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文摘;《帝国的隐喻》,王斯福 [打印本页]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09-12-19 22:27     标题: 文摘;《帝国的隐喻》,王斯福

文摘
第一章 历史、认同与信仰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总会有机会参加各类仪式性的与传统上的庆典。人们在举办这些仪式的过程中找寻到的历史感是什么?在他们自己一生中,这些集体场景又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有些仪式大可以不去理会,但其他的仪式则多是一种社会义务,其中有些人们还会全身心地投入。每一次做仪式,都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依赖感,这属于个人的事情,但仪式的情境及其参照物也在建立一种历史认同的社会周期。在中国的任何地方,人们都能够经验到不同系统的仪式情境,这些情境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其中,每一个系统所展示出来的又是一种不同的历史感。
从历史包容范围的极至而言,一个人可以被确认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民族主义者,一个社会主义者,一个基督徒,一个回教徒,一个佛教徒,一个道教徒,一个儒家,或这些人中的某些人。每一种中国人的属性都可以由仪式场景和庆典来表现,比如建立了共和国、成为了革命领袖、预言家以及奠基人等等。并且每一种又都直接与完善的文本传统联系在一起,比如国父孙中山所写的《三民主义》,被称为“毛泽东思想”的那些著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它们确立了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意识形态;还有启示性的著作(如《古兰经》或《圣经》);佛教各个教派的语录;道教仪规中的祭拜仪式;儒家经典及其原则以及对上述这些深怀崇敬而写下的注解。对这些东西能给出最恰当名称的便是“经典”这一词汇。对有关中国特性的讨论,无一例外都是相对于它们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无神论的经典传统及其在中国的翻版、各种的基督教教义、各种的伊斯兰教教义、佛教、道教以及儒家的教育,通常都是描述中国历史及其制度所要引述的材料,由此而将其包容进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中去。
经典及其所涉及的背景,往往都是学者考证和质疑要涉及的内容。这些内容依赖的是书写和文字。
除了上述对经典的这种认同之外,中国人也知道,并且有责任和家人一起参加纪念直系祖先诞辰与祭日的仪式,或者通过春节以及小的节日,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共祝家庭团圆。这些形式含有另外一种历史感、另外一种节律以及时间分割,这是一种家的脉络与世系的历史。它们可以和某些经典叙事及其仪式情境相契合。但是它们并不依赖于书写,而是依赖于仪式以及用以标明其情境的物品。
再者,每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情境、突变以及为此而设置的专门仪式性补救措施。定期的节庆或集会、戏剧表演以及其他类型的表演和故事,都是在纪念这些情境。其中包括全国范围内定期举行的地方性年度节庆的变化,如春节,或七月份的鬼节。但是也包括那些并非在哪里都会庆祝的节日,比如,崇拜某个特定的神以及当地少数信徒所庆祝的节日。一种崇拜创立的时刻,往往就是其在突发事件或者一个超乎寻常的个人身上的表现,并与其他起源有着渊源上的联系。不论是年度性的还是每隔五年一次的重复,无论怎么说这都属于一种对起源的重复,就如对一位祖先或是一种历史的起源的纪念一样。这些情境并没有什么可资信赖的书写下来的权威。而在家庭仪式之上,这种仪式性的重复本身,往往是一种对起源及其创新的铭刻。不过,有关他们为之举办庆典的故事,大多是戏剧以及故事讲述者的民间叙述的一部分。
在这种节律中,一种地方性的历史与认同,即与毗邻地方之间的差异便会表现出来。从一点到另一点的生命时间的过渡中,除了由其他的框架所激发出来的认同之外,一个个体可以和许多这类地方性的以及历史的认同联系在一起。
