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臭名昭著”的科学论文为何入选百年经典 [打印本页]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12-10 17:33     标题: “臭名昭著”的科学论文为何入选百年经典

“臭名昭著”的科学论文为何入选百年经典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10日 08: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臭名昭著”的科学论文为何入选百年经典

  一本顶尖的科学类杂志创刊150年,要选出经典的科学论文,那些曾经“臭名昭著”的“污点”论文,要不要提及?

  《自然》杂志的回答是:要。我们不仅仅要展现出科学研究是怎样进行的,也要告诉公众它是怎么做错的。

  12月3日,由外研社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编辑的《〈自然〉百年科学经典》(Nature: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丛书第一、二卷的首发式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  


  这套英汉双语对照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共十卷。多位参与这套丛书出版的人员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愿望:希望用这套丛书告诉中国的科研人员应有的科学规范,唤醒他们的科学良知和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还要告诉公众它是怎样做错的

  《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共发表过10万余篇论文。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期刊,《自然》报道过现代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

  该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认为,科学中真正重要的发现更像海水涨潮而非海啸,他们是经过逐步积累而逐渐显露出来的。因此有时必须在两种情况之间折衷:一是需要对科研中的重点论题予以公正的评判,二是不能忽略任何为某一学科带来重大变革的工作。

  这套丛书在十万余篇论文中挑选了840余篇经典文献。是否将那些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文章囊括其中呢?

  菲利普·鲍尔认为,他们有利于理解当时这个想法是如何被接受的。比如,优生论或者通过选择性繁殖对人类基因进行改造的诸多努力等,都出现在达尔文的人类起源学说发表至少50年后。这些论调现在属于被摒弃之列,但简单地忽略他们不仅是对历史的不诚实,而且会曲解当时生物学家对达尔文的理解。

  因此,选集中也收录了少数可称得上是“臭名昭著”的文章。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聚合水”事件。当时前苏联科学家声称发现了一种新的超粘滞状态的水。虽然后来这一结果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但在近10年的时间里,全世界各地的很多科学家们都纠结在它的研究中。

  科学界也有自己的时尚

  在公众的眼中,科学论文是晦涩难懂的。

  菲利普·鲍尔建议公众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本经典。他说,科学研究也如同时装一样有自己的时尚和潮流,这一点在《自然》中能体现出来。

  比如核物理,由于成长为一个高度技术性的学科,战后它在《自然》消失了,天文学取而代之成为《自然》杂志中物理学科的主要代表。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高温超导材料被发现时,没有一期《自然》上没有讨论相关问题的论文。

  而最近,物理学家们开始抱怨生物学家接管了《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赵忠尧、陈培基等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入选其中。但菲利普·坎贝尔强调,本书选篇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从国际化的视角考虑每篇文章的重要性,并不偏向与中国相关的或者是中国科学家的发现。

  用百年《自然》唤醒科学良知与精神

  2004年,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到自然集团访问,曾请教麦克米伦公司的前总裁Christopher先生一个问题:中国的科技期刊、科学论文要达到《自然》的水平还要多少年?

  Christopher先生诚实地告诉邬书林:大概50年内看不到吧。

  2008年,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论文生产大国,科研论文数量已远远超过10万篇,但我国现在每年出版的27.5万种图书和9500余种正式期刊中,鲜有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

  “我们像样的论文90%以上都是在国外发表的。”邬书林说。

  如何尽快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水平?Christopher先生推荐了这套书,并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能使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出版人员按照国际规范来做出版工作。

  本报记者 原春琳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12-22 16:56

经典的错误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1日 09:45 来源:解放日报




  享誉科学界的《自然》杂志诞生150年了。最近它出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从创刊以来发表的10万多篇论文中,精选出数百篇代表作。

  但如果你认为这些论文都是影响深远的绝对真理,那你就错了。因为丛书编辑毫不避讳自己杂志的“污点”,收录了不少错误论文。看来,真科学允许犯错,也不怕犯错,关键在于找到什么是对的。

  人类认知水平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受到局限的。《自然》杂志也曾接受“通过选择性繁殖对人类基因进行改造”的观点,这种论调在达尔文进化论发表50年后依然存在,当然现在已被基本摒弃。科学史就是一面镜子,它诚实地告诉今天的人们,我们曾经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即使这种理解是偏颇甚至荒谬,但它将历史的影子折射到眼前,尤其是基因技术更加发达的当今,能让人对生命伦理做出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避免同样的误会或失误。

  在科学进步中,时刻伴随着错误的诞生。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坚持错误,钻入牛角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了“聚合水”事件,有科学家声称发现了一种超粘滞状态的水,导致近十年时间内,世界各地不少科学家都“纠结”于这项研究。直至后来,“聚合水”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自然》经典集照样收录了这篇当年“臭名昭著”的文章,但编辑认为他们并不是坚持错误,而是要告诉科研人员以及公众,错误是如何形成、发展的。“经典的错误”可能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它们同样具有科学的价值———就像真理越辩越明,谬误也会愈辩愈明显。


  我们常常喜欢“教科书式的经典”,只希望经典文本去伪存真,教给我们最权威可信、最博大精深的真理。我们的科研也常常害怕犯错,总觉得错误是那么羞于见人、那么可耻可悲,甚至为了回避一点可能的错误,而绕开最易犯错的区间,不愿冒一点点风险,不敢挑战创新的路径。而事实上,科学错误或许也是宝贵财富,也是成功之母。只有在不断容错、辨错、纠错中,科学才能越发昌明,愈加接近真理。

  徐瑞哲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