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欧游纪行 十八] 巴伦贝格露天博物馆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欧游纪行 十八] 巴伦贝格露天博物馆

巴伦贝格露天博物馆(Ballenberg)位于瑞士中部山区。628日上午8,我们一行十余人从苏黎世乘坐火车,大约50分钟后到达瑞士中部城市卢塞恩,再换乘添加了特殊履带便于爬山的火车,大约1个小时后到达Brunig-Hasliberg,又换乘旅游大巴,20分钟后到达了景色秀美的巴伦贝格。
  626傅玛瑞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她特别安排了巴伦贝格露天博物馆的馆长Adrian Knusel先生发言,向与会学者介绍博物馆的创办理念和经营情况。
  20多年前,巴伦贝格只是瑞士中部山区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地名,当时有几位有志之士,从银行贷款1200万瑞士法郎,在这片山区里购买了66公亩(约合1000市亩)的山地,开始了露天博物馆的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当年的银行贷款已经全部还清,巴伦贝格露天博物馆也成为在瑞士很有名气的特色博物馆和文化旅游景点。博物馆现有工作人员120名,当冬天停业的时候,只保留40名员工。
  巴伦贝格露天博物馆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可译作“巴伦贝格课程中心”,这是一个以传承传统手工技艺为主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中心的目的是将瑞士传统手工技艺予以保存、传承、发扬,这些手工技艺包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课程中心定期请工艺匠人前来开设课程,传授技艺,社会上有热心于此的民众便会前来上课学习。最近一段时间,课程中心从非洲的马里请来了一位铁匠艺人,正在开设传统手工艺打制首饰用品的课程。我们去时,看到这位非洲铁匠艺人正在作坊里面忙碌着,向七八位学员传授传统首饰制作工艺,从最初的火炉锻制,到后期精心打磨,前来学习的学员年龄不同,身份各异,但学习操作起来都十分专心。我们问馆长为什么要请非洲匠人来传授技艺,馆长回答说,这种传统的铁匠打制技艺在瑞士已经失传了,非洲匠人的技艺和瑞士传统的工艺很接近。我想,除了馆长解释的意思之外,请非洲匠人前来现场演示,大概也还会有招徕学员、吸引游客的意思吧。
  参观巴伦贝格露天博物馆,和在国内参观民俗文化村颇为相似,只是这个博物馆的内容更为丰富,设计制作的更为精良,尤其是露天陈列,场地开阔,原物展示,效果逼真,按照导游的说法,需要三天才能够把所有的展览项目都参观完。馆长安排了一位颇有牛仔风格的老导游为我们带路,这位导游的解说充满幽默感,他在解说中,经常会把瑞士的历史和展览中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不时地询问我们这批游客中“有没有瑞典人”、“有没有荷兰人”……,因为他的解说内容涉及到历史上曾经占领过这片土地的外国人。例如,博物馆中熏制香肠、烘烤面包的大房屋,就是和历史上荷兰人掠夺瑞士山区的木材有关。
  博物馆的展馆利用的是民居,这些民居全部都是从瑞士的乡村中原物原大搬移过来的,如实地展示了瑞士各地不同风格的民居样式。从草房、砖房,到瑞士南部靠近意大利地区的石头房,瑞士各地最主要的民居类型都在这里得到展示。
  我们在博物馆停留的时间有限,参观实际上只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导游带着我们匆匆游览的几个项目是:从养猪到熏制香肠的过程,桑蚕的喂养与缫丝、丝绸的制作工艺,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材料、外形风格和家庭室内布置,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等。
  我们来的这天正好是星期天,博物馆园区内的游客很多,许多游客是举家前来参观,孩子们在园区内十分活跃,园区内的餐馆等就餐地点午餐时间也是人满为患。
  将近下午一点,参观结束了。一直陪着我们的馆长,给大家20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他要提前回去亲自为我们准备午餐。稍后,当我们来到博物馆内部餐厅(大概还是教学用的教室)的时候,一顿丰盛而又颇具特色的午餐已经准备好:面包、两种香肠、奶酪都是在博物馆内手工制作的,新鲜的蔬菜更是刚刚采摘的,尤其是刚采摘下来的大个的紫色樱桃,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樱桃。上午我们刚到的时候,馆长还请我们品尝了博物馆内手工制作的巧克力。餐后的咖啡也十分香浓。这顿午餐颇令我感慨,在中国,如果我们要在家中招待十多人吃饭,连提前准备到饭前的煎炒烹炸,大概最少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待客的主人还会为做不出有特色的饮食而大伤脑筋。
  离开博物馆前,我特意去了出售纪念品的店铺。来到苏黎世一直没有时间逛商店,第二天就要离开瑞士回德国了,我从景区的纪念品商店里,选了一件挂在奶牛脖子上的铃铛,权做此次瑞士之行的纪念吧。
  瑞士是一个特别尊重手工艺的国家,它的精工细作和善于创新,在以钟表制作业为代表的领域里得到了充分体现。至今,像苏黎世这样的大城市中,行业工会组织依旧十分盛行,定期的行业聚会和行业内的各类活动一直没有停顿。傅玛瑞很关心中国的手工技艺传承问题,她特别希望能够就瑞士和中国的手工技艺传承人方面,进行有实质意义的学术交流。安排参观巴伦贝格露天博物馆和课程中心,也是希望能够从中寻找到可以合作的线索。
  如今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人的认定十分热闹,随着人死艺绝现象的不断出现,手工技艺方面传承人的问题就更为迫切。最近从网上也看到,对于赵本山是否具备二人转传承人的资格,民俗学家颇有微词。我觉得,传承人应该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他是某一领域有影响的人物,如果不把他认定为传承人就难以服众,而这一类人往往有其创新的一面;另一方面,他确实对某种传统技艺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还能够继续发挥传承作用。对于技艺的传承,我们确实要强调原汁原味,但任何技艺都是和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迁、具体的物质条件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原汁原味的我们要去保护,对于发展创新的,则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我们可以把原汁原味的列为传承保护的范围,但对于发展创新的,也大可不必动肝火横加指责。
  在学者们议论非遗的本质和传承人的认定等学理性问题之前,二十多年前巴伦贝格的先行者们,以及我们国内的诸多热爱民俗和民间工艺的实践者们,已经在按照自己对于民间文化和手工技艺的理解,从各个方面进行着大胆的探索,这些探索也应该引起学界的关注了。




露天博物馆中的民居



博物馆馆长在会议上介绍情况



在博物馆的咖啡座品尝手工制作的巧克力



参观非洲铁匠的手工作坊


附件:

1  [时间:2009-7-7 23:36]

2  [时间:2009-7-7 23:36]

3  [时间:2009-7-7 23:36]

4  [时间:2009-7-7 23:36]

TOP

鼓励原创。原创成了当下咱论坛的稀有品了呵!
加精。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