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甲辉 过伟:《台湾民间文学》

王甲辉 过伟:《台湾民间文学》





《台湾民间文学》

编选:王甲辉 过伟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498 页码
·出版日:2005年
·ISBN:7532128318
·条码:9787532128310
·版次:2005年5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照耀着大陆和台湾,潮水簇拥着大陆和台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陆和台湾是连成一体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台湾岛和大陆之间的陆地不断下降,被海水淹没,台湾逐渐远离大陆,于是大陆与台湾之间便有了台湾海峡。

无论是地壳运动,还是海水阻隔,割不断的是台湾对大陆的情结,隔不断的是大陆对台湾的亲情。台湾的根在大陆,大陆的思念在台湾。大陆人与台湾人有着共同的祖先,相同的血缘。

台湾的民族为汉族和高山族。汉族主要来自福建泉州、漳州的闽南人,福建、广东的客家人以及20世纪40年代迁台的大陆各省人士。高山族有北来、西来、南来三说。北来者只是瑯峤一带少数人,来自北方的琉球。西来者较多,来自大陆浙闽粤百越之民。南来者也多,来自南方海岛,但南岛系居民其祖居地亦在中国华南地方。台湾省博物馆阮昌锐教授说:“所以无论自中国大陆直接来台,抑或由大陆而南洋,再由南洋而台湾,台湾原住民的祖居地仍在中国大陆。”布农人学者达西乌拉弯.毕马说:高山族是“早年大陆迁来的”,其中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阿美人、雅美人等支系“则与南岛系文化有关联,或系从南洋移来,而他们从南洋或印尼与菲律宾的祖先,则是古代中国大陆的百越之民,当年百越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总括起来,台湾‘原住民’,依然是大陆古代人的子孙,与中华民族有血缘关系,自然是一家人。”
凤吹无数,潮涨潮落,湮灭不了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这个拥有陆地总面积3.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便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尚书》的《禹贡》篇把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分成扬州等九个州,台湾第一部地方志《台湾府志》指出:台湾属于扬州。《汉书》载“会稽海外有东鳃人”,《后汉书》有 “夷洲”的记载,《三国志》记载:吴黄龙二年(230 )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东鳃、夷洲即台湾。元世祖至元年间(1292年前后)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明天启二年(1622)荷兰殖民军侵占澎湖,天启四年(1624)俞咨皋率军围荷军,荷军退往台湾,在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筑城,向北扩展,1650年达侵占全台极盛时期。166l一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军,收复被荷军侵占了38年的台湾。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击败驻守澎湖的郑军主力,郑成功之孙接受台湾和平统一,清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格为台湾省,直属中央政府。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光绪二十一年(1895)订中曰马关条约,台湾、澎湖沦为日本殖民地51年。1945 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澎湖光复,回到祖国怀抱。

曲折而厚重的历史孕育了沉甸甸的文化。而民间文学更是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民族文化在一代代人身上得到显现。《台湾民间文学》是第一部较系统地研究台湾民间文学的著作,以大陆学者来评介台湾的民间文学,本身就具有了开创性的意义。其叙论五章,采用“立体性”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台湾民间文学产生与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台湾民间文学之创作者、传承者,民俗文化与民间信仰。

上编四章,从台湾本岛与澎湖、兰屿等离岛汉族和高山族的民间文学作品入手,列举众多代表作品实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并将之与大陆各族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力图追寻台湾民间文学的文化根源。
中篇五章,探索娄子匡、朱介凡、金荣华、王秋桂、胡万川等五位资深学者。百岁的娄子匡先生,为海峡两岸健在最年长的民间文艺学家,被誉为 “中国民俗研究论著的守护神”。作者通过富涵感情之笔,描述了他年青时期的采录研究,中年时期的台湾民间文学研究,晚年的回忆录和龟文化研究。娄先生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创办东方文化书局,系统翻印大陆民间文学及民俗著作向长期沦陷于日本统治、与大陆隔绝50多年的台湾民众,详细介绍大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学术成果。赞誉朱介凡先生以60年的坚强毅力完成500万字谚学巨著《中华谚语志》,他“以史证谚”、“以俗析谚” 、“以境议谚”、“以谣论谚”的研究方法令人赞叹。为了海峡两岸学者和外国学者更好理解《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金荣华先生不辞辛劳,披肝沥胆,根据中国故事的实际情况对国际通用的AT分类法子以修订而编成《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王秋桂先生(与陈庆浩先生合作)编选了系统地将大陆民间故事介绍给台湾民众的《中国民间故事全集》40卷。并在其主编的《民俗曲艺》刊物及其丛书(81种)把大量大陆学者的民间信仰习俗田野调查报告推介给台湾学者以及外国学者。胡万川先生不仅在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研究和神话研究上有独特的造诣,而且汲取大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普查经验,推动台湾各县进行乡镇的民间文学普查。

