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别样人生 [打印本页]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31 22:32     标题: 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别样人生


   
  我与摄影七十年
   
  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别样人生   
  □本报记者 王玉


2008年10月2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


   
      1933年9月13日,为庆贺53岁生辰,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周海婴去拍了一张全家福。少年的海婴形象,被永远地定格在了那一瞬间。多年过后,这张照片在人们的记忆当中依然挥之不去。
    时光荏苒,韶华流逝,少年变长者。2008年9月27日15 时30分,“镜匣人间——周海婴80摄影展”开幕式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隆重举行。此时的周海婴先生,已是耄耋之年。

     [attach]309[/attach]  

   

    不做空头文学家

    9月9日,在得知周海婴先生将在北京举办个人影展时,记者联系到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当天下着小雨,没什么游人,鲁博很安静,主人很热情。孙郁介绍:“周海婴先生出生于1929年9月27日,今年是80虚岁,他10岁时就拍了第一张照片。鲁迅说过不想自己的孩子当空头文学家,但周海婴无意当中成为了摄影家。”
    接着,记者拨通周老家的电话,鲁迅的长孙、周老的儿子周令飞先生告知记者,周老最近身体不好,单个的采访只能暂时搁置,但在影展举办前会召开一个小型新闻发布会。
    9月24日下午四点,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陈列大厅,由孙郁主持的周海婴摄影展新闻发布会热烈召开。来自《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京报》等媒体的二十多名记者早已就位。周老态度谦和、精神极好,积极回应记者的提问。
    周令飞补充介绍摄影集及摄影展的具体情况,解放军画报社原副社长、《解放军报》高级记者、摄影评论家刘铁生则向大家介绍周老照片的艺术价值。周老还向现场记者每人赠送一册装帧精美的《镜匣人间——周海婴80摄影集》。
    人活在世上,有一些事情是无法选择的。周海婴对此的理解更加深刻,作为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儿子,他一辈子活在鲁迅的“人场”里。鲁迅留下了遗嘱,“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老说:“我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同时也给我压力。”
    时至今日,周海婴先生举办摄影展,依然非常谦虚谨慎。毫无疑问的是,周老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他已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attach]310[/attach]



    七十年时间,两万张照片

    七十年来,周海婴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刘铁生说:“读了他的摄影集后,我非常惊讶,他不是一个摄影家,但他比中国任何一个摄影家都了不起。他的摄影,有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历史深层次的东西。对于了解鲁迅同时代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两年前,周海婴跟周令飞提出,趁记忆还很好时,把以往的照片整理一下。在整理过程中,他们萌生出一个想法,从两万张照片中,海选出800张,再选120张做个展览及汇编成册。结果很难割舍,最终选中的照片共有400多张。
    周令飞介绍说:“当时,我父亲觉得自己是业余摄影,不想办展览,但有许多专家都希望他把摄影展办出来。”原来,看过周老的摄影作品后,专家们都认为,四五十年代平民市井生活照在当今的历史影像库里非常难得,因为当时的摄影记者主要拍政治或新闻事件,而一般平民又买不起相机,加上建国后发生的几次政治震荡,这类照片就变得更加稀少。
    提到照片的珍贵性,周令飞补充道:“我父亲曾有几本相册,重要的照片都被撕掉了,因为担心文革中的运动。幸亏底片都被父亲偷偷保存下来,而且从上海运到了北京。北京气候比较干燥,这些底片保存得很好。”
    在展览及影集中,有几个部分尤其值得注意。一是40年代的上海生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中产阶级和里弄生活;二是民主人士从香港到东北解放区的照片;三是50年代北京的生活,包括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的大量照片。这些照片,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有着相当的分量。


[attach]311[/attach]

               

  中国政协第一批影像资料

    孙郁介绍:“民主人士秘密前往东北解放区参加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的照片,这是第一次公布。陈丹青看到这些照片后非常惊讶,因为周海婴在无意当中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展览中,这部分专题也特别受到观众的关注。
    从1948年8月起,在中国革命胜利形势的激励下,远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为筹备新政协、共商建国大计,纷纷踏上了到解放区去的征程。周海婴回忆:“我当时十九岁,是抱着一种科学救国的想法北上解放区的。”
    当年11月底,周海婴和母亲许广平乘坐悬挂有葡萄牙国旗的“华中轮”离港北上。同船的还有郭沫若、马叙伦、陈其尤、沙千里、许宝驹、侯外庐、翦伯赞、冯裕芳等知名人士。12月3日一早,船在安东附近“大王岛”抛锚下人,一行人员改乘小船上岸。中共中央东北局派负责同志前往迎接,并护送到哈尔滨。正在这时候,得知沈阳已解放,于是又改乘火车抵达沈阳。
    在离港前,周海婴曾和母亲商量购置冬衣的事,最终决定去价格低廉的旧货市场购买二手衣服。就这样,周海婴省下了800多块港币。于是,酷爱摄影的他马上货比三家,买了一台低价的“禄莱”相机,又买下20多个胶卷。为了安全、不引人注目地到达东北解放区,这次北上是完全保密的,也就不可能有摄影记者跟随报道。周海婴拍的这些绝版照片,无疑弥补了中国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像空缺。

