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王宝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化城市的金字名片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09-12-26 23:13
标题:
[王宝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化城市的金字名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化城市的金字名片
――以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为例
[ 来源:人民网 | 更新日期:2009-12-18 11:04 ]
王宝林
文化遗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富,是现代化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金字名片。城市发展中要继承和发扬那些优秀的、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本文以苏州评弹、苏绣,丽江的纳西民歌、东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现代化城市的名片。
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也是现代化城市的名片。
第一,南京云锦深厚的历史、科技、文化内涵,凸现了城市名片独特的魅力;
第二,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是特定的有差异化的产品,惟一性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竞争力;
第三,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将在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城市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城市的发展依然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必须加强对城市中的文化遗产和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名片,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我们一定要做好城市金字名片――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的抢救、研究、承传、保护和开发工作。
张鸿雁先生认为: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伴随着城市之间激烈的竞争。千帆竞渡,城市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则:将自身打造成为特定的有差异化的产品来进行营销。城市名片就是构建城市的差异化特征,促进城市品牌树立和推广的形象。
文化遗产不仅是精神资源,也是物质“资产”,文化遗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富和动力;独特的文化遗产无疑是现代化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金字名片。
现在,无论人们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不论是历史悠久的埃及,还是现代化的城市纽约,当人们走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享受IT信息产业、网络技术,体验强烈现代化气息的同时,参观文化遗产总是他们最不可缺少的项目。就像到了纽约,必看“自由女神像”;到埃及,必看“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字塔”;到巴黎,必看“爱丽舍宫”;到中国,必看“故宫”、“长城”;到南京,必看“明孝陵”一样……,在这里,人们能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散发着独特魅力、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市形象。
为什么今天许多人喜欢去参观“故宫”、“长城”、“明孝陵”,热衷于去看那些古城墙、古陵墓和那些老古董?主要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它们美,而是因为遗产始终是和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古老的建筑、残破的青花瓷瓶,反映着已经过去的古朴平淡的生活、探索争斗的历史……。
人们珍视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是因为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是互动、互补的,而决不是互相矛盾的两个载体;文化遗产标志着我们文明的足迹,文化遗产和民族古老文明的延续紧密相连。没有了文化遗产,人类文明就缺少了依托;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存、承传和发展历史的文化;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是相得益彰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现代化城市的名片
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外,还要继承和发扬那些优秀的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如民间艺术、民俗风物、手工技艺、传统戏剧、音乐等。因为这些非文化遗产无疑也是现代化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金字名片。
在苏州,震撼我们的不仅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如佳境叠出的湖石假山,超脱世俗的楼、台、亭、阁,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园林,还有那些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非文化遗产。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昆曲和古琴与苏州渊源相通,苏州是昆曲艺术的发祥地,虞山琴派则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琴派。
今年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501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苏州市就有苏州评弹、桃花坞木刻年画、吴歌、苏绣、缂丝制作技艺、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苏州?f直水乡妇女服饰等15个项目入选。
在苏州,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享有盛名的。当我们坐在沧浪亭内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着苏州评弹和苏绣的时候,实践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苏州园林一样,体现了江南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揭示了历史,展示了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城市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给苏州园林增添了令人流连忘返的精神内容,为苏州城市的发展加大了推动力。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丽江古城更受众人注目,中外游客到丽江参观,不仅要评味保存着历史风貌的丽江古城保护区,而且要听“纳西歌舞之家”的老奶奶演唱的纳西民歌,要欣赏东巴文化。