下编八章,对19位有影响的中青年民间文艺学家进行评说。通过对达西乌拉弯·毕马、陈劲榛、陈益源、鹿忆鹿等19位中青年学者的评介,为世人展现了人才辈出、生机勃勃的台湾民间文学研究队伍。“他们的论著洋溢着学术朝气,闪烁着学术个性。年青学者是朝阳,学术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年青学者的身上”。

由于民间文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在台湾,有不少别的学科的学者为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和学术魅力所吸引。如资深学者金荣华原是敦煌学家、中外交通史学家、比较文学专家。王秋桂原是人类学家、民俗学家、书目学家、历史学家、英国文学专家。中年青学者陈劲榛原本研究古典文学、文献学、韩非子学。许端容原本研究佛学、敦煌学、古典文化学。刘秀美原本研究现代文学。陈益源原本研究元明清古典小说和越南、韩国、日本汉文古典小说。林修澈、黄季平原本研究民族学。如今,他们或专事,或兼事,或大部分精力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多种学科的参与给台湾和大陆的民间文学研究带来了新鲜的学术气息。 如陈益源 “古典小说研究中的民间文学研究”、“中外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大陆出版台湾民间文学作品的研究”、“台湾出版大陆民间文学作品的研究” 等。
本书的作者对台湾学者们的资料、方法、成果、研究精神、研究心态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他们或赴台湾出席学术会议,与台湾学者面对面交谈,或从台湾学者的论著中钩沉,或与台湾学者信函来往中谈心,因而本书内涵不少鲜活的资料。例如鹿忆鹿几次到云南西双版纳作傣族叙事诗田野调查,一度病倒,住医院抢救,转危为安,康复出院,继续进行调查研究。本书热情赞颂这种精神,称之为“文化之旅”。


作者简介
王甲辉(1942—)广西玉林市人。1966年大学本科毕业。广西东方外语学院副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广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广西师范学院副院长。出版《现代实用写作》、《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等11部著作。


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内容有叙论五章,采用“立体性”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台湾民间文学产生与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台湾民间文学之创作者、传承者,民俗文化与民间信仰。上编四章,从台湾本岛与澎湖、兰屿等离岛汉族和高山族的民间文学作品入手,列举众多代表作品实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中篇五章,探索娄子匡、朱介凡、金荣华、王秋桂、胡万川等五位资深学者。下编八章,对19位有影响的中青年民间文艺学家进行评说。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有叙论五章,采用“立体性”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台湾民间文学产生与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台湾民间文学之创作者、传承者,民俗文化与民间信仰。上编四章,从台湾本岛与澎湖、兰屿等离岛汉族和高山族的民间文学作品入手,列举众多代表作品实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中篇五章,探索娄子匡、朱介凡、金荣华、王秋桂、胡万川等五位资深学者。下编八章,对19位有影响的中青年民间文艺学家进行评说。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目录
风从海上来(代序)
叙论 台湾民间文学之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
第一章 台湾民间文学之地理、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章 台湾民间文学之历史、人文生态环境
第三章 台湾民间文学之创作者、传承者
第四章 台湾民间文学之民俗文化生太环境
第五章 台湾民间文学之信仰习俗文化生态环境
上篇 民间文学作品探索
第一章 台湾本岛汉族民间叙事文学
第一节 神话
第二节 传说
第三节 动物故事
第四节 幻想故事
第五节 生活故事
第二章 台湾本岛汉族歌谣
第一节 闽南方言歌谣在台湾
第二节 台湾的客家方言歌谣
第三章 澎湖民间文学
第一节 澎湖民间文学的地理自然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
第二节 澎湖民间传说故事
第三节 澎湖褒歌
第四节 澎湖谚语
第四章 高山族民间文学
第一节 台湾学者论高山族历史、社会、文化
第二节 高山族神话
第三节 高山族传说
第四节 高山族动物故事
第五节 高山族幻想故事
第六节 高山族生活故事
第七节 高山族歌谣谚语
中编 资深学者
第一章 民间文学民俗学大师娄子匡
第二章 朱介凡与500万字巨著《中华谚语志》以及歌谣研究、民俗研究
第三章 金荣华的民间故事采录整理研究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
第四章 王秋桂及其《中国民间故事全集》、《民俗曲艺》刊物与丛书
第五章 胡万川的民间文学采录与研究
下编 中青年学者
第一章 高山族学者达西乌拉弯·毕马
第二章 年青学者的高山族民间故事研究
第三章 研究汉族民间文学的中青年学者
第四章 研究澎湖民间文学的中青年学者
第五章 陈益源的民间文学采录研究与台湾民间文学史探索
第六章 唐蕙韵《金门民间故事研究》
第七章 林修澈、黄委平的《蒙古民间文学》
第八章 鹿忆鹿的《傣族叙事诗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及其比较研究方法
后记
参考文献书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