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新乡土中国[013]第九章.城乡统筹:武义模式元素之五
[打印本页]
作者:
徐杰舜
时间:
2009-12-21 23:18
标题:
新乡土中国[013]第九章.城乡统筹:武义模式元素之五
第九章
城乡统筹:武义模式元素之五
人的生存离不开居住,人类生存策略的不同机缘,使城乡分离了几千年。新农村建设要使城乡走向融合,就要使农村走向城市化。县域的城市化往往从县城开始,进而带动乡镇,再波及村庄,所以必须实行城乡统筹。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县城的改造为契机,带动了全县的城市化,使城乡统筹成了武义模式的又一个重要元素。
一、记忆:旧照片中的老武义
汽车进入武义地界,笔者就认不出武义了。进入武义百花山,更不见昔日百花山林场的真面目,一眼望去满目标准厂房。过了武义江本来一望无边的农田,现在变成了漂亮的花园小区、气派的工厂、休闲的温泉,只有塔山、北岭风韵不仅不减当年,反而更加郁郁葱葱,发宝象龙塔依旧耸立在塔山之上,显得更加挺拔。再抬眼远望,高耸的火车站,明招温泉大酒店,以及密密麻麻的建筑群,这一切都告诉笔者,武义县城到了。
笔者离开武义20余年,今非昔比,不敢相信这就是20多年前的武义。在这次对武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中,笔者不断地搜索记忆,寻找老武义的踪迹,后来在县外宣办章军主任的帮助下,在红羽照相馆郎一刚手中找到了他1973年和1983年拍摄的武义县城全景照片。
(图49:1973年武义全景图)
看到这张放大到1.5米长的1973年的武义县城全景图,心中无限地感慨,勾起了笔者对武义的历史记忆。
1.20世纪60年代的武义壶山镇
在笔者的记忆中,1965年8月,笔者刚分配到武义,从杭州省人事厅拿了报到证,坐了五六个小时的火车到了金华,又坐了近2个小时的汽车到了武义。当时,在乡村沙石公路上奔走的汽车,颠颠簸簸,摇摇晃晃地把笔者拉到了当时被称为壶山镇的武义县城,短短的一个多月,命运就把笔者从武汉分到了杭州,又从杭州分到了听都没有听说过的武义,仿佛穿过了时空,回到了“风物是秦余”的时代。
确实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武义,虽然地处僻远,交通不便,但小小的不足万人的县城,一条青石板与鹅卵石铺成的不到2里的壶山上、下街,以及若干完全用鹅卵石铺成的小巷构成了武义县城的街道格局,显得乡土味极浓。如果保留到今天,一定会让一些古城发烧友惊讶起来:啊!还有这么美的县城!那时,笔者在壶山街上行走,街路上虽有自行车驶过,但更多的是农民的手推车不停地吱吱而过,时不时还有耕牛慢吞吞地在街上行走,街上当然也就留下了一堆堆的牛粪。记得笔者刚学会骑自行车上街时,一不小心被圆不溜瞅的鹅卵石弄摔倒了,不仅撞倒了农民卖枣子的小摊,弄得枣子滚了一地,一只手还插进了牛粪堆。当我急忙爬起来想去帮摊主捡枣子时,吓得摊主忙说:“不要你捡了,你那满手的牛粪把我的枣子弄得更髒了,谁敢吃啊!”这事使笔者对武义的鹅卵石路有了更切身的领教。但凭心而论那时武义县城虽土,但每天早上到武义一中去上班时,只见溪埠头上洗衣的洗衣,洗菜的洗菜,起早点挑两担水倒入水缸,就可以用来烧饭、烧水、烧菜了,水质之好是现在人所不敢想的。盛夏之季,人们只要走几步路,就可以到一中大操场边的西寺溪水里去洗澡,那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想想这一切,回味起来真是一派乡间恬静的生活图景。
2.20世纪70年代的武义壶山
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武义第一轮工业化的兴起,特别是在壶山西边牛尾巴上山建起了有机化工厂,使美丽的熟溪水不断受到污染,西寺溪的水也逐渐少了,枯竭了,而曾经穿过西门城脚流往县后畈的溪水最后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断流了。随后武义的青石板鹅卵石路也就被水泥路替代了,现在看到郎一刚1973年拍的武主全景图就是这个时代前后的真实记录。
1973年郎一刚拍的这张武义全景图,是站在熟溪南边的郎梅山,对着壶山拍的,照片右边一片民居就是当时的溪南滩大队;中间是熟溪水穿越而过,右边熟溪水上的桥就是闻名江南的熟溪桥;熟溪北岸高耸的烟囱就是1944抗日战争时期侵入武义的日本鬼子开设的电厂留下的标记[1];向左沿溪而上的水塔是酒厂所在地,从此一直向上游走去,沿溪一带都是金星大队居住的南门和小南门,接下去就是南丰大队所居的永丰门;左边比较新的三层楼房(围墙遮了一层)的一大片地方是武义一中;最左边围墙围起来的房子大概是南丰大队的加工厂,这一群房子对面就是食品公司的生猪仓库,以及壶山镇尾——西门头。
县城远方的山峰,右为塔山和北岭,隐约可见发宝象龙塔,塔的后面就是当时武义最大的工厂——武义棉纺厂;向左边看去,一直到最高峰,这就是武义人的祖山——壶山,上山的蜿蜒小路依稀可见;再往左看,远远的牛尾巴山上的水塔就是有机化工厂了。
从照片上看,老武义就是这样。那么,武义街上如何呢?虽说武义上下壶山一条街,历史上武义曾有城墙,西门早已不见,但西门头岭一直是城西的地标,东边一直到东门。旧俗武义端午推龙舟,就起西门的城隍庙,一直推到东门下熟溪,走的就是这一条街。
从西门头向下走,沿途有一中操场,生猪仓库;过西寺巷就是县食品厂,武义一中,快到横街时又有壶山小学和壶山幼儿园,横街口有一安徽人开的水果店,又有一武义副食品公司开设的横街口小酒店,酒店对面是上街唯一的一家餐馆,从早到晚都卖麦饼、鲜肉包子、豆腐丸子、馄饨、糯米粽、豆浆,以及光面和肉丝面,笔者记忆最深的是1角钱一碗的光面[2]和5分钱1个的豆沙粽,前者可充饥,后者香又甜,偶而奢侈一下就吃一碗2角的肉丝面;再往下走就是中医院、人民银行、食品公司和副食品公司,过了狭狭的朱何巷就是百货公司,对面是新华书店,这个地方就是武义县城的中心——五圣堂弄,向北就是邮局、五金公司、百货公司的批发部、消防队、搬运公司、汽车站;再往北就是县后畈的大片农田,上了北岭过了北岭洞就是北缸窑了。向东沿壶山下街走去,就是酒厂、县委、县政府,接下去就是县财政局、壶山派出所、戏院、豆腐厂、粮食局、农资公司等单位;从壶山上街一直到壶山下街,除上述企业单位以外,其间夹杂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小作坊,有卖瓷器的,有卖铁器农具的,有打铜壶的,有卖酥饼的,有卖衣服、鞋子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到了公路边(今温泉路)向南走就是医院、农机厂、布厂、电厂,土产等公司的仓库,以及熟溪桥;再向南就是通经永康和新宅的公路了。向东走是熟溪小学,下王宅大队,这一带几乎全是农民的民居,一直到鸣阳楼,再下去就是东门,出了东门就是田畈了;再走5里路就到了程王处大队,即现在的武义火车站。
