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新乡土中国[010].第六章特色农业:武义模式元素之二 [打印本页]

作者: 徐杰舜    时间: 2009-12-6 18:30     标题: 新乡土中国[010].第六章特色农业:武义模式元素之二

  第六章 特色农业:武义模式元素之二
  民以食为天,农业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础。人要解决温饱,就要向自然索取;要索取,就要与自然互动。这种互动是否平衡,关系到自然生态能否良性发展的问题。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从人与自然的协调出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铸造了以杂交稻和有机茶为代表的包括优质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蔬菜和畜牧业在内的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农业产业带,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充分展示了武义农民的生存智慧,特色农业也就成了武义模式的一个重要元素。
  一、杂交稻:与袁隆平合作发展的特色农业
  武义是个产粮大县,是全国杂交早稻示范县。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境内明显的大陆气候,使武义具备生产保健、安全、优质大米的自然条件。武义的杂交稻品种在水稻种植中占绝大部分。同时,武义县积极推进农田治理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田成网的标准化农田,在水稻种植的作业上大量采用机械化作业,因此,武义杂交稻已成为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
  (图28:田园风光)
  1.品种革新:发展杂交水稻的三步曲
  品种对水稻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国前,水稻品种以农家品种为主。建国后,政府非常重视推广水稻良种。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产量潜力大,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强,植株比较高大,根系发达,容易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因此,武义县领导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积极争取袁隆平院士和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紧跟现代科技水平,大力引进推广杂交水稻,对县内粮食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武义的水稻品种从常规品种发展到以杂交水稻品种为主,而杂交水稻又从最初的三系杂交稻,发展到引进推广两系杂交稻,再到目前大规模推广种植的超级杂交稻。使武义的水稻的产量稳步增高,既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又确保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武义杂交稻发展的第一步是1976年开始引进了三系杂交稻。通过试验,结果比常规水稻品种亩产增67.5至166公斤,增产幅度达18.5-40.7%,三系杂交稻晚稻比常规水稻品种亩产增91.5公斤,增产幅度达29.47%,从而为全县大面积推广杂交晚稻打响第一炮。杂交稻的推广种植,促进了武义粮食生产的发展。1979年武义粮食总产第一年超过了15万吨。1984年达到了19.65万吨。1978年粮食年亩产超过500公斤,1985年达到了746公斤。80年代以前,武义早稻生产“稳而不高”,亩产一直徘徊在200~300公斤之间, 1983年后杂交早稻逐步推广,经过了试种示范、推广普及、稳定提高三个阶段的发展。1989年武义被列入长江流域五省一市杂交早稻示范基地县。据统计,从1983年到1999年止,武义全县累计推广杂交早稻134.66万亩,平均亩产比常规早稻增59.95公斤,增产幅度达19.91%,共增产粮食8.07万吨。
  武义杂交稻发展的第二步是1997年开始引进了两系杂交稻。虽然已推广应用的三系法杂交早稻组合具有常规早稻无可比拟的增产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米质欠佳、市场销售难度大,总体效益不高及熟期偏长,影响晚杂适期栽插和全年平衡高产的缺点。两系杂交早稻则具有熟期短的特点,不影响全年平衡高产。于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全面推广两系优质杂交早稻示范面积,进一步优化早稻品种结构。1997年,从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引进香两68等组合进行试种,同年,全国在武义召开两系法优质杂交早稻示范现场会。由于两系杂交稻推广成功,产量剧增,仅引进、推广香两优和八两优100两个杂交水稻品种三年就增收粮食306.74公斤,增效237.31万元。
  武义杂交稻发展的第三步是引进了超级杂交稻。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种植结构也在调整中,过去的一年两季(早稻、晚稻)稻就有可能由于占用人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不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希望只种一季水稻以便有时间从事其他行业。同时,种一季水稻就要求产量高、米质比较好、生育期长一点的品种。这也是老百姓比较喜欢的。所以,能满足这种需要的超级稻就应运而生了。(图29:袁隆平在武义)
  1997年袁隆平培育超高产水稻试验成功,武义县领导积极引进超级稻。2001年武义大面积示范推广部颁二级优质米的晚稻超级稻组合面积达3.5万亩,占晚稻面积的21.2%。2004年,武义县被列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超级稻示范基地,引进了两系超级稻P88S/0293等新组合进行试种、示范,该组合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袁隆平院士为实现农业部二期目标产量(800公斤/亩)而选育的苗头组合。该县在王宅镇种了106亩的一个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712.4公斤。2005年,武义县示范面积达5000亩左右,在18个乡镇、街道建立了连片示范方24个,经验收,平均亩产达650公斤以上,比其它的品种单季稻亩增产150公斤,亩增效240元,全县共增产粮食75万公斤,农民增收120万元。这些成绩见证了超级稻的优势,对于今年的情况如何,农业局粮油站站长汤志飞说:
  今年的力度更加大了。今年我们县示范了10000亩。因为这两年的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省里的领导到武义考察,要求我们加大推广力度。金华市要求在全市范围开展示范,金华市委、市政府提出这么一句口号,“县县种超级稻,人人学袁隆平”。今年通过示范,这个品种已经通过审定了。肯定要进一步地推广开来。如果现实许可的话,我们要推广到3~4万亩。将近占单季稻面积的一半左右。因为所有田地面积都种一个品种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个风险也大。如果全部种一个品种的话,风险很大,万一遇到什么自然灾害的话,就损失很大了。一个品种的面积占3~4万亩已经不得了了。
  因此,杂交稻的引入推广给武义水稻生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005年,武义县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粮食单产“三增”。
  2.农田整治:农田基本设施的现代化
  为了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产环境,实现现代化农业,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武义就着力于农田整治工程,进行中低产田改造。
