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匈牙利民俗——机构、风情以及其他种种 [打印本页]

作者: 朝戈金    时间: 2008-11-2 22:42     标题: 匈牙利民俗——机构、风情以及其他种种

【题记】2007年10月因工作访问布达佩斯。其间抽空在“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断断续续地写了几段介绍性的文字,上传了一些图片……一年就这么过去了,现在回首,惟有感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将这组图片归到“人在旅途”倒是颇合此刻的心境。感谢cyc泳超老弟,感谢大家一直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坚守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以下文字从那里拷贝回来,若非是然,老生的布达佩斯之旅可能就真地成了记忆的“碎片”。当然,还要感谢当时“贴图版”的斑竹“小竹子”,从马来西亚的皮影(稍后应整理)到匈牙利的街边窗台,小竹子等的回应也多少是一种贴图的原动力吧(对我等菜鸟来说,贴图也真是很麻烦,哈哈……)。人们总说,当你开始“回忆”的时候就是老了……惟望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和民俗学论坛各得其所,互动发展,学科应有更多的年轻人当仁不让……感慨到此,该将此行的“元叙事”也贴出来。



匈牙利民俗


——机构、风情以及其他种种


朝戈金



这几天正工作访问布达佩斯。这个城市的魅力超乎预想。古旧建筑保存相当完好,有多个联合国认定的遗产项目。匈牙利科学院的建筑,就是一个多世纪之前的,美轮美奂,属于该城中值得一看的景点——列在旅游参看手册上的。
这里有一个欧洲民俗学研究所,似乎是NGO(非政府组织)一类,其头儿霍帕尔博士,身兼匈牙利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国际萨满研究会主席,以及匈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这两天正在巴黎参加教科文的一般会议。
关于这个欧洲民俗学研究所,日后还有进一步的介绍。
这里先讲几点与我们多少有关的情况:
一个,当年匈奴人来,对此地有些影响。后来的马扎尔人,带来更多游牧文化因素。现今的马扎尔语(匈牙利语言)中,还可以找到阿尔泰语言的影响。
第二,1240年9月到12月间,蒙古拔都元帅率大军攻打了布达和佩斯城(当时是两个城市,隔着多瑙河)。当时的君主是别剌四世,战败逃走。据说拔都就驻扎在多瑙河的三角洲“莫尔吉特”岛上。这个岛风景美丽异常,虽不大,却是布达佩斯人周末休闲的去处。

下面贴若干图片,加上简要说明文字。
下面这位,就是匈牙利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的霍帕尔博士。他曾来华7次,主要做萨满研究,有著作多种。其中数种以英文出版。与国内萨满研究界保持了比较紧密的联系。最近新出版的著作,包括“Samanok Enrazsiaban”,是三百多页的图文集,里面不少照片他曾多次提及,并很为之骄傲。他也是我们研究所的老朋友,我们接待他多次去东北,考察小少数民族如鄂温克、达斡尔等的萨满信仰等。

该建筑就是匈牙利科学院院部。建于一个半世纪之前(如果没记错)。与中国社科院相似,它的不少研究所并不在里面。其图书馆藏书尚可,可以通过WWW.mtak.hu这个网址检索其藏书。各种西文混排的,检索方式与其他类似机构无大差别。在里面见到数种蒙古抄本,是当年匈牙利李盖提院士和乔治·卡拉两位国际知名蒙古学家前后搜集的。李氏在西方的东方学研究界名头极为响亮,功力深厚,成果不少。《民族文学研究》上曾有小文专门介绍。卡拉则是今天这个世界上精通蒙古诸方言的翘楚,常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书。专门研究蒙古语言的蒙古学者,多有不能及之处。现在的匈牙利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还有数名青年,分别在乌兰巴托等处接受训练,讲流利蒙古语,研究蒙古语言文化。一个只有一千万人口的小国,一个只有朝阳区(?200多万)人口的首都,加上大学等学术机构,就能找出一小帮人讲蒙古语,研究蒙古学专题的学者,不能不令人感慨。换个位置,在今天的北京,乃至全中国,找出几个研究匈牙利历史文化的专家,也委实不易。大国的气度,大国的胸襟,不是简单说说GDP就成的。还不要说匈科学院里的设施和气氛,人员的素养。他们也有经济方面的困难,也有其他社会难题,但是,人文传统依然如故。令人钦佩。

