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脸(6)(7)(8)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5 16:03     标题: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脸(6)(7)(8)



六、刁统菊和郭海红

这两个女士同是民俗学博士。同时供职在山东大学,一个在山大文史哲研究院民俗所,一个在外语学院。从外形上看一高一矮。从性格分析,前者豪爽大气有山东大女人的气息,说话大咧、喜怒都形于色;后者文静瘦弱颇有江南水乡女子的娇俏。因为参加此次年会的缘故,我与两女子结伴而行,年会结束相约到庐山一游。亲眼见两女子一刚一柔,磕磕绊绊地在山涧中艰难而颇有兴致的跋涉,每每在冰雪湿滑处,两人都同时提着36个吊桶互相牵扯干扰,一路上惊叫声,威吓声,互相责备声不断。因为两女子封建思想弥漫周身,再困难都不愿一位男人的手来帮扶,只有她们互相搀扶。无奈郭海红这位有留日本背景的女博士本没有爬山的计划,穿着高跟皮靴就上了高山,以为上山就是坐车观光,不想山路及其漫长。所以她几乎是进入了民间社火的角色,踩着高跷,扶着高大而略有依靠感的刁女士“蚁步潜行”。而在狭窄的山道上,刁女士也常感自身难保,一面责备一面扶持,一面保持自己脚步的稳定性,一面被郭女士一次次因为脚下不稳发出的惊呼而弄得神经紧张。

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很快地我们就被庐山冬日的宁静和秀丽而吸引。即使是在冬天,满山上翠绿的毛竹和那些常青的植物让山不显得单调,那从天而降的瀑布,沸腾跳跃,从山顶一直溅落到山谷,真合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描摹。闲话少说,单表刁女士一路行一路在欢跃中露出难色。原因是她非常想念她远在济南家中的儿子,儿子两岁多点,听说夜夜入睡前都要哭着要妈妈,这让她每每独自神伤,内心反省之,伤心之,自责之,思念之,总之,边游边想,边想边游,表情也就时好时坏,阴晴变化无常;而那个郭女士则放胆出来玩了。因为出门前老公有交代,既然到了南昌庐山是一定要去的,所以她在游山时完全放飞了自己,每到景致优美处,总能摆出超水平发挥后的POSE让自己融入景中。从这一点上看,她外面的柔弱却掩盖不了内心的平安和刚强,相比较高大的刁老师变化不定的情绪,她倒有了刚强的一面。所以看人,不能光看表面。

在山光水色中,看似有男儿气的刁老师显示出多愁善感,眼角眉梢都是一个“爱”。母爱的柔情可以让人顿容,以至于当她在讲述儿子天真可爱和聪明的故事时,听者也要受其感染红上一圈眼。
而穿着高跟鞋的郭女士将中国传统女性的矜持保持到了最后,据说不得不在一段山路上跌倒,甚至滚了几圈,竟然毫发无伤地继续前行。

在天生一个仙人洞旁,在秀丽的石门涧,两位女性竟然全然不顾寒冷,要求脱出棉服配合秀美的风景卓然一把。风采顿然定格。我说:这庐山一定是男性,所以那么吸引女性的目光和拥抱。甚至在高耸的山顶,两位女士要以《泰坦尼克》中男女主角的造型留一个奇怪的创意。我知道,那也是因为庐山之美。

暴露野性的时候是在结束了庐山之行后,第二天上飞机。推着行李车的刁老师突然本性唤醒,豪迈地帮大家推着行李,而且大步流星地领头,那豪放那开朗不是一般的,此刻她内心里已经回到了家,快要拥抱自己的儿子了。所以,那脚步是轻快的,那身子带着节奏地飞驰。有一阵,她甚至在进飞机的通道里狂奔,说自己因为惯性身体的刹车已经失灵。

:P :P :P 一个怀着思念行山路,一个穿着高跟鞋穿林海,两位民俗学女博士这身体一定得益于长期的田野作业,只有热爱田野的人才有这样的激情,在爱和痛的边缘中,完成精神的升华。;P ;P ;P