对于武义城区的风貌,有两句民谣十分有意思,一句说:“西门头的壶山顶,东门脚的鸣阳楼,北门朝着北岭洞,溪南滩大奶奶”。为什么讲“溪南滩大奶奶”,原来当时溪南什么标志都没有,只有早上在溪边洗衣服妇女的两个乳房随着搓洗衣服的节奏而晃动,成了一道风景。还有一句说:“壶山口的风,鸣阳楼的钟”,意思是壶山吹来的西风可以拂动县城,鸣阳楼的钟声能响彻县城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的武义壶山镇的一幅风俗画。
二、规划:武义城乡统筹的设计与实施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实现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发展、共同进步,必须借助农村城市化这把钥匙,大力推动城乡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互动、互补、互惠。改革开放以来,武义县城乡建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武义县农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县城的改造为契机,以点带面,进而推动乡镇和村庄的城市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义以现有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开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随着武义城乡统筹规划的具体实现,武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下面,我们就具体介绍武义城乡发展规划的内容及实施情况,和读者一起倾听武义进行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建设的历史脚步声。
1.武义县城规划
武义的城市化历程是从县城改造开始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武义先后进行了三次县城总体规划。
(1)第一次县城总体规划
1982年,武义县城进行第一次建设规划,1983年10月编制完成。规划期限近期至1985年;中期至1990年;远期至2000年。规划把武义县城的性质确定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继续加强轻纺工业、建材和砩石开采工业,积极开发食品工业的社会主义城镇。城市规模预计为1982年现状人口为2.29万人,用地2.07平方公里;规划近期人口2.5万人,用地2.57平方公里;中期人口2.72万人,用地2.94平方公里;远期人口4万人,用地4.02平方公里。
从1983年到1992年,在实施第一次发展规划过程中,武义县取得了以下成果:
第一,改造了城区道路。拓宽和延伸了解放街,改造了熟溪北路,建设环城南路、溪南街、城脚路等城区主干道路。回建或新建沿街公共设施和商业网点,如武阳楼、第一百货商场、物资大楼等。第二,调整了城区的工业布局,改善了工业布点分散、零碎、占地过大的状况,工业布点安置于熟溪南侧山坡和城区外围南北两侧。对棉纺织厂等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实施扩建和技改,提高经济实力;把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如酒厂等)外迁,改善城区环境。第三,建设了江山新村等新居民点,改善了居民和农民的居住状况。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从1982年的5.78平方米/人提高到1991年的11.89平方米/人。至90年代中期,城区面积由1982年的2.07平方公里,发展到7.09平方公里。第四,公共设施、商业网点有了增加和改善。新开辟小商品市场(城东路北口)、农贸市场(振兴路北口)等专业市场,扩建了自来水厂,新建了工人文化宫、医院门诊大楼、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第五,新建了汽车站,改善了城区对外交通道路,开设了小型公交交通。六是重修了熟溪桥、发宝象龙塔和鸣阳楼等文物古迹,完成了北岭公园一期建设。
(2)第二次县城总体规划
1992年5月,杭州大学区域与城市科学系会同武义县规划部门,编制武义县城总体规划。1993年批准实施。规划期限为近期1992~2000年,远期2000~2010年,远景2010~2050年。武义县城定位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是以莹石和温泉为特色的综合性城镇。县城规划区范围包括武阳镇部分行政范围和邵宅乡的部分地区,面积约34平方公里。近期人口6.5万人,用地规模5.85平方公里,人均90平方米;远期人口10万人,用地规模9.5平方公里,人均95平方米。发展方向以老城区为依托,主要向东规划新建的火车站方向沿江发展,适当扩大发展溪南的居住区和工业区。
从1993年到1998年,在实施第二次发展规划过程中,武义县取得了以下成果:
第一,开发区建设全面实施。城东北新区(商贸住宅区)框架建设基本完成。武阳路、东升路、温泉路及沿街建设完成。第二,县前片、壶山下街拆迁及回建工程完成,旧城东部改造后形成全新商业区。第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1992年8月开始供应液化石油气;由源口水库供水的引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城区排水排污全面整治;供电、电信、广播电视设施新建或大幅增量。第四,北岭商住区、东苑新村、康园小区、温泉别墅区等现代化商住区建成,熟溪北路室内菜场、武阳北路商贸中心等现代化商业区建成,提高了城市品位。第五,城区道路桥染建设扩大规模。新区道路和老城区道路及城区三座桥梁建成后形成了武义城区五横四纵的道路体系。第六,武义火车站及站前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金温铁路全线通车,构成武义对外交通新的体系。第七,白洋渡等工业园区建设,聚集社会资金,发展工业企业,增强了武义城区的经济实力。
(3)第三次县城总体规划
1998年由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武义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修编完成武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6月批准实施。规划期限为近期1998~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武义城市性质是以温泉、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浙中重要城市。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为近期6.8万人,城建用地6.53平方公里,人均96.3平米方;中期8.3万人,城建用地8.14平方公里,人均98.07平方米;远期12万人,城建用地11.98平方公里,人均99.83平方米。城市用地发展方向近期主要向城市东部(武义江以西)和西南部发展,中、远期逐步向东北部、东南部和北部方向拓展。
从1999年到2005年,在实施第二次发展规划过程中,武义县取得了以下成果:
第一,温泉南路拓宽改造、双路亭入城口建设以及温泉北路(北岭新区)建设工程,南门街拆迁改造,城西入城口建设等,形成武义县城新的更完善的道路框架。第二,解放街第二次拆建,俞源街沿线地块旧城改造,紫金五圣、宏马时代广场、五金一条街、锦锈华都等一大批商业中心的崛起,方便了市民休闲、娱乐和出行购物。象龙小区、塔山小区、南湖花苑、栖霞花苑等居民区的建成,进一步提高县城居民的居住质量。第三,滨江广场、梅郎山公园、湖畔公园、壶山公园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为城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游憩的空间。第四,熟溪桥至白洋渡沿岸的堤防工程建设,提高了县城抗洪防洪能力。第五,污水处理工程(一期)、壶山自来水厂工程的建设为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及生态县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六,温泉山庄、清水湾温泉度假村等建成投产,为武义游旅开发奠定基础,打响温泉旅游品牌。第七,百花山工业园区、文教旅游工业功能区、东南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发展,激活了武义的经济活力。第八,县城周边出境公路的扩建改造,使县城的对外交通进一步畅通。第九,北岭新区开发,使武义城市发展有了新的空间,目前框架道路和给排水工程已经基本建成,新区城市设施建设已经起步。
2.武义镇村规划
随着武义县城区建设的开启,武义的镇村规划也在全县铺开并得以实施,一波由县城——乡镇——村庄的农村城市化热潮掀开了武义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1984年,全县34个乡镇、827个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1987年新编柳城、桃溪、王宅、桐琴4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1990年4月1日起,对村镇建设实行建设许可证制度即实行“一书两证”(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把各建制镇的建设纳入依法规划、依法管理的轨道。1991年6月建立武义县乡镇建设基层管理服务站,进行县域范围内、县城规划区外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逐步开展建制镇和集镇、村庄各类建设项目的“一书两证”和集镇、村庄的“一书一证”(选址意见书、建设许可证)审批、发放工作。1994年4月19日《浙江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出台,1997年11月18日《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出台,村镇规划进一步规范。1992年至2002年的10年间,由于乡镇行政区划的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村镇规划也相应进行调整和修改。至1998年,完成全县7镇16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至1999年,完成全县237个村庄、集镇的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因实施县委、县政府“下山脱贫”工作,全面完成泉溪镇麻田村、俞源乡石菇塘、履坦镇金桥村等6个下山脱贫新村的建设规划工作。2000年,《武义县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这是武义县第一个结构完整、内容具体丰富的城镇体系规划。同年,累计完成全县364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和10个乡村集镇的建设规划。