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脸(每日系列连载中。。。。。)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2 20:45     标题: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脸(每日系列连载中。。。。。)

步入文坛多年,进入民俗学还是新兵,3年时间,让我爱上了可爱的魅力的民俗学。在这断断续续的三年中,我开始多少认识了一些民俗学界的学人。随性所至随意写点文字,只想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身边那些尊敬的、亲爱的、美丽的、善良的、可爱的同道者的关注。
其实只需要做一次凝神,我们就会清晰地想起他们。从那顿然灿烂的笑脸中,我们义无返顾地认定:这些人是你一生的朋友。
只希望通过这样的话题引发大家描述的欲望:写写身边的民俗同仁,那些会心的田野作业,那些同行的点滴。

一、巴莫大家都这么称呼她,我就称呼了。刚开始只在民俗学网络上读到她的名字,后来点看她的博客,才渐渐明白这个彝族姑娘,这个民俗学教授,这个照片上有些清秀自然的女孩子。她总是在快速地安排着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亲人的事情,总让她牵肠挂肚。她负责着整个中国民俗学会网站的工作。让这样一个学术性网站在正式创立的短短一年时间获得了巨大的人气。在这个时代,人气就是成功的标志,就是一次创意的成功。而此前,我一直不知道这么丰富而动态的网站是在一位女同胞的领导下。
起初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当你写了一次博文,在论坛发了一个帖子,这位刚开始不熟悉的女子很快就以斑竹的身份给你回复或者给了响应。而你只所以感动还在于,她这样敬业,似乎随时随地地出现在网络上,如同神话中神出鬼没的土地婆婆。
经营和管理一家网站是需要付出巨大精力里的。在一个没有任何酬劳的纯公义性质的学术网站操劳更需要巨大的付出。它的学术品位,它的网络安全时刻都要让网络管理员提高警惕。大家都明白!因此更对她充满了尊敬。
她写诗,自由舒畅;她研究本民族的历史,深刻入心。这次民俗学年会到了,到现场看到了真人,看她在大会上自如镇定意气风发而又幽雅的解说,让我更生佩服。该女子一定是个心性极高,才华出众,工作干练认真,爱心博大而又独立自由的人。她能洞悉他人,也能看清自己。虽然这只是初见,我已经有了上面的印象。当然这只是初见,人生中的初见会有多次,能让人赏心悦目的人和事是可以让人心畅神怡的。


二、施爱东
在不多的几次民俗学活动中见过这位仁兄几面。生就着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之相,而且在人群中总能看到他形单影只独自田野的趋向。他的行为方式和他的文章一样总能让人看过去就受到感染或者受到吸引。

这个独特的人!

在有限的几次交谈中,我看到了他对熟人对朋友的热忱和真诚,而其在人群中就突然沉默起来,甚至懒得说话。那样的姿态让人想到武林中的那些高手,他们从不轻易出手,而出手也就一招。所以,令人总有些敬畏。

他其实是可亲近的那类人。表面的冷,内心的热肠。有一两次的目击可以证实我的猜想:比如,一次田野考察,在一处城墙遗址的高处,大家积极留影,一大群女孩子围住他,花团锦簇地照了还不够,还要求他和她们一一单独合影,他似乎没有任何反抗地就从了。而且态度和蔼,完全是师兄师长的风度。透着学长的尊严和几份爱怜。

而他的文章是透着学术的严肃和个性的犀利的。这样的学术文章令人佩服而且值得学习。因为目下的学术,常常在貌似高深中写出只有自己才看得懂得的文字,许多文章用所谓学术话语掩盖了作者本人的性情。以为这就是学术的严肃和科学,非让人以为那不是说“人话”才算罢休。所以,能在众多的学术中看到学者的性情和观点,让人看懂,这样深入浅出的学问本来就透出了学者个人的修养和学识的自信。

偶然的一次看到他的震怒也就在情理之中。在这次民俗学会上,他有目共睹地彰显了个性,和他的文章一样:犀利自然毫不保留。

这也只是两次见面后的印象。在今后的生涯中,我想我会更关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行动和文字的合一。


三、叶涛
早在民俗圈外就闻他的大名。真有一天进了这个圈子,才发现他的名气圈里圈外一样大。“道不孤,必有邻”儒家的智慧用在叶涛兄身上很恰当。他为人谦和,给人大哥的温暖。年轻时代对真理上下求索而且开创了山东民俗的大局面,为《民俗研究》杂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现在他抽身北京,更是在中国民俗学会大显身手。一个人的成功必有他的理由。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看到的是他每每田野的风尘和学术的坚持;看到的是作为导师,对学生辈的关心和严格;看到的是作为一个学会活动的主要操办者,其用心的周到。

关于他的传说在师生中流传广泛,几乎成为了一个传说人物。而他浑身的使不完的力量让他成为民俗学界奔跑忙碌的人群中最生动的形象。我们没有深谈过,但我读他文字,听他的故事,感受他在会议上诙谐的语言和号召力强劲的话语,以及他在每个人面前的谦谦君子风度都要让人学习。

