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出版史上的经济学“文学化”转型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12-14 18:50     标题: 出版史上的经济学“文学化”转型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9年12月9日   




回声



出版史上的经济学“文学化”转型

■任国征




  《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出版史”2009年11月18日刊载了《出版史上的中国经济学现代转型》一文,这篇文章介绍和评议了经济学现代转型的出版界视角。这使我回忆起经济学“文学化”转型(即经济学随笔和茶座现象)的情况,特作一回顾,以表补充,又供参考。经济学的大众化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起步阶段。“依窗远眺,朝朝潮涌的海上,依稀可见弄潮儿的帆板色彩斑斓。与天和地同样古老的排浪,有力而宁静,带着理性的严肃和逻辑的无情,将那渺小人形和斑斓色彩的抗争吞没下去,再突现出来,再吞没。……”这段唯美凝练的文字,节选自经济学家汪丁丁的随笔集《走向边缘——经济学家的人文意识》的“自序”。汪丁丁的另一部随笔集《永远的徘徊》收集在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当代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随笔集”丛书里,本套丛书还收集了:樊纲的《骗出一套新体制》、盛洪的《经济学精神》、张曙光的《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茅于轼的《谁妨碍了我们致富》、陈彩虹的《给点大智慧》、张宇燕的《经济学与常识》。

  这套丛书收录了具有趣味性和大众性的经济学“小品文”,这些随笔集的特点是:不是科学叙事,而是注重历史叙事,像《前赤壁赋》“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说的是所有权理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说的是资源管理体制和旅游产业;不是理性叙事,而是注重美学叙事,像古老而又玄妙的《易经》早就描绘出美妙的市场图景:“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其次,发展阶段。这些文章开创了经济学大众化、普及化和生活化的先河。随后,经济学随笔成为一种新的文体,引起了经济学术和散文创作的高度重视。形式包括杂文、随笔、时评、散记等体裁,也包括书评、序跋、对话、采访等。截至目前经济学随笔已经渐次发展繁荣,代表性的丛书是,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学家随笔短论”丛书,包括于光远的《为企业家说话对企业家说话》、董辅艿的《市场经济漫笔》、厉以宁的《市场经济的足迹》、萧灼基的《谈股论金》、王钰的《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股》、晓亮的《寄希望于民营》、高尚全的《市场经济与中国改革》、何伟的《观念撞击的火花》。

  最后,扩展阶段。《经济学茶座》是一种杂志书,创刊于2000年,该刊独特的“杂志书”形式,具有学术书籍和学术期刊的双重优势。其“轻松、休闲、高雅”的风格,“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定位,成为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大众化和普及化读物。它注重学科普及,如推出了经济学界的“大白话家”张维迎;注重学术辩论,如对“经济学教父”张五常的支持与反对;注重学术评论尤其是图书评论,联系了书籍和报刊的并肩研究。

  1912年8月,孙中山在演讲中认为economics的译名“惟‘经济’二字,似稍近之”,是我国首次采用的经济学译名,近百年未曾改动。但是,经济学的方法内涵与人文社科的融合砥砺却催生了经济学文学化(随笔和茶座)的倾向,实在可喜可贺,也值得经济学界、文学界、出版界和社会各界研究重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