  1996年10月武义制定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确立了这样的目标:以机械化、水利化、园田化、科技化为重点,加速农业生产的物质装备,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以科技进步为支柱,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和土地产出率。以提高组织化程度为基础,推进农业社会服务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综合开发为载体,促进农、牧、副、渔的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实现农田设施标准化、生产操作机械化、农业技术科学化、生产经营集约化、生产服务社会化的目标。把园区建成“田成方,渠成网,林成行,路相通,机配套,环境美”的园田化格局,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样板和农村小康的典范。
  1996年10月,武义县确定王宅镇郭浦朱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施区。郭浦朱村地处王宅镇横鹭畈,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较平坦,全村有耕地1360亩,茶叶、果树等经济作物960亩,总人口983人,男女正半劳力470人,交通便利。园区建设前,畈内田块零乱,土堆坟墓依存,农业基础设施差和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率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全年粮食亩产在650公斤以下,农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
  王宅镇郭浦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投资299.56万元,通过1997、1998二年的建设,建成的水利工程项目有:浇筑“U”型灌溉渠道10.3公里,块石干彻排水渠19.2公里,建设桥、涵、闸、渡槽等渠系建筑物126座(处)。农业工程项目有:建设机耕路15公里,平整土地1100亩,搬迁土墩(堆)12处,建成长65米,宽20.5米,每块面积为2亩的标准农田。农业机械项目有:购入联合收割机、农田耕作机、运输机械、植保机、抛秧机、烘干机等机械41台(套)。农田防护项目:主要机耕道路旁栽植防护林6000株。农业科技工程项目有:引进两系杂交早稻香两优68等品种4个,开展以旱地育秧、抛秧为主要内容的轻型栽培技术研究4项,完成农业科技新技术培训1200人次。基本达到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农田标准化;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了布局区域化;全面推广新技术,实现了农艺规范化;农民文化知识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1999年粮食年亩产达1013公斤,比改造前亩增加360公斤。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970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1998年2月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除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武义还先后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粮食自给工程、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等农田整治项目建设。目前武义除了高山上的农田外,平原上的农田基本上都已进行整治。全县经过整理的土地面积达24万亩,建成了17万亩“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灌得进、排得出”有利于现代化作业的标准农田。(图30:现代化作业农田)
  通过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条件、交通条件都得到了改善,农业作业也方便了很多,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特别是这两年,机械收割发展很快,节省了劳力。以前都是人工收割的,现在机收面积占到所有面积的30~40%;耕作方面,以前也是以传统的牛耕为主,现在除了山区,牛耕的已经退居次要地位,80%以上农田面积实现了机耕。
  在购买大型农具上,省政府和县政府都给予补助。从2004年开始,农民购买大中型农机具的补贴其购机款的三分之一。这两年,全县一共有100多台联合收割机。一台收割机的作业能力,大概是200~300亩(早稻和晚稻两季), 100台就是2~3万亩。在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上,效果非常明显,加快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进程。
  农田整治对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由于建设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灌得进、排得出”的现代农田,武义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水稻的生产和管理走上了现代化作业道路,促使武义的杂交稻更快步入了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行列。
  二、茶叶:有机茶铸就的特色农业产业
  在田野调查中,7月24日,笔者与新宅镇少妃大莱片周振华副片长、吴桂清师妹一同前往武义大圆塘有机茶园考察。半途中,不远处满山郁郁葱葱的茶园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赶快拿起相机把这片绿色定格下来。谁知,有人说,好景还在后头呢!果然,再走一段路,站在他们认为是最佳拍照的位置,只见眼前一个盆地似的茶园,盆地的中央是个布满茶叶的小岛,围绕在小岛四周的是清澈的湖水,湖水外围又是一个环形的茶叶带。层次分明,而又美伦美奂。整个茶园仿佛人的一只眼睛,正满怀期待地注视着我们这些来访者,似乎要对我们诉说什么。置身于碧波荡漾的绿海之中,不仅令人遐想联翩,流连忘返。这不是仙境,胜似仙境。难怪有作者感慨道:“春天的风雨阳光都给人一种懒洋洋的感觉,叫人恹恹昏昏。惟有中国有机茶之乡――家乡武义那满山滴翠的茶园,那杯家乡武义特有的兰香盈盈的春茶使我相思牵挂。”[1](图31:大圆塘茶园)
  武义茶叶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美的享受,还有高品质的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饮品的消费需求日益注重优质、卫生和安全。而有机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生长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属纯天然、无污染、高品质的有机饮料。有机茶正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紧跟消费者需求的步伐,率先吸引众多消费者的目光。武义从1995年开始开发有机茶以来,成绩斐然,2001年获得了“中国有机茶之乡”的荣誉称号,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农业特色产业。
  1.有机茶业成绩斐然
  武义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民国时期,武义的茶叶就已经小有名气,民国21年(1932年)省农产品展览会上,武义鸿源协的茶叶获乙等奖。[2]相对来说,有机茶的开发历史只有短短十多年而已。然而,在这并不太长的发展历史中,武义有机茶已经取得非凡的业绩。
  20世纪90年代初,县政府提出了发展绿色农业的建议,对全县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茶叶生产,制订了“抓好名优茶,开发有机茶,带动无公害茶”的茶叶生产工作思路,作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重要措施。同时提出了建设“茶叶生产大县”、“名优茶生产先进县”、“有机茶生产强县”的目标。经过政府支持,企业和农民的努力,武义有机茶日益发展壮大,享誉海内外。“规模化基地生产,企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是武义县茶叶生产的一大特色。目前全县有茶园11.2万亩,茶叶生产规模企业25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其中有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县有7万余亩茶园以龙头企业与茶农形成“公司+基地+农户” 的模式经营。2005年茶叶产量7100吨,产值2.2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2300吨,产值1.84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金华市首位。有机茶颁证面积2.1万亩,产量850吨,产值6000万元,有机茶颁证面积占浙江省20%,为全国十分之一。茶叶产业已成为武义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是在产量、产值上有大的进步,武义有机茶还获得了许多荣誉(见表1):