想起风雪北京之夜里曾经收到叶兄一句问候的短语,朴素的话语,让当时异乡的我真的认识到:一个人的胸怀和博大是可以让人折服的!也许这就是为人的境界和涵养。


四、银发老人
说出这四个字,所有全中国人民的民俗界就定然会想到他——那个风尘仆仆为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与呼的人,那个经常有智慧演说和激情四射文章的人,那个总能在不经意间带给我们学理启发和思索的人。他是学者是民俗的领军人物,也是慈爱的长者。

我参加过不多的几次民俗活动,都看到了他。这在我是一种机缘。在台下听他讲演,在讨论时看他倾听。他很少如某些领导那样:来个祝词然后说还有一个会,就匆匆离开。他几乎每场学术讨论都自始至终地坚持听完,然后最后一个站起来做总结。这时候他的总结就相当精彩。因为他对发言了如指掌,所以总结就言之有物,丝毫没有做秀和敷衍的意思。这一行为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作为一个学者前辈他的平易也是出名的。每次活动,他都是最让人瞩目的人物,因此找他合影留念的就特别多,每次他不论多忙总能笑呵呵和熟悉和不熟悉的民俗同仁们合影,满足他们的要求。

和这样的学者接近从一开始就没有阻拦。读他的专著和文章更有见其文如见其人的亲切感。尤其当一些怯生生的孩子辈们欲言又止地想和他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总是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并爽快地拉他们到身边来一起聊天或者合影,这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我想多数初次来民俗圈的人都能体会到他的温暖和慈爱。

也许这就是中国民俗界的优良传统。在他那里是这样,整个民俗界似乎都充满了这样的亲切友好的氛围。

而我在想,当多年之后,我是否也能像眼前这个银发男人一样,步履如飞,意气风发,仍旧激情地活跃在祖国的田野和大地上,在人群中体会和发现文化的味道。“他”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民俗银狐,正值七旬壮年的刘魁立先生。请注意我一直不用“老人”的字样,因为他比我们还活力四射!

五、刘铁梁先生
怎一个“好”字说尽。和这位先生认识是在山东大学的民俗学讲座活动中。他一坐下,基本上就掏出一个简单的记事本,那本本每次都那样,从容地被口袋里拿出,然后打开一页,看都没看就开口了。而且往往一讲就是几个小时。我常常想探头去看看,那一页纸上能写多少内容,怎么就能讲那么多丰富的东西。他论民俗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理有据,观点总是发人所未发,印象深刻的有关于非遗保护的“空壳化”,民俗研究的“身体性”,还有中国“汉人的史诗就是戏曲”。这些观点都给人启发和振奋,而且他似乎并不以为高明,更多的是启发学生们继续深入研究。颇有些孔子当年“”述而不作”的境界。他的各位弟子们也习惯了他的讲授风格,知道每每有惊人之见,所以随时都做好了录音记录的准备。
他发言总能在褒奖和委婉的批评中让对方知道差距所在。而且从台上的严肃认真的学术探讨后,下台立刻能笑逐颜开地和年轻学子打成一片。记得我们曾经一起吃饭,谈起男人女人的问题,他豪不避讳,参与谈论而且用爽朗的笑声打消了我们的疑虑和不安。在他的骨子里透着份血性的美,透着份闲云野鹤的自然阔达,透着逍遥的独立,诙谐中的责任承当。文人的大雅和大俗他都具备。
故而他可担得起“真人”二字。


六、刁统菊和郭海红
这两个女士同是民俗学博士。同时供职在山东大学,一个在山大文史哲研究院民俗所,一个在外语学院。从外形上看一高一矮。从性格分析,前者豪爽大气有山东大女人的气息,说话大咧、喜怒都形于色;后者文静瘦弱颇有江南水乡女子的娇俏。因为参加此次年会的缘故,我与两女子结伴而行,年会结束相约到庐山一游。亲眼见两女子一刚一柔,磕磕绊绊地在山涧中艰难而颇有兴致的跋涉,每每在冰雪湿滑处,两人都同时提着36个吊桶互相牵扯干扰,一路上惊叫声,威吓声,互相责备声不断。因为两女子封建思想弥漫周身,再困难都不愿一位男人的手来帮扶,只有她们互相搀扶。无奈郭海红这位有留日本背景的女博士本没有爬山的计划,穿着高跟皮靴就上了高山,以为上山就是坐车观光,不想山路及其漫长。所以她几乎是进入了民间社火的角色,踩着高跷,扶着高大而略有依靠感的刁女士“蚁步潜行”。而在狭窄的山道上,刁女士也常感自身难保,一面责备一面扶持,一面保持自己脚步的稳定性,一面被郭女士一次次因为脚下不稳发出的惊呼而弄得神经紧张。