预告人物:英古阿哥
李建宗
张润平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09-12-26 08:39 编辑 ]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5 16:47

脸系列是得拆开来发了,否则大家以为知遥马老师没更新呢。。。。。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5 16:47

还是俺们山东大嫚儿可人儿爱
作者: 耿羽    时间: 2009-12-25 16:50

一稿多发~一稿多发啊~~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5 16:55

引用:
原帖由 耿羽 于 2009-12-25 16:50 发表
一稿多发~一稿多发啊~~
请举报至论坛管理员处,作扣分处理。






你要敢干,我就敢拍。。。。。。。。。。。。。。。。。死你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5 16:56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5 17:25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09-12-25 16:47 发表
还是俺们山东大嫚儿可人儿爱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5 17:25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09-12-25 16:47 发表
脸系列是得拆开来发了,否则大家以为知遥马老师没更新呢。。。。。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5 17:25

引用:
原帖由 耿羽 于 2009-12-25 16:50 发表
一稿多发~一稿多发啊~~

作者: 耿羽    时间: 2009-12-25 18:00

神宗见状怒击龙椅:“不许纯表情回帖。”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09-12-25 20:56

頂一個。
作者: hermony    时间: 2009-12-25 22:05

两人都同时提着36个吊桶互相牵扯干扰
忍不住说这句话太传神了
作者: 李建宗    时间: 2009-12-25 23:12


作者: 习习凉风    时间: 2009-12-25 23:14     标题: 赞赞赞!

马老师的笔啊!好像带着思念又惊险地爬了一次庐山。
我这里有很多马老师的搞怪照片,脸部特写!
作者: 习习凉风    时间: 2009-12-25 23:15     标题: 赞赞赞!

马老师的笔啊!看文字,好像带着思念又惊险地爬了一次庐山。
我这里有很多马老师的搞怪照片,脸部特写!
作者: 耿羽    时间: 2009-12-25 23:16

马老师的搞怪照片

哈哈 马老师又要成为潮男了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5 23:38

强烈要求上传知遥马老师的潮男照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09-12-26 00:04

一男二女三个人,那就是两房一厅的格局。
普通家庭装。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6 00:07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6 00:04 发表
一男二女三个人,那就是两房一厅的格局。
普通家庭装。
哈哈哈哈哈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12-26 02:40

看到预告中有俺的名字,受宠若惊是正常的,以一天一个计,原以为要轮到后天的,不期马兄把前面的两花一并到位了,俺也就首当其冲了,这感觉犹如等着神判的结果呵!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09-12-26 08:09

习习如生啊!
浙江师大的设计师们所设计的民俗学会会徽中第二个方案,就是根据刁妹妹的发型设计的。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08:16

引用:
原帖由 习习凉风 于 2009-12-25 23:14 发表
马老师的笔啊!好像带着思念又惊险地爬了一次庐山。
我这里有很多马老师的搞怪照片,脸部特写!
如果你出卖了我的肖像,我将血淋淋地表达那些不得不说的事。。。。。。。。。。。。。。。。。
作者: 耿羽    时间: 2009-12-26 08:17

施老师还在宣传这个,哈哈,年会时便逢人就说~看来刁老师是百口莫辩啦~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08:17

引用:
原帖由 hermony 于 2009-12-25 22:05 发表
两人都同时提着36个吊桶互相牵扯干扰
忍不住说这句话太传神了
哈哈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08:26

引用:
原帖由 耿羽 于 2009-12-25 23:16 发表
马老师的搞怪照片

哈哈 马老师又要成为潮男了
不要煽风点火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08:26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09-12-25 23:38 发表
强烈要求上传知遥马老师的潮男照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08:28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6 00:04 发表
一男二女三个人,那就是两房一厅的格局。
普通家庭装。
谁说不是呢?既做了保姆又做保镖。简直就是当年的赵子龙,,,,,,,,,,,,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08:29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09-12-26 02:40 发表
看到预告中有俺的名字,受宠若惊是正常的,以一天一个计,原以为要轮到后天的,不期马兄把前面的两花一并到位了,俺也就首当其冲了,这感觉犹如等着神判的结果呵!
等着吧,审判就在此间,不是上午就是下午,不会到黄昏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08:32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6 08:09 发表
习习如生啊!
浙江师大的设计师们所设计的民俗学会会徽中第二个方案,就是根据刁妹妹的发型设计的。
哈哈 ,刁老师的发型如此可爱,我觉得她一下子赶上了潮流。时髦时尚又不失典雅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09:21