  表1            武义有机茶获奖一览表
时间(年)
大事:成就、荣誉
1995
成功开发了“金山翠剑”有机茶(全国第2家),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地。
1996
武义有机茶打入了欧盟、日本、美国等国际市场。
2000
武义县被浙江省列为“有机茶工作建设”试点县。
2001
最早开展了国际互联网“中国有机茶”域名注册和网上有机茶贸易。
2001
全县10多家企业已获得有机茶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认证。获得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到7716亩,颁证茶园面积居全省、全国首位。
2001/4
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官员在考察后对武义的有机茶开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1/5
武义县被授予“中国有机茶之乡”称号。
2003
武义县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
2004
武义县被评为浙江省茶叶加工厂改造先进县。
2005
武义县被评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浙江省十大旅游名茶和茶文化休闲观光基地。
  资料来源:武义有机茶发展大事记
  武义茶叶产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一个主要原因是武义创新性地选择了以开发有机茶为突破口,推动名优茶发展、无公害茶普及的茶叶产业发展思路,广泛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发展有机茶产业,积极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有机茶发展的主体。通过发展有机茶,创建“中国有机茶之乡”,提高了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水平和武义茶叶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了外地企业纷纷来武义投资开发茶产业。2000年以来先后引进了浙江骆驼公司、浙江新洲制茶有限公司、杭州合众集团、北京更香公司、浙江茶叶进出口公司、金华雅绿公司、金华萌露公司等外地企业来投资茶叶产业,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10500亩,新增投资5000万元。同时本地企业也迅速发展壮大,本地企业以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实现生产基地向外延伸。武义县嘉盛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在贵州省开发茶叶生产基地5000余亩;浙江武义金山茶业公司在金华婺城区承包茶园3000余亩。2004年还成立了浙江省有机茶创新服务中心——武义县中茗科技有限公司,提高了有机茶产业的科技水平。目前武义县已有16家茶叶加工企业获得有机茶生产加工销售的认证,有机茶年加工能力达1800余吨。形成了“品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探索出“规模化基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运作”的茶业产业化建设新模式。
  在市场开拓方面,武义县在生产过程中就多次邀请国内外客商、记者、认证机构、科研机构来实地参观、考察,宣传产品,拓展销路。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种政府部门、专业学会等举办的农交会、展销会、博览会,在北京、上海,以及山东、河北、大连等地的大中城市建立专卖店、销售点,并积极进行网上交易。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品质的产品,再加上对产品的积极推广宣传,武义的有机茶迈上了新的台阶。
  为了解武义有机茶“品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我们可以从武义更香茶叶有限公司的发展中一窥究竟。
  武义更香茶业有限公司利用当地高海拔、无污染、纯自然的地理优势,建起有机茶园50多个,总面积达8000多亩。为使有机茶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该公司先后在北京、山西、浙江等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窗口”,开办连锁店46家及3家茶艺馆,结果每年仅茶叶一项就创产值9000多万元。该公司在武义建造的基地被评为“中国特产之乡优秀建设基地”,而在北京等销售的有机茶则荣获“全国三绿工程放心品牌”的殊荣。[3]
  武义茶叶经销商采取连锁经营、网点经营等方法,将一批批武义有机茶源源不断地输往北京。1998年在北京宣武区开设的“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是武义第一个吃有机茶“螃蟹”的商家。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更香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的茶叶基地面积迅速发展到4000多亩,年加工能力达到200多吨,在北京马连道等设立了武义有机茶专卖连锁店30多家,产品供不应求,已跻身北京茶叶企业的三甲之列。同时,武义人还努力开拓国外市场,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今年已出口有机茶235吨,占全国有机茶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2001年5月,全国首届“觉农杯”农产品竞拍会上,“更香有机茶”竞拍出了2.7万元/100克的天价。2005年7月4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以《出身讲究的有机茶》为题报道了北京更香茶叶公司的有机茶。
  在《每周质量报告》节目中,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了对更香有机茶的调查情况:
  更香茶叶公司有机茶园位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上,生态环境良好, 基于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机茶园的茶叶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肥料和农药,同时引用茶园铺草、养鸡、养羊等生物方法防治害虫,从而确保茶树鲜叶富含营养且无污染。
  在更香公司茶叶加工厂里,看上去似乎传统原始的工作方式却有非常现代、科学的内涵,每一批的茶叶都有专门的来源记录单和加工跟踪卡,实施“身份证”式的管理方法,如若消费者购买的茶叶存在质量问题,可以追溯到具体的哪一块茶园,哪一天采摘,哪一批加工。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证了有机茶的高品质。
  据悉,质检部门曾经对北京市场上的有机茶进行过抽查,抽查的合格率在50%左右。检测出来的不合格产品都是没有经过认证的企业生产的假冒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明文规定,产品如果要打上“有机”两个字,必须获得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
  节目播出后,极大地提高了更香有机茶的知名度,给更香有机茶带来无限商机。如今,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超过了1个亿,其轰动效应从普通消费群体扩展到上层领导,北京市两任市委书记贾庆林、刘淇先后视察该企业。更香有机茶正是本着以质量取胜的原则,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通过发展有机茶,大大促进了武义茶叶产业化的进程:
  (1)提升了传统茶叶产业,形成了新的优势特色产业。原来武义县以大宗茶生产为主,经济效益十分低下,茶叶生产经常大起大落。通过实施有机茶工程,茶叶经济效益明显得到提高。带动了全县茶叶产值从1999年的8500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2.28亿元。
  (2)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交通条件、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武义县山区的部分茶园处于荒芜、半荒芜状态,经济效益十分低下。通过有机茶开发项目的实施,上万亩的荒芜半荒芜茶园得恢复发展,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2003年仅有机茶生产一项就带动1万多户农户增收,人均增收300多元。金山茶业有限公司承包的台山300余亩茶园,在开发有机茶前总产值仅8万元钱,亩产值不到300元,该茶园开发有机茶之后,现亩产值达到2600多元,总产值达80多万元,效益增加10倍。公司每年付给当地农民的劳务费就达30余万元。
  (3)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一般的茶叶由于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质量无保证。而有机茶生产均采取标准化生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水、土、气经过严格检测,对投入品实行严格控制,对生产、加工、包装、运销实行全程质量卫生监控。而且农户通过一定方式与开发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根据生产标准从事农产品生产,产品卖给企业后,再由企业按有机茶生产标准进行加工、包装、储运,严格把关,产品质量比一家一户更易于管理,从而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强了茶叶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打通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越过国内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的绿色门槛,有效化解以往茶叶的卖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4)发展有机茶使武义的茶叶生产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于有机茶生产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产的基础,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和农药,对病虫害控制采取无公害综合治理,生产过程较少污染环境,不破坏山区原有生态自然条件,而且对产量也有一定的限制,避免了破坏性开发和过度开发,做到了开发与保护并举,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使武义的茶叶生产与生态保护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武义县探索出的以开发有机茶带动茶业产业化的新模式,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韩国前副总理等众多外国领导人和外商前来武义县考察。
  2.品牌整合香了武义茶
  “一场春雨后,云雾遍山香;多少品茶客,开怀话武阳。”武义籍篆刻艺术家叶一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形象地描绘了武川大地养育的一叶名茶——“武阳春雨”茶,读来令人心醉。1994年,武义茶人传承传统精华,博采众长,创新工艺,研制成了“武阳春雨”茶。“一夕春雷落万丝”,“武阳春雨”茶形似松针丝雨,色泽嫩绿稍黄,香气清高幽远,滋味甘醇鲜爽。自问世那天起,“武阳春雨”茶便如春风拂面,以其卓尔不群的品质享誉茶界。并赢得了众多荣誉。
  在“武阳春雨”带动下,武义县一下子出现了金山翠剑、郁清香等17个茶叶品牌。然而,17个茶叶品牌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因这些企业生产规模相对偏小,市场开拓能力有限,部分企业主只得盯牢本地消费者。在有限的市场空间进行无序的压价竞争,不仅不利于各家企业做大,也阻碍了武义茶叶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茶农收入的提高。
  武义茶叶产业发展遇到了品牌发展的瓶颈。怎样实现茶叶品牌突破?经过反复调研,县政府做出了整合茶叶品牌的决定,全县名茶统一打“武阳春雨”牌,让更多企业共享这一优势资源,让茶农得更多实惠。
  2004年,浙江省评选全省十大名茶。武义县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是省里对各地茶叶生产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一次着力提升地方茶叶品牌的难得机遇。经过层层筛选,在与全省38个县市近40个名茶品牌的激烈角逐中,“武阳春雨”茶脱颖而出,荣登“浙江省十大名茶”之列。借获“浙江十大名茶”之机,武义迅速作出了加大品牌整合力度的决策,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茶叶品牌竞争力,让武义茶叶彻底走出“小市场”,全力开拓“大市场”。
  武义县内7个主要茶叶企业纷纷加盟。“武阳春雨”品牌联盟实行了“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他们对原县级“武阳春雨”地方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升格为市级标准。新标准增加了春雨龙芽、春雨龙毫等技术标准内容,使“武阳春雨”茶标准实现了系列化,也为强化“武阳春雨”茶的质量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制定了《武阳春雨茶管理规则和质量管理办法》,规范各成员企业的生产销售行为,形成企业自律、协会管理、行政监管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武阳春雨系列茶由品牌整合前的产量43吨、产值500万元增加到了2005年产量950吨、产值1.4亿元。
  “武阳春雨”品牌整合后,武义茶农种茶积极性更高了。武义县嘉木村农产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武阳春雨”茶加盟企业,公司在大溪口乡等地建有茶叶基地600余亩。多年来,该公司吃够了没有自己品牌的苦头,只能把优质茶叶加工后,低价出售给其他茶商。成了“武阳春雨”茶加盟企业后,公司总经理郑旭东兴奋不已。他说,搭上“武阳春雨”这条大船后,公司在茶叶生产、管理等方面,有了“娘家”做依靠,产品的广告宣传也不用太操心,这种走品牌之路的做法,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今年春茶上市后,嘉木村公司在武义和永康县城各开了一家专卖店,生意均十分红火。如今,郑旭东踌躇满志,准备再开几家专卖店。他说,自己的茶叶原先每公斤最高卖300元,如今售价超过1000元,效益翻了3番。
  武义更香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武义郁清香茶叶有限公司、武义茶业有限公司、汤记高山茶业有限公司、县名茶公司等企业,加盟“武阳春雨”后,也都尝到了甜头。
  品牌整合给武义茶业带来无限商机和益处。具体表现在拓展了武义茶叶的销路,提高了身价和增加了茶农的收入。如今,“武阳春雨”茶已迅速在北京、上海、山东、河北、江苏等大中城市站稳脚跟。一叶叶“武阳春雨”茶,正在这些城市幽幽飘香; “武阳春雨”茶品牌整合后,在严格的监管下,茶叶品质稳步提升,茶叶的身价也高了不少。每公斤名茶提价100至200元,增长幅度达10%以上;品牌整合带动了茶鲜叶价格的上涨,每公斤鲜叶从以前的60元涨到120元,从而增加了茶农的收入。泉溪镇车苏村张国荣仅种了2亩茶叶,以前嫌茶叶价低无赚头,经常任茶叶在山上疯长也不愿采摘。今年见行情好,张国荣连忙雇人上山采茶鲜叶。仅春茶一季,他的茶园收入就超过6000元。[4]
  三、多样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带
  文化是多样的,武义特色农业也是多样的。在武义县,不只是杂交稻、有机茶已经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其他一些农作物也已经发展成为各具规模的产业带。
  1.蜜梨产业带