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很快地我们就被庐山冬日的宁静和秀丽而吸引。即使是在冬天,满山上翠绿的毛竹和那些常青的植物让山不显得单调,那从天而降的瀑布,沸腾跳跃,从山顶一直溅落到山谷,真合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描摹。闲话少说,单表刁女士一路行一路在欢跃中露出难色。原因是她非常想念她远在济南家中的儿子,儿子两岁多点,听说夜夜入睡前都要哭着要妈妈,这让她每每独自神伤,内心反省之,伤心之,自责之,思念之,总之,边游边想,边想边游,表情也就时好时坏,阴晴变化无常;而那个郭女士则放胆出来玩了。因为出门前老公有交代,既然到了南昌庐山是一定要去的,所以她在游山时完全放飞了自己,每到景致优美处,总能摆出超水平发挥后的POSE让自己融入景中。从这一点上看,她外面的柔弱却掩盖不了内心的平安和刚强,相比较高大的刁老师变化不定的情绪,她倒有了刚强的一面。所以看人,不能光看表面。

在山光水色中,看似有男儿气的刁老师显示出多愁善感,眼角眉梢都是一个“爱”。母爱的柔情可以让人顿容,以至于当她在讲述儿子天真可爱和聪明的故事时,听者也要受其感染红上一圈眼。
而穿着高跟鞋的郭女士将中国传统女性的矜持保持到了最后,据说不得不在一段山路上跌倒,甚至滚了几圈,竟然毫发无伤地继续前行。

在天生一个仙人洞旁,在秀丽的石门涧,两位女性竟然全然不顾寒冷,要求脱出棉服配合秀美的风景卓然一把。风采顿然定格。我说:这庐山一定是男性,所以那么吸引女性的目光和拥抱。甚至在高耸的山顶,两位女士要以《泰坦尼克》中男女主角的造型留一个奇怪的创意。我知道,那也是因为庐山之美。

暴露野性的时候是在结束了庐山之行后,第二天上飞机。推着行李车的刁老师突然本性唤醒,豪迈地帮大家推着行李,而且大步流星地领头,那豪放那开朗不是一般的,此刻她内心里已经回到了家,快要拥抱自己的儿子了。所以,那脚步是轻快的,那身子带着节奏地飞驰。有一阵,她甚至在进飞机的通道里狂奔,说自己因为惯性身体的刹车已经失灵。

   一个怀着思念行山路,一个穿着高跟鞋穿林海,两位民俗学女博士这身体一定得益于长期的田野作业,只有热爱田野的人才有这样的激情,在爱和痛的边缘中,完成精神的升华。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2 21:19

恕我不合时宜的插话,期待马斑竹大人上任第一帖,必定引爆论坛!!!

一边备课,一边搬个马扎看“八卦”。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2 21:20

我明天8节课。也是边备边写。。。。。。。。。。。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2 21:21

她写诗,自由舒畅;她研究本民族的历史,深刻入心。这次民俗学年会到了,到现场看到了真人,看她在大会上自如镇定意气风发而又幽雅的解说,让我更生佩服。该女子一定是个心性极高,才华出众,工作干练认真,爱心博大而又独立自由的人。她能洞悉他人,也能看清自己。虽然这只是初见,我已经有了上面的印象。当然这只是初见,人生中的初见会有多次,能让人赏心悦目的人和事是可以让人心畅神怡的。

===========================
顶这段,到底是诗人啊,我也是这个感觉,但是找不到如此合适恰切的语句来表达。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2 21:27

见笑,只求引出下文,大家集体写作啊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2 21:39

我们要写,那就真是狗尾续貂了
作者: 耿羽    时间: 2009-12-22 21:45

强烈鄙视小龙人的插楼行为~(本贴不算)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2 21:52

耿羽说:插楼行为是什么行为?请解释下,老朽了,不懂新兴话语
作者: 耿羽    时间: 2009-12-22 21:55

类似于插话~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09-12-22 21:56

“该女子一定是个心性极高,才华出众,工作干练认真,爱心博大而又独立自由的人。”
总结比较到位。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2 22:06

其实也不算插楼吧?回头把写好的全拢到一块就是了嘛。。。
就你会谴责我。小心我暗算你、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2 22:17     标题: 二、施爱东

二、施爱东

在不多的几次民俗学活动中见过这位仁兄几面。生就着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之相,而且在人群中总能看到他形单影只独自田野的趋向。他的行为方式和他的文章一样总能让人看过去就受到感染或者受到吸引。

这个独特的人!

