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乌镇的魅力和“申遗”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09-12-14 16:20
标题:
乌镇的魅力和“申遗”
乌镇的魅力和“申遗”
添加日期:2009-12-14 10:12:00 作者:陈云发 新闻来源:东方网
近日,我有幸第二次到中国著名的乌镇旅游,从这座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归来,脑际间有个想法一直萦绕不去,那就是美丽的乌镇应赶快向联合国有关组织申报为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即“申遗”)。
2007年下半年,我曾到乌镇走马观花一游,当时仅参观了东栅的部分街区,由于游人少,街区经过“整管”,缺少了江南小镇熙攘喧哗和浓郁的乡俗,我感到很不适应,回来后曾在当年12月5日的东方网上撰文《真乌镇“变”假乌镇》,评说了该镇民俗味不浓,犹似“影视基地”。现在看来,拙文可能过分注意了江南小镇的民俗氛围而未对古镇建筑风貌的保护贡献给予客观评价,这就有偏颇之处。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周庄被“发现”并开发为旅游胜地以来,江南古镇的价值便逐渐被世人所认识,并陆续整修、开发了一批典型的古镇,如江苏的甪直、同里、锦溪、千灯,上海的枫泾、朱家角、南翔,浙江的乌镇、西塘等,这些名镇大致能够反映江南小镇民俗的风貌,无论水乡环境、建筑民居、风俗习貌到历史人文资源的积淀,都是价值很高,值得传承发扬和参观旅游的。因此,前些年便有周庄等古镇欲向联合国“申遗”的说法,后来好像其中的“六大古镇”在一起会商,称打算打包后联合“申遗”。但是,至今尚未听说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因为新近不断有江南古镇被开发出来,“六大古镇”已无法“六手遮天”,其他古镇当然也想分一杯羹,所以六镇“申遗”的事也就难以快速进展。
平心而论,江南众多古镇各有特色,且均有一定“资历”,所以六镇“申遗”设想虽好,但操作起来反而难度不小,且又牵涉到江、浙、沪三省市,谁放在前面?谁的“材料”应多写点?用谁的照片?这些,操作起来都是难点。
我是不赞成“六镇申遗”想法的,因为若“六镇申遗”成功,则置其他古镇于何地?这就容易弄成“六巨头”垄断旅游客源,况且“六镇”名额,于三省市如何分配?而以原先所说的“六镇”而言,其实六个手指头伸出来,也还是有长有短,所以“六镇申遗”的设想并不科学,若申遗成功,反倒是对其他新开发的古镇是个“伤害”,弄成了联合国“钦定”江南“只有”六座古镇了。看来,还是由众多古镇单独“申遗”比较好,根据自身的人文历史风貌建筑特色,大家拼实力打擂台,看谁最够资格,当然,若“申遗”成功,也仅是“这个镇”,不是可以代替其他古镇的,对其他镇不构成“伤害”。
以江南目前已开发并形成旅游热点的古镇而言,我认为以周庄、甪直、乌镇三家比较突出,应该说各有特点,周庄,甪直开发较早。不过,以我个人对三镇的感受(周庄我去过四次,角直、乌镇各去过两次),就人文价值而言,应该说乌镇最高,最具备单独“申遗”的条件。一是它历史古老,前已说过,已有1600多年,原先为两个小镇,以市河(东溪)为界,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乌镇划归桐乡后,才合称鸟镇。据说乌镇地名来历也有多种说法,有王雨舟称“乌镇古为乌墩,以其地脉坟起高于四旷也”(《二溪编》)之说,有“越王诸子争君长分封于此,遂为乌余氏,故曰乌墩”之说,有春秋时吴国在此驻兵曰“乌戍”之说。二是人文价值高。乌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宋至清,曾出贡生160人,进士161人,进士及第64人,荫功袭封136人。梁昭明太子萧统曾于此筑馆编书,此虽传闻,但沈约(南朝文学领袖)、范成大(南宋诗人)曾游居于此恐是真实的。而更重要的,是乌镇出了一些现代文化名人,例如文学巨匠茅盾,长期任国家文化部长,又是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副主席,若在旧时即相当于“入阁”了。与茅盾同时代,乌镇还出了著名报人、作家严独鹤,著名出版家兼教育家孔另境(茅盾姻亲),中共一大会务负责人、李达夫人王会悟,银行家卢学溥等,可以说,这种“分量”,是周庄、甪直、枫泾、西塘等出过名人的古镇无法相比的,周庄虽出过沈万山,但其是纯商人,是属于“穷得只剩下钱”的人物,与乌镇活动过的文化名人不是一个层面的。三是乌镇的规模可能最大,古镇建筑占地面积似乎更大一些,据该镇资料介绍,全镇分东、西、南、北四栅,先开发的东栅建筑积为6万平方米,西栅开发后老街达1.8公里长,明、清期间的民居、镇店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景区北部还有5万平方米天然湿地。周庄规模虽然已扩大,俨如县城,但均是新近建筑,老古镇规制并不大。四是乌镇的街区更有特色。周庄有双桥,乌镇现亦有30多座桥,其中“桥里桥”、桥对联等亦不逊色。古镇保存完好,目前经整修后,已看不到当代味的房舍,而周庄古镇内并未清理“干净”。乌镇内如茅盾故居、孔氏旧宅、夏同善故居、古戏台、文昌阁、乌将军庙、古塔等景点,其规格价值是很高的,周庄仅沈万山辈一、二家而已。五是乌镇由于开发晚,商业味不及周庄浓郁,周庄目前外来人口太多,尤其是古镇之外的现代新镇区内,外来打工者众,“周庄土语”已不占压倒优势,周庄的“江南味”自然也就略减;而乌镇发达程度不及周庄,应该说语言民俗风味浓于周庄。鉴于以上诸因素,我认为把乌镇视为中国江南名镇之最,是当之无愧的。乌镇出了茅盾这样的中华名人,哪座保存完好的古镇能比?