  武义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栽培蜜梨,武义蜜梨以其肉脆、汁多、味甜而闻名省内,20世纪七八十年代,菊水梨以“杭州蜜梨”的品牌由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统一出口香港,年出口量占当时全省出口梨总量的70%,被国家外贸部确定为全国三大出口梨基地县之一。 2003年,在省农业博览会上,桐琴牌翠冠梨在省优质早熟梨评比会上获金奖;“桐琴牌”翠冠、黄花蜜梨在省农业厅举办的“皇花杯”十大名梨评比中入选全省十大名梨。获得了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现已形成以桐琴、王宅为重点的万亩蜜梨产业带。2005年武义蜜梨总面积达到1.4万亩,年产量1.1万吨,年产值2300万元。(图32:桐琴蜜梨)
  2.高山蔬菜产业带
  高山蔬菜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适度规模为基础,种植在海拔650米以上山区的商品蔬菜。南部山区海拔650米以上耕地达8万多亩,植被173万亩,是理想的生产高山无公害蔬菜地区。现全县高山蔬菜面积达3万亩,创产值4500万元,已形成新宅为重点的万亩高山蔬菜基地,有3万山区农民从事高山蔬菜产、供、销等业务。
  武义高山蔬菜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品质优、无污染、时间差这三大特点:一是品质优。高山耕地的土壤具有适宜豆类种植的优越条件。因此武义的高山四季豆色泽鲜绿、清香浓郁、口感好,营养丰富,从而具有市场竞争力。二是无公害,据浙江大学检测,武义高山蔬菜农药残留低于国际标准,是名副其实的无公害蔬菜。三是时间差。高山蔬菜一般在8~10月上市,此时正是平原、城市的蔬菜淡季,刚好钻了市场的空档。
  新宅镇是个农业大镇,具有发展高山蔬菜的土地、气候、土质等自然优势,近年来,新宅镇积极发展高山蔬菜,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全镇高山蔬菜面积达到1.8万亩,为全县高山蔬菜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实现收入4240万元。该镇的陈弄村是高山蔬菜的主要产地之一,近年来,该村逐渐尝到了种植高山蔬菜甜头。2005年,陈弄村年总收入为141.71万元,其中高山蔬菜的产值为111.6万元,占总收入的78.2%。可见,高山蔬菜是陈弄村村民的经济支柱。
  3.畜禽产业带
  武义是传统的畜禽饲养产区县,也是著名特产“金华火腿”的主产区之一。近年来,武义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生产,已形成一条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带,在饲养猪、家禽、牛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效益。如今已经形成以城郊乡镇为重点的畜禽养殖产业带。
  该县浙江省著名商标“田歌牌”蛋鸭系列产品,远销杭州、上海、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新近开发的鸭蛋黄卵磷脂填补了国际空白。黄牛饲养先后引进澳大利亚抗旱王、西门答尔牛等进行杂交改良。肉质鲜美、风味独特、无污染、无药残。“万香牌”牛肉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为国内较早注册绿色食品的肉牛产品之一。此外,已注册的“少妃牌”土鸡供不应求。美国王鸽饲养业发展较快,菊欣养鸽场、郭洞生态养鸽场等饲养的肉鸽占居萧山、永康、东阳等地市场。武义还建成了阳光牧场千头奶牛养殖基地。而当地灰鹅体型大、耐粗饲、繁殖性能好,是与“金华两头乌”齐名的地方良种,在浙中地区素负盛名。2005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2.7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62%。全县家禽年饲养达471.83万羽,列金华市第三位。全年生猪饲养量34.33万头,列金华市第二位。奶牛存栏551头,列金华市第四位。
  4.食用菌产业带
  食用菌生产是武义的一大特色产业,其中,巴西蘑菇是武义县新发展的一种珍稀食用菌,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武义食用菌品种中还有草菇、杏鲍菇、椴木灵芝、长梗菇、茶新菇、大球盖菇、鸡腿菇等珍稀菇类。武义现已形成以南部山区乡镇为重点的食用菌产业带。2005年,全县食用菌产量达1400吨,产值达5100万元。
  武义县真菌研究所、武义新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省武义金星食用菌有限公司是集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多项科技成果和“武香”牌系列产品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国际金奖、全国推荐产品、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金奖、浙江市场畅销品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义县真菌研究所所长李明焱通过自己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在研究开发食用菌的技术上做出巨大贡献,给当地食用菌生产者带来致富的福音。
  5.花卉苗木产业带
  从2001年开始,武义县建立了以武阳、邵宅、桃溪滩等区域为重点的万亩种苗花卉产业带。2001年上半年,1000亩武义温泉生态植物园动工兴建,一期完成400亩,已投资150万元。白阳山550亩茶花物种园已完成嫁接任务,投资300万元。左溪村鲜切花基地50亩已开始筹建,位于郭洞景区附近的武义宝禾生物园兰花组培基地1500亩结合郭洞景区的旅游开发,总投资2000万元的生物园正在建设中。到2002年8月底,全县有从事花卉苗木花农600多户,1000多人,种苗花卉基地3721亩,产值2400万元。花卉苗木产业带造福一方人。到2005年,全县花卉苗木已经发展到1.13万亩,产值达1105万元。
  6.蚕桑产业带
  蚕桑业是武义传统农业,原主要分布在县城中北部平原、丘陵地区,历史最高年份投产桑园面积1.4万余亩,养蚕2.9万余张,产茧2.3万担,是浙江省29个产茧万担县之一。
  从2000年开始武义实施了“北桑南移”工程,成为浙江省蚕桑西进工程八个重点县之一。蚕桑业被作为南部山区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从而使全县蚕桑业较快地恢复发展。2001年全县新发展桑园4218亩,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0046亩,产茧1万担,产值900万元,重新跃居万担县行列。
  2003年,武义县桑园面积13318亩,全年饲养蚕种10493.75张,生产蚕茧430吨,产值580万元。蚕桑基地方格簇使用率达90%,每户蚕农为此增加收入200多元。现已形成以桃溪为重点的万亩蚕桑产业带。2005年全县现有桑园面积1.4万亩,有18个乡镇,265个行政村有蚕桑生产,5120户种桑养蚕。全年饲养蚕种12371张,总产量518.9吨,产值1178万元。
  7.宣莲产业带
  武义县的宣莲是中国三大名莲之一,曾被选为清朝宫廷贡品。武义县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培育,引进了新品种“太空莲3号”和“十里荷1号”进行种植推广,并大力进行宣莲品牌开发,现已注册了“乡雨”、“莲童”、“汤记”等宣莲品牌。目前,武义共有宣莲种植面积3000余亩,年产量约200多吨,产值近1000万元。
  8.茭白产业带
  武义从2001年开始大面积发展,茭白生产已成为以白姆、王宅为重点的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带。王宅茭白种养中心是武义县茭白产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基地528亩,采用茭白无公害栽培技术和茭田养鱼技术。在2001年浙江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该种养中心生产的“武阳夏雪”牌茭白获得金奖。产品销往上海、杭州、温州等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
  9.笋竹两用林产业带