在有限的几次交谈中,我看到了他对熟人对朋友的热忱和真诚,而其在人群中就突然沉默起来,甚至懒得说话。那样的姿态让人想到武林中的那些高手,他们从不轻易出手,而出手也就一招。所以,令人总有些敬畏。

他其实是可亲近的那类人。表面的冷,内心的热肠。有一两次的目击可以证实我的猜想:比如,一次田野考察,在一处城墙遗址的高处,大家积极留影,一大群女孩子围住他,花团锦簇地照了还不够,还要求他和她们一一单独合影,他似乎没有任何反抗地就从了。而且态度和蔼,完全是师兄师长的风度。透着学长的尊严和几份爱怜。

而他的文章是透着学术的严肃和个性的犀利的。这样的学术文章令人佩服而且值得学习。因为目下的学术,常常在貌似高深中写出只有自己才看得懂得的文字,许多文章用所谓学术话语掩盖了作者本人的性情。以为这就是学术的严肃和科学,非让人以为那不是说“人话”才算罢休。所以,能在众多的学术中看到学者的性情和观点,让人看懂,这样深入浅出的学问本来就透出了学者个人的修养和学识的自信。

偶然的一次看到他的震怒也就在情理之中。在这次民俗学会上,他有目共睹地彰显了个性,和他的文章一样:犀利自然毫不保留。

这也只是两次见面后的印象。在今后的生涯中,我想我会更关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行动和文字的合一。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2 22:20

这么笔耕不辍的,还让不让人睡了???
好吧,那我就不睡了,追着看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2 22:21

施兄莫怪,全凭印象描述,不当处多批评
作者: 耿羽    时间: 2009-12-22 22:22

不断刷新本页ING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2 22:23

哈哈,一日只写两篇,明天再继续。先看看反响。不欢迎的话,我就趁早刹车。嘿嘿
作者: clamstock    时间: 2009-12-22 23:35

马兄果然诗人本色,总结精当,文字又好。关键能让咱从故知身上读出新鲜,可谓眼光独到啊。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12-22 23:38

俺潜水去鸟~~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09-12-22 23:42

“她这样敬业,似乎随时随地地出现在网络上,如同神话中神出鬼没的土地婆婆。”
巴莫老师很敬业,我们由衷地钦服。
可是,土地婆婆端坐土地庙,未知敬业否?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3 18:02

引用:
原帖由 silver 于 2009-12-22 23:38 发表
俺潜水去鸟~~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3 18:44

三、叶涛

早在民俗圈外就闻他的大名。真有一天进了这个圈子,才发现他的名气圈里圈外一样大。“道不孤,必有邻”儒家的智慧用在叶涛兄身上很恰当。他为人谦和,给人大哥的温暖。年轻时代对真理上下求索而且开创了山东民俗的大局面,为《民俗研究》杂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现在他抽身北京,更是在中国民俗学会大显身手。一个人的成功必有他的理由。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看到的是他每每田野的风尘和学术的坚持;看到的是作为导师,对学生辈的关心和严格;看到的是作为一个学会活动的主要操办者,其用心的周到。

关于他的传说在师生中流传广泛,几乎成为了一个传说人物。而他浑身的使不完的力量让他成为民俗学界奔跑忙碌的人群中最生动的形象。我们没有深谈过,但我读他文字,听他的故事,感受他在会议上诙谐的语言和号召力强劲的话语,以及他在每个人面前的谦谦君子风度都要让人学习。

想起风雪北京之夜里曾经收到叶兄一句问候的短语,朴素的话语,让当时异乡的我真的认识到:一个人的胸怀和博大是可以让人折服的!也许这就是为人的境界和涵养。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09-12-23 19:15

虽然把我往高里拨了一大截,让我脸红耳赤,但实话实说,把我的名字和巴莫、叶涛这些大腕放在一块,心里还是很受用的。
我为自己的“受用”惭愧ing。就像一个小孩拣了一张钞票,放在自己口袋里,心里发虚,左顾右盼,生怕被人看着了。
作者: 李建宗    时间: 2009-12-23 20:39

马兄提了个很好的话题,对民俗学界三位大师的肖像画得太逼真了。
作者: 李建宗    时间: 2009-12-23 20:41

我们就每天等候你的连载了。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09-12-23 21:14

找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等。。。
马老师快更新~~~~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4 09:14

四、银发老人

说出这四个字,所有全中国人民的民俗界就定然会想到他——那个风尘仆仆为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与呼的人,那个经常有智慧演说和激情四射文章的人,那个总能在不经意间带给我们学理启发和思索的人。他是学者是民俗的领军人物,也是慈爱的长者。

我参加过不多的几次民俗活动,都看到了他。这在我是一种机缘。在台下听他讲演,在讨论时看他倾听。他很少如某些领导那样:来个祝词然后说还有一个会,就匆匆离开。他几乎每场学术讨论都自始至终地坚持听完,然后最后一个站起来做总结。这时候他的总结就相当精彩。因为他对发言了如指掌,所以总结就言之有物,丝毫没有做秀和敷衍的意思。这一行为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作为一个学者前辈他的平易也是出名的。每次活动,他都是最让人瞩目的人物,因此找他合影留念的就特别多,每次他不论多忙总能笑呵呵和熟悉和不熟悉的民俗同仁们合影,满足他们的要求。

和这样的学者接近从一开始就没有阻拦。读他的专著和文章更有见其文如见其人的亲切感。尤其当一些怯生生的孩子辈们欲言又止地想和他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总是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并爽快地拉他们到身边来一起聊天或者合影,这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我想多数初次来民俗圈的人都能体会到他的温暖和慈爱。

