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杨阳]殷墟考古80周年 [打印本页]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31 22:14 标题: [杨阳]殷墟考古80周年
殷墟考古80周年
杨阳
[attach]301[/attach]
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
三千年前,这里曾经摩肩接踵、繁华富庶、火树银花、美不胜收;三千年后,各界学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这里不断激荡。
1928年,沉睡三千年的安阳,终于在考古学家的手中被唤醒。当轻轻拂去她身上厚厚的尘埃时,我们的心跳仿佛停止了,那遥远的传说中的殷商王朝岿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梦中的国度成为了可以触摸的真实,那一刻,全世界震惊了。
这已是初冬季节,在小屯村的北和西北两处,工人们连续作业,已经挖开了30—40×1米的探沟21条,3×1米的探坑118个,发掘面积达到836平方米。这段时间,发掘的成果显著,发现了墓葬24座,灰坑11个,出土甲骨文3012片,其中大龟四版、牛头刻辞和鹿头刻辞都堪称这次发掘的精品,还有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陶器、骨器。在发掘现场,身穿呢子大衣、系着长长的围巾的李济,手里拿着一块刚刚挖出来的彩陶碎片,反复琢磨。眼前的一切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殷墟的范围,实超出小屯村境界以外。”
1928年,殷墟震惊了世界
一片龟甲引发了一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掘。
1899年,王懿荣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甲骨文;1908年,罗振玉确定了甲骨文出土的地点是河南安阳小屯村。为了得到更多的甲骨文,探究它更多的秘密,考古学家决定对殷墟进行发掘。
1928年,学术界首次正式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8月,董作宾到安阳小屯调查甲骨出土情况,经过调查,他认为还有必要继续发掘,由此,科学发掘殷墟的大幕徐徐拉开。10月,由董作宾主持,正式开始对小屯遗址展开发掘。
1929年3月,李济接管发掘的主持工作,在此后的近10年间,学术界共组织了15次发掘,先后参加发掘的有李济、董作宾、郭宝钧、梁思永、石璋如、胡厚宣等20余人,发掘主要集中在小屯北地、侯家庄西北冈和后冈三地。
在小屯北地发掘了53座宫殿遗址,出土了刻辞甲骨24900多片,以及陶、铜、骨、玉石等各类器物。在西北冈王陵,发掘出带墓道的大墓10座、祭祀坑一千多座,出土了如牛鼎、鹿鼎等大型青铜器,还有一千多件矛、戈、盔等青铜兵器。
殷墟的首次发掘就引起中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据文献记载,距今三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强大的王朝,被称为商朝。但是,关于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王朝、人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有没有今天我们难以理解的宗教信仰和奇风异俗等等这些问题,文献上都没有答案。因而,有的学者甚至怀疑商朝是否真的存在过。直到考古学家系统发掘殷墟之后,谜底才被逐渐揭开,它印证了《史记·殷本纪》等文献记载的商王朝的历史是信史。
1976年,主持发掘妇好墓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郑振香说:“我国的历史悠久,但是学习历史光靠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寻找第一手资料,通过发掘殷墟,我们已经对商朝的历史有了详细地了解。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做出很大的贡献,以前有人认为中国秦汉以后的历史才是可靠的,殷墟的发现,一下子就把中国的历史提前到了三千多年前。”
殷墟是一部厚重的彰显华夏悠久历史和古代文明的“地书”。1959年,郭沫若去殷墟考察时,惊叹于殷商古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写下诗句:“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21世纪初,殷墟被考古界和学术界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
80年,惊喜不断
经过80年的发掘,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大量的宫殿与宗庙遗迹、居址与居住建筑、作坊、墓地与墓葬和祭祀遗存。
