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客家农业生产习俗:莳田客 [打印本页]

作者: 袁贤民    时间: 2009-11-25 08:41     标题: 客家农业生产习俗:莳田客

清同治十一年《南康县志》载:“清明后插田。谚曰:‘松心高一尺,家家请就莳田客。’是日喜晴不喜雨,故谚曰:‘清明雨,蓑衣斗笠高挂起。清明晴,到处担秧莳草坪。’”
旧时南康客家有清明日占晴雨习俗。清明日雨则意味着谷雨前后白天多晴,无需穿蓑衣戴斗笠,但栽下的禾苗容易被阳光曝晒至枯萎,因此禾苗成活率低、补秧频繁,影响收成。而清明日晴则意味着谷雨期间多绵绵细雨,有利于禾苗成活,是丰年之兆。所以赣南客家清明“喜晴不喜雨”。
“松心”指松花花蕊,“松心高一尺”之时大约在清明后谷雨前,是栽插早稻最紧张的季节,故有“家家请就莳田客”的稻作传统。
“莳田客”就是农家请来帮助拔秧、莳田的客人。
客家人在谷雨前后繁忙插秧之际,主要有送莳田饭、请莳田酒、唱莳田歌等活动,这些活动共同组成了客家丰富的“莳田客”民俗。
莳田期间,已出嫁的客家女儿要给娘家幼年兄弟或子侄相互送莳田饭,外婆则要给幼年外孙送莳田饭。礼品多为豆腐、豆芽、韭菜和煎熟的荷包蛋。意寓孩子腰健体壮,快高长大。女儿初婚时,娘家也要给女婿家送莳田饭,由女婿家长分送给邻里吃。此俗主要流传于赣南、赣西客家村落。

[attach]4332[/attach]

[attach]4333[/attach]

清明至谷雨期间各地客家繁忙莳田情景

客家丰盛的莳田酒,几乎从早到晚不停地款待着莳田客。凌晨,莳田客吃罢“集合酒”,然后下田扯秧、莳田。上午、下午主人各送一次酒食到田里,俗称“送茶”,又称“点心酒”、“催工酒”,下酒菜一般是花生米、萝卜干、豆腐角等,茶点则有田艾米粿、糍粑、客家粉干、挂面等。(对专门耙田的莳田客则还另加两个荷包蛋)酒足饭饱后,莳田客干劲倍增,大显身手,只见手起手落,插秧快如雄鸡啄米,一块块水田很快染成青绿。晚上的莳田酒尤其丰盛,其菜盘数往往多至十六盘、十八盘(或盆),比婚宴酒席“十二碗”、“十二盆”还丰盛。
晚上莳田酒宴席上,“开秧盘”的好手被东家尊坐上席,殷勤地又敬烟又敬酒。莳田酒的主菜为米粉肉、红烧肉,切得四四方方俗称“棋子块”的红烧肉每块足有四两重,每个莳田客一人一块,作为东家给莳田客的酬谢。此外,莳田客离去时东家还要每人给一至两个咸鸭蛋。
莳田农活虽然辛苦,但紧张劳动的同时,客家人也有欢快的“莳田歌”对唱起来,彰显着客家人的浪漫情怀。客家“莳田歌”主要有情歌、风俗歌两大主题,山歌形式有赛歌、对歌、盘歌(赣南客家俗称“锁歌”)、儿歌等,歌调则不同地区甚至不同乡村均有自己独特的曲调。
在广阔的客家田野上,谷雨前后到处有“莳田歌”唱响。“哥哥莳田妹送秧四脚落地苦难当;又要回头看老妹又要横行对直行。”(1)这首《哥哥莳田妹送秧》流传于赣南会昌县一带,用直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即使繁忙莳田之际,也难以消解自己对“老妹”(“情人”的代名词)的苦苦思恋。更多的“莳田歌”是男女对唱的情歌,如流传于湖南炎陵县沔渡一带的《你莫回头看娇莲》:

男:手拿青秧来莳田,回头更见妹娇莲。横直行子要对正,退步原来是向前。
女:阿哥莳田就莳田,你莫回头看娇莲。石头割脚会出血,阿哥有痛妹心怜。

[attach]4334[/attach]

客家妹对山歌代表形象(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又如流传于梅州兴宁地区的《三月莳田忙》:

男:三月莳田乱忙忙,又寻灰来又寻秧,又爱心头挂虑妹,又爱目箭丢禾行。
女:你爱莳田紧莳田,切莫起眼看娇莲,看了娇莲心爱乱,手提秧把莳乱田。
女:新买秧盒园丁当,阿哥莳田妹分秧,妹子分秧眼线好,阿哥莳田打岔行。
男:莳田唔使几多人,总爱两人紾对紾,总爱两人会对会,莳来莳去会兼身。
(按,“紾”音zhěn,原意指“转动绳条、绳索”,此指缠结、缠绕,形容两人感情缠绵。)

又如赣南于都客家山歌《石榴开花满山红》:

男唱:石榴开花满山红,话得三姐甘灵珑;丢只讲究老妹解,饭甑肚里蒸绩笼。
女唱:心肝哥哥话你知,这个讲究解到哩;饭甑肚里蒸绩笼,全心趸眼来恋你。(2)
(按,“讲究”即“谜语”,“绩笼”指旧时客家妇女装苎麻细线的竹篮,“全心趸眼”即“一心一意”,饭甑装下绩笼后就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了。)

在莳田这种集体劳动场合,客家妹丝毫不遮掩自己的爱情,不隐瞒自己的浪漫情怀,如流传于梅州地区的“三月莳田行对行,样得六月早禾黄;样得禾黄食饱饭,样得同郎共谷仓”。又如梅州兴宁山歌“三月莳田满段青,六月割禾无对成,早知阿哥情义短,花边贴脚涯唔行。”又如赣南于都山歌《木梓开花连是连》:“木梓开花连是连,今年开花赶明年;哥哥撑船赶(即趁)水大,妹子恋郎赶少年。”(2)
客家“山歌大王”的成名,也往往通过“莳田歌”而家喻户晓。广东东莞市凤岗镇客家“山歌大王”张仁和,现已年近八十,让他扬名的是1958年的一次“斗歌”比赛。其时,东莞县(今东莞市)与宝安县(今深圳市)联合召开生产检查大会,搭起了擂台斗客家山歌,各地干部群众蜂拥而至,把山歌擂台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正是插秧季节,当宝安客家那边一溜溜山歌随着呼唤声飘过来时,凤岗客家急切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当时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张仁和身上,寄望他出众的山歌才华能将对方的气势压下去。果然,张仁和不慌不忙,一昂头一振臂,就把响亮清脆的歌声传了过去:“宝安莳田差了差,未行过得大火车;禾头杂草堆打堆,定系留来养蛤蟆!”(3)

[attach]4335[/attach]

“稔哩开花”情景

[attach]4336[/attach]

“稔哩好食”情景

“莳田”农活虽然劳累、繁忙,但客家男女老幼都无不向往,故俗谚云:“大人盼莳田,小孩盼过年”。以“莳田”为主题的客家儿歌也非常丰富,如流传于惠州客家地区的《稔哩歌》:“稔哩目目娘撒谷,稔哩开花娘莳田;稔哩好食禾好割,样得有闲到姐边。”(4)又如《拨凉凉》:“拨凉凉,阿妳莳田女打秧。阿妳转来担饭食,阿女该头饿断肠。”(5)
闽西上杭客家谚云:“没有莳田扛公爹,莳田未了有做社。”无论是“扛公爹”还是“做社”,都以土地神祭祀作为信仰中心,期望通过频繁的春祈仪式、活动,真正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莳田”作为客家人最重要的农活之一,诚如“莳田客”一样,永远是清明、谷雨说不完的话题。

(1)(2)以上山歌由客家音乐人赖广昌收集、整理。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hjqxlgc
(3)参见李映民:《“山歌大王”张仁和的七十载山歌情缘》(2006年5月21日,中国新闻网)
(4)主要流传于惠州市近郊。稔哩:稔树,野生灌木,果子可食,根茎表皮捣汁可染布,故又称作“染”。“哩”是语气助词,无义。目目:形容花蕾饱满、含苞欲放。古有“稔子暴卜,耙田撒谷”俗谚。样得:如何才能得到。姐边:母亲那里,即娘家。
(5)主要流传于惠州市区。拨凉:搖扇纳凉。阿妳:母亲,“妳”读如“奶”。转:归,回家。该头:那边,另一头。
作者: 袁贤民    时间: 2011-2-12 16:10

现在是播种季节,很快又要插秧(莳田)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