2002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对新设的新宅、茭道两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和论证。至此,全县8个建制镇的20年总体规划完成了最新一轮编制。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各工业功能区建设提供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操作平台,为确保村镇建设的有序进行、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武义镇村规划和建设为合理有序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使城镇乡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1)全国千强镇:桐琴镇规划个案
桐琴镇位于武义县东部武永边界,与永康市接壤。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1992年编制《桐琴镇总体规划》。2004年末,全镇面积46.9平方公里,辖44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8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7万人;镇区建成面积3.8平方公里。2004年,被国家统计局列入全国千强镇。
1998年武义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起步,桐琴镇抓住机遇,发挥贴近永康“现代科技五金城”和交通便捷的优势,在全县率先创办了“凤凰山工业园区”,首期规划面积24.47万平方米。2001年,接着创办五金机械工业园区,2004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和省级特色工业园区。2000—2004年,投资3400余万元,新建、拓宽道路30千米、面积45万平方米;新建公园1个、广场2个、停车场2个、总面积4.65万平方米;新建扩建市场3个,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其中废旧金属市场4万平方米;实施旧镇改造拆迁500余户,面积1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小区5个,其中拆迁安置区2个,占地面积14.3万平方米,下山脱贫安置区2个,占地7万平方米,旧村改造安置区(别墅区)1个,占地2.5万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2.6万米,供水区域6.9平方公里,受益人口2.3万人,水源取自县供水管网。埋设排污管道24.43公里。镇域内有法庭、派出所、工商所、土管所、林业站、信用社、中小学校、医院等。
2002年桐琴镇编制了新一轮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镇区规划范围为22个行政村,规划用地范围为11个行政村约8.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2平方公里,力争在20年内建成一个有8万城区人口的现代化工贸型园林“小城市”。
(2)省级中心镇:柳城畲族镇规划个案
柳城畲族镇位于武义县南部,距县城46公里,至2005年,全镇总面积171.6平方公里,镇区面积3.06平方公里,辖5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1872人,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4%,为浙江省畲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2000年8月,被确定为省级中心镇。
1985年11月,柳城镇复建。至1986年,全镇总面积41.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0.46平方公里,辖行政村19个,居委会1个,辖区人口11959人。与之相邻的大源畲族乡总面积17.99平方公里,辖行政村10个,辖区人口4099人。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大源畲族乡并入柳城镇,经省政府同意,建民族镇——柳城畲族镇。2001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并小镇为大镇,撤销新塘、竹客、云华乡建制后并入柳城畲族镇。
1995年12月,柳城镇政府编制了《城镇总体规划》。2000年,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2003年5月完成了《2000-2020年柳城城市总体规划》,性质定为武义县南部商贸服务中心,体现民族特色的山水型生态旅游城市。1993-2004年先后建成后龙山、塔山、北门等3个公园,合计占地面积0.37平方公里;广场2个,占地面积3.51万平方米;艺术馆1个(潘洁兹纪念馆);学校3所,占地面积9.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其中1998年建成全省最大的扶贫建校项目——武义金穗民族中学;医院、诊所各1所,合计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建成停车场1个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1985-2004年建成镇区道路9条,总长6.84公里,总面积5.48万平方米,形成了“五横二纵一环”的城区道路框架;建成桥梁5座:四方桥长45米、宽9米,东升桥长56.4米、宽12米,东溪桥长54米、宽6米,车门桥长55米、宽5米,通济桥长60米、宽6米;建成自来水厂1座,占地面积2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供水管道长1.1万米,设计日供水3600吨,供水区域5平方公里,实际日供水1200吨,受益人口1.5万人;投资650万元,按“50年一遇”的要求,筑起了1243米长的防洪堤。建有拆迁安置区和生态住宅区3个,建筑面积21.74万平方米;私人建房354户,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60.5平方米。环境卫生、绿化植被都有新的建树,被省建设厅授予全省“绿色小城镇”称号。