七、英古阿格

纳西族小伙,住丽江。名字和丽江都透着神秘。英古阿格是本族名,问其姓,不知晓。这和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一样,有名无姓。“英古阿格”按照他本民族的意思是:强壮有力的男人。他还有汉名叫杨杰宏,问此名来历,说当年祖辈迁徙到丽江,祖上为汉人也。只是和他同车到安义县采风的那刻,这位真诚的兄弟就坦率地告诉了我他的全部来历,立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据他说,他们那里的女性名字后常带“姆”,我说这和藏族的习惯很像,他称他们民族其实很早就是藏族的一支,和藏民们生活和习惯很相似。

丽江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关于那里的许多故事是老婆从那里旅游回来后说的。风景很好,但开发过度,已经成了一大片娱乐场所。英古阿格
也同意。他觉得自己本民族的生活秩序正在不断受到破坏。当地引进了许多投资者,全国各地的买卖人也都汇集到了那里,为了当地民俗的原生态问题,政府曾经做出努力,让生活在丽江村落的人继续生活,而且规定了外面的人不能到丽江当地人居住的小区和原生态规划区里从事经营活动。但巨大的经济诱惑,让很多人利用当地居民的名义,勾结起来,在当地受保护的地方以当地村民的名义建立了很多酒店商铺等等,现在受保护的地方已经被外地人的商业活动包围了。

过去来丽江主要是看原生态山水人文,现在已经有了其他的涵义。他感觉很无奈,一路上就这个话题他的表情显得极其严峻。这个著名的论坛筒子,本着对民俗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在云南大学读博士,今年是三年级,很快就要毕业。作为一名民俗学研究者,作为丽江少数民族的一份子,他有得天独厚的田野,有着上天赐于他的先天的体验机会。这样的人迟早会出大成就。
对了我想起,在旅游的中途,他看到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去买特产,笑着说:禁不起诱惑啊。下车出去半晌,他带着一大堆东西上来,其中有一箱子橘子。我本想问:大老远来,带点什么东西回去不好,还要买橘子回去?!忍了忍没说。后来在晚上,民俗网团队加班开会时,我发现他正在从箱子里给大家散橘子吃,直到那时候,我才清晰地看到一个纳西族兄弟细腻的感情。原来他早就想到了晚上买点东西给大家吃,而这许多人包括我是想不到的。
我仍旧记得他憨厚的笑脸,丹田之气丰足的话语,以及我们相约明年的再见。

(附件:英古阿格的回复:马兄抬举,受之有愧!
愚本浅陋,何以僭而为之传也?
一个人的出生地及民族身份是无法自己选择的,丽江,纳西这两个标签也是如此,但不能不为之承担,也为之牵累,无奈……尤其是丽江被神话、被放大的当下,更多的是灼痛与误解。“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马兄也。
有一二小疵在此唠叨一下:“英古阿格”一词也源于纳西族东巴经,系神谱中的大神;纳西系藏族一支之说源于藏族学者,本民族学者不大接受;甚至把彝语支民族说成藏族后裔。
据家谱记载,我祖先系湖南汉族移民,康熙时移至丽江,几代后融入纳西,但汉族俗制也并存不悖。从现在统计看,纳西族中移民是占了大头。
那件桔子是叶涛老师所买,只是委托我晚上开会时分发一下,我不能占这贪天之功呵!)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09-12-26 17:35 编辑 ]
作者: 木兰山人    时间: 2009-12-26 09:53

祝各位老师在学术上大有成就。一直在看马老师的介绍,挺佩服各位老师。
作者: 耿羽    时间: 2009-12-26 12:28

ID是英古阿格 ~~~
作者: 柱子    时间: 2009-12-26 12:33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哎,好多老师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要是马老师能配上照片,就好了。
作者: 马衣努    时间: 2009-12-26 12:44

