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赵麟斌]从闽台民俗文化看“五缘”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09-12-28 17:31     标题: [赵麟斌]从闽台民俗文化看“五缘”研究

                                      从闽台民俗文化看“五缘”研究
                                    赵麟斌 刊发时间:2009-12-28 07:59:27 光明日报

                                                    一、不断深化的闽台五缘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根据海峡两岸同胞自古就有的特殊关系,总结出两岸同胞之间的种种渊源。1989年,闽籍学者林其锬教授率先提出“五缘文化说”。“五缘”者,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也。林教授以此概言近现代中华民族主要的社会人际关系。随后,上海  、福建等地先后成立了“五缘文化”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与推动,“五缘文化说”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其研究也由个人走向群体。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五缘”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拓展,如对“语缘”、“戏缘”、“文缘”的阐述,形成了所谓的“七缘说”、“十缘说”等。
  2005年“海交会”上,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闽台新“五缘”说,即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2006年4月,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卢展工在厦门会晤时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再次表示,福建与台湾“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两岸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这是对“五缘文化”的新的诠释,是福建省立足闽台历史关系对自身区域定位和发展的理性思考。

  对比林其锬教授最早提出的“五缘”说与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五缘”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新“五缘”将两岸一脉相承的文化背景作为独立的“文缘”提出来,而这正是基于对两岸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

                                 二、闽台民俗文化研究成为“五缘”研究的重要基石

  从历史发展与岁月流变中俯瞰闽台民俗民风,我们可以看到闽台民俗有着共同的母体“脐带”。由地缘和血缘构筑而成的闽台之间特殊的人文地带,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演替所产生的区域文化内涵的相似性,在闽台民俗文化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台湾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东北方与琉球群岛遥相呼应,其与大陆最为接近的地点是福建,最窄处仅130千米,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古代台湾主要通过福建接受大陆文化。大量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表明,早在远古时代,台湾的“左镇人”就是从福建通过海退时露出海面的陆桥进入台湾的。从新石器时代后期(约距今6000-4000年)至秦汉,闽台地区考古学文化显现出与同时期其他地区文化迥然有别的特征。研究表明,福建闽越族和台湾远古居民都是古越族的一支,有着基本相同的习俗。如食俗上“饭稻羹鱼”,如普遍采用干栏式住屋建筑,又如闽越族和台湾远古居民有着同样的断发、文身、黑齿、凿齿、拔牙、猎头、蛇崇拜等习俗,这是同一时期中原华夏族所未见的。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起兵灭闽越,并“将其民徙处江淮间”。其后,随着北方移民长期大批入闽,以及中央王朝对福建的管辖进一步加强,勤耕稼、好俭约、崇儒重学、聚族而居等传统汉族民俗逐渐在福建产生、发展,至宋代最终成型。同一时期,台湾古越遗民与部分新移民融合,逐渐形成了高山族。高山族具有与汉族截然不同的种种奇风异俗,但上文所述古越族习俗却一直传承下来。

  明末清代,大量福建人移居台湾,台湾福建籍人口遽增。人口数量占台湾总人口80%左右的福建人,其政治力量、经济文化水平大大超过当时台湾的高山族,因此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福建民俗在台湾便占据了主导和主体地位。由于闽台自然环境极为相似,闽籍移民几乎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原有的风俗习惯。闽南话成为台湾最通行的语言,闽南人保持着家乡的食、衣、住等生活方式,恪守着家乡的礼仪和婚丧习俗,遵循着家乡的岁时年节习俗,供奉着从家乡带来的神祗,演唱着家乡的音乐戏曲,闽台从此成为同一风俗区。

  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感受到闽台同根同源的文化氛围。以民间信仰为例,两地有着共同的崇拜对象。如对佛祖、观音、玉皇大帝、关帝、城隍、土地等神祗的崇拜,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释道儒不分的共性;而开闽王、妈祖、临水夫人、保生大帝、开漳圣王等地方神崇拜更是只能在两地找到。而南音等民歌小调,木偶头雕刻、花灯等民间工艺,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民间戏曲,都是独具闽台特色的民俗文化,深刻体现了闽台两地深厚的“文缘”。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闽台民俗不同于中原文明的海洋特征。比如对海神的崇拜,最有名的海神首推妈祖,闽台沿海各地海口、海岛都有天后宫(妈祖庙),香火不断。岛民在惊涛骇浪中求生存,养成冒险拼搏的民风,与内地淳朴、守成和不轻易冒险的民风形成强烈反差。改革开放初期,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台商更是蜂拥而至,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综上所述,特殊的地缘、血缘关系构筑了闽台同一风俗区,而相似、相近的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反过来又促进了两岸的文缘交流与商缘往来。

                                           三、五缘与民俗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文化发展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是文化这一神奇的纽带,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情牵故土的海内外华夏子孙渴望神州一统、中华振兴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推动闽台民俗文化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民间信仰在闽台各项交流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对外开放以来,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交往出现热络现象。自1983年开始,就有台湾民众偷偷绕道回闽谒祖拜庙。1997年,应台湾妈祖信众要求,福建莆田市湄洲岛妈祖庙妈祖金身巡游台湾,一千二百多万台湾信众及各界人士前往顶礼膜拜,场面空前壮观。近年来,随着全球妈祖热的兴起,台湾信众赴湄洲岛朝圣热经久不衰。湄洲岛妈祖庙与台湾八百多座妈祖分灵宫庙建立了联谊关系。闽南东山岛关帝庙是台湾四百七十多座关帝庙的祖庭,庙中关帝神像曾从东山岛出发直航抵达台湾巡游达半年之久,令三十多万台湾信徒争相膜拜,轰动全岛。

  闽台相似相近、相通相融的文化环境,令前来大陆投资的台商毫无后顾之忧,为福建承接台湾产业打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期以来,带着“寻根、谒祖”意识前来大陆投资的台商,为福建等祖地的经济建设注入了生命力和活力。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福建全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9718项(不含第三地转投资),合同台资166.11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08.38亿美元,累计吸引台资在全国排名第三,农业利用台资居首位。福州和厦门两市的四个台商投资区成了台湾产业转移的集聚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已扩大到福建全省。

  随着两岸大“三通”的实现,国家《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学界要进一步挖掘闽台民俗文化,开展五缘研究,通过研究和宣传将两岸人民的精神和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两岸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系闽江学院副院长)

        文章来源:光明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