也许这就是中国民俗界的优良传统。在他那里是这样,整个民俗界似乎都充满了这样的亲切友好的氛围。

而我在想,当多年之后,我是否也能像眼前这个银发男人一样,步履如飞,意气风发,仍旧激情地活跃在祖国的田野和大地上,在人群中体会和发现文化的味道。“他”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民俗银狐,正值七旬壮年的刘魁立先生。请注意我一直不用“老人”的字样,因为他比我们还活力四射!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4 09:27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3 19:15 发表
虽然把我往高里拨了一大截,让我脸红耳赤,但实话实说,把我的名字和巴莫、叶涛这些大腕放在一块,心里还是很受用的。
我为自己的“受用”惭愧ing。就像一个小孩拣了一张钞票,放在自己口袋里,心里发虚,左顾右盼, ...
爱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4 09:27

我们也想像你那样拣钱,可没有机会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09-12-24 09:36

引用:
原帖由 李建宗 于 2009-12-23 20:39 发表
马兄提了个很好的话题,对民俗学界三位大师的肖像画得太逼真了。
建宗兄用词一定要谨慎,万万不可折杀我们这些民俗学的辛勤耕耘者。
把我们给折杀了,多少对民俗学还是有些损失的。

真正的“大师”,知遥兄是放在第四位来写作的。
在刘先生面前,我们都是学生。

追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知遥兄的脸部速描是以“亲近度”为标准来选择描摹对象的。
巴莫最可亲,脸部轮廓最清晰,好画,所以最先被速描。
我预言,接下来要被速描的,是刘铁梁,因为他有个大鼻子,也属于轮廓清晰的那一种。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4 09:45 编辑 ]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09-12-24 09:37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09-12-24 09:27 发表
我们也想像你那样拣钱,可没有机会
这话说得好没道理,那钱,不就是你自己扔出来的吗?
你要不扔,我也拣不着。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09-12-24 10:00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09-12-22 22:17 发表
二、施爱东

在不多的几次民俗学活动中见过这位仁兄几面。生就着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之相,而且在人群中总能看到他形单影只独自田野的趋向。他的行为方式和他的文章一样总能让人看过去就受到感染或者受到吸引。

...
刘宗迪这几天正在台湾开会、旅游,要是让他回来后看到这个帖子,一定会吐血。
宗迪作为民俗学界“第一好身材”的美男子,有着九头身的比例、雕塑般的脸庞,多年来,我们民俗学界已经公认了他“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第一人地位。
没想到,知遥兄的热帖一出,就将刘冠施戴了一回,等宗迪台湾回来,一定会怒发冲冠,出剑……吐血的。

还有,远在温州大学的黄涛黄大帅,也定会仰天长啸一声:
老虎没去开会,猴子也敢临风?

当然,仰天长啸的不止黄涛一人,什么一刀仙陈泳超,老局长安德明,毛感男人吕微,丹凤电眼高丙中……每人发一声,会把施爱东给震晕在地。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4 11:14

我是在看武侠小说连载么?为何如此过瘾?
爱东老师的插话插得都是那么引人入胜。。。。。。。。。。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09-12-24 13:18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4 10:00 发表

刘宗迪这几天正在台湾开会、旅游,要是让他回来后看到这个帖子,一定会吐血。
宗迪作为民俗学界“第一好身材”的美男子,有着九头身的比例、雕塑般的脸庞,多年来,我们民俗学界已经公认了他“风流倜傥,玉树临风 ...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4 13:55

爱东兄这一说,我可有点恐惧了。原来民俗学界高人无数。好在我无知无畏,只专拣形象清晰,见过面的男人女人去写,写时也没有什么座次排列,权当随笔散文之类,难登大雅之堂,哪天碰巧和各位熟稔了,一定大 开“杀戒”,好好写个透彻。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4 13:59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4 10:00 发表

刘宗迪这几天正在台湾开会、旅游,要是让他回来后看到这个帖子,一定会吐血。
宗迪作为民俗学界“第一好身材”的美男子,有着九头身的比例、雕塑般的脸庞,多年来,我们民俗学界已经公认了他“风流倜傥,玉树临风 ...
哈哈,见过黄涛,刘宗迪估计马上就能常见了。其他各位要等机会认识。。。。。。。。。。。。。。。。。。。。。如果他们不吐血,便证明我的描摹还至少能够活命。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4 14:00

奇怪了,自从写了巴莫后 ,她就潜水至今,莫非得罪了 ?!或如民国女子张爱玲,是不允许我等俗物观瞻?!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4 14:25