该建筑就是匈牙利科学院院部。建于一个半世纪之前(如果没记错)。与中国社科院相似,它的不少研究所并不在里面。其图书馆藏书尚可,可以通过WWW.mtak.hu这个网址检索其藏书。各种西文混排的,检索方式与其他类似机构无大差别。在里面见到数种蒙古抄本,是当年匈牙利李盖提院士和乔治·卡拉两位国际知名蒙古学家前后搜集的。李氏在西方的东方学研究界名头极为响亮,功力深厚,成果不少。《民族文学研究》上曾有小文专门介绍。卡拉则是今天这个世界上精通蒙古诸方言的翘楚,常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书。专门研究蒙古语言的蒙古学者,多有不能及之处。现在的匈牙利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还有数名青年,分别在乌兰巴托等处接受训练,讲流利蒙古语,研究蒙古语言文化。一个只有一千万人口的小国,一个只有朝阳区(?200多万)人口的首都,加上大学等学术机构,就能找出一小帮人讲蒙古语,研究蒙古学专题的学者,不能不令人感慨。换个位置,在今天的北京,乃至全中国,找出几个研究匈牙利历史文化的专家,也委实不易。大国的气度,大国的胸襟,不是简单说说GDP就成的。还不要说匈科学院里的设施和气氛,人员的素养。他们也有经济方面的困难,也有其他社会难题,但是,人文传统依然如故。令人钦佩。

[flash]http://www.chinafolklore.org/blog/images/base/photov.swf?site=http://www.chinafolklore.org/blog&itemid=2462&hash=98fa88f4f737de60e16a5e0d77c2008f&remote=0[/flash]



(图片代码拷贝成功!!! 哈哈~~)




也不能老是贴图,让人觉得像旅游图片展示。下面就利用手边的资料,说几句匈牙利的民俗学研究。在布达佩斯城,有两个博物馆与民俗学密关。一个是民族学博物馆,一个民俗博物馆。其他博物馆中,也有民俗陈列,例如匈牙利历史博物馆。有关民俗学的研究著作,却比较少。匈牙利文的,读不懂。向有关人士了解,也未得要领。不过,在图书馆发现有英文的匈牙利民间故事集。博物馆有卖匈牙利民俗文化简介的小册子。最后,终于发现一本大书,叫做“Hungarian Ethnography and Folklore“,可以翻译为《匈牙利民族志与民俗学》。1979年出版了匈牙利文版,1984年出版了英文版,德文版出版于1982年。整个书为16开本,几乎每页都有图片,800多页。是集大成式的著作。粗略翻阅,发现如下几点:
第一,该书的编著者为IVAN Balassa-Gyula Ortutay. 前言为Alexander Fenton撰写。前言中对匈牙利的民俗学历史有大略介绍。从中可以知道,匈牙利的民族学和民俗学从一开始就没有分家,而面向国际的学术研究,开始于1949年创刊的Folia Ethnographica,用俄文、英文和法文刊布学术文章。该刊的发源地乃是Ethnographic Inst. of the Pazmany Peter University of Budapest. 也就是说,在20世纪中叶以前,外国学术对匈牙利的民俗学研究所知甚少。
第二,在匈牙利早期的民俗学学者中,领衔者为karoly Marot。他更多从历史学的角度,而非今天所言民族志的角度,进入民俗学的。而且,从一开始就特别关注今天在欧美颇为盛行的“民俗生活”folk life是也。这种取向,在博物馆的陈列中,也可以看出来。
第三,早期匈牙利学者的著作,有几个重点,例如农耕文化方面,特别探讨耕作和农业知识专题。其次,因为与游牧文明有关,马扎尔人的游牧文化方面的专题,也有侧重。另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筑和民居以及民居装饰传统,也是探讨较多的话题。
第三,这部大书的格局如下。
第一部分:“社会人类学”
*家庭结构,氏族和血亲
*乡村阶级和社会阶层
*社会化采摘收集工作
*乡村的自我治理
*宗教生活
*节日和集市
第二部分“物质人类学”
*居住、建筑和家具
*从植物中提取材料的技术
*烹饪传统
*服饰
*装饰性民间艺术
第三部分“文化人类学”
*表达艺术,包括方言、声乐和器乐、舞蹈等
*民间诗体与散文体叙述
*民间风俗与民间戏剧传统
*匈牙利人的信仰世界
第四部分“过去与未来”
*在东方与西方之间
*民间文化的今天与明天