出土的文物琳琅满目,历年出土的陶器可复原者在一万件以上,主要有炊器、盛食器、盛贮器、酒器、杂器、明器等,鲜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情状。
殷墟是出土商代铜器最多的遗址,估计总数在六千件左右。其中大宗为兵器,容器约占其中的六分之一,此外还有工具、车马器以及其他杂器。举世闻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妇好三联甗等,司母戊鼎重875千克,是迄今所见的最重的商代铜器。
殷墟历年出土的玉器大约2600余件,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器仪仗、装饰器、玩赏品等诸多种类。玉器中包括大量的精品,例如妇好墓出土的玉凤、玉龙形玦、玉象、玉鸟、玉鳖,54号墓出土的玉钺、玉兽面饰等,每一件都精美绝伦,令人爱不释手。
殷墟出土有包括甲骨文、铜器铭文、陶文以及玉石器上的文字数种。其中绝大部分是甲骨文,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甲骨卜辞约15万片,记有单字5000个左右,其中约有1500个已为学术界识读,是研究殷代社会的珍贵资料。
在殷墟考古与研究工作中还逐渐加大了自然科学手段的应用,如环境考古学、植物和动物考古学、遥感和物探考古学、遗传基因分析等多种科学手段都已应用到殷墟考古研究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安阳考古工作站站长唐际根说:“从殷墟开始,考古学成为了一个学科,但是因为它紧扣历史和甲骨文,也造成了中国考古的‘重史倾向’。如果没有殷墟,中国考古的史学倾向就不会有那么重,实际上,殷墟左右了考古学的学科特征。”
洹北商城:
迄今为止发现的一座最奇怪的城
1997年以来,社科院考古所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组成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在洹河流域开展考古调查。结果显示,这里自史前时期以来存在较为稳定的地貌结构,使得动植物群、气候等自然环境相对稳定,适宜人们长期在这里生活、繁衍。所以,殷墟作为晚期商朝都邑的出现,一方面是与洹河流域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类在这里长期生活形成的悠久、浓厚的文化基础有关。
1999年11月至12月下旬,安阳队在洹河以北的钻探工作取得突破,发现了一座新的城址,命名为洹北商城,这次钻探工作由唐际根、刘忠伏、荆志淳主持。
一说到洹北商城,唐际根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奇怪的一座城,洹北商城平面近方形,方向北偏东13度,是商城的典型方向,面积4.7平方公里。”该城的年代略早于殷墟文化第一期,属于商代中期。它的发现对商代都城及中国古代都城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填补了商代前期郑州商城与商代后期殷墟都城发展过程中的缺环。
在文献中,安阳与两个商朝都城有关系,一个是盘庚迁殷,一个是河亶甲居相,河亶甲和盘庚分别是商代中期和晚期的两位国王。殷墟发掘之后,经王国维考证,殷墟就是盘庚迁殷的最初地点,即商代晚期都城,后来,大家逐渐就把河亶甲居相的事淡忘了。唐际根说:“1999年,发现洹北商城之后,从现在发掘的情况看,说这里是河亶甲居相的地方,也是有可能的,这样,我们就用考古发现救活了另一条文献。但是,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待于今后的田野工作。”
2001年10月至2002年8月,由唐际根主持发掘了最大的1号基址,该基址平面呈“回”字形,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据推测是宫殿、宗庙类的遗存。但是在将城中几十处宫殿遗址发掘出来后,考古专家们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所有的宫殿都是被焚毁的。唐际根说:“这几十处宫殿是被一把火烧掉的,但是奇怪的是这么大的事情,在文献里却没有任何记载。”这些宫殿是怎么被烧掉的?是被什么人烧掉的?起因是什么?城里的人又逃到哪里去了?这和商王朝最后的衰落有没有联系?……这些疑问只能留给我们的考古学家去慢慢解决。
神秘的洹北商城,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又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疑惑,我们期待着它神秘的面纱被层层揭开。
殷墟:
世界文化遗产的优势与困惑
2006年7月13日,对于每一个在殷墟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殷墟在立陶宛申遗成功,21个成员全票通过。现在,当唐际根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还兴奋不已,当时激动人心的场面仍然历历在目,“当时,立陶宛的大会主席说:‘在听完尤加(意大利人)汇报的中国的殷墟之后,如果没有疑义的话,大家是不是就鼓掌通过了?’她话音刚落,我就马上带头鼓掌,随后全场掌声雷动,就这样,殷墟申遗成功了!”