乌镇既有这些优势,所以它尽可以单独“申遗”,不必参加其他古镇“打包”。但目前的问题,乌镇“申遗”的定位究竟是什么?是它的旅游资源还是文化品位?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乌镇虽有大量明清期间的民居建筑及桥、、塔、船、水等资源,但它最著名、最有价值的还是人文资源,所以,它的定位应该是中国第一文化大镇,而不仅是江南水乡古镇或旅游大镇。以旅游热度而言,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大镇应是周庄,而有自己独一无二价值的乌镇,不必去与周庄攀比,也不必拼命打造旅游大镇,而应坚守中国最著名文化大镇的特色。乌镇人应该清楚的是,只有它始终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文化大镇,它才能顺利取得“申遗”成功。而当它稳居中国第一文化大镇并成功“申遗”之后,它的旅游价值也可能将成几何级地上升。
不过,可能由于想尽快在旅游上取得绩效,乌镇的规划、修复可能过分注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对人文资历史的开发还未有所不足,例如虽有茅盾故居,但茅盾小说中的风土人情资源,乌镇尚未很充分地开发、应用,这笔资源亦是丰厚财富,这方面,绍兴在利用鲁迅作品的人文资源上做得较好。所以,我感到乌镇在修复故镇时,有些人文资源似未考虑进去,例如古代的昭明大子、沈约、范成大等,现代的严独鹤、王会悟等,在古镇景区内便不见“踪迹”,新修建的严独鹤图书馆亦在古镇景区之外,可能是该镇恢复开发时光顾了“请同济大学古筑系而未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缘故吧?对目前古镇内进行民居置换的做法,我们当然不宜否定其积极意义,例如有助于整修、恢复、保护古镇,效果十分明显,但我还是希望古镇应有更多的本地居民在内开店、生活,以造就江南水乡古镇的独特人文氛围,特别不希望这些置换出来的店铺让众多外地人来经营,若镇上店铺经营者和镇子里生活的“闲人”都操外地口音,再加卖外地的特产,则独特的“乌镇味”就会渐渐失去,就像周庄满镇到处卖“万山蹄”,但其猪肉却来自苏北和江西,这就不可取。所以,我建议乌镇能把镇里的“原住民”和附近乡间的本地农民“请进”古镇,让他们在街区经营、工作和生活,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用低廉的房价把当地人吸引进去,只有乌镇到处充满了本地人,才能真正保护活的人文资源,例如:语言、风土习俗、生活节奏、土特产味道等。反之,如果让大量的四川人、湖南人来乌镇开手工酱油坊(手工酱油是乌镇特产)、做姑嫂饼,他们就非把酱油、姑嫂饼做成麻辣食品不可。乌镇还出产一种毛笔,很有特色,但现在却称之为“湖笔”(因乌镇历史上属过湖州),我在想,为何不能重将其新命名为“乌笔”?这可是能成为文化大镇特产的呀?逛茅盾故居,谁不想带几支“乌笔”?但要人们买“湖笔”,则对不起,还是去湖州买得了。所以,我认为乌镇人打造中国第一文化大镇,脑子里要多生一根“文化的筋”,不应把眼光全放在旅游上。听说乌镇现已与国内某大旅游集团公司合资组成旅游发展的股份公司了,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因为外来旅游公司看重的肯定是乌镇的旅游效益,将来会不会像周庄那样“竭泽而旅”?当然,经济效益是肯定会好的,但文化价值、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就可能会发生问题。若这么做,周庄可以,乌镇就“可惜”。所以,我认为应该设法让外来旅游公司退出乌镇的经营、管理,把乌镇全部“还给”乌镇人,从长远看可能更好些。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
乌镇经过这几年的开发、保护,是很有成绩的。夜晚,当我们漫步在西栅街区时,见小镇静静地傍水而憇,又加灯光配置,分外美丽,尤其是林立的明清建筑,更值得仔细观览。我当时生出一个想法:江南其他古镇也很好,值得去游览;但到了乌镇,光游还不够,而应该细细地品味,尤其是应该带着茅盾的著作去对照着品,而这正是乌镇的一种独有的文化魅力。
文章来源:福客民俗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