匈牙利的民俗学与民族学有难分难解的关系,照我看,至少有这个原因:匈牙利人自称“马扎尔”人。他们的来源,今天的多数学者认为是“芬兰-乌戈尔”系统,但受到突厥文化影响。还有人认为他们早年受到匈奴(阿提拉汗)的较大影响。这只人来到Carpathian 盆地并居留该地区的时间,大概是公元9世纪。因为长期受到中部欧洲的影响,特别是周围文化的影响,匈牙利也被称为Hungary is Europe in a nutshell.

抱歉上传得如此零碎。因为是抽空写的,难避鸡零狗碎之讥。

也就是说,匈牙利是欧洲的一个缩微版,或者说缩影。
就民俗学而言,通过对匈牙利的个案考察,可以粗略地做出数点总括:
  *整个欧洲民俗学的传统,显然对匈牙利的民俗学学科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北欧、德国等地率先启动的民俗学思潮,经过消化整合,形成该国学术的传统。
   *匈牙利民俗学的学科边界,就没有与民族学等学科划清过。学者们也没有想把这条界限划清楚。不仅在出版物上,在课堂上,乃至在体系化的大型学术表述中,都这样处理两者的关系。

   *从他观和自观的双重视角,试图清晰描述匈牙利民族的起源和发展问题的诉求,与对那些构成民族“认同”资源的材料的阐释,共同形成了民俗学在该国的形态。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民俗学的表述中,一开始要交代民族的起源、语言属系问题、文化的交叉和变迁等等问题的原因。

   *注重文化的细节,注重对多元现象的思考,乃至注重培养某种比较包容的心态,构成了该国学术的某些特色。也就较少看到“自大的”“排他的”的,唯我独尊的学术风气。看到较多的,反倒是能够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的取态。

   *与芬兰不同,民俗学没有成为“国家学术”,没有那么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不过,从业者的训练却不马虎。以我接触到的几位学者而言,都训练有素,学养深厚。光语言方面的能力,就颇令我等惊叹。做这些行当的,大概没有人少于三四门语言。这当然与他们是小国家有关,却也与他们深厚的教育传统和人文传统有关。据说李盖提的一位女门徒当年计划投奔他名下读书,初次拜见,李大师问道:都会什么语言?说马扎尔语之外,会英语、德语、俄语和蒙古语。李马上说,不懂法语不成,我的论文,很多是法文写的。所以,要学好法文!这个传统,今天依然。与几位青年学者私下聊天,都是张口就几种语言。写文章也是,一会儿这个语言,一会儿那个语言。

匈牙利的民俗学研究中,对口头传统这一块,历来不偏废,不轻视。长期受西欧人文学术传统之影响,对民歌民谣、神话故事、史诗传说等等,多有搜罗,进而有一些研究性成果。在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一部集大成式的大书中,关于“民间文学”的部分,图片较少,文字相当多。仅仅是几个主要民间文类的介绍,就占去了200页。还不包括其他的阐释和说明。将来介绍欧洲民俗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时,应当重点参考这个著作。

2007-10-29 18:54  至 2007-11-4 09:07  于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引用:
看图说话:
[ 本帖最后由 朝戈金 于 2008-11-2 22:57 编辑 ]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8-12-4 15:25

赞一下。
眼光除了向下,也要向外!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