唐际根把好消息在第一时间里通知给国内的学者,全国的考古工作者们沸腾了。众所周知,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中,考古遗址类的文化遗产非常少,全世界仅有几个,殷墟申遗的成功,正是基于该遗址80年来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对长期奋战在这里的默默无闻的考古工作者们的最大肯定。
在成功的喜悦渐渐退去之后,摆在大家面前的却是如何保护殷墟、如何展示殷墟的真正价值这个巨大的困惑。
据悉,2008年10月30日,在安阳即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学论坛: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学术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分为考古论坛、文化遗产论坛和考古现场参观考察三个环节。会议将邀请国外学者47位、国内学者120位左右与会。其中国外学者有高丽文化财研究院院长金秉模、世界考古学会执行主席Peter Stone等人。
本次论坛最值得关注的是,首次将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纳入到会议议程,这在以往的讨论会上没有出现过,显示出会议主办单位长远的学术眼光。在文化遗产论坛上将专门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管理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并邀请Peter Stone讲述英国遗产保护的立法和政策的最新变化。英国的遗产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早,经验丰富,特别是最近一两年,对遗产保护的政策、立法不断进行调整,但是,国内学者大多数都不了解,借此机会,国内外学者可以互相交流,加深彼此了解。本次文化遗产论坛还将触及敏感的核心问题,邀请对文化遗产保护持正、反面不同意见的专家学者来分别谈谈各自的看法。这种形式的对话,值得期待。
会议期间还安排了几个别具匠心的节目,包括几十名小学生同时在一张纸上书写甲骨文的表演、小屯村老百姓自发组织的大型歌舞演出“大秀殷商”等。同时,还会邀请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主持殷墟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的后人,到当时的发掘现场参观,真切感受父辈的工作状态。目前确定参加的有李济的后人李光谟、董作宾的后人董敏、胡厚宣的后人胡振宇、梁思永的后人梁伯敏诸位。
谈到殷墟未来的发展,唐际根说:“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考古学到底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按照传统考古学的解释,考古学的功能就是能够为社会提供一种关于过去的知识,提供别人不知道的信息、不知道的发现。因此,在以往殷墟考古的历史的所有研讨会上,文化遗产问题从来没有纳入过讨论,大家只是从考古、甲骨文方面谈,只是会想怎么做好研究,不会想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考古学不仅要为社会提供一种过去的知识,同时还应该向社会提供一种直接的文化产品,这个文化产品就是文化景观。”
“一个考古遗址,你光发掘它、研究它还不够,我现在认为,应该把它理解为一个核心的文化价值,围绕这个价值,把它改造成一个遗址公园或绿地,让老百姓能够进来,在呼吸新鲜空气、领略满眼绿色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文化价值,我认为这是考古学新的作用。我们国家发展得很快,但是在地貌上还有好多烂摊子,如果考古遗址能和公园建设、环境保护三者结合起来,就能够通过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改变我国的地貌地景,像北京的东皇城根遗址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我们就需要这样的东西。”
安阳,我还会去的
14次参加殷墟发掘的李济在临终时,完成的最后一本著作就是《安阳》,虽然离开安阳已经近半个世纪,但是却足见安阳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
1976年,主持发掘妇好墓的郑振香,在安阳整整工作了40年,生命里一半的时光是在那里度过的。在回到北京之后,她还不时地回去看看,但是最近却一直没有回安阳,老人家遗憾地说:“这几年老伴身体不好,我离不开,要不然,我还会去的。”
安阳,这个令人魂牵梦系的地方,这个令无数考古学家为之奋斗终生的地方,我们期待着它能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发现。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8-10-28 13:39:34
[ 本帖最后由 karin 于 2008-10-31 22:15 编辑 ]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31 22:16
[attach]302[/attach]
■ 殷墟出土的圆雕蟠龙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31 22:17
[attach]303[/attach]
■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31 22:19