五、刘铁梁先生

怎一个“好”字说尽。和这位先生认识是在山东大学的民俗学讲座活动中。他一坐下,基本上就掏出一个简单的记事本,那本本每次都那样,从容地被口袋里拿出,然后打开一页,看都没看就开口了。而且往往一讲就是几个小时。我常常想探头去看看,那一页纸上能写多少内容,怎么就能讲那么多丰富的东西。他论民俗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理有据,观点总是发人所未发,印象深刻的有关于非遗保护的“空壳化”,民俗研究的“身体性”,还有中国“汉人的史诗就是戏曲”。这些观点都给人启发和振奋,而且他似乎并不以为高明,更多的是启发学生们继续深入研究。颇有些孔子当年“”述而不作”的境界。他的各位弟子们也习惯了他的讲授风格,知道每每有惊人之见,所以随时都做好了录音记录的准备。
他发言总能在褒奖和委婉的批评中让对方知道差距所在。而且从台上的严肃认真的学术探讨后,下台立刻能笑逐颜开地和年轻学子打成一片。记得我们曾经一起吃饭,谈起男人女人的问题,他豪不避讳,参与谈论而且用爽朗的笑声打消了我们的疑虑和不安。在他的骨子里透着份血性的美,透着份闲云野鹤的自然阔达,透着逍遥的独立,诙谐中的责任承当。文人的大雅和大俗他都具备。
故而他可担得起“真人”二字。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09-12-24 14:26 编辑 ]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09-12-24 14:53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4 09:36 发表

追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知遥兄的脸部速描是以“亲近度”为标准来选择描摹对象的。
巴莫最可亲,脸部轮廓最清晰,好画,所以最先被速描。
我预言,接下来要被速描的,是刘铁梁,因为他有个大鼻子,也属于轮廓清晰的那一种。
知遥兄37楼的帖子得和我29楼的这个帖子配合起来看,大家就知道我的“高手”之高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了。
那不是一般的高,是高手中的战斗机呀!
哈哈哈哈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09-12-24 14:56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09-12-24 14:00 发表
奇怪了,自从写了巴莫后 ,她就潜水至今,莫非得罪了 ?!或如民国女子张爱玲,是不允许我等俗物观瞻?!
巴莫一害羞,就抱了把琵琶把脸给遮住了,等她过了害羞期,就会露脸了。
你看叶涛、刘魁立、刘铁梁,个个都没露脸,哪像某某东这种脸皮厚的,还在这里窜上窜下追封讨赏的。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4 15:11

“追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知遥兄的脸部速描是以“亲近度”为标准来选择描摹对象的。
巴莫最可亲,脸部轮廓最清晰,好画,所以最先被速描。
我预言,接下来要被速描的,是刘铁梁,因为他有个大鼻子,也属于轮廓清晰的那一种。”原来爱东兄早就看破了我写作的趋势。。。。。。。。。。。。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4 15:12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4 14:53 发表

知遥兄37楼的帖子得和我29楼的这个帖子配合起来看,大家就知道我的“高手”之高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了。
那不是一般的高,是高手中的战斗机呀!
哈哈哈哈
不说不要紧,细细看来,果然被你说破。。。。。。。。。。。我潜意识中的写作能耐全在你的预测之中啊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4 15:13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4 14:56 发表

巴莫一害羞,就抱了把琵琶把脸给遮住了,等她过了害羞期,就会露脸了。
你看叶涛、刘魁立、刘铁梁,个个都没露脸,哪像某某东这种脸皮厚的,还在这里窜上窜下追封讨赏的。
这更看出了 ,爱东的真性情!!!佩服得很!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4 15:14

下期人物预告:

刁统菊
郭爱红
英古阿哥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09-12-24 16:56     标题: 回复 29# 的帖子

刘先生当然是大师的大师了,知遥兄的画像也没有排座次。我也笼统的用了“大师”,不过巴莫老师,施老师,叶老师确实是民俗学界大师级的学者了。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4 17:59

哈哈,建宗兄暴露了自己的马甲,这马甲都是超级斑竹啊。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4 18:06

在线会员 - 375 人在线 - 10 会员(0 隐身), 365 位游客 - 最高记录是 1042 于 2009-12-10.
今天没有过生日的用户
在线注册会员        CFS注册会员        超级版主        专题版主        管理员        等待验证会员      
阳光  王一然  lilingling  木兰山人  耿羽  陌上花开  刘晓春  马知遥  clamstock  施爱东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12-24 23:39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4 09:36 发表

建宗兄用词一定要谨慎...

真正的“大师”,知遥兄是放在第四位来写作的。
在刘先生面前,我们都是学生。
爱东说的极是,强烈建议建宗修改帖子,删去那折杀吾等的扎眼二字,否则俺只能继续“潜水”了,万一不再冒泡,知遥兄回头就要拿他的“莫非”来讨伐你鸟。

我辈一生应该始终以Folklore Fellow“自居”,记得曾在民间文化青年论坛议论过动辄言必称“民俗学家”这样的“自我定位”。哪天有时间去找找当时的帖子,这里不再赘言。
我们若能终生恪守民俗学事业,也不过是力争做好一位“民俗学从业者”,或曰“民俗学人”或曰“民俗学者”(亦即Folklore Fellow,这也是“国际民俗学者组织”的正式名称)。

俺“欠账”太多太久,已经30多个小时未合眼,周一有一课题的“大限”将至,已经收到“最后通牒”,只好看着论坛的热闹“眼馋”(借用双霞的原话)。

元旦将至,大家继续欢腾~~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12-24 23:46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4 10:00 发表

刘宗迪这几天正在台湾开会、旅游,要是让他回来后看到这个帖子,一定会吐血。
宗迪作为民俗学界“第一好身材”的美男子,有着九头身的比例、雕塑般的脸庞,多年来,我们民俗学界已经公认了他“风流倜傥,玉树临风 ...
温柔滞留宝岛了?