    专职摄影,曾经的梦想

    对于摄影,周海婴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说:“我觉得当下流行的‘玩照片’说法不对,摄影是一门艺术,也是创作。我曾想过当专职摄影工作者,但最终从事了与摄影毫无关系的工作。我喜欢抓拍,把所经历的历史瞬间用相机记录下来,是我的想法和心愿。”
    现在回想起来,周海婴还特别感谢自己的父母亲。很小的时候,周海婴把缝纫机、锁、钟拆来拆去,想看个究竟。有时候连自行车也拆,甚至在家里做化学实验,但父母亲从没有加以干预。周海婴介绍说:“父母对我很宽松,没有觉得你应该学什么、干什么。”由于家庭的支持,周海婴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兴趣。他学过财会,上过无线电夜校,在辅仁大学社会系念过书,后来转到北大物理系,最终选择了科技的行当。
    虽然当专职摄影师的梦想没有实现,但周海婴没有放弃摄影。新闻发布会当天,周海婴微笑着说:“27号是我生日,还有3天我就80岁了。”这些年来,周海婴的摄影兴趣一直未减,现在还添置了好几款数码相机,但还是喜欢使用传统胶卷。他认为,数码相机的优点就是快,不过目前来说,从创作角度考虑,胶卷是要高于数码的。在周海婴眼里,数码照片后期制作,是不属于摄影范围的。另外,周海婴特别看重底片在表达照片品质上的价值。
    看过展览的观众,都意识到周老的照片与“社情民意”关系特别紧密。对此,周老解释说,这跟他的经历和兴趣有很大关系,人们认为他是鲁迅的儿子,肯定过着很阔的生活,实际上家里也是比较困难的。由此,周海婴对下层百姓的生活就比较留心,注意的多了,拍的照片自然也多了起来。当年,他还特地到辅仁大学社会系求学,只是因1952年社会系被取消,才转到北大物理系读书的。
    可喜的是,周海婴的摄影展获得了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上海和香港方面已正式邀请周海婴先生过去办摄影展。说到这里,周老面露一丝欣慰,毕竟世人认可了他的自身价值。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31 22:38

链接

[attach]312[/attach]

  周海婴

   



     1929年9月27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绍兴市,现任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

    另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绍兴、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绍兴旅港同乡会名誉主席,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鲁迅研究室、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等。
    曾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部级领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五、六、七届代表及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
    1938年10月拍摄生平第一帧照片;1943年11月正式开始学习摄影;1944年11月拥有第一部照相机;1948年11月拍摄第一帧彩色照片;1952年第一次自己冲洗彩色胶卷、照片。70年来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其中以上海难民、上海2·6轰炸、民主人士秘密前往东北解放区、辅仁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园生活等四五十年代上海与北京的系列照片尤为珍贵。

    近七十年来,我的摄影兴趣不减,从未间断却并不连贯,这与时局、运动、心情和工作、生活有直接关系。在摄影中我找到的是自己的乐趣,如今却无意间为大家或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
                                                                    ——全国政协委员 周海婴
    摄影者遵从父亲——鲁迅的叮嘱不做“空头的文学家”,但他却用自己的审美观和摄影镜匣,写下了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认知。
                                                        ——国际大型活动制作人 周令飞

    这些照片记录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不知名的底层流浪、逃荒的人,小商小贩,到我们能够认得出来的社会知名人士,从风景画似的农村面貌到城市被轰炸、发洪水等情景,从玩耍的幼小孩童到垂暮孤独的老人,从守旧的遗老到时髦的青年,从家庭到世面,从个人到集体,应有尽有,更有历次政治事件的场面和细节穿插其间。
                                                            ——《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 李树峰

    周海婴先生摄影人生和他的摄影作品,以一种极强的冲击力让人惊讶!他拍到许多摄影师没有拍到的照片,没有刻意,没有做作,图像中体现的敏感与活力,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态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是中国现代史上摄影文化出色的呈现。
                                        ——解放军画报社原副社长、《解放军报》高级记者 刘铁生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8-11-22 09:14

大树旁边的另一株树,树虽没有大树大,但也有别样的风景与风韵。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