啊这么热闹,我也来凑凑。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12:49

引用:
原帖由 柱子 于 2009-12-26 12:33 发表
哎,好多老师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要是马老师能配上照片,就好了。
害怕侵犯肖像权啊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12:50

引用:
原帖由 耿羽 于 2009-12-26 12:28 发表
ID是英古阿格 ~~~
改了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6 12:50

引用:
原帖由 木兰山人 于 2009-12-26 09:53 发表
祝各位老师在学术上大有成就。一直在看马老师的介绍,挺佩服各位老师。
这又岂止是介绍啊?

描摹、、、、赤果果的描摹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12:50

引用:
原帖由 木兰山人 于 2009-12-26 09:53 发表
祝各位老师在学术上大有成就。一直在看马老师的介绍,挺佩服各位老师。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6 12:52

引用:
原帖由 柱子 于 2009-12-26 12:33 发表
哎,好多老师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要是马老师能配上照片,就好了。
这都啥年代了,这点八卦的精神都么得。
参见: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page%3D1&page=2
作者: 圣地妙音    时间: 2009-12-26 15:14

引用:
原帖由 习习凉风 于 2009-12-25 23:14 发表
马老师的笔啊!好像带着思念又惊险地爬了一次庐山。
我这里有很多马老师的搞怪照片,脸部特写!
刁师姐,传几张特写,分享分享,呵呵。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12-26 17:30

马兄抬举,受之有愧!
愚本浅陋,何以僭而为之传也?
一个人的出生地及民族身份是无法自己选择的,丽江,纳西这两个标签也是如此,但不能不为之承担,也为之牵累,无奈……尤其是丽江被神话、被放大的当下,更多的是灼痛与误解。“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马兄也。
有一二小疵在此唠叨一下:“英古阿格”一词也源于纳西族东巴经,系神谱中的大神;纳西系藏族一支之说源于藏族学者,本民族学者不大接受;甚至把彝语支民族说成藏族后裔。
据家谱记载,我祖先系湖南汉族移民,康熙时移至丽江,几代后融入纳西,但汉族俗制也并存不悖。从现在统计看,纳西族中移民是占了大头。
那件桔子是叶涛老师所买,只是委托我晚上开会时分发一下,我不能占这贪天之功呵!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17:33

哈哈,原来如此,可见对兄的了解还是太少,更有买橘子一事,更衬托出另一个大写的人字。原来叶兄如此细腻,更让人佩服啊。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17:34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09-12-26 17:30 发表
马兄抬举,受之有愧!
愚本浅陋,何以僭而为之传也?
一个人的出生地及民族身份是无法自己选择的,丽江,纳西这两个标签也是如此,但不能不为之承担,也为之牵累,无奈……尤其是丽江被神话、被放大的当下,更多的 ...
我把老弟的回复做为附件发在文后,做为一种补充甚至互文的阅读,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你看如何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21:03

八、李建宗

这是我甘肃老家的乡亲,而且离我老家非常近。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都在河西走廊地带,他属于金地,我属于银地。从民俗学网上就学术问题曾多次交流。终于在到南昌的那天见到了他。

而且他是兰州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毕业的,这一点又和我的本专业相同,更有了共同语言。在河西那有些偏僻的地方,建宗的学术多少有点寂寞。地方的寂寞成就了他默默向学的心境。立足当地,他着眼于对少数民族裕固族的研究,而且已经出了很多精彩的成果。《读书》《民族文学研究》等屡见其大作发表的消息。

我最亲切的是他有些浓重的地方口音,那口音于我如此亲切,因为我家中的老父亲尽管离开故乡近40年,至今仍旧保持着这样的乡音。建宗的困惑主要在于:周围人对学术的轻视,甚至冷水不断的对他个人的攻击。这需要一个稳定的心态和坚硬的心灵。
我们交流更多的也就落到了这个话题。如何在一个浮躁年代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对学术足够的敬畏和对内心需要的呼应。他勤奋认真,而且谦虚低调,在民俗的研究中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方法,这多好,给我这个老乡是激励也是鞭策。

