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汪国胜]读《语法问题献疑集》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12-14 18:29     标题: [汪国胜]读《语法问题献疑集》

读《语法问题献疑集》

汪国胜 

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9-12-07 08:07:04 光明日报



    邢福义先生的汉语语法研究系列论文集,已经出版了《语法问题探讨集》(1986)、《语法问题发掘集》(1992)、《语法问题思索集》(1995)和《语法问题追踪集》(2008)。现在,第五个集子《语法问题献疑集》(2009),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样,“探讨→发掘→思索→追踪→献疑”便组成了一条连环链索,反映出作者研究路数与理念的不断升华。

  邢福义的语法论著,以“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而备受关注。《语法问题献疑集》主要收入2002年至2008年发表的文章,为作者70岁前后数年之所写,近40万字。“献疑”二字,用于一个特指义,这就是:献出自己古稀跨度时段对疑问的思考之所得。这部论著,显示了作者研究工作的日益老到,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路数的递拓和学术理念的提纯。

  首先,要特别提到“小句中枢”理论。这一理论在其研究路数中居于核心地位。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小句中枢说》(《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该文曾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进一步发挥并实践这一理论的,是旗帜鲜明地宣言“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语法系统”的《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该书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被引用的次数排在迄今为止所有语言学论著的第二位。“小句中枢”理论的提出,从一开始便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有见于不同学者论著的评论23处,还有专题评论3篇。为了这一理论的完善,从2004年至2005年,《汉语学报》开辟专栏进行讨论,历时一年半,共发表了国内外学者的论文20余篇。作为这次讨论的开篇,邢先生发表了《研究观测点的一种选择——写在“小句中枢”问题讨论之前》,现已收入《献疑集》。该文对“小句中枢说”作了总体性描绘:认定小句在汉语各类各级语法实体中占据中枢地位;认定小句有“成活律”、“包容律”和“联结律”;认定“句管控”规约整个汉语语法面貌的大局;认定汉语句法结构具有兼容性和趋简性;认定贯彻和实践“小句中枢说”的主要思路和方法是“两个三角”。此外,还认定“词的入句显类和入句变类”、“动词核心和名词赋格”、“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等等,都是“小句中枢说”的派生论断。该文标志着小句中枢理论建构成了一个系统,并且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其次,要特别提到“两个三角”。所谓“两个三角”,一指“表里值小三角”,主张表里互证、语值辨察;二指“普方古大三角”,主张以方证普、以古证今。这是落实“小句中枢说”理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先后出版的五部论集,无论在“两个三角”的宏观阐发上,还是在“两个三角”的具体应用上,其深度和广度都不断拓展。到了《献疑集》,更呈现出了两点特色:一点是,不仅小三角的“表里值”研究,而且大三角的“普方”研究和“今古”研究,都开展得相当全面而均衡。另一点是,突破“两个三角”的框架,进一步拓展视野。或者把视线投射到社会与文化,比如《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一文,从时间纵线上推测了“先生”用于女性的历史,从社会平面上考察了“先生”用于女性的广度,从语用效果上辨察了“先生”用于女性的价值,从文化底蕴上探究了“先生”用于女性的心态,从地域差别上考察了“先生”用于女性的歧异。或者把视线投射到中文信息处理。比如《新词语的监测与搜获》一文,论说新词语监测工程及其实施方略,就“对原有词语的筛滤·对原有词语之外非新现象的筛滤·对原有词语原有义项的筛滤”,一一提出设想,探讨如何才能建制出一套“获取新词语的多功能筛滤网”。或者把视线投射到国学。比如《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一文指出:以现代意识为前导,弘扬国学优良学风、深刻学理和有用成果,让国学精魂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振兴,有利于助产中国特色的学问。此外,还有相继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发表的《“救火”一词说古道今》、《“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漫话〈有所不为〉》、《“X以上”纵横谈》、《说“广数”》等文章。这类雅俗共赏的文章,既是语言学,又走出了语言学。诚然,邢先生在研究汉语语法问题的同时,还在有意识地做着“大语学”的研究尝试。

  理论的创新,需要发掘事实;事实发掘的深入,需要朴学精神。这是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作者强调:朴学精神即质朴的务实精神,表现为踏实而不轻飘,扎实而不浮华,老实而不虚夸,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特质。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