  武义县以召开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现场会的方式建立乡镇示范基地。组织村干部基地专业户观看笋竹两用林的技术要点及发展的经济效益。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笋竹两用林技术。使笋竹两用林的产量、产值都有很大的进步。2001年,武义县笋竹两用林产业带开发建设市级示范基地200亩,县级示范基地2340亩,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出资扶持改建的基地375亩,完成年初规划实施的笋竹两用林基地7348亩的105%。现已形成以熟溪、大田为重点的万亩笋竹两用林产业带。2005年,全县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面积达2.592万亩。
  10.瓜果蔬菜产业带
  近几年,武义县以壶山、白洋、熟溪、履坦、泉溪等为重点的城郊乡镇、街道办事处,利用区域优势,规模种植瓜果、蔬菜,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
  2001年,武义县引进了西瓜、早熟春大豆、毛芋、豇豆等品种试种,建立了早熟西瓜、大棚蔬菜、早熟毛豆、毛芋等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泉溪镇引进新品种槟榔芋,建立300余亩示范基地,平均亩收入达4000余元;白洋街道胡长畈村50余亩美国矮生毛豆示范方,亩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桩塘蔬菜专业村,蔬菜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占水田面积85%,并建立140只蔬菜大棚,全村平均每亩蔬菜收入达700元左右。如今,这些城郊型的瓜果、蔬菜已崭露头角,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瓜果蔬菜产业带。200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9.2万亩,产量达13.52万吨,产值达1.49亿元。
(图33:山民下山出售四季豆)
  这些产业带在发展过程中虽各具特色,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因地制宜地在某个地方大规模种植某种作物,形成一个个产业带。这些特色农业产业带构建了武义特色农业的多样化特点。
  四、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武义战略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农业又是农村发展生产的一个基本产业,农业的发展必将推动新农村建设其他方面的发展。武义县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历届县政府都很注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早在200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补充意见》,决定在今后三年内,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上述十二条产业带项目建设。2003年又出台了113号文件,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作了进一步深化,同时将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由每年的300万元提高到了每年600万元,2005年提高到1170万元,2006年提高到1500万元。此外,围绕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武义制定并实施了五大具有操作性的发展战略:
  1.比较优势战略,加快农业结构合理化调整
  过去武义县的农业结构存在单一化特点,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农业生产水平不高。2000年9月,县委、县政府根据各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为进一步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武义县提出了用2~3年时间建设优质米、名优茶、有机茶、高山蔬菜、茭白等十二条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农业产业带,着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发展目标。近几年,农业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已经形成。在十二条特色产业带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提高武义县农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促进新阶段农业发展。现在,农业生产空间大大拓宽,生产作物多样化,从较单一的粮食生产扩大到了茶叶、高山蔬菜、食用菌、水果、食用笋、蚕桑等经济特产生产和土鸡、猪、奶牛、鱼等养殖。粮经比例从1995年的73:27调整到了2003年的59:41,茶叶、蔬菜、畜牧业的产值分别接近或超过了粮食作物的产值。
  通过培育十二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武义农业的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同时,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
  2.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名特优产品的开发
  当今社会,知识就是财富,不论是农业、工业,还是其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农业的生产发展再也不能仅仅依靠一把锄头、一头牛等简单的生产工具来提高农业产量,也不能依靠几千年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来获得足够的农业作物。惟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在农业生产上摆脱过去完全“靠天吃饭”的境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武义县十分重视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走科技兴农之路,积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为解决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先后聘请了中科院、中茶所、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一批院士、教授、专家进行专门指导,还引进了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和新品种,开发了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大大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茶叶生产方面,大力引进和推广了迎霜等优质茶叶,加强了老茶园改造,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为解决本地三系杂交早稻存在的当家组合生育期偏长、米质偏差、抗性退化等问题,在袁隆平院士的大力支持下,武义从湖南杂优中心和安江农校引入了香两优68、八两优100新组合。该项目荣获浙江省农业丰收奖。可以说,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农业发展是武义农业生产取得成功的一大经验。
  3.名牌优势战略,加快争创农产品品牌