3.乡村庄建设规划
武义县根据1985年、1999年、2002年3次村庄建设规划的要求,农村建设逐步实施。农村的道路、公共建筑、市场商店、文化体育场所、医疗卫生站、学校、自来水、闭路电视和住宅的建设分期分批建成,旧村改造和示范村建设也逐步展开。至2004年,武义乡村有道路810条,总长1469公里;办公楼335个,大会堂92个,建筑面积59.8万平方米;市场25个,商店3966个,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场室116个,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医疗卫生站(室)183个,医护人员204人;农村小学33所;农村自来水5个;闭路电视开通5.1万户;住宅建筑面积826.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37.5平方米。
2004年,为加快武义城乡一体化建设,武义县委托浙江工业大学完成了《武义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和《武义县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
2005年,县里从村庄整治专项经费中划出巨资,在编制完成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强化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了31个重点整治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完成了农村污水处理规划的编制,对19个村进行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设计。
(图50:坐在西门头脚民居前的老人)、(图51:老街景)
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至2005年底累计有124个村开展了村庄整治,其中重点整治的有71个村,一般整治的有53个村。有76个村通过了县级村庄整治合格村考核验收,其中杨岸、桐一、界首3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杨岸还被评为金华市首批十大“魅力村庄”之一,官田等12个村被命名为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武义在村庄整治中注意与生态村建设有机结合。在整治建设中贯穿生态理念,两项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统一验收,加强统筹协调。至2005年,武义县已有58个村开展了生态村建设,建设了一批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池、排污管道和生态公厕,村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在武义城乡一体化规划中,杨岸村就是村庄治理的一个典型个案,据县志办同志介绍:
杨岸村,属于履坦镇。地处县城北部白塔山脚,距武义县城8千米,是新安江水库的移民村。全村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现有总户数59户,总人口420人(含外来人口)。1986年起,杨岸村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基本要求,走“以工强村、兴工富民”的路子,办起了武义制笔厂、拉管厂等企业,制笔厂由村集体所有,村委会管理,全村农户只要愿意,都可在厂里做工。2005年,该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自1996年起,村民满60周岁(农业户口),每月发退休金50元,老年节、春节等节日老人每人发礼金40元,全体村民每年每人可享受村集体分红200元以上。
2000年起进行旧村改造。累计拆除旧房面积1200平方米,新建别墅式新居60幢,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40平方米。新建道路4000米,护砌水池堤坎2000米。投资150万元建造自来水设施,日供水50吨,向全村村民免费供水。村内建有幼儿园、医务室、老年活动室,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保洁净化设施齐全,广场、公园、篮球场等休闲活动场所齐备。全体村民都已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杨岸村的建设体现了“以工促农、生态和谐”的特色。2004年,杨岸村被命名为武义县首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5年,又获市级“绿化示范村”称号。
三、变迁:新武义图像扫描
变迁是历史的必然。在改革开放中,武义紧紧牵住了城市化这个统筹城乡发展的牛鼻子,推动了县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这场城市化变迁给武义带来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1.从“水从城脚过”到“水在城中流”
武义城市化变迁的历程开始于旧城区的改造。武义旧城区地小路狭,面积大约只有2.07平方公里[3],局处于熟溪北岸。历史上的武义城墙沿溪而建,有南门、小南门和永丰门从城里的朱何巷、横街和永平巷通到溪边,勾画出来的是一幅“水从城脚过”的风景画。
