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存档]闻一多研究专题 [打印本页]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8-11-5 01:44     标题: [存档]闻一多研究专题



[专题]闻一多研究文章列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td]
[图文]《闻一多研究动态》第七十四期(2008年8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9-27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七十三期(2008年6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9-27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七十二期(2008年4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9-27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七十一期(2008年2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9-27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七十期(2007年12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9-27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六十九期(2007年10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9-27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六十八期(2007年8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9-27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六十七期(2007年6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9-27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六十六期(2007年4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9-27
[组图]《闻一多研究动态》第六十五期(2007年2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9-27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六十四期(2006年12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9-27
[组图]《闻一多研究动态》第六十三期(2006年10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9-27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62期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4-02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61期中国现代文化学会…04-02
闻一多与“大江会”闻黎明05-23
蜡炬成灰泪始干——回忆我的父亲闻立鹤(首发)高晓红04-24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1期闻一多研究专业委…04-20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2期闻一多研究专业委…04-20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3期闻一多研究专业委…04-20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4期闻一多研究专业委…04-20




http://jds.cass.cn/Article/Special/wenyd/Index.asp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8-11-5 01:49     标题: 张友仁谈闻一多抗战胜利后第一张照片的拍摄经过

历史写真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六十五期(2007年2月)

作者:中国现代文化学会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更新时间:2008-9-27

[attach]320[/attach]

后排右二为闻一多,前排右二为梁实秋


  西工大新闻网上,公布了一幅1923年科罗拉多大学中国同学会的合影。照片共九人,其中有闻一多。这张八十多年前的照片不知何人保留,但其价值无疑极为珍贵,因为这是迄今发现的闻一多在该校时期的唯一留影。


★ 怀念与回忆

  【张友仁谈闻一多抗战胜利后第一张照片的拍摄经过】 北京大学教授、西南联大老校友张友仁先生,近期在《闻一多先生抗战胜利后的第一张照片》中,披露了闻一多剃去长髯后留下的第一张照片的经过。

  张友仁是西南联大经济系学生,与历史系学生裘昌淞同住在联大新校舍北区第24号乙男生宿舍,闻一多在昆明的几次重要政治演讲,他们几乎一次不漏前往聆听。张友仁说:“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不是我原来想像中的超凡出世的诗人,而是雄狮般的斗士。”《闻一多全集》中的这几次演讲,就是张友仁记录,后交吴晗编进去的。当年,张友仁参加过“社会科学研究会”,也聘请闻一多担任导师。有几次,为了老师的安全,张友仁还护送演讲后的闻一多返回昆华中学。

  和许多联大学生一样,张友仁和裘昌淞也在校外兼差,裘昌淞用打工的钱买了一台旧的柯达120照相机,胶卷用的是美国空军航空摄影大幅胶卷裁剪而成的120简装胶卷,价格有正装的十分之一左右,质量很好,颗粒细致,感光速度很快。他们两人,经常带着这架相机出去拍照。

  关于闻一多那张剃去长髯的照片,张友仁写到:“1945年秋的一天下午,我们在西南联大新校舍南区东南角的小门内,见到我们敬爱的闻一多先生从东南门外进来,我们十分高兴。他的胡子已经剃掉,身穿棕色长袍,颈围浅色围巾,围巾的一头垂在胸前,显得十分有精神。抗战初期的1938年2月,闻一多先生参加湘黔滇步行团,从长沙和200多名师生一起历时68天于4月28日到达昆明,沿途没有剃胡子,到达昆明时已经是一部美髯了。从此,他就将胡子留起来了。他说一定要等战胜日本鬼子以后才剃掉。1945年8月10日日本投降,11日闻先生才得知此消息,立刻到住处司家营附近的龙泉镇将蓄了7年的长胡子剃掉了。我们笑着和闻一多先生说:闻先生我们给你照张相吧!闻先生也很高兴地说:好吧!我们就以东南门内他身后的土墙草顶的厕所为背景,给闻先生拍下了这张没有胡子的历史性的照片。裘昌淞同学手持相机进行取景,我建议采用何种光圈、快门速度和距离的。由于是高速的底片,又是在有阳光的下午,我们采用的是1/100秒的速度、f 11的光圈、1.5m的距离。1946年秋,我们回到北京后,裘昌淞在清华读历史系,我在北大读经济系。我们曾多次到清华大学旧西院12号往访吴晗老师,并且和他谈起对闻一多老师的敬佩和景仰。1946年7月闻一多先生壮烈牺牲后,我们多方追寻,才在上海将这张底片找到,送给有关人员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