  在农业生产方面,一是要追求农产品的产量,二是追求农产品的质量。在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中,武义县改变了过去农产品生产重产量忽视质量的做法,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努力开创名牌。如发展有机茶,采取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依靠名牌优势战略来取胜。具体做法是:严格保护基地的生态环境,大力引进推广茶树良种,采用国外先进加工设备,聘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的指导,积极寻求国家和国际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专家的认证。同时,制订了《武义县有机茶地方标准》、《武义县有机茶、无公害茶管理办法》,各有机茶生产企业签订了《有机茶生产企业自律公约》,对全县有机茶加工厂进行了优化改造,整个过程都贯穿了以质量取胜的思想。通过引进良种,提高加工工艺水平,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强市场营销,开发了“武阳春雨”“金山翠剑”“田歌”等一大批名牌农产品,大大拓展了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4.组织创新战略,加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另一个战略就是组织创新战略。一是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通过积极培育扶持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介协会的发展,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极大增强了农业产业的拓展能力和活力,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新洲制茶公司、更香茶业公司等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茶农的增收。金星食用菌研究所开发了“武香一号”高温香菇等新品种,并与众多农户签定了出口香菇和巴西菇的收购合同,全县60%的出口菇经其对外销售。全县至今已有27家农业龙头企业、16个农业专业协会。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了武义县农业从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拓展到农业产前、产后相关领域,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拓展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了农业的盈利空间。
  二是开创农业股份合作社组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股份制引入农业,还没有先例,武义县从1991年开始进行试点,探索农业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决定引入股份制,是因为农村推行承包责任制之后,开发农业碰到了一些矛盾,如承包到户与集体开发的矛盾;小块承包与规模经营的矛盾等等,为解决这些矛盾,武义县确定了“统一规划,联营入股,规模经营,比例分成”的政策,采取了“集体所有、分户承包”和“集体经营、专业队承包”的经营方式,引进股份制开发农业。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种:土地入股、劳力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事实证明,把股份制引入开发农业是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又一种好形式。把股份制引入开发农业,使农民加快了致富步伐。[5]
  5.“三五”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
  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最终目的是使农业发展从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因此,现代农业是武义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武义县有关部门经过考察,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现代农业的“三五”战略,即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名品、名企、名社为三大抓手,强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主导产业培育和市场品牌培育,着力实施农用地治理、种子种苗、农业现代化装备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保障等五大工程,大力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技术推广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6]
  这五大发展战略,不仅对武义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这一要求的实现。县委书记李一飞在今年召开的“三农”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他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他还要求财政支农资金要重点用于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用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他特别指出,发展农村经济首先是要大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7]因此,特色农业是武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的一大战略。
  五、武义经验的人类生存策略意义
  19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文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因而被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人类为之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害和摧毁,这种损害和摧毁的严重后果日趋凸显出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耗竭等为特点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自然资源日益萎缩。面对这些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生存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我们是继续向自然伸手摄取资源,吃子孙后代的“饭”,还是寻找出一条既有利于人类发展又保护环境的永续发展的道路?诚然,后者是我们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武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验体现了武义人的生存智慧,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1.特色农业多样性:人类生存的生态平衡基础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学家李亦园把人类与环境的这种互动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采集狩猎阶段、产食革命阶段和工业革命阶段。他指出在“产食革命”(Food Production Revolution)阶段,开始生产,开始种植作物或饲养动物。农业的生产,实际上相当程度地改变那个地区的生态。在这个阶段,人们会选择专种一种植物,而排除其他植物生长,例如把杂草排除了,所以那个地区的生态也改变了。因此第二阶段人与环境之间重要的现象就是改变了生态系统。[8]
  正如李亦园先生所说,专种一种植物,就会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甚至是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翁玲玲在第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上向我们介绍的台湾“槟榔西施”现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槟榔在传统的台湾社会文化里具有特别的作用。一方面,它具有实际用途(可以除口臭,可以防蛀牙,也可以去除瘴疠之气);另一方面,它具有礼物的意义(招待贵宾,男女定亲的礼物)。槟榔是稀有之物,种植面积很少。但是在1970年左右,为了追求资本主义最大利润,扩大槟榔的种植面积,在不适合种槟榔的地方大量种植。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首先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为槟榔的树根是浅性的辐射性的须根,没有明显的主根,对保持水土没有多大作用,结果就造成了泥石流。二是对人类生理的破坏(口腔病变和不孕现象)。[9]