虽然只是短暂的几天,我们几乎无话不谈,我们最多的话题落实到最后就是: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09-12-26 22:32

这是我最近写的《学术行业生态志》中的一段话,看了知遥兄的《李建宗》,贴出来与建宗兄共勉:

创造性思维的学者都是钻牛角尖的,曲高和寡是多数杰出成果的必然命运,学者们常常感叹“我们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因为工作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人来处处对话了。这是一种穷途末路的境界,意义、前程等等都只能从自己的心中生出来” 。这时,可以支撑学者继续其工作的,只有内心的信念,他必须有强大的内驱力,去从事寂寞的思考。所以说,一个真正的学术大师,并不首先来自于外界的承认,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信念。自许为学术大师未必是成为学术大师的充分条件,但肯定是其必要条件。一个连自己都不敢承认自己价值的学者,不可能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力量来支撑他长年累月枯坐在冷板凳上。最优秀的学者都是寂寞的,而且很可能终身寂寞,这是从事学术工作的最大风险。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22:52

爱东兄的留言不仅是对建宗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勉励和警醒。

这样的学术引领是温暖的食粮。。。。。。。。。。。。
作者: 柱子    时间: 2009-12-26 23:12     标题: 回复 39# 的帖子

感谢笛威辛亢兄的及时“八卦”,让我领略了诸位老师和童鞋的风采。
很想目睹任双霞学姐的芳容?不知道所发照片中有没有?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12-27 09:06

2009年的“话题讨论”帖子中有三个留下深刻印象:一是乌丙安先生提及的赵本山与二人转的传承人真实性探讨,乌先生高屋建瓴,不畏浮云遮望眼,据理力说,体现了一个民俗学者的学识与责任。二是已经偃旗息鼓的抄袭风波,一开始理已经很明了,但所争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两个当事人范围,其警世性效果更为突出。三者当然是所在的民俗脸谱系列了。其所散发的魅力不只是民俗学界领军人物或学人们的风采,更多的是通过马先生的深描,还原了一个个虚拟世界中“神话人物”的生活本真。余也混迹于几个所谓学术圈中,但心有所动,有所牵系的还是民俗学这个阵营。我想除了与具体的人格魅力有关联外,也可能与学科本身性质的影响所致。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7 09:11

阿格的表扬的表扬很受用,为了让这个帖子坚挺住,我要不断做个包打听,让更多我认识不认识的人都进入这个系列.以后再熟悉之加工之,完善之.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7 09:14

引用:
原帖由 柱子 于 2009-12-26 23:12 发表
感谢笛威辛亢兄的及时“八卦”,让我领略了诸位老师和童鞋的风采。
很想目睹任双霞学姐的芳容?不知道所发照片中有没有?
双霞姐姐今年没去噻,想睹芳容的话站短索要吧:):)
作者: 朱小宝    时间: 2009-12-27 11:41

刁老师写的真是传神!嘿嘿。宛在眼前~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7 12:17

小朱也来写写,而且怎么只露半张脸啊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09-12-28 16:51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6 22:32 发表
这是我最近写的《学术行业生态志》中的一段话,看了知遥兄的《李建宗》,贴出来与建宗兄共勉:

创造性思维的学者都是钻牛角尖的,曲高和寡是多数杰出成果的必然命运,学者们常常感叹“我们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因 ...
非常谢谢施老师的鼓励,但愿能永远寂寞下去!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9 19:44

好谦虚的建宗!
作者: 佘康乐    时间: 2010-1-3 15:50

看了马老师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刁老师华丽丽的大卷发了~~~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1-7 17:21

哈哈,都在关注刁老师啊
作者: 杨嵘    时间: 2010-5-14 07:27     标题: 看不见

缘何看不见正文?我这里难道无法显示?

关于柯杨老师的素描在何处?希望看看,呵呵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10-5-14 12:47     标题: 回复 57# 的帖子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wspace-itemid-12517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