1980年,武义开始了旧城改造的第一次战役。在这个战役中,由于解放桥和劳动桥的兴建,以及解放路的打通带动了整个溪南的巨大变迁,当时以武义电影院的建成成了溪南的地标,紧接着开发了江山新村,东苑新村,沿溪一线许多新建筑物拔地而起,1986年武义城区面积发展为8.66平方公里,使熟溪南岸旧貌变新颜,并从根本上改变了武义城区的格局,“水从城脚过”变成了“水从城中流”,使约800年前建成的熟溪桥横跨市区中间,显得分外妖娆。(图52:新街景)、(图53:水在城中流)
2.从“水在城中流”到“三山立城中”
“水在城中流”极大地改善了武义城区人民的生存环境,也激发了武义人进一步改造旧城的热情。1992年开始,武义县开始了旧城改造的第二次战役。
这次役战段的重点,一是向北开发县后畈,兴建了武阳路、东升路;二是改造了壶山下街和解放南路;三是改造了下王宅,兴建了温泉路。使武义城区向北扩大与壶山、北岭相连,向东与火车站相连,向南开发了双路亭,城区面积扩大为10.84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溪南一带继续向南扩大,于是地处溪南边上的梅郎山逐渐被新城区包围而被纳入城中,兴建成了梅郎公园,成了溪南一带居民休闲锻炼的场所。而熟溪湖畔公园,以及壶山公园的建成,更是使武义城得山水之灵气。
更有气魄的是从2000年开始旧城改造的第三次战役,打通了北岭隧道,把北缸窑一带作为武义县城的新城区,于是以金湖、银湖为中心 “塔山片”的开发,使本来立在城北外的壶山、北岭和塔山立于城中。武义县城在“水在城中流”之后,又发展成“三山立城中”,构成了新武义的大格局。按规划,这一次旧城改造完成后,城区面积将发展到35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20多年,武义县城的旧城改造彻底改变了城区的格局,从“水从城脚过”到“水在城中流”,再到“三山立城中”,武义县城从小变大,从丑变美,初步建成为一个秀美可人的山水城。
武义县城的巨大变迁,使武义人大受震撼,2004年叶卫平从山区到县城参观了以后受到很大的震撼,他说:
我是一个出生在武义南部山区,又在南部山区任教了25年的普通教师。平日里由于开会什么的每年到县城的次数也不少,但大多是匆匆而去,匆匆而返,只是觉得县城一年年变化着,并没有多强烈的感觉。
可是,11月8日参加了县委县府组织的“喜看武义新变化”,我感到了强烈的震撼,我觉得我们简直是与世隔绝了,甚至有一种“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感觉。一夜之间,武义变了,变得我们都认不出来了。
想不到武义县城,仿佛一夜之间变得那么大,那么漂亮。滨江广场、壶山公园、百花山广场,一个比一个有气魄、有品味;塔山小区、栖霞花苑、思源小区,每个住宅区都是那么典雅,那么漂亮、精致,与大城市的住宅区相比也毫不逊色。
“思源小区”也叫“下山脱贫村”。我们刚下了车,便听到有人叫“叶老师”。这不是西联乡石柱源村的邱春林吗?邱春林家漂亮的房子看得我羡慕不已。“谢伟忠家也在这里。”我又走进了西联乡水碓坑村的谢伟忠家。看着脸上写满幸福的,我的原先在深山老林里的学生们,我真切地体会到“下山脱贫”这四个字的分量。
想不到凤凰山工业功能区、百花山工业功能区有那么多工厂。我算不出产值与税收比例,但从参观与听取介绍中,我非常具体地、感性地领悟到,正是这些大片大片的工厂,成了教育的坚实后盾;正是这隆隆的机器声,转化成了我们工资单上不断上涨的数字。
从熟溪时代到壶山时代,把壶山变成武义的花园,这岂止是一个城市的规划,分明是县委县府领导大手笔、大气魄的生动体现;“洼地效应,鲶鱼效应,蛟龙效应”,不仅仅是武义工业发展的模式,更是县委县府领导智慧的结晶。
从各个工业功能区,从北岭新区一条条笔直宽阔的大道上,我看到了武义的未来,我期盼明天的武义更美好。[4]
四、城市化:武义城乡统筹发展的主线
1.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贯彻“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提出,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党中央提出的这“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发展”被排在首要的位置,既说明了农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也反映出当前城乡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由于传统体制的障碍,中国社会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城乡矛盾,促进城乡优势互补统筹发展,把城市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市化为主要手段,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2.城市化: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手段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经济和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的转移,城市数量和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在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加强的历史过程。[5]