丽江的纳西先民,在上下几千年的漫长历史岁月中,创造了古老神奇的东巴文化。东巴文中蕴藏着丰厚的艺术瑰宝,如象形字、经书、木偶、面偶、木牌画、神路图、舞蹈艺术……,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将“东巴古籍文献”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后,吸引了纷至沓来的中外游客,更加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都是城市的金字名片,都在为城市的发展发光、发热。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也是现代化城市的名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也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名片,是南京市参与未来竞争的金字名片。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予阐述,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第一,南京云锦深厚的历史、科技、文化内涵,凸现了城市名片独特的魅力。
南京大学的张鸿雁教授认为,城市名片应该反映历史文化价值,这是需要反复强调的。我们的城市记忆,不仅仅是建筑和故人,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精神记忆、文化记忆、行为记忆更值得记取。这些向上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更应该成为城市名片的主体。
南京云锦正是散落在南京角落的精神记忆、文化记忆和行为记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精妙绝伦的工艺和丰厚深邃的文化内涵。
我国最早的丝织品,出现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南方的良渚文化时期中。
三国时期,蜀锦业日益恢复,它通过“丝路”畅销亚欧各国,名闻遐迩。刘备常以锦作馈赠礼品,赏赐群臣。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织锦工具机械和织造技艺,获得了飞速发展,并形成了以宫廷御府署织室的织锦技艺作为创新的中心。成都的“蜀锦”,河南襄邑、洛邑(今洛阳)的“魏锦”,江苏南京(东吴首府旧称建业)的“吴锦”。魏、蜀、吴三国的特产织锦,举世闻名。
南京云锦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南京云锦之源,可追溯至秦汉的“楚锦”、“汉锦”,成长于“吴锦”,发展于南朝刘(裕)宋时期,公元5世纪刘裕在南京城南的秦淮河畔斗场寺(亦名斗场市)附近设置“斗场锦署”,标志着南京历史上织锦工艺水平提升。
两宋以后,南京的丝织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恢复与发展,并成为江南丝织业的重心,倾城上下,街头巷尾,“百室机房,机杼相和”,昼夜繁忙。
南京云锦从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诞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丝织品种登上历史舞台,于元、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成为皇家御用品。南京云锦在1500多年的历史中,汲取了各族人民织锦技艺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由皇室、官府的专用品发展成为大众喜爱的产品。
在我国的丝织品中,工艺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云锦。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指出:“南京云锦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的最后一座里程碑。”被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南京云锦继承了我国古代丝织工艺的优秀传统,并在设计意匠和织造技艺上有新的创造,其精妙绝伦的工艺具有鲜明、强烈的地方工艺特色。
南京云锦主要的生产工具是长5.6米、高4米、宽1.4米的大花楼木质提花机,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一天仅能织出5厘米,故有“寸锦寸金”之称。一件云锦,从图案设计,到最后织成产品,其生产工序极为复杂。如“挑花结本”,这是云锦生产的关键环节。它要求工匠按照画师设计的画稿花纹图案,用经纬线交织挑制出一本能上机织造的“花本”。以织造一件重量不到0.9千克的妆花纱龙袍为例,“花本”可重达60千克,需用线121370根,“花本”首尾长达166米以上。南京云锦大花楼木质挖花机“挑花结本”的传统绝艺孕育着现代高科技因素,其织造技法至今仍不能被现代工业机器所取代。
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南京云锦的传承,也是靠人。操作木机的“拽花工”和“织手”要靠老艺人手传口授,经过多年培养,熟练操作,代代相传。云锦艺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操作经验,用简练概括的语言编出了许多口诀。如在手工操作中,从老艺人口中传下了“掐、搭、弯、喂、刹”的对结(羊角结)五字诀等口诀。在织造中,拽花工和织手上唱下和,还形成了具有地方韵味的曲艺品种――南京白局。这些历代传承的手工操作口诀、民间曲艺,总结了千百年来艺人们的经验,表现了南京云锦这一传统工艺充满着顽强的生命力。
南京云锦,不仅历史悠久,技艺精绝,其文化艺术蕴义,尤为博大精深。
南京云锦的文化艺术价值,首先表现在具有鲜明的中国吉祥文化内涵,它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大成,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取向。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希望平安顺利、万事如意。这种祈望吉祥如意的心理,早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已见端倪,自从有了文字以后,装饰纹样与吉祥内容的文字配合,曾经成为流行的风尚。宋、元以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当时社会的政治观念、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等,在装饰纹样中也都有所反映。
明、清时期,是南京云锦发展的鼎盛时期,皇帝龙袍冕衣、后妃凤衣、华冠霞帔、宫帷帐幔、马褂旗袍、宫廷坐褥、靠垫等御用品,文武官员补服以及高级华贵的衣裳和绚丽璀璨的云锦装饰品中,装饰纹样几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汇集了中国吉祥文化的精粹。
南京云锦的纹样图案,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性的祈求幸福与热情向往,表达了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主题,即“权、福、禄、寿、喜、财”六字要素。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清代的江宁织造不仅创造了中国云锦鼎盛的辉煌,而且造就了一位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家曹雪芹(1711--1763)。出生于织造世家的曹雪芹,耳濡目染的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吉祥文化、皇室文化,这些文化积淀都成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深厚基础。《红楼梦》用古典文学特有的笔锋,对云锦服饰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和渲染,表现了南京云锦昔日的辉煌,其影响遍及世界,是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见证。