俺今天可是在所里见到了跟他一路同去台湾参会的晓东。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09-12-24 23:48

圣诞节快乐!
管它洋节土节,过节就好!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12-24 23:50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4 23:48 发表
圣诞节快乐!
管它洋节土节,过节就好!
[attach]4707[/attach]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5 07:17

大家圣诞快乐。巴莫这么忙真辛苦,一定要多保重身体啊。那是革命的柴禾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12-25 12:58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09-12-25 07:17 发表
大家圣诞快乐。巴莫这么忙真辛苦,一定要多保重身体啊。那是革命的柴禾
三颗药~~

柴禾刚从牙科的刑场上麻着回来 ,还能点得着,继续干活鸟  ~~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5 16:02

六、刁统菊和郭海红

这两个女士同是民俗学博士。同时供职在山东大学,一个在山大文史哲研究院民俗所,一个在外语学院。从外形上看一高一矮。从性格分析,前者豪爽大气有山东大女人的气息,说话大咧、喜怒都形于色;后者文静瘦弱颇有江南水乡女子的娇俏。因为参加此次年会的缘故,我与两女子结伴而行,年会结束相约到庐山一游。亲眼见两女子一刚一柔,磕磕绊绊地在山涧中艰难而颇有兴致的跋涉,每每在冰雪湿滑处,两人都同时提着36个吊桶互相牵扯干扰,一路上惊叫声,威吓声,互相责备声不断。因为两女子封建思想弥漫周身,再困难都不愿一位男人的手来帮扶,只有她们互相搀扶。无奈郭海红这位有留日本背景的女博士本没有爬山的计划,穿着高跟皮靴就上了高山,以为上山就是坐车观光,不想山路及其漫长。所以她几乎是进入了民间社火的角色,踩着高跷,扶着高大而略有依靠感的刁女士“蚁步潜行”。而在狭窄的山道上,刁女士也常感自身难保,一面责备一面扶持,一面保持自己脚步的稳定性,一面被郭女士一次次因为脚下不稳发出的惊呼而弄得神经紧张。

这是一段曲折的道路。很快地我们就被庐山冬日的宁静和秀丽而吸引。即使是在冬天,满山上翠绿的毛竹和那些常青的植物让山不显得单调,那从天而降的瀑布,沸腾跳跃,从山顶一直溅落到山谷,真合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描摹。闲话少说,单表刁女士一路行一路在欢跃中露出难色。原因是她非常想念她远在济南家中的儿子,儿子两岁多点,听说夜夜入睡前都要哭着要妈妈,这让她每每独自神伤,内心反省之,伤心之,自责之,思念之,总之,边游边想,边想边游,表情也就时好时坏,阴晴变化无常;而那个郭女士则放胆出来玩了。因为出门前老公有交代,既然到了南昌庐山是一定要去的,所以她在游山时完全放飞了自己,每到景致优美处,总能摆出超水平发挥后的POSE让自己融入景中。从这一点上看,她外面的柔弱却掩盖不了内心的平安和刚强,相比较高大的刁老师变化不定的情绪,她倒有了刚强的一面。所以看人,不能光看表面。

在山光水色中,看似有男儿气的刁老师显示出多愁善感,眼角眉梢都是一个“爱”。母爱的柔情可以让人顿容,以至于当她在讲述儿子天真可爱和聪明的故事时,听者也要受其感染红上一圈眼。
而穿着高跟鞋的郭女士将中国传统女性的矜持保持到了最后,据说不得不在一段山路上跌倒,甚至滚了几圈,竟然毫发无伤地继续前行。

在天生一个仙人洞旁,在秀丽的石门涧,两位女性竟然全然不顾寒冷,要求脱出棉服配合秀美的风景卓然一把。风采顿然定格。我说:这庐山一定是男性,所以那么吸引女性的目光和拥抱。甚至在高耸的山顶,两位女士要以《泰坦尼克》中男女主角的造型留一个奇怪的创意。我知道,那也是因为庐山之美。

暴露野性的时候是在结束了庐山之行后,第二天上飞机。推着行李车的刁老师突然本性唤醒,豪迈地帮大家推着行李,而且大步流星地领头,那豪放那开朗不是一般的,此刻她内心里已经回到了家,快要拥抱自己的儿子了。所以,那脚步是轻快的,那身子带着节奏地飞驰。有一阵,她甚至在进飞机的通道里狂奔,说自己因为惯性身体的刹车已经失灵。

