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24节气的来源和命名 [打印本页]

作者: apple    时间: 2008-11-7 11:02     标题: 24节气的来源和命名

24节气的来源和命名
2008-11-04 14:18:19  来源:中国天气网

关于二十四节气,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从我们懂事以来,就知道这个古老的划分方法,冬至吃饺子,立春吃春卷,这些民俗同样让我们记忆深刻。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真正来历,以及它的相关科学道理,我们大家都始终是似懂非懂,那么,下面我们就带大家一起,来真正了解和认识一下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古法计年。

24节气的来源

我们现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阳和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首先,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24节气位置图 资料图片




24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这种节气的制订法称为「平气法」。
然而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所以从清代开始,才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现在的中气和节气统称为“节气”。


24 节气是我们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它起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且通过长短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根据季节的不同变化,24节气又可以分为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古观象台内天文图 资料图片



另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关于这24个节气的命名,其实也还是有一定讲究的。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4558711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211222。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20923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24节气每一个都对人们的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资料图片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5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5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21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5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7723823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8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23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22,大雪则在127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5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冬的由来和习俗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1-7 11:24

台湾:民俗與節氣

 民俗節慶是中國文化中非常獨特的一環,他累積先民的生活智慧,成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份。台灣歲時節慶,早期主要以閩粵漳泉等地習俗為主,此因早年移民來自閩粵的緣故。爾後因應本地自然、人文等條件,又結合廿四節氣和各地神祇信仰,演變成既保有傳統歲時習俗及融合台灣傳統信仰文化的特質。
 傳統節慶的制定,主要由古代聖賢、天文曆算學家等,觀測天象、四季變化、萬物遞嬗,並配合農漁牧等產業生計而來。百姓不但依此作息,連婚喪喜慶都要參考官方曆法,或地理師專用通書,或民間農民曆。這些歲時節慶成為繁忙工作之餘的精神調劑,因為宗族團聚、慶典祭祀是一種最佳的休閒活動。
 在談歲時節慶前,我們要先了解古早農民耕作曆─二十四節氣。這些節氣都註明自然現象及作物種植和收成情況,所描述現象原以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為主。台灣沿用這份來自中國北方的「黃曆」,並從這些節氣所包含內容,抽離掉不適合的部分,發展出屬於台灣的模式。現在,我們就來認識這些節氣:

[attach]331[/attach]


4-1 台灣二十四節氣



 立春-國曆二月四日,是春季的開始,草木開始萌芽,農民開始耕種。
 雨水-雨水在二月十九日。這個時節春雨綿綿,滋潤大地,作物滋長,是最適合種植的季節。龍王雨水神是這個節氣的神明。
 驚蟄-三月初六。時序進入仲春,花開滿地,萬物崢嶸,春雷乍響,把冬眠的昆蟲都驚醒了,傳說中長鳥嘴雷公就是這個時節的神祇。
 春分-三月二十一日,春已過半,農事正忙。
 清明-四月初五日,自古就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人們趁這個時節到野外踏青野宴。由於是鬼節,民間以緝惡逐鬼的七爺為清明神。
 穀雨-四月二十日,春天最後一個節氣,田中已經插滿秧苗,水稻開始抽穗開花,最需雨水滋潤。桑樹開始長出新葉,養蠶人家也開始忙碌。春茶開始採收上市。
 立夏-五月初六日,夏季的開始,萬物都繼續地增長增高。
 小滿-五月二十一日,這時稻麥皆已結穗盈滿,此時正逢梅雨季,在此前後近一個月時間,台灣都會是陰雨綿綿的氣候。
 芒種-六月初六日。這時進入典型夏季,天氣相當炎熱,冰品開始大受歡迎。過了芒種,農作物存活率比較小。台灣一期稻穗進入成熟期。
 夏至-六月二十一日。這天太陽直射赤道,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台灣一期稻已經黃熟,二期稻開始播種。
 小暑-七月初七日。台灣地區正式進入颱風季節,螢火蟲也開始活躍,一期稻收割了,二期稻開始插秧。
 大暑-七月二十三日。一年中最酷熱的節氣,民間認為大暑神是捧火爐來的火神。這時澎湖的天人菊盛開,游泳是最佳的避暑方式。
 立秋-八月初八日。這個時節應該是蕭瑟的秋天,但台灣天氣仍相當炎熱,因為空氣中對流旺盛,午後常會有西北雨產生。
 處暑-八月二十三日。處暑是指暑氣結束的意思,但台灣的太陽好比秋老虎,酷熱難當,秋颱更常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
 白露-九月初八左右。過了這個節氣,台灣氣候開始變得天高氣爽,文旦、螃蟹、蓮藕等紛紛上市,菊花盛開。中秋節賞月,吃文旦、月餅、蟹黃,其樂無窮。
 秋分-九月二十三日。此時秋已過半,二期稻穗成熟。農民相傳秋分有好天氣,二期稻作才能盈滿豐收,此時好吃的柿餅也上市了。
 寒露-十月初八日。二十四節氣中首次出現「寒」字的節氣,這時節明顯出現秋意,東北季風漸漸增強了。俗諺中出現的「九月九降風」就是這種風,候鳥開始在台灣過境落腳。
 霜降-十月二十三日。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天氣已經日漸寒冷,在台灣霜降機會雖然不多,但東北季風猛烈,亦不好受。此時柑橘進入了產期。
 立冬-十一月初七日。這是冬天第一個節氣。過去因物資缺乏,平常飲食粗糙,人們會選在此日進補,一則驅寒,一則儲備來年力氣。現在雖豐衣足食,但是仍然維持進補慣例,因此火鍋店和香肉店生意都相當興隆。
 小雪-十一月二十三日。此節氣與寶島氣候不符,處處冬陽普照。農地種些長年菜、蘿蔔等,好在過年前採收醃製。
 大雪-十二月初七日。台灣只有幾處山頭偶爾飄些小雪,滿山楓紅和菅芒花,為蕭索冬天憑添景緻。大片油菜花田,為寒冬帶來暖暖春意。
 冬至-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這天夜最長、白天最短。台灣有句俗諺說:「冬至大如年」,表示這個日子和過年一樣重要。因為「不吃金丸、銀丸,不長一歲」,所以冬至搓湯圓和吃湯圓,備受重視。
 小寒-一月初五日。此時通常都有寒流來襲,天地之間一片蕭索景象。
 大寒-一月二十日。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因已近過年,所以人們開始除舊佈新,呈現大地春回的景緻。

来源:http://cuy.ylc.edu.tw/~cuy14/eBook/ch4-1.htm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