[attach]304[/attach]
■ 殷墟出土的青铜人面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31 22:20
[attach]305[/attach]
■1929年 李济在殷墟发掘现场发现唯一的一块彩陶片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31 22:21
[attach]306[/attach]
■ 1935年在安阳袁家花园,李济视察殷墟发掘团工作站,与史语所同仁合影。
由左到右:王湘、胡厚宣、李光宇、祁延霈、刘耀(尹达)、梁思永、李济、尹焕章、夏鼐、石璋如。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31 22:23
[attach]307[/attach]
以上图片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0-28
作者: karin 时间: 2008-10-31 22:42
殷墟大事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攻陷商朝都城。
……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
1928年10月,学术界首次正式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由董作宾主持发掘工作。
1929年3月,李济主持发掘工作,主要在小屯村北和西北等处发掘,并采用纵横探沟的方法了解地层情况。
1931年,梁思永将地层学的原理运用到田野发掘中,主持发掘后冈,发现了殷代、龙山和仰韶文化直接叠压的地层。
1934年至1935年,在西北冈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工作由梁思永主持,参加人员有石璋如、高去寻、尹焕章、祁延霈、胡厚宣、夏鼐等。发掘工作规模之大,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1936年6月,由王湘、石璋如发掘出YH127坑,坑中出土刻辞甲骨17096片,除八版卜骨外,均为卜甲,完整的卜甲三百多版,内容极其丰富,被称为“世界最古老档案”。
1939年,安阳村民从地下掘出司母戊大鼎。
1950年春,恢复了中断12年的殷墟考古工作,中国科学院派郭宝钧主持西北冈王陵区东区武官大墓的发掘。
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了安阳考古工作队。1959年,又在安阳修建了工作站,常年在殷墟进行考古工作。主要工作人员有周永珍、张长寿、安志敏、魏树勋、林寿晋、胡谦盈、徐锡台、陈志达、郑振香、江秉信、邱宣充、杨锡璋、高广仁等人。发掘地点主要在苗圃北地、孝民屯、北辛庄、白家坟、梅园庄、大司空村、后冈、武官北地。
1971年,安阳队在后冈发掘出殷墓30多座,此次发掘由张长寿主持。1991年,徐广德又在这里发掘了38座墓葬。这两次发掘是继西北冈王陵以外的最重要的两处王室墓葬。
1973年,安阳队在小屯南地发掘出刻卜骨上百版,此次发掘由戴忠贤主持。1991年,安阳队又在花园庄东地发掘了一个甲骨坑,出土甲骨1583片,此次发掘由刘一曼主持。这是继1936年YH127坑后殷墟甲骨文之后的两次重大发现。
1976年,安阳队在小屯西北地,由郑振香主持发掘了妇好墓,这是一座保存完整的王后墓,墓主人是商王武丁的配偶。该墓共出土文物1928件,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件件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1969年至1977年,安阳队在殷墟西区发掘了近千座墓葬。 这一阶段,安阳队还不断发现车马坑,同时又继续对小屯西地大沟进行钻探。
1990年,由杨锡璋主持挖掘郭家庄160号墓,这是继妇好墓发现以来第二座随葬品丰富的墓葬。
1997年,在白家坟东南地发现51座建筑基址,为了解当时都城内的族邑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发掘工作由唐际根、徐广德主持。
1997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组成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在洹河流域开展考古调查。
1999年11月至12月下旬,安阳队在洹河以北的钻探工作取得突破,发现了一座新的城址,命名为洹北商城。这次钻探工作由唐际根、刘忠伏、荆志淳主持。
2000年,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
2001年夏,安阳队在洹北商城内做系统钻探,发现夯土基址30余处。2001年10月至2002年8月,对其中最大的1号基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工作由唐际根、岳洪彬主持。
2001年,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孝民屯村遗址进行大规模的发掘。考古所由王巍、杜金鹏任领队,王学荣主持发掘,此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一处铸铜作坊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
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中国的殷墟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8年10月2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