南京云锦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现丝绸材质肌理美、色彩和谐美、纹样意象美的工艺美术珍品,是中国历代织锦艺人匠师的独特的艺术成就,是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南京云锦在历史上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艺术现象,它是审美与实用、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其艺术价值在于通过云锦纹样、色彩形式显示了皇权和宗教、伦理、吉祥的情感意念。
云锦纹样和色彩注重内涵意义的表达,通过具体生动的纹样形象,运用象征寓意等艺术手法,使其内涵与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千百年来为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云锦形成了许多品种,大体可分为“库缎”、“库金”、“库锦”、“妆花”几类。
目前,“库缎”、“库金”、“库锦”三类云锦已可用现代机器织造,惟有“妆花”这种云锦中织造技术最为复杂、成就最为杰出的挖花丝织品种仍需用手工织造。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正是这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南京云锦深厚的历史、科技、文化内涵,凸现了城市名片独特的魅力,更应该成为城市的名片。使其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 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是特定的有差异化的产品,惟一性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竞争力。
南京是云锦的故乡。云锦诞生于南京,发展于南京,辉煌于南京。南京云锦的艺匠在南京这块土地上代代相传;织造云锦的原料与南京息息相关;南京的水土与云锦有着千丝万缕、血肉相连的关系。云锦是南京的骄傲,是南京得以笑傲中华,更快地走向世界的特有的品牌。
云锦是南京独有的丝织工艺品,其用料极为考究,采用真丝、真金线、真孔雀羽织制而成。
织制云锦的主要原料是真丝。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等地方志书记载:“秣陵之民善织,江南盛产蚕丝。”“江宁县南乡土地肥沃,桑林茂盛,桑叶肥润,以此喂蚕,蚕丝光洁如银,闪闪发光,经过漂染,色泽天然美丽。”
南京云锦还大量用金,并善于用金装饰织物花纹的挖花丝织物。所用的金线(扁金线)是南京的特产。
因南京云锦图案的配色,主调鲜明强烈,具有一种庄重、典丽、明快、轩昂的气势,这种配色手法是与我国宫殿建筑的彩画装饰艺术一脉相承的。就“妆花缎”织物的地色而言,浅色是很少应用的,大多是用大红、深蓝、宝蓝、墨绿等深色作地色,而历史上,南京正是盛产大红、深蓝、宝蓝、墨绿、黑色等染料植物的地方。
至今南京尚存乌衣巷、“红花地”、 大定坊等处与南京云锦或织物织、染有关的地名。
南京云锦的特点之一是在织金地上妆花起彩,挖织出绚丽花纹,少则十几色,多可五、六十色,金碧辉煌。为此,在元、明、清三朝被选定作为宫廷服饰、御用品。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的基础在于文化。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要树立城市的品牌,就必须有与别的城市不一样、有差异性的城市名片。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正表现了独特的、传统的、富有创造性的地域文化个性特征,是城市发展中有独有的文化载体和特定的有差异化的产品。其独特的魅力,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竞争力。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作为现代化城市名片,当之无愧。
第三, 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将在南京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指出,将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形象的基础,文化遗产就不再被看做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虽然在濒临消亡的边缘,但是她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的最后一座里程碑。在城市发展中是具有个性化的文化载体,将在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已经成为南京与外界、与世界沟通的窗口、桥梁、平台。
南京市云锦研究所是国家文物局古代丝绸文物复制研究试验基地,继2005年被评为“新金陵四十八景”和“南京新五十五景”后,年底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不但是多处省、市旅行社的定点参观单位,而且多次走出家门、国门,参加了日本、比利时、韩国、美国、挪威等十多个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处的“国际博览会”、“中华五千年文明展”、“活化石――南京云锦展”。云锦研究所还成功地参与组织了“南京云锦保护国际研讨会”、“故宫珍藏南京云锦文物精品展”,举办了“南京云锦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知识竞赛”,“支持南京云锦申遗万人签名活动”等活动。参加了“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金秋经贸洽谈会”、“全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等一系列大型旅游商贸、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2004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上,21位中外市长身着云锦服饰登台,引起轰动。今年,南京云锦大花楼木机的艺师们在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综合大厅里的表演,受到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已经作为南京市的形象和城市的金字名片闪闪发光。它也是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她所奏响的文化华章必将对南京的发展、对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南京云锦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面临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挑战。自清王朝被推翻后,随着社会机制、形态的变化,文化基础、背景的变革,新技术、高科技取代了传统工艺;丝织新品种的不断涌现,服饰面料更新换代的加速,云锦的市场需求量减少,南京云锦失去了主要的消费对象,织造者群体与消费群体失去了平衡;加之南京云锦手工织造工艺的学艺周期长、劳动强度大,青年人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从事云锦手工织造的大师们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仍处在濒临失传的境地。
加强对这些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在资金、人才、市场等激烈的竞争中,一个城市是否占有显赫的地位和优势,就看这个城市有多少“城市名片”和“城市名片”的份量轻重了。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城市中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名片,构成了城市的记忆。保护好这些遗产,保护、利用好这些城市名片,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们一定要做好城市金字名片――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的抢救、研究、承传、保护和开发工作。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