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婺源徽文化 “活态传承”传下些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09-12-2 20:51     标题: 婺源徽文化 “活态传承”传下些什么?

                                   婺源徽文化 “活态传承”传下些什么?
                          添加日期:2009-12-1 10:38:00 作者:吴子步 新闻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很多人说,江西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可是,如果你在这里仅仅只看见“乡村的美丽”,那说明你还不够了解婺源。其实,这里自古以来文风鼎盛,是个出文人、有文化的地方。这里是朱熹故里、詹天佑桑梓,也是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祖籍地。
  2008年对婺源人来说,值得记忆。这一年的年初,中国文化部批准设立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中国第一个跨省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实验区。保护区域就包括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这也意味着,在婺源这个“中国最美的乡村”,山青水绿、遍野花香的背后,白墙灰瓦的“徽文化”底色正渐渐受到重视。

  近年来,婺源县依靠当地群众,发挥专家作用,使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丰富的成果,尤为重要的是,徽文化渐渐从“静态传承”迈向“活态传承”。

  寻找记忆复活文化遗产

  去过婺源的人都能够看到,那些古旧的婺源建筑,都属典型的徽派风格。婺源自唐开元二十八年建县,可谓“千年古城”。城内本有诸多历史名胜遗存,可惜在“文革”期间,整体风貌破坏严重。

  为了找回古城的文化魅力,尽可能地复活文化遗产,婺源准备启动一轮新的保护开发动作。据介绍,新一轮保护性开发包括了大庙街、灵顺庙、南门街、文公庙、朱子故里项目等项目,整个项目将适度恢复重要历史建筑,突出古城格局的标志性景点,对历史街区进行整治,使婺源古城成为特色鲜明、古色古香、功能齐全的具有传统文化古城风貌的中心旅游区、商业区和文化休闲区。

  保留徽派建筑的风格,也在老百姓的民间建筑中体现出来。现在,在婺源主要公路沿线和景区景点的可视范围内,许多农家的新建房都统一成了徽派风格,婺源县政府方面免费为农民提供设计徽派建房图纸,引导他们建设徽派建筑。而作为“三雕”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制品,传统上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现在也回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不仅如此,婺源旅游制品开发有限公司因地制宜,开发出一系列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模型,这种模型既携带方便,又独具婺源特色,将一片片的模板进行组合后,就成了一座栩栩如生的“小祠堂”或“小官宅”,很受市场欢迎。

  挖掘保护呈现传统民俗

  除了建筑上的徽派特色,婺源的民间文化也处处不离“徽文化”本色,比如徽剧。为了传承保护好徽剧等民间民俗艺术,婺源专门成立了徽剧团,招聘新演员,精心抢救和全面搜集、整理以徽剧、傩舞、茶道等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古戏剧、音乐、舞蹈资源,使一大批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完好地传承,并形成了一系列完整音像及文字资料,挖掘和收集了传统徽剧目《昭君和番》等400余本,整理曲牌800多首、脸谱52个,挖掘、收集傩舞剧目数十个,傩面50多种。

  婺源文化广播电视局还以徽剧团为载体,将挖掘整理出的剧目搬上舞台。投资100多万元,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打造了一台集中反映婺源文化的主题演出——《婺源风情》,将浓郁徽文化特色的徽剧、傩舞、灯彩、茶道、三雕、民歌等精品艺术登台亮相。3位衣着蓝白花衣花裤,头戴蓝白花头巾的农家女孩,随着欢快的乐曲来到茶桌前,摆好茶具,主泡的姑娘净手,然后用温水洗涤壶碗,一切准备好后开始投茶。“老家很美,是很美的山水画,老家的树上挂着好大的雪梨,老家的山坡栽满好香的绿茶,老家的水里游着荷包红鲤鱼,老家的龙尾砚名扬大中华……”一首耳目一新的《老家》走进了婺源的千家万户,也唱到了婺源游人的心坎儿里。如今,《婺源风情》已成为外来游客必看的一台民俗表演。

  为进一步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婺源还专门成立了文化研究所和文化研究会。文化研究所已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启动了“婺源·徽州传统社会”大型课题研究活动,全面开展11个课题小组的21项课题研究。研究所还计划编辑出版婺源文化知识乡土教材,列入学校选修课程。研究会目前已挖掘整理出遗失近百年又极富地域特色的耍柳球、堆宝塔、水灯、香灯草龙、豆腐架等民间民俗艺术。从去年起,开始编纂《婺源历史文化丛书》8册,出版了《龙尾砚赏析》、《婺源民俗通观》、《婺源民间故事》等专著10余部,并参与了《徽州五千村》等丛书的写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性保存。

  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从小抓好“非遗”传承人。在今年的全国“文化遗产日”,婺源在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视片展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课堂,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学生中举办“我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有奖征文比赛。同时,县里还命名了秋口镇长径村傩舞、婺源徽剧团徽剧等首批6家非遗传承基地,并有10人被认定为首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婺源的文化遗产,也在这些有目的、有意识的保护和传承中,一步一步“活”了起来。

  科学建设激活徽文化经济

  文化上的“活态传承”,也对婺源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婺源通过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文化创新能力,精心打造了“婺源博物馆”、“婺源龙尾砚”、“徽剧”、“傩舞”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徽文化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造后的婺源老街沿街商厦店铺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砖、木、石等雕刻为一体的徽派建筑风貌别具特色,成了徽文化旅游的一道风景。每当夜幕降临,一拨又一拨的旅游团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老街,一下车,游客就忙着拍照、合影,尽情领略徽文化的魅力。以徽文化为载体的婺源古村成了观光旅游的新景点,徽文化迅速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据了解,今年1—9月,婺源接待游客37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25%、93%,徽文化旅游带动6万多人创业,促进景区农民增收上千元。

  婺源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徽西递、宏村等在内的10个“徽文化”发源县(区)成立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合作开发农村主题旅游产品,共同做大“徽文化”。为扶持旅游商品开发,婺源每年从工业发展资金中安排20万元,并从旅游发展基金中安排10%作为建立旅游商品发展基金的来源,用于重点扶持旅游商品优强企业的技改贴息等。目前,已开发出以龙尾砚为主的工艺品类和以展示婺源地方特色为主题的纪念品类等旅游商品100余种,形成了“甲路工艺伞”、“朱子龙尾砚”、“徽州三雕”等一批特色品牌,年产值达5亿元,还有20多家旅游企业依靠领先技术专做外贸销售。

  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变身”天然写生和影视基地,悄然带动了写生、影视等新兴经济的发展,成了一道亮丽的经济增长点。今年来自杭州美术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江西财经学院等200多家全国各地美术院校3万多人前来古村落、古民居写生创作,一住就是一两个月,为县里增收近3000多万元。几年来,全国多家电视台先后来婺源拍摄影视剧达300多部,许多当地群众成了“专职”的临时演员。

  随着景婺黄(常)高速公路的通车和京福高速铁路的即将开工,徽文化旅游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景婺黄施工单位按照“融入山水间,承载徽文化,构建新走廊”的理念,采取多项创举有效保护了公路沿线的文化。建成后的高速公路沿线,原有的自然山水与徽派文化和谐相融,真正让人们感到了这个“中国最美乡村”的召唤。

      文章来源:福客民俗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