城市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手段,城市化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体制和政策的城乡统筹为基础,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推动城乡互动、城乡交融、城乡一体的城市化道路。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重在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其主要目的是要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使农村、农民分享城市化利益和经济发展的成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城市化的基本原则,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建立一个高度融合的城乡空间布局,形成一个连续统一、网络状、多结点的区域综合体,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资源共享,统筹安排,协调供电、供水、交通、通讯、排污、垃圾清运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区域关系
3.武义县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和目标
2001年,武义县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大大拓展了城镇发展的空间,有利于资源、产业的集聚和重组。在武义县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武义县域经济划为4个经济区:以城区为中心的东北部经济区(含桐琴、泉溪、茭道、履坦等4个建制镇),以柳城为中心的西南部经济区(含桃溪镇及西南各乡),以王宅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区(含俞源、白姆等乡),以新宅为中心的南部经济区。并形成“一中心两翼”的城镇体系结构模式。“一中心两翼”区域已建有县经济开发区、文教旅游用品工业功能区、五金机械工业功能区等乡镇特色工业功能区,已形成开发面积15.7平方公里。在农业产业方面已形成了名茶、果品、笋竹两用林、高山蔬菜、蚕桑、苗木花卉、食用菌等12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涌现了3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10万人。到2005年底,全县已有334个自然村、13887户、4.125万人口实现了下山脱贫,下山搬迁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搬迁到县城与建制镇附近,使资金、人口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城镇集聚,促进了城镇的发展。1998年以来旅游业逐渐开发,已相继建成了清水湾温泉度假村、俞源太极星象村、郭洞古生态村等旅游景点,直接拉动了餐饮、住宿、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就业和各类要素的空间集聚。乡村道路拓宽改造、硬化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建设,优化了城镇的发展环境和集聚功能。
武义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是因势利导,积极纳入长三角经济圈、实现城市接轨金华、市场接轨义乌、产业接轨永康,武义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打造梯度转移的制造业基地、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态旅游会务度假基地、劳务培训基地四大基础、围绕工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四个目标,重点推进东北部区域、积极发展上松线、合理发展西南乡村。
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是:到2010年,武义县常住人口达到40万人(含外来人口,下同),城镇建成区人口达到2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到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45万人,城镇建成区人口达到3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6%;通过产业、人居、旅游等功能区有序空间分布,以区域间快速交通网络为支撑,实现现代化气息的县城与城镇、乡村融合共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武义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走城市化道路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选择。武义城市化发展的特点主要是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空间布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着力构建“两区一群一带”的空间形态。“两区”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东北工业经济区和以柳城、桃溪、新宅为重点的中南旅游农业经济区。“一群”即东北部城镇群。“一带”即沿44省道发展的城镇带。