  这个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在同一个地区种植多种作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才能避免环境遭受破坏的悲剧。在农业生产方面,我们就要致力于解决生态平衡与农业发展的关系问题,武义特色农业的发展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从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最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从而避免了改变生态系统的不良后果。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保持了县域的生态平衡发展格局。
  具体到某一种产品的种植上,也注意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问题。如在有机茶茶叶的生产管理方面,做到了既考虑茶叶质量,又顾及生态平衡的维持。例如,当有机茶园草多的时候养一些羊,用羊吃草的习性达到除草的目的,另外,提倡在茶园里养鸡,利用鸡吃虫子时爪子的扒地可以松土,同时,利用它的粪便,可以用作有机肥的来源之一。在此,一个茶园就是一幅生物多样性的图画。
  人类学的理论强调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关键。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并非与其他生物相互敌对的,而要通过消灭其他物种来取得生存的资源。恰恰相反,每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影响到这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生态平衡基础。因此,武义特色农业的多样性反映了武义人生存策略的智慧。
  2.有机农业:人类生存的安全保证
  1961年,美国女生物学家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这本通俗科学读物,向人们生动地描述了由干大量使用DDT等化学农药,造成的对其他生物的严重杀伤,从此人们将再也听不到蛙鸣鸟唱的春之交响曲,春天将变得死一般寂静。这本著作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使人们感到生态危机的恐慌。
  9年之后的1970年,罗马俱乐部第一篇报告《增长的极限》发表。他们认为,对经济增长最有影响的五个因素是:人口增长、粮食短缺、投资状况、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而这五个因素是互相影响的: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的粮食供应,从而需要更多的农业投资,而农业增产则需要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这又会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且还要消耗更多的石油、煤等非再生资源,而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枯竭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身。[10]这两本书给我们敲响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警钟。
  农药、化肥等对环境保护、人类的健康,以及人类的永续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增长极限问题,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从而寻找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武义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展出了以有机茶为代表的有机农业产业。有机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生长素等人工合成物质,既保证了茶叶的质量问题,保证了消费者的安全,又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有机茶以其自身优势打入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事实证明,以有机茶为代表的有机农业产业是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农业生产增长打破极限,进入更广阔的前景。发展有机农业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人类生存的途径。
  3.靠山“吃山”:人类生存的明智策略
  不同的族群因自然环境不同而积累出不同的生存策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许多依山傍水的族群赖以生存的模式。如游耕民族――瑶族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了生存,形成了刀耕火种,吃了一山过一山的生计策略。[11]
  由于高山的自然资源比较贫乏,许多山民以靠山吃山的生存方式,大量采伐山上林木,追捕猎杀山上的野生动物,从而破坏了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致使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
  武义县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区,尽管政府采用下山脱贫的方式,转移了大量山区人民到平原生存发展,但是还有不少农民仍然居住在高山上。在政府的指导下,山区人民走出了一条与别的地方不同的靠山“吃山”的生存方式,即住在山上的人们依靠高山,利用高山的自然环境优势,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带、笋竹两用林产业带、有机茶茶园等农业和经济作物。如此一来,他们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环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靠山“吃山”。武义的山区经济种植结构给我们提供另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策略。
  以十二条产业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有机农业和靠山“吃山”是武义特色农业的亮点,是武义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上的有益经验,是人类生存策略的良性表达。
  [1] 徐亮:《春风化雨茶更香》,《武川潮》2004年4月16日。
  [2] 武义县农业志编撰委员会:《武义县农业志》2001年,129页。
  [3]《武义农产品货畅其流》,载《金华日报》,2006年7月25日,第3版。
  [4]《品牌整合香了武义茶叶》,http://www.qyny.gov.cn/Article/Print.asp?ArticleID=4565,2005年7月13日。
  [5] 武义县农业局:《我县农业发展十年回顾与发展前景展望》。
  [6] 武义县农业局:《武义县农业发展“三五”战略规划》,2006年6月6日。
  [7]《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今日武义》2006年7月31日。
  [8] 李亦园:《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孙振玉主编:《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17页。
  [9] 林敏霞、徐杰舜整理:《聚焦发展与不发展――第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海峡两岸原桌论坛实录》,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0] 徐春:《人类生存危机的沉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48页。
  [11] 张有隽:《吃了一山过一山:过山瑶的游耕策略》,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