-3 14:54 发表
看知遥、笛威辛亢兄的开场白,好像这个话题与鄙人有些关系,譬如所云一些观点正是偶在《河南社会科学》上那篇文章之所言,故不免敷衍出一些文字。
说句不怕犯众怒的话,我对非遗保护这个话题从来就不感兴趣 ...
原帖由 陈金文 于 2010-1-3 14:54 发表
看知遥、笛威辛亢兄的开场白,好像这个话题与鄙人有些关系,譬如所云一些观点正是偶在《河南社会科学》上那篇文章之所言,故不免敷衍出一些文字。
说句不怕犯众怒的话,我对非遗保护这个话题从来就不感兴趣 ...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30 23:51 发表
《民间文化论坛》曾经发过西村真志叶的几篇关于“民俗学主义”的论文,可以参考。
后来王霄冰又写了一篇《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进一步介绍了民俗主义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
再后来,杨利慧主持了一系列有关民 ...
原帖由 燕子的心 于 2010-4-19 17:20 发表
经常在潜水,现在发表下愚见,毕竟初入民俗学的大门,基础还是很薄弱的。
我觉得非遗保护并不是让非遗保持原样,非遗保护能参与产业开发。而且,我现在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结合的例子。 ...
原帖由 缥缈孤鸿 于 2010-5-14 20:01 发表
原生态是变化的,而不是死的。民俗自身是有其变异性的,民俗自身的变异发展是自然的,也是符合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而产业开发则是人为的一种干预,利与弊在于开发的度,而这个度是最难把握的。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