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集聚辐射能力。按照打造“浙中最佳人居环境”的目标和“三山立城中,江水穿城过”的城市空间理念,加快县城建设,拓宽和完善城市发展框架,城市中心城区逐步向北岭新区拓展,积极稳妥地对旧城区进行适度改造。加大城市道路、污水处理、文体休闲设施和城市景观等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高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围绕以县城为中心,形成“东北部地区15分钟交通圈,全县1小时交通圈”的时空新格局。县域引供水工程已延伸至桐琴、泉溪等乡镇,把乡镇和村庄已纳入城市供水的网络。今后五年,重点抓好“六线一网三站”工程建设,新建、改建县乡公路100公里以上,规划武义至义乌、履坦镇至金华江东镇的快速通道,构筑好县内、县外交通新网络。加快电力网建设,重点抓好“六大”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形成适应城乡生产、生活用电需要的高低压新电网。完成政府“三网一库”信息化工程,在县乡两级及县机关各部门全面推行智能化办公,为构筑“数字武义”打好基础。
四是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以“十百工程”为抓手,分批开展村庄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索农民增收新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加快体制创新,实现人口快速集聚的新突破。要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外来人口本地化,实现人口向城镇快速集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降低人口向城镇集聚的门槛。全面实施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管理制度。
六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山川秀美、文明有序的新武义。强化生态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牛头山自然保护区申报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力争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近几年来,武义县在实施城市化战略中,根据县情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找到了三个重要的支点。支点一:积极实施下山搬迁。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近年来下山搬迁的成本有所提高。对此,武义县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完善下山搬迁政策,以零星搬迁下山为主,引导山区农民向中心镇村集聚,今年力争实现下山搬迁2250人以上。支点二:鼓励农民进城就业。一是带着技术进城;二是带着资金进城;三是带着劳力进城。支点三:大力实施中心镇村建设,一是要强化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二是要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三是要善于整合资源。整合资源的目的是通过集聚效应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城乡一体化的成本。武义在村庄布局规划中,有4类村,即重点发展型、促进发展型、缕缩管理型和下山搬迁型。针对当前下山脱贫和村镇建设中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武义县已在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大框架下,根据“撤并小型村、撤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基本要求,着手编制和实施全县村庄布局规划,力求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等重点工程上。此外,还将通过布局调整和资源配置,使教育、卫生和其他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合理,发挥更大的效益。
因此,在人与自然协调建设中,武义正借助城市化这一主要手段,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共同进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迈步前进。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武义将把县城周边的桐琴、泉溪、履坦、茭道、大田和三个街道办事处的外沿地区都纳入县城范围,形成以目前城区为核心,系列特色城镇群组合而成的“山水在城中,城依山水建”的大县城格局,一个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的大武义将以崭新的面貌傲然屹立于浙中城市群之中。
(图54:地方特色民居)、(图55:武义县城别墅)
[1] 在武义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个烟囱已被拆除,仅留下二米高的残垣作为纪念,被命为武义县文物保护单位。
[2] 即阳春面。
[3]《新武义五十年》编委会:《新武义五十年》,1999年,19页。
[4] 武义新闻网。
[5] 邹小蓉、蓝光喜:《城市化: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载《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作者:
马衣努
时间:
2009-12-22 13:56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非常感谢徐老师对本版的支持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