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民族文学网·口头传统专栏

中国民族文学网·口头传统专栏

中国民族文学网·口头传统专栏




欢迎访问:网址链接



http://iel.cass.cn/read.asp?menuid=109




  【开栏语】 “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s)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口头交流的一切形式,后者则特指传统社会的沟通模式和口头艺术(verbal arts)。人类学与民俗学对口头传统的研究有着长久的学术史,二者大都注重在田野调查,注重民间口传基本素材的记录、观察、描述、采集与分析,也就是口承文化本体的研究。人类学向来注重无文字社会的历史,并由此积累了研讨各族群的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s)及其长久传承的诸多研究经验。民俗学的范畴之中,也同样将神话、传说、歌谣、谚语、谜语等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或口头文学(Oral Literature)视为该学科研究对象的核心,而“口承性”(Orality)也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二者虽然有着各自的独特研究方向,但这两大领域之间在注重口头传统资料的收集、考察和研究方面也有着共通的视域。

    从民俗学意义而言,口头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史诗、歌谣、说唱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文类以及与之相关的表达文化和口头艺术,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文化标准化、战争、旅游业、工业化、大众传媒、移民和环境恶化等使世界各个民族的本土文化传统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许多古老的口头文化传统和优美的口头文学迅速消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切实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提供法律性的条款,已于2003年10月17日第32届大会闭幕前通过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对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民间知识、手工技艺等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必要规定。联合国精神的出台,深受西方人文学术高度重视口头传统研究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米尔曼·帕里及其学生阿尔伯特·洛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创的“口头程式理论”(Oral Formulaic Theory),是基于荷马史诗问题的深拓,并以其对口头传统的深刻见解而卓有成效地进入了超过150种语言传统的研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当代人文学术研究。因为该理论出色地解决了复杂的口头创编问题而在广大的学术领域里产生了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史诗的疆域,进入到各类民间叙事歌、《圣经》的形成、爵士乐的即兴弹唱、美国黑人民间布道、民谣创作等与即兴发表相关联的诸多领域,并获得了长久的学术生命力。可以说,口头传统研究的独特视角及其学术成果,尤其是“帕里─洛德学说”不仅使人们深入到了古老史诗传统的中心,而且也使人们深入到了二十世纪活形态的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交互消长的中心,这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各民族口头传统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口头传统研究的影响下,西方许多国家很早就开始成立专门机构,搜集、保存和研究各种口头样式的文化遗产,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与芬兰文学学会分别建立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口头文学资料库和口头传统档案库,尤其是哈佛大学威德纳学院图书馆的“帕里口头文学特藏”更是树立了口头文化搜集、保存、开发、应用和研究的范例。反观我国,我们虽然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异常丰富的口头文化传统,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国内学界对口头传统的学术研究,乃至口头传统资料库的建立都相对滞后,没有一个专门收集和保存各民族口头传统的图书馆或档案库,而原本从事民间口头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民间文学专业在大学中也呈萎缩态势。经充分酝酿,2003年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基于各民族口承文化和口头艺术研究的专门性学术机构──口头传统研究中心(IEL-OTRC),旨在依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对我国丰富的口头文化传统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和收集,陆续建立一批口头传统研究基地,以保护各民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态和文化多样性,为维系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为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与此同时,该中心力求树立关怀民生、关心民间、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和学术传统,通过组织各民族口头传统领域的学术活动,构建与国内外口头传统研究机构和学者相互沟通的桥梁,为国内外口头传统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平台,推动中国口头传统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自1982年建所以来,尤其是‘六五’规划以来,民族文学研究所一直实践着以我国各民族口头传统等无形文化遗产为长线发展的学术路线,从学术力量的合理构成、学术视野的国际化与开放性、各民族专家学者在民族地区的长期田野作业和追踪研究、以及与相关学术机构和地方学者的协作关系等有利条件而言,都为建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近10年来,我所多位学者先后参加了‘世界民俗学者组织’(FFN)的国际高级培训,并在哈佛大学、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进行了专门研修和访问交流,多次参与了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与国际口头传统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际性的专门学术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在积极引进和介绍了国外口头传统理论和方法论的同时,有一批学者在田野研究中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学术成果。近年来,我所相继启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院级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口承文学资料丛编】(院级十·五重大项目),【中国民族文学研究论文全文检索档案库】(院级信息化建设推广单位·民族文学研究所子网开发重点课题),【口头传统研究基地】(与西部民族地区联合建设)等科研项目,基于各民族口头传统和文学事象的【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平台】也在同步建设中。国内的同行专家指出,这些立足于本土传统的学术实践不仅引领了国内口承文化的研究,而且标志着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一系列工作的推进,也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高度重视,“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成立之后,随即启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紧急调研项目【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怎样保护沿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如史诗、藏戏、维吾尔的十二木卡姆、蒙古的好力宝、彝族的克智口头论辩等等,都具有独特的口头艺术魅力,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审美享受,并以多样化的传承方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本土文化传统、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时代课题。尤其是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展开,这一工作显得愈加紧迫。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的倡议已经得到我国文化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全面启动。口头传统在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怎样从学理上对以口承方式为主的民间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怎样从田野与文本的基础环节上廓清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与工作流程,怎样将中西方学术传统与中国本土民间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统合起来,也就有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重要意义。正如国际著名的史诗学者、口头传统研究专家约翰·迈尔斯·弗里教授指出的那样:

    ……在东方的这一国度中(指中国),活形态的口头传统是一个极为宏富丰赡的宝藏,世代传承在其众多的少数民族中,而在此基础上的口传研究当能取得领先地位。中国同行们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有利位置,他们可以做到在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们所无法做到的事情:去体验口头传统,去记录口头传统,去研究口头传统。这些传统在范围上具有难以比量的多样性,因而更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中译本前言,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2004年2月10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去体验口头传统,去记录口头传统,去研究口头传统。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清理广告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