我所谓的历史认同,是指这样三种情境中的一种,即经典的、家庭的以及地方的,它们区分出了一种时间维度,还有一种包容与排斥的维度。时间维度是指重复与(再)组织的节律。它是与年度、时代这样的周期性记忆类似的一种属性。每一次重复都使记忆以及一种有关起源叙事的年度标记得以恢复。另外在这里,重复的意义就在于,被一种新的周期性的时刻及其记忆重新证实或验证,这是指欢乐和痛苦的日子以及插入其中的某个时段。除了这种时间节律之外,在仪式情境的广度和范围上,还有其名称以及所庆祝的是什么上,都存在有包容与排斥这一维度,由于这一点,才能够使个体对此一情境予以认同。比如,对于民国的建立而言,它就是指在10月10日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这包含了民国的所有公民,而不管他们是否愿意认同这一节日。这一天,过往的宾客,新来的移民,还有敌对者,是被排除在外的。庆祝本身便是对其主权地域及其根基的记忆恢复,这种记忆会留存于人民的头脑中,同时为政府的表征所接纳(或拒绝)。再举另一个例子,作为一种农历年度的恢复,春节是在庆祝中国人的传统,其范围包括出生在或婚嫁到中国人家庭中的那些人。而这个节日所排斥的是外来的客人以及满足于外在表演的那些非中国人,如在香港、伦敦或旧金山等那些相对边缘地方的华人,表演在于标定此一时刻的到来。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其容纳最广的认同中,有以地域和政治来区分的、有以家庭和民族来区分的,这些都是有限制的包容。这包括宗族中以及清明节扫墓这类祭祖庆典中对姓氏和祖先的认同,还有在春节年关之时,自己在家里的祭祀。也包括地方性的、地域性的崇拜中那些诸神庆典。这些便是本书所关注的主题,现在我就来谈这些问题。
历史的意义
在中国人的地方节庆中,所敬拜以及所刻画的都是实际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他们为英雄人物。理论上,从历史文献中是能够找出有关这些人物的真实记录的。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做到。
我们也可以称他们为圣人。但是,这些圣人中也包括殉道者,他们一般都是为了某种忠诚信念而献身的历史人物。对他们的怀念,便是对那一忠诚的强调,同时也是对一种特定传记的说法以及那种忠诚的特殊性的强调。在基督教圣灵崇拜中,圣餐以及他们自己本身作为神圣的圣物都占据有一个特殊的地位,而在中国人的崇拜中,这显然是缺少的。在中国人的男女英雄的美德方面,并不伴随有一种对终极真理的信仰,也不具有对他们身体是一种圣物的信仰。他们往往是殉道者,但却是为了一种忠诚而不是为了一种信仰,这是对朋友的忠诚、对行为原则的忠诚、对皇帝或朝廷的忠诚、对家族及其荣誉的忠诚。
除了这些重要的固有含义之外,“圣”这个字也用来指“英雄和巾帼英雄”。这是因为,就像圣者一样,中国人信奉的是当下的灵验。这并不是一种信仰的灵验或者是向救世主做祈祷的灵验,而是由持有控制邪恶与失常状态权力的神及其属下所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中的裁决。理论上讲,能够从历史上找到这些神的原型。对此,我会循序渐进地加以厘清。另外还要介绍民间崇拜中拟人化的宇宙观。不过,我这里实际关心的是赋予民间崇拜以特征的拟人化本身的问题。
在基督教的欧洲,类似的对圣者的崇拜也是极为丰富的。让我们来引证一些结论,并像称谓“中国地方神崇拜”一样来称谓它们。
“一旦基督教建立起来之后,每个地方便开始有了恩佑他们的圣者。他们开始履行地方神或起监护作用的神灵的职责,在世界的各个地方,这些地方神或神灵都能够看到。”保护便是通过年度性的圣者节庆来表述和重新表述……庆典通常包括官方与非官方的专门仪式,以此来荣耀圣者。这是一个要在村落地域内有意义的地点之间行进的队列,并常常以此来标定村落的边界,而在这个游行队列中,都要带上圣物[在中国是神像和香]。同时安排有全体居民都要参加的宴席,接下来便是尽情地娱乐。通过在神龛前的许愿和发誓而从圣者自身的力量那里寻求病愈、驱魔以及运气的转变。“另外,附带地会对人们所求恩惠的未能加以落实的圣者施以惩罚,显示了许愿的‘魔力’以及其不成熟的特征,并有讨价还价和相互交易之类要素的存在。”人们还相信,圣者既能治愈疾病,也能引发疾病,因而,人们要怀着恐惧的期望以及感激之情来还愿。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