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两万余在册文物消失后的城市化图景 [打印本页]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12-3 07:33     标题: 两万余在册文物消失后的城市化图景

两万余在册文物消失后的城市化图景

胡印斌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01日 08: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全国已有23600余处上次文物普查登记在册的文物消失。“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单霁翔认为这些文物的消失有多种原因,但存在因保护不力而消失的现象。(《北京晨报》11月30日)


  这些文物消失的20多年,正是中国城市化图景快速展开的20多年。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从1981年秋开始,到1985年结束。眼下尚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普查从2007年开始,计划到2011年底结束。两次普查之间的20多年,正是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20多年,老城纷纷消失或者换了容颜,新城普遍千城一面,簇新簇新。这20多年,也是文物古迹、旧城老宅遭受前所未有之损害的20多年。公众只看到了,并震撼于两万多件在册文物的消失踪影,但是如果联系这期间中国城市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这个数字原本就在意料之中,不过是宏大城市化图景下的一个小小注脚而已。

  回顾一下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城市化进程发端。在这个时期,城市建设虽然起步但还没有完全进入高速发展轨道,其间虽有对文物的伤害,但总体上力度不大、波及不广。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建设开始进入高速扩张的时期,在这个近乎疯狂的城市化浪潮中,中国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宽阔的马路、浩荡的广场、挺拔的楼宇,即便是有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也是旧屋被拆除之后仿建起来的假古董。而这一切,当其与城市管理者的政绩诉求挂在一起的时候,古老大地上的一座座城池便遭遇到了难以回避的劫难。事实上,这也是旧城保护屡屡不敌开发商野蛮拆迁的根源所在。

  不否认发轫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福祉,我所忧虑的是,城市化不能成为遮盖历史文化的借口,更不能在这个过程中蚕食鲸吞大批不可再生的文物。

  也正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大拆大建的城市化浪潮,公众要求保护文物古迹、留住旧城风貌的呼声也日渐高涨起来。在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大城市,如北京、南京、天津、重庆等地,拆和建的冲突十分尖锐,往往能够形成一个时期的媒体热点。北京大批四合院被拆除,南京大批民国老建筑消失,天津商业老街被拆引发冯骥才等艺术家集体拍照留影……民间的努力也慢慢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尽管很多的老建筑、珍贵的文物遗存已不存在,但至少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共识,单霁翔局长所说的“保护不力”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中国是一个文物大国,这一点从此次文物普查已经新发现文物55.03万处就可以得到佐证,不过,文物再多也不应该随意挥洒,听任大批凝聚了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物在时间的磨洗中消失,甚至被人为地灭迹。中国人的文物意识也不能说薄弱,这些年来越来越热的收藏热也证明了我们的“好古”,而热衷文物收藏也不应该仅仅将其视为可居之奇货,还应该有一点“兼爱”的品格,以为后代子孙存留下更多的文化痕迹;中国的城市化也是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但我们想要的城市化图景中,应该是“富而好礼”、人和自然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谐共存的城市化图景。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12-3 07:33

普查显示3万处在册文物消失 大规模基建是"天敌"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03日 05:06 来源: 人民日报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调查工作已接近尾声,截至2009年10月31日,全国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76215处,其中新发现550283处,占总量的70.9%;复查近225986处,占总量的29.1%。此外,全国调查登记的已消失文物达30955处。

  3万处文物何以消失?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介绍,现已掌握的消失文物,主要是尚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相对较少,而大规模基本建设和城乡建设是导致一些文物消失的主要原因。

  据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大型水利建设工程、大型长距离能源输送工程、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等基本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大规模城乡建设项目与日俱增。尽管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力争做到工程避让文物点,但确有文物点消失的情况。对此,各级政府也采取了考古发掘等抢救性措施,抢救文物、留存相关资料。

  关强说,除重大自然灾害和各种地质灾害(如地震、水灾)外,人为破坏也是导致文物消失的原因之一。各种行政违法、刑事犯罪(如法人违法、盗掘)以及生产生活活动对文物的破坏,也造成文物点消失。

  一些技术问题也导致“文物”减少。该负责人表示,由于1982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的技术手段、工作条件、经费投入有限,部分文物点在调查登记和记录方面不够准确、全面,造成本次普查中,调查队员无从查找。为此,本次全国文物普查对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和计量标准进行了规范和统一。

  此次普查新发现的文物数量之多,比重超过调查对象的七成,关强也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表示,这主要是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及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老字号等新增文化遗产类型,在此次普查中得到充分重视,水下文物资源也首次被列入普查范围。此外,本次普查采用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普查的覆盖率和完成率大大提高,增加了“新发现”的几率。

  2011年将公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整的调查成果。

  链 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是指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规定时点(2007年9月30日)前,已经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在调查时不复存在的情况。目前社会上比较关注的文物消失问题,实际包括文物点消失和统计数量减少两种情况。

  □我国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分别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尚未定级的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现已掌握的消失文物,主要是尚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相对较少。(记者刘琼、杨雪梅)
作者: whensee    时间: 2010-1-3 10:43

唉,不能这样啊。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