一个怀着思念行山路,一个穿着高跟鞋穿林海,两位民俗学女博士这身体一定得益于长期的田野作业,只有热爱田野的人才有这样的激情,在爱和痛的边缘中,完成精神的升华。
作者: 耿羽    时间: 2009-12-25 16:22

刁老师确实是三句离不开儿子~妈妈真伟大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12-25 16:56

伟大坚毅的期待着抱孙子的刁老师
作者: 刘清春    时间: 2009-12-25 17:22

原来,艺术学院排了个戏《大辫子甩三甩》,山东大嫚美丽的野性!
刁老师妩媚又放纵的烫发,可谓现在民俗所的一标志性建筑,马老师可以详细论之。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09-12-26 08:07

引用:
原帖由 小玉 于 2009-12-25 21:01 发表
施老师好谦虚呀
等这位小玉兄弟充分了解民俗学界之后,你就会说,施爱东还算老实。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08:24

引用:
原帖由 刘清春 于 2009-12-25 17:22 发表
原来,艺术学院排了个戏《大辫子甩三甩》,山东大嫚美丽的野性!
刁老师妩媚又放纵的烫发,可谓现在民俗所的一标志性建筑,马老师可以详细论之。
用词不准确,可以妩媚而恣肆,可不能放纵,呵呵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08:24

引用:
原帖由 silver 于 2009-12-25 12:58 发表


三颗药~~

柴禾刚从牙科的刑场上麻着回来 ,还能点得着,继续干活鸟  ~~
什么叫咬牙坚持,估计就是你这个状态啊。。。。。。。。。。。。真革命!!!!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08:25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09-12-26 08:07 发表

等这位小玉兄弟充分了解民俗学界之后,你就会说,施爱东还算老实。
看图片,小玉是MM
作者: 天曳    时间: 2009-12-26 10:40     标题: 天曳

点了提交评论,电脑说我没登录,登录了,之前码的字,都找不回来了
可怜啊……
不惟字,为情绪
作者: 天曳    时间: 2009-12-26 10:58

原本想有样学样,象与不象,且不管。不想网络雁过拔毛,字不见了,我就固执一次,把刚才码的字再挤出来一次,
有本事网络再拔一次。

马知遥
正如“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实属“惚恍”
许久前与桂林一诗人聊起,无意提到,似是第一次
来了民俗网后,再次虚拟“邂逅”,似是第二次
之后,次第三四五六七(再也挤不出字了,跳过)

总结陈词:情感细腻,文字了得,新换头像光线恰到好处,应了那句“道是无晴却有晴”,调皮间略带aimei,一言蔽之:“恍惚”,哈哈

作者: 天曳    时间: 2009-12-26 11:12

引用:
原帖由 马知遥 于 2009-12-24 09:27 发表
我们也想像你那样拣钱,可没有机会
“古语”云: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
据此,建议:以后但凡会议,第一项议程均设计为:捡钱比赛
游戏规则:
一、与会者每人出钱若干,一毛至一百面额不等,自愿为主,强迫为辅。
二、钱放置的位置可近可远,既允许重演“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允许人为制造“鞭长莫及”的遗憾
三、多劳多得,过于耿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者、绅士风度过于礼让者可以抗议,但抗议无效

免责:
如因多次弯腰捡钱导致腰椎、腰肌劳损,会务组不负任何责任。

[ 本帖最后由 天曳 于 2009-12-26 11:14 编辑 ]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13:09

引用:
原帖由 天曳 于 2009-12-26 10:58 发表
原本想有样学样,象与不象,且不管。不想网络雁过拔毛,字不见了,我就固执一次,把刚才码的字再挤出来一次,
有本事网络再拔一次。

马知遥
正如“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实属“惚恍”
许久前与桂林一诗人聊 ...
哈哈。原来让你恍惚了那么多次啊。下次聚会一定要见见。因为你的名字本身就很摇曳,故此更加恍惚。有句话,你在摇曳,怎不让人恍惚之???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6 13:10

引用:
原帖由 天曳 于 2009-12-26 11:12 发表


“古语”云: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
据此,建议:以后但凡会议,第一项议程均设计为:捡钱比赛
游戏规则:
一、与会者每人出钱若干,一毛至一百面额不等,自愿为主,强迫为辅。
二、钱放置的 ...
此主意尚好。到时候我只管做个看客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2-27 10:25

此贴太长,已经另开一新贴,接着写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0-11-20 19:16

宗迪作为民俗学界“第一好身材”的美男子,有着九头身的比例、雕塑般的脸庞,多年来,我们民俗学界已经公认了他“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第一人地位。
没想到,知遥兄的热帖一出,就将刘冠施戴了一回,等宗迪台湾回来,一定会怒发冲冠,出剑……吐血的。

还有,远在温州大学的黄涛黄大帅,也定会仰天长啸一声:
老虎没去开会,猴子也敢临风?

当然,仰天长啸的不止黄涛一人,什么一刀仙陈泳超,老局长安德明,毛感男人吕微,丹凤电眼高丙中……每人发一声,会把施爱东给震晕在地。

为什么叫安老师老局长
吕微老师的好理解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